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谁来解开这套1684年八大山人国宝级册页之谜

谁来解开这套1684年八大山人国宝级册页之谜

谁来解开这套1684年八大山人国宝级册页之谜
谁来解开这套1684年八大山人国宝级册页之谜

谁来解开这套1684年八大山人国宝级册页之谜

清代有个人叫邵长蘅,写过一篇《八大山人传》,通篇不过几百字,却极为生动精彩,尤其最后几段,翻成白话文,大意是:_________有一天,八大山人忽然在门前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相视大笑。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般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燃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我以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于是忽狂忽哑,潜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这段文字,而今读来依然心

有戚戚。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八大山人研究一直是门“显学”,海内外学者多有著述,但八大山人的生平、艺术与诗作,依然说不清道不明。比如,八大山人为什么叫“八大山人”?至

今仍无定论。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目前可见的八大真迹中,“八大山人”这个名号首次出现,是在他59岁的《个山杂画册》中,以款印的形式。不久,他开始使用“八大山人”落款,直

至80岁去世。《个山杂画册》正是今天要介绍的这件作品。它曾出现在20多种权威出版物中,凡研究八大生平的学者

多在论著中有过论述,包括王方宇、饶宗颐、谢稚柳、刘九庵、李旦、汪世清、白谦慎、朱良志、萧鸿鸣等等。对八大这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而言,这是一件人生中具有坐标意义的重要作品,也是后世解开八大之“谜”的“必经之路”。←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由右至左)→八大山人(1626-1705)个山杂画册册页九开水墨纸本1684年作24 × 38 cm. 约0.8平尺(每幅)著录1. 饶宗颐《八大山人“世说诗”解——兼记其甲子花鸟册》,文见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75年第17期。2. 谢稚柳《八大山人取名的含义和他的世系》,第2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3. 刘九庵《再记八大山人书画中的几个问题》,文见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9卷,第1期,第118-125页,1991年4月。4. 李旦《八大山人研究及其它》,江西省老年文艺家协会,1998年版。5. 汪世清《八大山人的名和号——八

大山人小考之三》,文见《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6. 白谦慎《清初金石学的复兴对八大山人晚年书风的影响》,文见台北《故宫学术季刊》,1995年第12期。出版1.《文人画粹编第六卷·八大山人》第95-96页,日本中央公论社,1986年版。2.《八大山人画集》,第13-14页,江西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3.《八大山人全集》第一卷,第60-68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4.《八大山人画集》,第13-14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八大山人》下,第32-3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6.《八大山人书法全集》上,第21-29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7.《八大山人书画编年图目》上,第1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8.《八大山人画集》,第42-46页,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国名画家全集·八大山人》,第1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0.《中国书法家全集·八大山人》,第3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1.《八大山人》上,第26-3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12.《四僧画集》上,第88-89页,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13.《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八大山人》,第138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14.《艺苑掇英》第十七期(八大山人专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15. 《In Pursuit of Heavenly Harmony——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by Bada Shanren

from the Estate of WangFangyu and Sum Wai》P18,Freer Orchid.(《天倪——王方宇沈慧珍藏八大山人书画》,第18页,佛利尔美术馆,2003年版)16.《八大山人研究》,第22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朱良志,2010年版。17.《八大山人的诗与画》,第178页,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8.《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1160-116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傅申先生的话来说,八大山人是一个“金枝玉叶老遗民”。八大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孤寂、悲愤和屈辱中度过的。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明史》作第十七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19岁时,明朝灭亡,入清后,隐姓氏,改名字,并在23岁时剃发为僧,50多岁时,癫疾复发,“忽大笑、忽痛哭”,之后还俗返南昌,穷困潦倒,孑然一身直至终老。八大曾在在给友人的信中慨叹:“凡夫只知死之易,而未知生之难也。”后世着迷八大,却也始终捉摸不透他——八大不善言语,不立文字,这是因为他有口吃的暗疾,也因其遗民的身份与禅宗的影响。其斋号“寤歌草堂”,出自《诗经·卫风·考槃》,永矢弗谖、永矢弗过、永矢弗告,意思是说:即使孤独,也永不违背隐居的高洁理想,永不忘记隐居的欢乐舒畅,永不哀告,永不改变衷肠。或正因如此,八大的作品孤迥特立,出尘离世,有超越时间的力量。《个山小像》黄安平作八大山人(1626-1705)现存唯一的八大真实画像,上有大量八大及

