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智子疑邻
- 格式:ppt
- 大小:814.00 KB
- 文档页数:26
《寓言四则》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寓言的特点。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二)分析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三)培养对中外寓言的学习兴趣,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三、设计说明(1)根据文体特点,掌握学习方法。
每备一课首先教师就得探讨清楚“怎样去阅读这篇文章”,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生就有了探险课文的途径,这条“路”如何走便胸有成竹了。
首先,让学生探究寓言,寻找学习方法。
生成了“品读故事——品析寓意——获得启示”的阅读思路,完成了从“面”进入“点”的学习规程,生成了阅读寓言的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探究故事内容,生成过程甚于结果。
游向大江对岸是目的,但下水时,江水滔滔,对岸迷蒙,此时协调好动作,减少体能消耗,游好这段路程,此时就更显重要了。
过去我们教学重视的是结果,教给学生正确的答案,而很少让学生在这“大江”中游一游,殊不知,游好这段路程,更重要。
因此让学生畅游其中,这其中便是探讨结果的经过,这个过程的路上有困难,刺激,成功的喜悦,更有结果来源的所以然。
在情节的品读中,我让学生探究、合作、师生、生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了情节是:天雨墙坏——儿子与邻人说出同一预测——富人做出不同的判定;读罢本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顺势结出寓意,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享受了品读情节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生成了过程甚于结果。
我当时也受到熏染,心中充满了欢乐的涟漪。
(3)有独特的情感体验,生成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新课标重视考察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尤其重视和保护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本课从寓言中得启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解读。
新部编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2.编写寓言。
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
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课文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三、复述故事情节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多角度归纳寓意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智子疑邻》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塞翁失马》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
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
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
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深入解读及拓展(一)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⑫。
一.重点词语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雨:yǔ,(古今异义)下雨。
名词用作动词,是意动用法果:果然。
亡:丢失。
父:fǔ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理解《智子疑邻》的寓意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篇短小寓言的寓意是什么?1、积极方面:听意见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消极方面:进言时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所以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儿子聪明,而怀疑盗贼是邻父。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很大影响。
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三.深入拓展韩非子在《说难》里讲述这个故事,到底用意何在呢?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而疑邻人之父。
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於君。
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
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
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2023年最新的《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19篇——节选自《韩非子》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塞翁失马》原文: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③而入胡。
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数月,其马将⑦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⑧而折其髀⑧。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⑩者引弦而战⑾。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翻译: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为此来慰问他。
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们都前来安慰他。
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塞内,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十有八九都死了。
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得以互相保全。
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
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主旨:塞翁失马的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它的寓意: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也所为祸福相依。
《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18)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
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课件】《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七章寓言故事部分,详细内容为《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个故事。
这两个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故事学习,让学生了解寓意,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个故事的寓意,学会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他们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懂得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个故事的寓意,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2. 新课导入:讲解《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个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细节。
3. 例题讲解:分析两个故事中的寓意,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故事中提炼人生智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故事中的哲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智子疑邻》与《塞翁失马》2. 板书内容:《智子疑邻》:寓意、关键词、思考题《塞翁失马》:寓意、关键词、思考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智子疑邻》的故事,谈谈你对信任的认识。
请运用《塞翁失马》的哲理,分析一个生活中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
2. 答案:信任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信任他人,但同时也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对故事寓意的把握。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寓言故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思考题及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在讲解故事时,详细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及转折点。
寓言四则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一、教学要求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思考,能归纳寓言寓意。
拓展发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与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句子。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
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二、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你知道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些故事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些都是寓言故事。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出示幻灯关于寓言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
(二)资料助读投影显示:《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听课文朗读,思考: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明确: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
寓言四则选二:《智子疑邻》与《塞翁失马》翻译及知识点《智子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知识点:主题思想: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富人家失窃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往往因为偏见和主观臆断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文学常识:这则寓言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韩非。
故事结构:起因:富人家墙因雨损坏,儿子和邻居老人都建议修补以防盗贼。
经过:富人未修补,晚上家中失窃。
结局:富人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老人是盗贼。
道理启示:偏见和主观臆断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事情。
《塞翁失马》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胡人的领地。
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经过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来恭喜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祸患呢?”家里又多了一匹好马,他的儿子很喜欢骑,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折断了大腿。
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边塞一带的人,十分之九,绝大部分的人都战死了。
唯独这个人的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知识点:主题思想:这则寓言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福祸相依的道理。
【课件】《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件《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两篇课文均选自古代寓言故事。
课文内容:《智子疑邻》讲述了智子因怀疑邻居而错失良机的的故事,旨在教育人们要善于分辨是非,不能因疑虑而错失机会。
《塞翁失马》讲述了塞翁家的一匹马不慎走失,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要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的寓言故事,领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4.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寓言故事及所传达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情景:一是智子疑邻的故事情景,二是塞翁失马的故事情景。
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已有知识,猜测画面中所讲述的故事。
2. 课文朗读(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朗读情况,并对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3. 学习生字词(5分钟)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字词。
4. 故事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个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全面、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5. 课堂小结(3分钟)6. 课后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的故事。
2.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并将所思所感写成短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板书设计:智子疑邻智子因怀疑邻居而错失机会善于分辨是非,抓住机会塞翁失马塞翁家的一匹马走失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学会辩证看待问题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的故事。
塞翁失马智子疑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
3.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一、关于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二、作者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主要代表人家。
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按照现实进行政治改革,不能遵循古代传统。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必须制订严密的法令,君臣必须依据法令进行治理。
韩非这些思想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起了重大作用。
其著作有《韩非子》。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
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
寓言四则主要内容
《寓言四则》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包括四则内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1.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赫尔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2. 《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通过蚊子战胜狮子却被蜘蛛吃掉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说明了骄兵必败的道理。
3. 《智子疑邻》: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富人因其子和邻人对他家的墙是否被雨水毁坏而提出不同看法,就认为其子聪明而邻人可疑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能凭感情经验亲疏判断是非,要从实际出发。
4. 《塞翁失马》:这则寓言通过讲述近塞上之人因祸福得福的故事,说明了福祸相依的道理,教育人们要善于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这四则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向人们传递了智慧和教诲,引导人们思考生活中的道理。
寓言四则寓言四则1.《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塞翁失马》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一、分篇说明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篇寓言的讽刺意味极浓。
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雕像者说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极为难堪的话。
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本文讽刺性之所在。
课文写法很巧妙。
一开始就用”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到后来,作者才用”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揭穿了他的心底的秘密。
其实无须作者揭穿,看看他的试探方式也可见分晓:他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知道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又”笑着”问赫拉像的价钱。
两问之后,他似乎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最后才问到自己的雕像,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
短短的篇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2.《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的艺术风格跟上一篇不同:尽管也有讽刺的意味,但侧重在引起人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