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4
魏晋南北朝文学1、 历史概况建安220年—梁陈581年(361年—“中古文学”)特殊:①分裂的动荡的②人的觉醒→人的审美意识的觉醒(山水文学)→思想家;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中的一次(春秋战国时期:经学束缚下解放 <孔子 老庄 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山水文学<玄佛结合>,明清之交:一大批思想家<14世纪-17世纪>)(思想解放的标志:1、旧有价值体系的全面崩溃2、思想学术极为自由,活跃多元3、出现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③经济重心南移,门阀制度兴起④玄学、清谈、道教的兴起,佛学的流行(玄学发展,玄佛结合,经学崩溃)2、 文学概况(本时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是桥梁。
中国文学史上“自觉的时代”)①文学觉醒,由先秦两汉的诗言志到魏晋南北朝的诗言情,打破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教说)②五言诗兴盛,七言诗确立③抒情小赋兴盛④小说初具规模(《搜神记》等志人志怪小说)⑤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相辅相成第1章 建安文学(196—219)“建安”: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动荡的社会暂时安定,诗人对现实有感触的基础上产生代表人物:三曹七子第1节 曹操和曹丕曹操:领袖地位,有武功、有文学成就的政治家,诗风苍凉曹丕:诗歌充满感情;内容倾向鲜明(游子行役,思妇怨别)风格:笔触细腻,情辞哀婉,人生多故,追思悼亡。
从中透露出人生乱离的时代氛围,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文学史上的贡献:“缘情”,“典论论文”(文学自觉的时代开始于此)①强调作家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文以气为主”)②对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宜丽”)③文学评论要有正确的态度,反对文人相亲,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④肯定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⑤奠定了曹丕在中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第2节 曹植1、 诗歌创作分期前期(建安25年,29岁前):才华横溢,恃才傲物,渴望建功立业,诗歌充满俊逸的少年意气。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
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大量用典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听课笔记宋代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O王禹,世称王黄州,《三黜赋》“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首倡“革弊复古",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 ,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得先声。
敢于触及时弊,关心民间疾苦,诗风质朴,清新淡雅,有《小畜集》.O记游七律.对异乡独特景物得莫名惆怅以及由这种惆怅引发得思乡之情。
O“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意境:山峰本不能语而“无语",把自然拟人化,山峰有形有思, 有了生命,无语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从这独特意象中瞧到诗人独立寒秋, 悄立斜阳得孤独形象。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O王禹,写《端拱箴》遭贬。
O用竹楼得特色来强调谪居得乐趣,用饮酒烹茶、送夕阳、迎素月得楼内生活来表白自己不“干谒求取" 得清白之志, 用竹瓦易朽但不及人事变迁之速来抒发自己“四年而遭三贬”得愤懑不平得人生感慨,表现了作者“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得坚贞气节。
O作者善于捕捉视听形象,描写诗意环境,并以此衬托、塑一个个性鲜明得抒情主人公形象。
作者写楼得位置就是清幽而旷远, 这就是远景,就是从视觉上写。
写楼得特点就是清韵泠然,这就是近景, 就是从听觉上写得.天仙子O张先,字子野,世称“张三影",有《安陆词》传世。
O其词多写花香月色,离愁别绪。
语言工巧,韵味隽永,追求一种朦胧美。
O愁得意蕴:写词时作者官位低微而又年逾半百,此愁就是沧桑之人那种埋藏于心底得深沉得、执着得愁,就是诸多封建文人在那种时代中不能有所作为得苦闷心情得写照O云破月来花弄影:永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得动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 云横皓月, 风弄花影,榴成了一幅幽美朦胧得画面。
