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声学 第三章 材料和结构的声学特性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5
建筑声学实验报告建筑声学实验报告引言:建筑声学是研究建筑环境中声音传播和控制的学科,对于提高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探究建筑声学的相关原理和应用,以及对建筑声学设计的一些建议。
实验一:声音传播特性测量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声音传播特性测量仪器,对不同材料的声音吸收和反射特性进行了测量。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材料的声学特性差异巨大。
例如,吸音材料如泡沫板和吸音棉对声音的吸收效果较好,而金属板和玻璃等材料则对声音的反射较强。
这些结果为我们在建筑声学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提供了依据。
实验二: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噪声控制技术在建筑环境中的应用。
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隔音墙和隔音窗,我们对噪声的传播进行了实验观测。
实验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的隔音结构能够有效减少噪声的传播,提供更为宁静的室内环境。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噪声吸收材料的应用,发现其对于降低噪声污染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验三:声学设计优化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对不同建筑结构的声学设计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声学设计的优化方法。
我们发现,在室内空间中,合理设置吸音板和吸音棉等材料能够有效减少噪音的反射和回声,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和质量。
此外,合理布置音箱和扬声器等音响设备,能够更好地实现声音的均匀分布,提高听音效果。
实验四:建筑声学仿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声学仿真软件对建筑声学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通过输入不同声源和材料参数,我们可以模拟不同建筑环境中的声学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估和优化。
通过这种仿真方法,我们能够在设计阶段就对建筑声学进行预测和调整,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建筑声学的相关原理和应用。
合理的声学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环境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减少噪声污染对人们的影响。
在实际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结合声学仿真和实验分析,进行全面的声学设计优化。
第3篇建筑声学第1章声音的物理性质及人对声音的感受1.什么是正常听觉的频率范围,语言声、音乐声大致的频率范围,以及建筑声环境分析的主要频率范围?答:(1)正常人耳可听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语言声的频率范围是160~5200Hz,音乐声的频率范围大致是50~11000Hz。
(2)就建筑声环境而言,常用的8个倍频带的中心频率是63Hz、125Hz、250Hz、500Hz、1kHz、2kHz、4kHz及8kHz。
250Hz以下的倍频带通常称为低频,500Hz至1kHz 的倍频带是中频,2kHz以上的倍频带称为高频。
2.什么是声音的频谱图?用图分析连续的频谱和只有纯音成分的频谱的区别。
答:声音的频谱图是用来表示声音各组成频率的声压级分布图,其以频率(或频带)为横坐标,声压级为纵坐标。
连续频率成分的噪声的频谱是连续谱,为连续的曲线;纯音成分的频谱是具有单一频率的声音的频谱,其频谱图为一直线段。
图1-1 纯音的频谱图1-2 随机噪音的频谱3.什么是倍频带?倍频带中心频率与其上限频率及下限频率的关系如何?中心频率为500Hz的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各是多少Hz?答:(1)倍频带是两个频率限值之间的连续频率,频带宽度是频率上限值与下限值之差。
正常人耳可听的频率范围相当大(20~20kHz),不可能处理其中某一个的频率,只能将整个可听声音的频率范围划分成为许多频带,以便研究与声源频带有关的建筑材料和围蔽空间的声学特性。
