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合理用药及其常用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40
老年人药效学的改变与合理用药如前所述,老年人由于生理学的改变,引起其药物动力学发生改变,使药物在其体内的血药浓度随增龄而增高,引起药物效应增强,即药动学作用。
那老年人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怎样呢?即在相同的血药浓度下,药物效应如何?即药效学作用如何?现分述如下:一、老年人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反应变化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比其他系统更易发生功能障碍。
因为,增龄后,脑细胞数量减少、脑重量减轻、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内酶活性降低,脑代谢降低,脑耗氧量下降,脑多巴胺(DA)和儿茶酚胺(CA)生物合成减少,单胺氧化酶活性增高,神经传导速率减慢,胆碱酯酶活性降低,M-胆碱受体数目减少。
总之,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造成老年人对中枢神经抑制药的敏感性增高。
如老年人对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等)、吗啡、巴比妥类、乙醇、利眠宁等的敏感性高于年轻人,特别是对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抗胆碱和抗组胺药特别敏感。
此外,老年患者应用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年轻患者。
因此,老年人应用中枢神经抑制药时,由于对这类药的敏感性增高,导致其药效增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多,一般用药剂量为年轻人的1/2。
二、老年人对心血管系统药物反应的变化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无论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均产生了明显的改变。
心脏渐肥大,血管硬度增加,弹性降低,心输出量减少,β受体的数量和密度减少,亲和力降低,致其功能减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降低,环腺苷酶活性也发生变化。
因此,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减退,血压调节功能降低,凝血功能减弱等,这一系列的改变均可影响到药物的效应、毒副反应的发生。
如:(1)老年人对洋地黄类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的敏感性降低,而对其毒性反应的敏感性增高,从而使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安全范围变得更窄,更易中毒。
因此,给老年人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特别注意剂量,个体化给药。
一般可为青壮年的1/4。
老年人药动学的改变与合理用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机体的各重要器官都会发生明显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的变化、衰退。
老年人这种生理特征的变化可以引起药物在其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整个药物动力学过程的改变。
如:胃肠道组织及功能的变化会影响到口服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也会影响到经皮吸收的药物的吸收等。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在于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分布和清除上。
一、吸收口服给药是药物使用最常用、最方便的给药途径。
水溶性药物经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而吸收,脂溶性药物则为被动扩散而吸收。
对老年人来说,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过程吸收,但也有部分药物通过主动转运过程吸收。
由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发生改变,所以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其中主要是主动转运吸收过程减慢。
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的变化有:1.胃pH升高老年人胃壁细胞功能降低,胃黏膜逐渐萎缩,使基础及最大胃酸分泌减少,胃液pH升高。
如70岁老年人,胃酸可减少20%~25%,这对药物的解离和溶解有明显的影响,因而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2.胃排空速度减慢由于老年人胃肠黏膜及肌肉萎缩,可使胃的蠕动减慢,使胃排空速度变慢,因而使药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3.胃肠道血流量减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胃肠道血流量约减少40%左右,因而会减少或推迟药物的吸收。
4.胃肠道吸收表面和有吸收功能的细胞减少老年人小肠绒毛变厚、变钝,黏膜的吸收面积可以减少30%左右,使有吸收功能的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综上所述,从整体看来,对大多数通过被动转运机制吸收的药物来说,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变化不大。
但一些通过主动转运机制吸收的药物和营养物质如半乳糖、葡萄糖、维生素B、铁及钙在老年人吸收减少。
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老年人易同时患多种疾病,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样,药物间就可相互影响吸收,如抗酸剂和轻泻剂,可以减少其他药物的溶解与吸收。
二、分布人进入老年后,身体组织的构成会发生改变,这将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进而影响到药物的疗效。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合理用药当代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备受关注。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在生理、生化、组织形态等方面都会出现退行性变化。
如果用药不当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高度注意老年人安全用药可促进老年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在治疗中如何合理用药引起广大临床工作的高度关注。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药物动力学特点老年人是一个疾病高发的人群,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能力下降,多种疾病的存在使病生理情况更加复杂,药物的体内过程也更复杂化。
1.老年人消化器官的生理变化及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老年人胃壁细胞功能降低,胃酸分泌比年轻人减少25%-35%。
胃酸的减少可使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类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增大,减少了药物吸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输出量减少,致使消化道血流量减少约40%,也造成了药物的吸收量减少,如合并心功能不全这一影响更加显著;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药物进入小肠延迟,药物在小肠中吸收减慢,使某些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的达峰时间延长,血药峰浓度降低,也可使某些在胃中代谢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因胃排空减慢而有效吸收减少,并且造成药物在胃肠道滞留时间延长,增加胃肠道的刺激;老年人消化液分泌减少,使不易溶解的药物如地高辛、氨苄西林等的吸收减慢。
