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册)第三章 鲁迅
- 格式:pptx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32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欢迎阅览。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
恩格斯说法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绪论要点: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 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 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 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 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Comments on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Third edition, volume 1) compiling by Zhu Donglin
作者: 王福湘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出版物刊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页码: 74-77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得失
摘要:朱栋霖主编的高教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册修订本,在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方面,作家生平和思想方面,文体、流派和作品方面,章节设置和
文字表述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提升,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加强“研习导引”的学术
前沿性;在已有共识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上,应该与时俱进;不宜滥用“封建”一词;把施蛰
存视为新感觉派应再加斟酌;在使用史料方面要注意核查原始资料,切忌粗枝大叶。
鲁迅一、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
《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
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三、杂文鲁迅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杂文,前期作品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三章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鲁迅的小说创作奠定了白话小说的地位;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西洋小说的引进,是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小说新人涌现、作品迭出、读者众多,加速了小说地位向文学中心地位的游移。
二、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一)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是指2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与之主张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成员创作并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
这个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又分为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是: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疾,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问题小说的艺术倾向是:虽不乏浪漫抒情成分,但基本倾向是客观写实。
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
在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股壮阔的洪峰。
(二)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以文研会为中坚的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小说最早的创作潮流。
它直接师承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和《新潮》作家群的写实传统,发端于19181920间,极盛于20年代初。
问题小说旨在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题村比较广泛,举凡家庭之变、婚姻之苦、女子之地位、教育之不良乃至劳工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问题都有涉及。
问题小说是黑暗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需求。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色彩,因其只问病根,不开药方或以爱和美来弥合、净化人生,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弱点,人物形象为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小说审美价值,因而问题小说只是一股文学潮流,而并非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鲁迅:《狂人日记》、《药》俞平伯:《花匠》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一生》)《隔膜》、《苦菜》、《饭》、《校长》、《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杨振声:《渔家》、《贞女》胡适:《一个问题》冰心:《超人》、《两个家庭》、《斯人独惟悴》、《分》、《微笑》王统照:《沉思》、《湖畔儿语》、《黄昏》、《刀柄》、《生与死的一行列》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叶绍钧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最具知名度的作家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性质(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古代文学:先秦——清末(1840年前)近代文学:1840——1917,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现代文学:1917——1949(40年代前称新文学)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0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二十世纪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二、中国现代文学理解(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二)现代:诞生于17世纪前后,普遍应用于19世纪以后。
现代首先是一个决心与传统断裂的概念:告别中世纪的愚昧,面向理性之光;又充满运动的概念,串联起时髦的新话语:革命、解放、进步(三)现代性:原委欧洲启蒙思想家有关未来社会的一套抽象哲理概念:科学精神、民主政治、艺术自由,具有时间上的不可逆性。
(四)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运动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进入现代化进程三、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必然(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社会变革的影响:①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②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③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现代文学观念形成(“新民说”、文体观念革命论、语言观念改变,文学史观念、“游戏说”)2文学革命的准备:晚清“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白话文运动、域外小说翻译运动(二)实绩政论散文、革命派散文、政治问题小说、谴责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翻译小说四、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1.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性质:鲜明的民族特征,高度的科学精神、人民大众文学3.主题:启蒙、救亡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人”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文学是人学)1.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人的文学。
民主意识、科学精神、个性化张扬,以散文为突出成就2.第二个十年(1927——1937)人的阶级性、社会观念突出。
阶级意识、左翼文学、民主文学、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以长篇小说,多幕戏剧为突出成就3.第三个十年(1927——1949)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第一章第一个十年文学的发展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必然1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外来文学的影响 3国语教育的普及 4思想革命的必然要求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过程1.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1、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2、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3、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4、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5、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6、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7、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8、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9、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10、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11、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12、鲁迅最早的杂文见于1918年《新青年》的“()”栏,未终篇是(),表现了从“五四”到()整个历史的进程。
13、比较明显地反映鲁迅思想发生质的飞跃的杂文主要写于1927年至()年,这些杂文大多收在1929;而已集;三闲集和()里。
14、鲁迅的前期杂文主要收集在()、()和()中。
15、鲁迅在谈到中外作家创作艺术时,称道了“()”和”()”的方法,说自己杂文的特点之一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
”16、鲁迅的散文诗集()收入作者()年至()年间所写的散文诗23篇。
17、《野草》中表现作者韧的战斗精神及对光明未来向往追求的作品有()、()、()等篇。
18、在()年2月至11月间,鲁迅追怀往事,写下了十篇散文陆续发表,总题名为“()”,到编集成集时才改题为()。
19、文学形象赵贵翁、赵七爷、老拱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20、鲁迅历史小说中着重批判的人物形象有()、()、()等。
21、鲁迅现实题材小说中不觉悟的愚昧的底层群众的典型形象有()、()、()等。
22、鲁迅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小说有()、()、()等篇。
23、鲁迅以封建卫道士为主人公的小说有()、()和()。
24、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说它“比果戈理的(),也不如尼采的()。
”答案:25、《彷徨》共收入()年至()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