友人题写的文字,是研究他生平的重要文献。作《个山杂画册》时,八大山人已别佛门数年,寄人篱下,生活窘迫,其艺术风格正酝酿着重大变化。来细看这套册页。原十二开,每页纵24厘米,横3厘米,经三百多年流传,只余九开,现看到的十开中,一开是学界泰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先生的单独题跋。另三开画的什么?去了哪里?目前不知。个山杂画(之一)海棠题识:朱弦渺难度,锦瑟落谁旁。却扫柳枝竹,成都香澥棠。个山。钤印:鰕鰕篇轩、画翁藏印:芃园曹氏平生真赏个山杂画(之二)灵芝题识:东风不受吹,西风吹不受。父母爱儿曹,仙人汉贤右。个山。钤印:八大山人、鰕?篇轩、人屋藏印:碧桐醉客、芃园鉴赏之印个山杂画(之三)八哥题识:衿翠鸟唤哥,吭圆哥唤了。八哥语三虢,南飞鹧鸪少。个山。钤印:其喙力之疾与、人屋藏印:三槐堂个山杂画(之四)竹题识:湖天霞散鲤鱼斑,绿竹晴梢八月间。况尓秦皇千顷烧,大头(鱼孱)死免君山。个山人。钤印:浪得名耳藏印:三槐堂个山杂画(之五)兔题识:下第有刘蕡,捉月无供奉。欲把问西飞,鹦鹉秦州陇。个山。钤印:八大山人、画翁藏印:图书自怡个山杂画(之六)鱼题识:箫峰鸾尾西,土产湖东鲫。持此径寸言,会得郎心一。个山。钤印:八大山人、人屋藏印:芃园宝藏个山杂画(之七)芋头题识:欧阜明月湖,鬼载盈仓箱。仓箱似蹲鸱,读易休为王。个山。

钤印:浪得名耳、夫闲藏印:臣步郇印个山杂画(之八)花题识:尓玉请为图,兰芳倩谁扶。燕支一围罢,少小落氍毹。个山。钤印:八大山人、鰕?篇轩、驴藏印:雨楼个山杂画(之九)花题识:点笔鰕蟆屯,荒园水闭门。蕉心鼓雷电,叶与人飞翻。甲子春正,屏书社兄,拉往东轩为画并题正十二。个山。钤印:人屋、夫闲藏印:曹步郇印、芃园翻开学者著录,伴随《个山杂画册》出现的始终有两位重要人士,除了饶老,便是其前收藏者新加坡画家陈文希。陈文希先生早年求学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受教于潘天寿等名师,后远赴星洲,他一生追求的,便是八大山人的艺术境界。饶宗颐与陈文希先生都是潮汕人,饶先生早年求学的金山中学,正是陈文希曾执教的学校。他与这套册页结缘应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个山杂画册》被人们熟知,离不开他的推介。1975年,饶宗颐先生为《个山杂画册》作了一页单独题跋,同年第17期的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学术年刊》中,发表了他的《八大山人解——兼记其甲子》,“甲子《花鸟册》”,便是《个山杂画册》,当时,这套“八大中年《花鸟册》”还“不经见”。饶宗颐先生补录了册页中的九首诗,他认为这几首诗“诗风同样幽涩难懂”,对其中七首绝句作了解读。册页最后一页落款:“甲子春正,屏书社兄拉往东轩,为画并题,正十二,个山。”“正十二”,指册页共有十二册,“个山”,以及前页中曾出现的“个山人”则是当时八大落款使用的名号。据此,