2. 老年人脂肪组织、血浆蛋白量的变化及对药物分布的影响老年人体内脂肪组织占体重的比值增加,因此脂溶性药物如安定、利多卡因、巴比妥盐等分布容积增加,半衰期长,容易蓄积中毒;细胞内液减少,机体总水量减少,故水溶性药物如水杨酸类、乙醇、吗啡、青霉素、钾盐等的分布容积下降,血药浓度增加。
另外老年人血浆蛋白量含量减低,使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药物游离型成分增多,药效增强,毒性增大,如抗凝药物华法令老年患者服用剂量应减少,否者可能引起出血;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多需服用2种以上药物,这就使得药物之间对血浆白蛋白结合相互竞争置换作用,从而引起一种药物的作用时间和强度,引发不良反应。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初晓艺林鑫)第一部分概述老年人一般指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普遍提高,人类的寿命也随之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
我国巳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4亿,到2050年将达到峰值4.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
老年人身体内各器官和组织发生衰老性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同于青壮年。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应当引起特别重视。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通常会发生较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一)身体形态的改变老年人因毛发髓质和角质退化可发生毛发变细及脱发,黑色素合成障碍可出现毛发及胡须变白,皮肤弹性减退,皮下脂肪量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可导致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尤其是清除自由基及其过氧化物能力明显降低,脂褐质堆积在基底层细胞中,形成特异性的“老年斑”。
晶状体弹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出现老花眼。
机体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脂肪等结缔组织比例增加,组织及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肌肉、脏器萎缩等。
机体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易患感染性疾病。
(二)神经系统的改变在神经系统,老年人大脑的重量较一般正常人减轻20~25%,脑血流量减少,大脑皮质和脑回萎缩,使脑不同部位的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中枢神经元递质合成减少。
脑内酶活性减弱,中枢神经系统有些受体处于高敏状态,药物在小剂量可产生治疗作用,常规剂量即可引起较强的药理反应,出现耐受性降低现象。
老年人出现明显的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脑功能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在心血管系统,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心肌萎缩,逐渐发生纤维样变化,心肌收缩力减弱,泵效率下降,每分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充盈受限制;心脏收缩期延长,使心肌耗氧和能量需要增加,对应激适应性降低;65岁老年人冠状动脉血流量较青年人下降约35%,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为维持脑血流量不变,肾与肝血流减少。
老年合理用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赵荣生zhao_rongsheng@本课程讲授内容1. 老年合理用药的意义2.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3. 老年人药效学特点4.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5. 老年人诊疗用药原则6. 老年人常用药物一、合理用药的意义药物既有治疗作用,也有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甚至毒性。
合理地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能使患者迅速恢复健康,可以最小的经济投入,冒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反之,不仅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还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甚至损害健康,贻误生命。
因此我们应该以医学和药学知识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减少药源性疾病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而合理选用药物;药师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审核并调配处方、用药咨询、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提供全程化的临床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PC);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提高用药的依从性,达成最好的治疗效果。
可以说,临床合理用药是医生、药师和患者的共同目标。
临床中合理用药的关键包括:正确地诊断,正确选择药物(正确的药物、用法和用量);了解患者的既往用药史(有无过敏史、遗传因素等);结合患者状况选用药物(机体状态、年龄、性别、体重);根据病变部位选用药物(合适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注意合并用药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经济地使用药物。
在诊疗过程中,结合患者状况选用药物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如机体状态、年龄、性别、体重等,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儿童、老年人群、妊娠妇女、哺乳妇女和运动员等。
本课程将就老年合理用药问题进行探讨。
二、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健康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在逐渐延长。
另外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出生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维化和钙化,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血管壁硬化,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阻力增加,血压易波动,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问题。
此外,老年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膜容易受损,易发生血栓形成,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老年人用药特点老年人的用药特点主要表现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改变,具体包括:一)药物吸收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下降,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缓,肠道的吸收表面积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减慢,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
二)药物分布老年人的体液分布发生改变,体液量减少,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药物在血浆中的结合率降低,导致游离药物浓度增加,药物分布容积减少,药物在组织内的浓度增加,易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
