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灯具剖析共22页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22
中国古代灯具根据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分类特征。
以下从五个侧重点对古代灯具进行浅析分类。
①外观造型区分:豆形、器皿形、多枝形、人物形、动物形及其他形态。
古人在创造新事物时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其他现有事物,根据模仿事物的形态,赋予其预想的功能。
这几种形态都属于现代仿生设计。
②使用燃料区分,分膏灯和烛灯,后世所称油灯和烛台;我国古代灯具所采用的燃料分两大类:一类是燃油,一类是燃蜡,都是以物质燃烧来产生光,故统称为火焰光源。
③使用材料区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制陶、制瓷、青铜冶铁等技术。
多种材料也被应用到灯具的设计中,陶灯、青铜灯、瓷灯、石灯、玉灯、木灯等共同编织了中国古代灯具的辉煌历史。
④从功能区分,灯具就功能来分有照明功能和观赏功能,实用灯具和观赏彩灯,宫廷中所使用的称为宫灯,兼具照明和装饰双重功能。
⑤使用环境区分,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古人设计出:座灯、行灯和座行两用灯。
根据使用环境来分:室内有:座灯、吊灯、壁灯等;室外有:行灯、立灯。
灯座中国古代灯具从整体造型来看,不论是室内小型灯具,还是室外大型灯具,都给人一种质朴、稳重之感,这与灯具形体的比例尺度有直接关系,通常灯具是摆放在某处,用于一定范围的照明。
因此稳定性至关重要。
我国古代灯具的灯座形态分为喇叭形圈足或高足、方形、盆形、圆柱形、碗状、钵形、盘形。
从造型上看,方形大小因造型而定,自上而下逐渐变粗的形态也最为稳固,豆形灯具应用其最频繁。
灯柱灯柱在整个灯具造型中起到支撑和接灯座的作用,用于支撑灯盏,移动时可当把手。
灯柱因灯体大小或长或短,或粗或细。
在比例上多为细高,灯柱基本形态为柱形,有些为中空,上下通体或逐渐变粗。
也有些灯具无灯柱,如杯形灯,底座、灯柱与灯盏为一整体,动物形灯整个动物形态为灯柱或整个灯体为动物形态。
中国古代灯具中,灯座形态多为喇叭形灯座与方形灯座。
灯座在整个灯具的稳固性中起关键作用。
【详解】古代灯具人类认识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
黑夜自古以来就不是人类的朋友,它不仅限制了人们的各种活动,也为野兽活动和袭击人类提供了良机。
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人类远祖,不知对黑夜又是怎样诅咒的。
数十万年前,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产生的火的功用的认识不断提高,火不仅成了人们美食熟物的最珍贵的财富,也成了人们用来照明、驱逐黑暗的唯一工具。
又经过漫长岁月的生活实践,为满足照明方式的不同需要,人们逐渐开始有意识地借用一些辅助设备来固定保存一定的火源。
这些用来固定一定火源的辅助设备经过不断地改进和演变,就出现了专用照明的灯具。
灯字探源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在考古发掘所见或传世品中,战国以前都还没发现名为灯的实物。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见过灯、烛之类字样。
结合文献来看,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烛”,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
文献资料表明,西周时的“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为燋,故可以抱燋。
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
至于贵族家居或民间所用的“烛”是什么样子,限于考古资料限制,现在还不得而知。
从发现和出土的大量战国时期精美灯具来看,在此以前灯具应该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战国时期虽还没有发现带有铭文款识的,但在《楚辞·招魂》中却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载,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
在周代,“镫”、“登”通用。
《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
”《礼记·祭统》云:“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
”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
从战国一些铜豆形灯自名为“烛豆”这一现象来看,也证明了灯是由豆演变而来的这一史实。
华灯初现——战国、秦朝灯具从现存战国时期的灯具来看,这一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为主体。
主要出自河南、河北、四川、山东和北京等地的一些战国中晚期贵族墓中,多为贵族实用器。
清代瓷灯具赏析作者:夏文峰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5期我国古代灯具源远流长,造型别致,设计新颖,种类繁多,材质广泛,大致分为铜、陶、瓷、铁、锡、金银、玻璃、木头、石头等。
灯的发明与火密切相关,人类发现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
夏商周时期,照明用的是一种“烛”,类似一种火把。
我国最早的灯,可能源自陶豆。
其一,战国以前无“灯”字,仅有“豆”字。