饶宗颐先生认为,《个山杂画册》作于康熙甲子年,即1684年。最后一开中的落款饶宗颐(1917—)题跋八大此册署款甲子春,有八大山人鰕?篇轩、人屋等印。世谓用八大题名仅在康熙乙丑至乙酉二十一年间,此绘作于乙丑前一载,即康熙二十三年也。上钤芃园鉴藏之印,芃园为严锜字,籍福建龙溪,与八大同时。闽人多浮海远殖。其残缣流落南中非偶然也。往尝见传綮花卉册于故宫,为早年戏笔。视此不逮远甚。文希道兄获此幸珍袭之。喜识数语于末。钤印:宗颐之印文末,饶老说:“这册绘画功力比故宫《传綮写生册》为优,书法亦更胜一筹。”台北故宫藏十五页《传綮写生册》,是目前已知八大传世作品中最早的,作于他34岁时。那么,《个山杂画册》是为什么画的?饶老没有做出解释,后来的说法也各不相同,萧鸿鸣先生认为,再往前六百年的甲子春,即1084年,苏东坡和苏辙曾在江西高安和刘邦后裔刘平伯有过交往,八大作此册或与纪念“二苏”有关。在对册页的更多解释中,饶老犯了一个小错误,等下再讲。朱耷《传綮写生册》(部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因为长期流传于海外,当国内学者见到《个山杂画册》图像时,又过了些年头。故宫博物院刘九庵先生在1983年的《记八大山人书画中的几个问题》中提到这套册页,起初他还对其中出现的“八大山人”印将信将疑,数年后,亲见照片,疑问顿消。在《再记八大山人书画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肯定,“此册是钤八大山

人名款印最先可见者”。来看看册页中三次出现的“八大山人”印。第二开,灵芝。左侧山体中,“个山”款下方,有“八大山人”印;个山杂画(之二)灵芝人屋个山八大山人第五开,兔子。“个山”款下,有“八大山人”印;个山杂画(之五)兔第六开,鱼。“八大山人”印也出现在“个山”款下。个山杂画(之六)鱼在此之前,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曾出现过传綮、驴、

驴屋、个山等多个名号,完成《个山杂画册》的同一年晚些时候,他便开始用“八大山人”落款了。白谦慎先生在《清初

金石学的复兴与对八大山人晚年书风的影响》一文中提到,王方宇、沈慧购得的八大小行书《内景经》册页,书于甲子年七月,落款是“八大山人”,印章中有一方“八大山人”款印与《个山杂画册》相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花竹鸡猫图》,

署名“八大山人甲子一阳日画”,亦作于同年后期。清朱耷行楷书《黄庭内景经》册·十二页(局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黄庭内景经》中的落款与款印从此,“八大山人”成为八大

晚年书画中最常用的名号。安晚册(局部)纸本水墨日本泉屋博古馆藏对于鉴藏家而言,《个山杂画册》中也暗藏八大

山人艺术风格转变的线索。刘九庵先生谈到,八大山人在65岁以前的几年里,艺术特点极为夸张突出,画中的鹰、凫、鸡、鸭、八哥、鹭鸶等,眼睛都被画成方形,这正是从署用“八大山人”名号开始的——八大山人58岁时所作的《花鸟册》(日本金冈酉三先生藏),八哥、燕雀和鸡等动物都是圆眼;