三)药物代谢老年人的肝功能下降,药物代谢能力减弱,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减慢,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药物在体内的积累量增加,易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
四)药物排泄老年人的肾功能下降,药物的排泄能力减弱,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药物的清除率下降,药物的蓄积量增加,易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
三、老年人用药的合理用药原则老年人用药的合理用药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个体化用药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各不相同,需要个体化用药,根据老年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避免出现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
二)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常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或者降低药物疗效,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有相互作用的药物。
三)避免使用高风险药物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等高风险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或者限制使用。
四)注意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过度使用或者长期使用导致药物的积累和毒副作用。
五)定期复查和监测老年人用药后需要定期复查和监测,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证老年人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以及用药注意事项【摘要】随着老年人的年纪越来也大,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出现了衰老的症状,免疫能力、身体代谢等都大不如前。
本文从分析老年人的吸收、代谢等能力出发,考虑了老年人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分别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服用安眠药和抗生素以及止痛药等方面阐述老年人的正确用药,并总结出合理用药的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常用药物注意事项合理用药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日渐明显了。
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也会出现衰退,自然而然地会患上很多疾病,那老年患者用药的机会也会很大,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损害也会因此而明显增加。
因此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1 现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21世纪可达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的25%[1],但其消耗处方药数量却占33%,其中不合理用药占25%[2]。
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多种疾病,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约有1/4老年患者同时用药4种—6种。
因此,由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大。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发表的资料:50岁~60岁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14.4%,61岁~70岁为15.7%,71岁~80岁为18.3%,80岁以上为24%。
药源性死亡率约占住院死亡率的25%左右。
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平均为22.2%。
经临床研究表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只有少数药物的副作用,属于药效学方面的原因[3]。
因此,需了解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才能合理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老年人的特点2.1生理特点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主要是机体老化、功能障碍,其基本特征为累积性、普遍性、渐进性、内因性、危害性。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逐渐老化衰退致机体活动减退,生物效能减低,环境适应能力减弱,器官应激能力衰减。
从药物代谢动力学探讨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其合理用药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为老年患者开具药物时的效果。
方法:80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40)、对照(40)两组,开具药物时分别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标准和常规标准。
比对两组老年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
结论: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出发,对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相关结果为其开具更加合适的药物,有助于提高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老年人;用药合理性0.引言本文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出发,以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为例,对老年患者的用药特点及如何做到“合理用药”展开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综述自2021年8月~2022年8月前来本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选取80例并设置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心智健全,具有一般水平及以上的表达能力且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年患者;(2)所患慢性疾病为高血压、糖尿病,或两种疾病兼有的患者;(3)具有基础医学常识,听从医护人员指导并积极配合的患者。
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机体耐受力极差的患者;(2)所患慢性疾病已经进展至终末期,引起多种难治性疾病的患者;(3)治疗期间累计出现3次以上不遵医嘱用药(如擅自更改药量,不按时用药,迷信“偏方”等)的患者。
根据药物给予全过程的差异性,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具体情况如下:(1)观察组:纳入40例患者,男/女=23/17,年龄区间62~76岁,均数69.45岁,标准差2.47岁;(2)对照组:纳入40例患者,男/女=22/18,年龄区间61~77岁,均数69.71岁,标准差2.51岁。
比对后发现,两组老年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未见明显差异(P>0.05)。
老年人用药完全手册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能力减退,所以其不良反应率要比年轻人高2~3倍,只有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合理用药,方能达到用药安全有效和防病治病之目的。
掌握最佳用药量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应减少成人用量的1%;60岁以上用成人剂量的1/3;70岁用1/4;80岁用1/5。