渔家傲——秋思O范仲淹,字希文,因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被贬。
有《范文正公集》。
O 边塞词, 通过秋日塞上得感怀抒写, 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思念家乡得感情以及对久戍不归得征夫们得同情。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重点讲解宋代部分复习要点宋代文体以词与文为主,对于一些经典诗词要求背诵,特别就是一些警句,经典名句。
作家以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姜夔为主。
篇目得重要性与可能出题方式,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有《欧阳文忠公集》。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诗歌有“欧、梅”,散文有“欧、苏”,词有“欧晏"。
欧阳修就是北宋诗文革新得领导人物。
欧阳修得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重视道统与文统。
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本传》),曾巩、王安石、三苏就就是得欧阳修奖掖,显名于世,接受她得影响,成为诗文革新运动得中坚力量。
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称赞她:“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议论抒情,文笔皆纡徐委曲、条达疏畅,语言明白易晓,且针对世事,言之有物。
(一)《戏答无珍》背诵:“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二)《踏莎行》,背诵。
特色:这首词得上片就是写行人得离愁,下片就是写行人对思妇得思念。
1暗用典故,情深意长.2层次递进,韵味无穷。
3以乐景写哀景。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一篇史论.主旨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
(四)《秋声赋》这就是一篇体物写志得文赋.告诫人们不必悲秋怨秋恨秋,而要顺应自然规律,表现一种超脱得情怀.1、此文就是怎样描绘“秋声”形象得?或具体分析《秋声赋》如何运用铺陈比喻来描摹秋声得?答:这篇文章里,作者先用风雨、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再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进行描摹,把无形得秋声写得有声有色,有意有形,从而描绘了一个独特得“秋声”得形象:虽令人感到悚然,感到悲凉,但又气势恢宏。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故称柳七。
世称柳屯田。
善于填词,以铺叙委婉细密见长.柳词流传甚广,一西夏归朝官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整笔记00533宋代部分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人。
在文学上,反对五代及宋初的浮靡文风,以宗经复古为旗帜,主张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
著有《小蓄集》,《小蓄外集》。
风格晓畅清新。
《村行》泛背景:被贬谪路途所见。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描绘了秋日山水田野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游兴,其中又暗寓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因遭贬谪而产生的失意之感。
《待漏院记》泛主题思想:本文是作者由待漏院引发的对宰相职责的思考,表现出他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以及希望实现清明吏治的政治主张。
作者将宰相分为贤、奸两类,一褒一贬,态度鲜明,意在规劝宰相应当公正无私,勤政为民,以保国家太平,百姓安康;而不能取悦君王,谋取私利,或者碌碌无为、保全自身。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世称柳屯田。
有《乐章集》。
此期词坛成就最大、贡献最大者首推柳永。
第一个以毕生精力填词的专业词人,这一时期革新词人的代表。
内容上:突破传统词以写艳为主的范围,笔触移向市井和底层的市民生活,反映较为宽广的社会内容。
艺术上:大胆革新,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也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语言上:进一步通俗化、口语化,以俚俗语言入词,摆脱浮艳的风气。
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