59岁的《个山杂画册》,八哥、鱼都是圆眼,但兔子的眼睛开始有点方了;同年晚些的《花竹鸡猫册》,双鸡和鹭鸶都

成了方眼;大约5年之后,八大山人又恢复了原来的圆眼画法,到65岁以后,就再也不见方目的禽鸟了。这些规律和

特点,正是鉴定家们用来鉴定的依据之一。《个山杂画册》

中的眼睛白谦慎先生则认为,八大山人书法上的衰年变法,正发生在其创作上的“八大山人期”,当时,八大在相当的程

度上受到了清初由金石学复兴而导致的某些书法观念的影响,比对其变化时,《个山杂画册》中的书法,也被作为重

要依据之一。此时,再回过头来说说饶宗颐先生的小错误。《个山杂画册》中有一枚“芃园鉴藏之印”的收藏印,饶老认

为应出自清代康熙时的严锜,字“查芃园”,此人籍贯福建泉

州龙溪,清初航海渡,他推测这套册页因而流传至新加坡。但后来的学者依据册页上的更多鉴藏印,推翻了饶老的结论,认为“芃园”的真正所指是曹步郇,字“芃园”,也是康熙时人。刘九庵先生说,曹步郇是一个古书画收藏者,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蔡玉卿代笔所书的黄道周《楷书孝经卷》,以及袁江、

袁耀的绘画作品上,都能看到他的收藏印。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关于八大山人的探究与考证,即便是最知名权威的学者,也常持不同意见。就连八大真名的背后种种,至今也仍未见定论。刘九庵先生曾在启功先生的《启功丛稿》里找到过一种答案。大意是说,八大山人的名字失传很久,

画史传记里大多写他叫“朱耷”,但他的真迹里要么署“八大山人”,要么署“驴”,署“屋驴(驴屋)”,等等等等,就是没有出现过“耷”。有一次,他发现明末还有位遗民叫阎尔梅,自号“白耷山人”,想起有个故事说仙人骑白驴,突然悟到,“耷”其实是“驴”的俗字。而所谓“耷”字是指大耳朵之说,启功先生说,那是宋时之解,明末已不一样了。但这也仅是一种观点。启功先生还说:“八大题画的诗,几乎没有一首可以讲得清楚的。”具体到《个山杂画册》,其创作背景,九首诗的确切含义,学者们也是各执己见,但因为这件作品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与追问至今仍未停止。《个山杂画册》最后一开中,八大山人写下:“蕉心鼓雷电,叶与人翻飞”。世事如泡影,作一画,非一画,此时此刻,他胸中的愁与怨,时代的困顿与跌宕,悲欢与冷暖,似以一种静默的方式涌动在当下,或许,这正是吸引后世一代代人不断试图解开八大之“谜”的魅力所在吧。参考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饶宗颐《八大山人解——兼记其甲子》《刘九庵书画鉴定集》《启功丛稿》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白谦慎《清初金石学的复兴与对八大山人晚年书风的影响》萧鸿鸣《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等特此鸣谢,如有不当,敬请指正中国嘉德香港2016春季拍卖会预展时间:5月27日10:00-21:00 5月28日10:00-18:00拍卖时间:5月29-31日展拍地点:

香港JW万豪酒店3楼宴会厅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八大山人传。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 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年轻时遭遇变故。离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不几年。手持佛尘被称为高僧。 中文名,八大山人。明朝,宗室。资格,诸生。世代居住,南昌。 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

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 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一日。 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唏嘘泣下。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

北兰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驰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 烛见跋。不倦。澹公语予。山人有诗数卷。藏箧中。秘不令人见。予见山人题画及他题跋。皆古雅。间杂以幽涩语。不尽可解。见与澹公数札。极有致。如晋人语也。山人面微赪丰。下而少髭。初为僧。号雪个。后更号曰人屋。曰驴屋驴。曰书年。曰驴汉。最后号八大山人云。澹公杭人。为灵岩继公高足。亦工书。能诗。喜与文士交。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 译文。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学习的曾经有一百多人。 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心中空虚恍惚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一直以来对朱耷就特别感兴趣,觉得他的作品异于常人,总是给人一直遗世独立的感觉,下面就他的《荷石水禽图》作一番赏析,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他的人生,他的感情。 这幅《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河塘边上的景色。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耷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朱耷曾说:“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石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其画荷如此,其他物象更是如此,静观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则妙趣自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正如这幅画中的水禽的眼睛,就像在翻白眼似的。八大对水禽赋予了纯粹的意境、丰富的意蕴。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可见八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只这一个意象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蕴含在八大的作品中的这种人格和情怀,体现了来自生命内容的极可宝贵的精神价值,可