老人不适用药物老人应慎用麻黄、甘草和大黄。
麻黄有中枢和交感兴奋作用,易致老人失眠、血压升高、心绞痛,男性老人还易引起尿潴留;甘草易引起血压升高、浮肿、血清钾降低等,而加剧高血压症状。
高血压时,服用利尿剂可使血清钾降低,与甘草方剂并用时要注意。
要减少大黄的使用率,一旦使用,应从小量开始,否则可引起腹泻和腹痛。
要五先五后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
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
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
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
三、先以外用,后用内服。
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四、先用内服,后用注射。
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剂病好得快,其实不然。
药剂通过血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
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五、先用成药,后用新药。
近年来,新药、特药不断涌现,一般地说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副作用还没被人们认识,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
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特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进口药物尤其要慎重。
忌重复用药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能力减退,所以其不良反应率要比年轻人高2~3倍,只有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合理用药,方能达到用药安全有效和防病治病之目的。
老年人用药特点与合理用药原则老年人用药特点与合理用药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老年人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用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老年人用药的特点和合理用药原则更是需要深入了解和重视。
一、老年人用药特点1. 生理特点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器官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易受药物影响。
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出现差异,剂量需谨慎选择。
2. 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多病、多药,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给老年人用药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不良反应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食欲下降等。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观察老年人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药物使用。
4. 药物选择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用药,因此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慢性病的特点。
二、老年人合理用药原则1. 个体化原则老年人的药物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老年人的芳龄、生理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和药物剂量确定。
2. 综合治疗原则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需进行综合治疗。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并确保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药物安全原则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为敏感,因此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4. 定期评估原则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用药方案也需要随之调整。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用药效果,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5. 宣教指导原则老年人对药物治疗的理解水平和遵从意识可能较低,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进行临床药师和医生的宣教指导,让老年人更好地理解药物治疗方案,增强用药遵从性。
老年人常用药物知识老年人常用药物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家庭范围用药愈来愈广。
进入老年期,身体各系统功能逐渐衰退,抗病能力减弱,发病率渐高,用药机会增加。
对一些慢性病及疾病的恢复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庭中继续用药治疗,如用药不当,有时会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因此应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药物知识,了解老年人生理变化及用药特点,确保合理、准确、安全使用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
老年人用药特点进入老年,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尤其代谢功能减低,随着年龄的增高,明显地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及对药物的耐受性。
据报道,老年人对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青年人高 2—2.5 倍,多数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病,用药多,药物之间配伍利弊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尽量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老年人用药须注意:(1)在用药时,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对老年男性病人,如用阿托品、654-2 药物,要考虑到病人可能患有前列腺肥大,用药后可能发生排尿困难的副作用。
用链霉素、庆大霉素时,要注意老年人易因前庭平衡障碍引起眩晕的副作用加重。
(2)药物剂量小于成年人,老年人用药量要因人而异,不应常规化。
各种衰老变化均表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有减低的趋势,为安全用药,老年人用药量可按成年人一般剂量的 1/3 或 1/2,如退热的阿司匹林、消炎痛栓剂,如用成人量可因病人大汗降温过快而虚脱,对于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为安全考虑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观察调整,达到治疗需要量。
如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
(3)注意避免蓄积中毒。
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要经过肝脏解毒,肾脏排泄,肝、肾功能差,药物会在体内蓄积时间长而发生毒性反应。
老年人用药要慎选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
(4)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二重感染。
因老年人抵抗力减退,发生感染几率高,反复应用抗生素,对药物敏感性降低。
由于老年人发病早期症状可不典型,如体温可不增高,甚至血白细胞也不增多,因而易忽略及时应用抗生素,当感染加重时再应用,往往已延误治病时间及用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