作者以凄清的秋天为背景,描写了一场难分难舍却又迫不得已的离别。
艺术特点:注重层次感,下片的虚景实写特点。
手法:铺叙、点染、白描等。
《玉蝴蝶》泛这是一首怀人之作,通过描写萧疏凄凉的秋景,抒发对远方故人的怀念,感情低婉而深挚。
范仲淹字希文,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庆历三年任参知政事,谥文正。
其词善写塞上风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名词解释西昆体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大量用典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关⼭⽉(和戎诏下⼗五年) ○陆游,借⼀位守边战⼠的⼝⽓,痛斥南宋统治集团推⾏妥协投降的和戎政策所造成的严惩后果,表现⼠兵报国⽆路、长期戍边的悲愤和中原⼈民盼望恢复的急切⼼情。
○⾔简意赅,感情饱满,层次丰富:(前四句为⼀层,对苟和偷安、⽂恬武嬉的南宋政权深表不满;中四句为⼀层,对爱国志⼠“报国欲死⽆战场”的内⼼痛苦作了深刻揭⽰;末四句为⼀层,对长期丧国、遗民失主的局⾯发出悲愤的感慨。
)全诗涉及到权贵、将军、壮⼠、遗民等各阶层⼈物,反映的社会⾯极为⼴阔;从表现⽅式上看,既有对现实的概述,也有由此⽽产⽣的深沉抒情及深刻议论。
层次分明,在极少的篇幅内包孕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游,时年诗⼈62岁,罢职归乡已五年余,壮志未酬,恢复⽆望,岁⽉蹉跎,诗⼈积愤难平,奋笔⽽作。
通过对⾃⼰亲⾝经历的回顾,刻画了⼀位怀才不遇⽽⼜不忘报国的爱国者形象,抒发了诗⼈与国家休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门的深沉愤慨。
○楼船夜雪⽠州渡,铁马秋风⼤散关:具体⽣活场景的回味,使得全诗的议论感慨不致落空,诗⼈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和⾼超的语⾔技巧,⽤三组名词对称排列,将珍忆的场景给以蒙太奇式的组合,成为⼀组具有⾼度 临安春⾬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陆游,时年62岁,在仕途上⼏经进退,饱谙世情,对南宋朝廷的⾯⽬有清醒的认识,深感壮志难酬。
诗中虽描写了当时的闲活⽣活,但主要的情调是对世态及仕途的鄙薄与厌倦。
○⽂笔流转,语清句丽:“⼩楼⼀夜听春⾬,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新流畅,委婉多致。
从写景⾓度看,“⼩楼”、“深巷”,极写江南教会之幽美,诗意盎然。
从写情⾓度看, “⼀夜听春⾬”,可以想见诗⼈在⼀个春⾬之夜浮想联翩、竟夜难眠的情景:“明朝卖杏花”,可以想见诗⼈为杏花春⾬江南⽽深深感动、⽽童⼼未泯的⼼境。
钗头凤 ○陆游,此词反映了⼀幕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的爱情悲剧,表现了诗⼈因爱情遭到破坏⽽产⽣的痛苦、怨愤和⽆可奈何的复杂⼼情。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自考笔记自考小抄自考串讲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第一部分单选题一、宋代部分:1、王禹偁字元之,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2、《村行》《待漏院记》作者王禹偁。
3、王禹偁《待漏院记》由“勤”字而引出待漏院,又从“待”字生出“思”字,最后收束于“慎”字。
4、王禹偁《待漏院记》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5、北宋前期词作中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开豪放词先声的是范仲淹的《渔家傲》。
6、北宋前期善写塞上风光的词人是范仲淹。
7、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中作为主调的一句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8、“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出自范仲淹的《渔家傲》。
9、因所作有三处善用“影”字,被称为“张三影”的作家是张先。
10、被王国维评为“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的名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晏殊《浣溪纱》。
137、《小山乐府》的作者是张可久。
138、《岳鄂王墓》的作者是赵孟頫。
139、《项脊轩志》的作者是归有光。
140、“只吹得水尽鹅飞罢”出自王磐《朝天子》。
141、《狂鼓史渔阳三弄》的作者是徐渭。
142、《望溪文集》的作者是方苞。
143、《三元里》的作者是张维屏。
二金元部分1、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
2、元好问《岐职》写的是蒙古攻金。
3、元好问的诗文集是《遣山先生集》。
22、赵孟頫的《岳鄂王墓》是一首七言律诗。
23、元代著名的蒙古族诗词作家是萨都剌。
24、杨维桢的诗在当时很有影响,被称为“铁崖体”。