(2)倍频带的中心频率须由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的几何平均值求得,就是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乘积的平方根。
(3)中心频率为500Hz,其上限频率为:=1.414×500=707Hz 下限频率为:=0.707×500=353.5Hz4.倍频带与1/3倍频带有什么关系?列出在建筑声环境频率分析中常用的倍频带中心频率和1/3倍频带中心频率。
答:(1)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仔细地分析与声源频率有关的建筑材料、噪声环境和围蔽空间的声学特性,用1/3倍频带作测量分析。
建筑声学第3.1章 建筑声学基本知识一、声音的基本性质声源是辐射声音的振动物体。
声波是纵波。
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
介质的密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
将声音的频率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区段,称频带。
声学设计和测量中常用倍频带和1/3倍频带。
倍频带的中心频率有11个:16、31.5、63、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Hz 、16kHz 。
小于200 Hz 为低频,500~1000Hz 为中频,大于2000Hz 为高频。
声波从声源出发,在介质中传播,声波同一时刻所到达的各点的包络面称波阵面。
声线表示声波的传播方向和途径。
声波可分为球面波、平面波和拄面波。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镜像反射和扩散反射)、绕射(声波绕过障蔽边缘进入声影区的现象)、干涉(相同频率、相位的两列波在叠加区域内引起的振动加强和削弱的现象)。
材料的反射系数r 、透射系数τ和吸收系数α分别表示被反射、透过和吸收的声能占总声能的比例。
τ小的材料就是隔声材料,α> 0.2的材料就是吸声材料。
二、声音的计量声功率W :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
声强I :单位时间,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通过的声能。
点声源 24/r W I π=声压p :介质有无声波传播时压强的改变量。
自由声场中 c p I 02/ρ=声能密度E :单位体积内声能的强度。
c I E /=级的概念,声压级0/lg 20p p L p =;声强级0/lg 10I I L I =;声功率级0/lg 10W W L W =(其中p 0=2×10-5Pa ;I 0=10-12W/m 2;W 0=10-12W );几个等声压级的叠加n p p L p lg 10lg 200+=。
两个等声压级叠加时,总声压级比一个声压级增加3dB ,两声 级之差超过10dB 时,附加值可忽略不计,总声压级等于最大声压级。
建筑声学基本知识建筑声学第二章声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2.1 声音的基本性质声音产生于振动;如人的讲话有声带振动引起,扬声器发声是由扬声器膜片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是声源。
声源在空气中振动时,使邻近的空气随之产生振动并以波动的方式向四周传播开来,当传到人耳时,引起耳膜产生振动,最后通过听觉神经产生声音感觉。
“声”由声源发出,“音”在传播介质中向外传播。
2.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空气中,声源的振动引起空气质点间压力的变化,密集(正压)稀疏(负压)交替变化传播开去,形成波动即声波。
(如图)2.1.2 频率、波长与声速描述声音的基本物理量f: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Hz(赫兹):波长,在传播途径上,两相邻同相位质点距离。
单位没m(米)声波完成一次振动所走的距离。
C:声速,声波在某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单位m/s。
在空气中声速:在0℃时,C钢=5000m/s, C水=1450m/s在15C时,C空气=340m/s参数间存在如下关系:c=f* 或 =c/f人耳可听频率范围为20Hz~20KHz, <20Hz为次声,>20KHz为超声其中,人耳感觉最重要的部分约在100Hz~4000Hz,相应的波长约3.4m~8.5cm2.1.3 声波的绕射、反射和散射波阵面:声波从声源发出,在某一介质内按一定方向传播,在某一时间到达空间各点的包络面称为波阵面。
球面波:波阵面为球面的点声源发出的波,声线与波阵面垂直。
如人、乐器。
平面波:波阵面为平面的波,声源互相平行,如线声源,多个点声源叠排。
如马路上并排行驶的汽车。
平面波的声能在传播过程中不聚集、不离散,声强不变点声源发出的球面波,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级衰减6dB。
声波的绕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孔洞时将发生绕射。
绕射的情况与声波的波长和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有关。
