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6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二、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命运交响曲》感受命运坎坷,恰似近代中国的坎坷时代,使学生带入课堂中。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近代的探索都有哪些抗争?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进入本课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二)讲授新课展示课堂主线索一场救国梦。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师:翻开书,看看教材思考本课内容?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世界背景(梦之源)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发展。
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梦之痛)生:(思考、回答)(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3)国人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战后不久,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展。
(梦之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戊戌变法一、课标内容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阐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分为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两个子目,主要讲述了公车上书的背景、维新派的活动及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察教材图片,自主学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出公车上书的原因;列举公车上书的时间、发起人、内容;思考公车上书的影响?列举出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进行的活动。
培养自主学习,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讨,列举出公车上书的内容,说出维新变法的结果?小组讨论出公车上书的意义?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
右图的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
19世纪末,在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时,他们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一介书生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能发起这样一场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的结果如何?有哪些维新志士为变法而流血牺牲了?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像资料等,结合本课插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896年春,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有感于国事,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
这首诗不仅流露了谭嗣同热爱人民的博大胸怀,更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伟丈夫的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什么会牺牲?以他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到底有没有找到救国之路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感受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二、新课讲授(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讲解:结合教材第28页文字,解释“公车”一词的含义,提出问题: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何地,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有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出现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
时间:1898年春。
地点:北京。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教师讲解: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提出问题: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采取了哪些途径继续宣传维新思想?其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报刊?学生回答:途径: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3.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思考变法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方法1.讲授;2.探究;3.比较;4.启发。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1.广告局和新建陆军的设立及其意义和作用;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内容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甲午战争的原因及影响;2.戊戌政变的背景;3.戊戌变法的意义。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废除科举制度和八股文;2.设立广告局,刊行新式报刊;3.设立新建陆军和筹建海军;4.兴办新式教育和开设工厂等。
三、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1.王树声、康有为等变法派的主张;2.光绪帝、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反对。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袁世凯的叛变;2.西方列强的干涉;3.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反对。
提高思维: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其他国家的改革1.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2.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俄国的改革;3.总结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探究其原因。
拓展阅读1.《戊戌变法》;2.《康有为与戊戌变法》;3.《辛亥革命:康有为回忆录》。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了其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并探究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我们也比较了中国近代变法与其他国家的改革,总结了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探究了其原因。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培养改革思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第6课戊戌变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史料,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境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时局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895年春,《__马关条约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__拒和、迁都、变法__。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__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__。
2.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时务报__》和天津的《__国闻报__》。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__胶州湾__,__康有为__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明定国是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变法内容:__裁撤冗官冗员__,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__私人兴办工矿企业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__废除八股__,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__训练新式军队__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内容。
2. 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戊戌变法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方法】1. 授课教学2. 小组讨论3. 课堂演示【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可用五分钟的时间对于戊戌变法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然后请学生谈论对于戊戌变法的想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知识点的讲解1. 背景(1)甲午战争后,重视变法的光绪皇帝被慈禧是选秀才李鸿章等巨人控制,变法无望。
(2)起义军团体议和未果,政府对近代化的顿起并未刹车。
(3)民众渴望救国救民,社会呼吁变法声日盛,社会气息浓厚,有变法著书问世。
2. 内容(1)立宪:设立最高层国家机构,结束封建主义。
提出要“开君民之始,创百姓之治”。
(2)削藩:改变旧的封建制度。
法令、行政机构统一由中央政府掌握。
(3)新式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培育振兴中华之人才,使中国少年更好的接受现代科学和知识。
(4)新式军队:西式军阵,武器装备先进,政工导向,特别是保甲制度的设立。
三、小组讨论1. 请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每组学生以小组代表的身份发表戊戌变法的看法,对变法中提出的削藩、立宪、新式教育、新式军队这些措施进行探讨。
2. 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学生对于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向其他组介绍学习成果。
四、课堂演示和学生总结教师可选择几个学生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演示戊戌变法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对于戊戌变法进行总结,达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分组进行ppt制作,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探索中国近代变革的进程和趋势。
【板书设计】戊戌变法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变法无望内容:立宪、削藩、新式教育、新式军队【教学评估】1. 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来进行提问。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创设诗歌情境,鲜活历史课堂,总领事件经过;借助史料,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变法前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情况与新法内容,直观展现变法的作用;借助《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的措施和结果。
教学难点: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新课导入】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曾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运动来了解一下。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师讲述:走进近代史,我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不屈地呐喊!同学们,我们来齐声朗读《日落紫禁城》中的这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日落紫禁城》教师提问:19世纪末的那个秋天,几个读书人面对着民族危亡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一年正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所以这场变法在历史上叫作什么运动?学生回答:戊戌变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戊戌变法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戊戌变法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清朝末年会出现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可以查阅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第6课 戊戌变法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场重要的改革运动,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改革措施、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对其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与革命的概念区分尚不清晰,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掌握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改革与革命的正确认识,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理解改革事业的艰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意义。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朝末年的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戊戌变法的起因、主要改革措施、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清朝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并激发他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失败的根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政治改革,理解改革的不易和改革的必要性,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法的成败原因。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戊戌变法的相关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3.作业:教师准备相关作业题目,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事件,引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戊戌变法吗?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场变法?”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播放《命运交响曲》感受命运坎坷,恰似近代中国的坎坷时代,使学生带入课堂中。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近代的探索都有哪些抗争?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进入本课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二)讲授新课
展示课堂主线索一场救国梦。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思考本课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
世界背景(梦之源)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发展。
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梦之痛)
生:(思考、回答)
(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3)国人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战后不久,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展。
(梦之兴)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
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
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戊戌变法过程
1.公车上书(梦起)
1895年,康有为等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
生:(思考,随想随答,背景、时间、内容、人物和影响)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追梦)
师:什么是维新?
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对旧的,提倡新的。
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语出:《诗·大雅·文王》后因称改变旧法推行新政为维新。
师:维新人士都有谁?用多媒体展示
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体会维新运动走向全国并蓬勃开展)
师: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
3.百日维新(圆梦)
1、康有为三次上书光绪帝:
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施政纲领)
2、康有为还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2、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1)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
(2)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延伸: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议一议: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
假如你是光绪皇帝,你对变法满意吗?
提示:农民:农工商总局;没有土地问题。
官员: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资产阶级:上书言事;发展工商等;无君主立宪。
光绪:可以大展宏图,但步履维艰;落实难;受牵制,没实权;没军权。
力量单薄。
(四)梦醒(结局)戊戌政变:
时间:1898年9月
发动者:慈禧太后
被囚者:光绪帝
告密者:袁世凯
就义者: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小议谭嗣同: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3)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四、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是一场逐梦之旅,从梦起到追梦到梦圆再到梦醒。
戊戌变法的逐梦之路失败了,但善于探索的中国人不忘使命,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升华:中国梦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大家要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在健康成长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