三明代部分1、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明代作家是宋濂。
2、宋濂《秦士录》是一篇人物传记,主人公是邓弼。
3、与宋濂并为明代一代文宗的作家是刘基。
4、刘基《卖柑者言》是一篇讽刺小品。
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刘基《卖柑者言》。
32、凌濛初的“二拍”共收短篇小说七十八篇。
33、在《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金维厚的故事是头回。
四清代部分1、吴伟业于诗的各体中最擅长七言歌行。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祭文,对死去的旧友表示真诚的称颂和深切的惋惜,这种惋惜也是有所为而发的。
反映了作者由政治上的失意所引起的“感念畴昔”的孤寂悲凉心情。
文中虽以声名不配立论,但仍无法掩饰内心的悲怆与苍凉。
○对比和悬想:祭文的第一段以古圣贤相比,悬想亡友形之不朽,然而与之相对照的实际却是“荒烟野蔓,荆棘纵横”,名与形,灵与肉都已朽在地底。
接着作者又荡开一笔悬想:今固如此,千秋万岁之后更何以堪。
作者自现实而历史,自悬想而现实,又从现在想未来,由个别到普遍,使短祭文力达历史的规模。
朋党论○欧阳修。
这是一篇驳论文。
○文章有力地驳斥了保守派的攻击和污蔑,肯定了革新派团结一致搞政治改革的进步行动,指出皇帝是否能辨别“君子”、“小人”之党,并且坚决黜退小人之伪朋,进用君子之真朋,事关国家的治乱兴亡。
○主旨:一是朋党之说“自古有之”;一是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一是人君要善于辨别。
○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
○论证特点: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雨霖铃○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又称柳七,后世称柳屯田。
○多写羁旅行役、离愁别绪的都市繁华,在词的题材上有新的开拓。
柳永精通音律,善于铺叙,在艺术格调上可分两类:一是抒写自己怀抱的雅词,一是为乐工歌会写的俗词。
俗词词句清新,表现大胆,然俗而不鄙;雅词音律谐婉,森秀幽淡,然雅而不涩,故能雅俗共赏。
○上片写都门分手时凄凉冷落的清秋景色和难分难舍的离别场面,下片写分别之后意兴萧索的心境和千种风情无处诉说的感伤,透露出身世穷愁之感。
○点染、铺叙:“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伤秋伤别的情感。
点染、铺叙交纳使用,从而化虚为实。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笔记--宋代(八)扬州漫(淮左名都)○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音乐家和词人,其词推重格律,用字造意力求“不质不实”,风格清空劲峻,音调谐美。
○词中描绘了扬州这座历史名城遭劫后的荒败残破景象,抒发了作者深重的国家兴亡之悲也反映了南宋人民思念故国、巴望和安然宁生活的遍及心理。
○把杜牧的经历和诗句融入今昔对比的描写中,从而丰富了感情的色彩,创造了幽美的意境。
作者巧妙地引出杜牧,借将本身未曾见过的扬州昔日的繁华与本身今日亲见的扬州的荒败相对比,将本身与古人结成一体,共同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以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和“黍离之悲”(《诗经。
黍离》写周大夫看到故教荒败景象而深感悲哀)的力度。
暗香○姜夔,借物咏怀、即景言情的抒情诗,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胜今衰的慨叹。
○咏物特点:直接写梅的笔墨不多,以梅花为线索,织进了个人的今昔之感和盛衰之情,写得半推半就。
○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侧重于叙写诗人激烈起伏的内心活动,感情曲折细腻而又富于变化:先是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难以寄到;次想借酒浇悉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接着想从窗外红梅寻求寄托,然而引起的却是更加令人难以忘情的回忆:“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一个问句埋下许多情思,引起无限悬念。
短短几句,有五次转折,且言犹未尽。
双双燕——咏燕(过春社了)○史祖达,属于姜夔的醇雅一派,以咏物见长,往往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把客不雅事物描绘得维妙维肖,笔触细腻婉转,“极妍尽态”,有《梅溪词》传世。
○咏物词,描绘了春燕莲开并蒂的情态。
○拟人手法写形逼真:作者从燕子的形态动作中抓住了一些与人的感情相通的东西,从而使燕子具有和人一样的神情甚至思想活动,燕子进入了人的生活,它的最细微的动作便都有了意义,写双燕之语、之态、之心理活动,惟妙惟肖,仿佛是有知之生灵在营造自由、幸福、斑斓的生活。
○结构特点:层次分明而篇末出奇。
上片写双燕越帘幕,飞入旧家,写由入室到出室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