与原来的波形无关。
能绕到障碍物的背后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继续传播。
如古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隔墙有耳”声波的反射当声波遇到一块尺寸比波长大得多的障碍时,声波将被反射。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声学特性分析建筑声学是研究建筑物内外声音的传播、反射、吸收和隔音等特性的学科。
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声学设计对于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和良好的声学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建筑声学的基本概念、影响建筑声学的因素以及常见的声学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筑声学的基本概念建筑声学主要涉及声音的传播、反射、吸收和隔音等方面。
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的,而建筑物中的各种材料和结构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影响。
在建筑声学中,常用的参数有声压级、声能级、声速等。
声压级是描述声音强度的参数,单位为分贝(dB)。
声能级是描述声音能量的参数,单位为分贝(dB)。
声速是声音在特定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为米/秒。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对于进行建筑声学特性分析至关重要。
二、影响建筑声学的因素1. 建筑材料:不同的建筑材料对声音的传播和吸收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木材和织物等材料对声音有较好的吸收作用,而金属和玻璃等材料则对声音具有较好的反射作用。
2. 空间布局:建筑物的空间布局也会对声音的传播和反射产生影响。
开放式的布局会导致声音的扩散,而封闭式的布局则会使声音在空间中反射和聚集。
3. 建筑结构: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会对声音的传播和隔音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具有较好的隔音效果,而轻钢结构的建筑物则较容易传播声音。
4. 环境噪音:周围环境的噪音也会对建筑物内部的声学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位于繁忙街道旁的建筑物容易受到交通噪音的干扰,而位于安静街区的建筑物则相对较少受到干扰。
三、常见的声学设计方法1. 吸音设计:通过选择吸音材料和采用合适的吸音结构设计,可以减少室内的回声和噪音。
例如,在音乐厅中使用吸音板和吸音墙壁等装置,可以提高音质和音色的还原度。
2. 隔音设计:通过选择隔音材料和采用合适的隔音结构设计,可以减少声音的传播和穿透。
例如,在多层住宅中使用隔音墙体和隔音窗户等措施,可以减少邻近房间之间的声音干扰。
第三节材料的声学特性声波人射到物体上,会发生反射、吸收和透射。
材料的声学特性与入射声波的频率和角度有关。
所以说到材料和结构的声学特性时,总是和一定的频率与一定的人射情况相对应。
一、吸声材料和吸声构造材料的吸声能力常用吸声系数表示。
某一种材料及其构造对不同频率的声波有不同的吸声系数。
工程上通常采用125,250,500,1K,2K,4KHz六个倍频程的吸声系数来表示某一种材料或构造的吸声频率特性。
250,500,1K,2KHz四个倍频程的吸声系数的算术平均值又称为降噪系数(取0.05的整数倍)。
工程上使用的材料吸声系数多用混响室法来测量。
它通过测试混响室内铺设吸声材料前后的混响时间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材料的吸声系数。
某构件的实际吸声效果用吸声量A来表征,它和构件的尺寸大小有关:A=S·α(3-24)式中A——构件的吸声量,m2;S——构件的面积,m2;α——构件的吸声系数。
(一)多孔吸声材料玻璃棉、超细玻璃棉、岩棉等无机材料,以及棉、毛、麻、木质纤维等有机材料属多孔吸声材料。
1.吸声机理及吸声频率特性多孔材料具有大量内外连通的微小空隙和孔洞,当声波入射其中时,引起空隙中空气的振动。
由于空气的黏滞阻力,空气与孔壁的摩擦和热传导作用,使声能转化为热能而损耗掉。
那种以为粗糙表面(如水泥拉毛)吸声好的概念是错误的。
具有大量微孔,但微孔之间相互封闭、不连通的材料,如泡沫塑料,吸声性能也不佳。
吸声频率:多孔吸声材料一般对中、高频声波具有良好的吸声能力。
2.影响多孔材料吸声性能的因素(1)空气流阻空气流阻反映了空气质点通过材料空隙时的阻力。
对于特定的多孔材料,存在最佳流阻。
(2)孔隙率孔隙率是指材料中连通的空隙体积和材料总体积之比。
多孔材料的孔隙率一般在70%以上,多数达90%左右。
对于一定厚度的多孔材料,存在最佳孔隙率。
(3)厚度增加多孔材料的厚度,可以增加对低频声的吸收,但对高频声的吸声性能影响则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