《尔雅·释器》云:“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仪礼·公食大夫礼》云:“大羹湆不和,实于镫,宰右执镫,左执盖。
”郑玄注:“瓦豆谓之镫。
”贾公颜疏:“瓦豆谓之镫。
诗云:于豆于登。
毛亦云:木曰豆,瓦曰登。
”可见,在我国古代,豆称为登,“登”与“镫”通用。
其二,战国、两汉时期的豆形灯与陶豆无别,而且汉代的铜灯自铭为“烛豆”。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灯的出现和使用,是受陶豆的启发而来。
根据战国的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推断,我国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
《楚辞·招魂》云:“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这说明战国时已有了“镫”并且成为人们日常照明用器。
战国时期主要为青铜灯,其形制主要有豆形灯、盒形灯、多枝灯、人俑持灯和兽形灯等。
汉代灯具的使用已非常普及,除了青铜灯、陶灯之外,还出现了铁灯、玉灯和石灯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灯具成为人们照明、祭祀、喜庆等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
最重要的一点是陶瓷灯具在民间被普遍应用。
其中青瓷灯具所占比重最大。
隋唐时期,不仅大量生产以实用性为主的陶瓷灯具,而且迅速发展了以装饰性为主的彩灯,最突出的代表作就是宫灯。
民间用灯,较之前更加讲究实用和便利。
既有“长檠八尺”的高灯,也有“短擎二尺便且光”的矮灯,还有轻小易于移动、尺寸较小的油灯和烛台。
两宋时期,灯具是普遍的随葬品之一。
作为实用的陶瓷灯具数量剧增,造型丰富,形制多样,釉色丰富多彩。
纹样多为花草纹,装饰手法有刻花、剔花、绘花、贴塑、镂空等,釉色有白釉、青釉、影青釉、绿釉、黄釉、黑釉、酱釉等。
中国古代灯具欣赏中国古代灯具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灯具,它们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种类繁多。
每个时代的灯具,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标志,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结晶。
掐丝珐琅描金山水楼阁图灯人类自掌握人工取火的方式,燃起的第一堆篝火,其实就是人类制作的第一盏灯。
从那时开始,古人对灯的精益求精就一直没有停止。
中国古代灯具从造型到工艺,再到结构,细细看来,不禁叫人感叹,神乎其神!古灯所用材质很多,早期的有青铜灯、陶灯、石灯,随后又有铁灯、木灯、竹灯、玉灯、锡灯、鎏金灯、镀银灯,近代又有玻璃灯、合金的灯。
战国古灯材质多为陶质、石质,汉代多为青铜、陶,唐宋瓷质居多,明清古灯上开始出现青花,清末民初开始出现受国外影响的玻璃灯。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清锡制鹿托宝瓶烛台明或更早彩绘灰陶瑞兽烛台清鎏金玉臂龙头宫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翡翠雕龙纹烛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清银嵌玉宫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清代银杏木雕刻七层宫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清乾隆铜镂空开窗宫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清乾隆铜胎掐丝画珐琅玻璃亭式宫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清乾隆御制青花御题诗书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清银烧蓝嵌百宝太平有象烛灯古代灯具,造型各异,形态多样,汉代的等多动物造型,比较活泼,可见当时民间生活氛围宽松;唐代的灯则雕饰华贵,更带有浓郁的异域文化特征,表明当时社会经济的兴盛及对外交流;明清之际,切合时代风尚,把青花、粉彩绘画,引入到灯具装饰中……推杯换盏——器皿形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战国玉勾连云纹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满城汉墓出土西汉”椒林名堂“铭青铜豆形灯推杯换盏——器皿形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清雍正御制金胎画珐琅丹凤呈祥执壶烛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清广彩花瓶烛灯人灯共舞——人物形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清西式嵌仕女壁瓶铜镏金烛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晚清至民国铜胎掐丝珐琅「胡人骑羊」烛台鸟兽擎托——动物形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掐丝珐琅鹿形烛台风中雅树——多枝灯形灯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汉代十二连枝青铜灯灯具虽小,却反映了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民俗风隋,无不印证着文化传承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