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内在的本质在古典画中的一种完美表现。 在构图,八大沿用自己的一贯画风,创造出简约含蓄、取势传情的花鸟画构图,把家国之痛、生活的热情寄予笔墨,取花鸟之势传达悲凉索寞的意境。实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意、画中有势、画外有象,使花鸟画构图不受画面本身边角的约束,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在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与此同时,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

八大山人美术鉴赏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名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一、影响八大山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1、社会历史背景 ?300多年前的东方中国,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绘画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抑塞不拔”的美术“怪杰”。他们在艺术上不苟合取容,敢于突破前人窠臼,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书画之中,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八大山人就是以其精练纵恣的笔墨和独创的飘逸、冷峻画风,抒发他那倔强的不言之意,而受到时代的高度评价,并对后辈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东方书画艺坛的革新巨擘。 ?2、人生经历 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 ?3、禅宗思想 禅宗的重要思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的是人不能为知识、理性所俘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这盏灯经常被重重的阴霾所笼罩。中国人想把这种迷雾去掉,让光明重现,照亮我们的心灵,通过心去领会这个世界。按照禅宗的观点,每个人都是网中之鱼,人是受束缚的。 ?二、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中所体现的形式美 ?1、简 一些学者认为:八大山人作品的造型手段,笔墨技巧、构图章法,甚至具体到每一笔,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浅谈 摘要: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画著称于世。他以极其简练的笔墨,不同凡响的构图,人格化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清王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开创了元明以来所没有新风貌,对后世绘画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寄情精简奇特 朝的愤懑之情和对明朝的怀念,寄寓了自己愤世嫉俗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他的绘画达到了“笔简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生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姓朱,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八大山人等,一生所用名号多达55个,以八大山人的名声最著。八大山人天赋很高,自幼受祖辈的艺术教养,8岁能写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19岁时,清兵入关,他遭受到国亡家破之痛,忧伤悲愤无处发泄,由口吃而佯作哑子,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时在奉新山削发为僧,过了十三年的僧侣生活。还俗后不久,在江西南昌修建青云谱道院,韬光养晦,取名朱道朗,字良月,号破云者。 由于八大山人是明皇室的后裔,处于国破家亡的年代,悲伤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同时造就了他沉郁,孤独,怪癫的个性,加上当时政治上的高压,使得他只能潜心于艺术,并通过笔墨来表达他愤懑和郁结不平之气,他一生主要从事书画创作,是一位极富个性、创造性的书画家,擅长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称于世。他的花鸟画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比陈淳更冷峻清逸,比徐渭更狂放怪诞,寓意也更深刻,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朱耷的山水画原宗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之法。明之后则山水气象为之一变,意境枯索荒寂,绝非董其昌的秀逸平和,于苍凉凄楚中迸发出雄强悲壮的气质,体现了其孤愤而坚毅的心境。朱耷的山水画虽有艰涩冷漠的特点,但他作画不拘常格,自由奔放。笔的轻重,墨的浓淡都体现出作者瞬间的直觉判断。曲折起伏的山石形态不类常形,而是“超以象外”的高度加工提炼的丘壑形象。朱耷在“似与不似”间获得了本质的真似。八大山人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成就极高,只不过画名掩盖了书名,黄宾虹曾认为八大山人“书法第一、画第二”。他的书法早年学欧阳询的楷书,行书师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后又临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晚年善用秃笔,线条粗细均匀,布置大小参差,流畅圆润,刚劲内敛,处处表现出傲岸不驯的笔致情态。八大山人的艺术特色总体可概括如下: 一、缘物抒情——挥之不去的明朝情结 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知识分子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和怀柔政策作用下,一部分转而跟清政府妥协,象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恽、王鉴、王原祁)即是如此,而一部分却拒绝与清王朝合作,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之中,“四僧”就是其中

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简介

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简介 八大山人是朱耷的号,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画家,并且被誉为一代宗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八大山人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又名朱耷,字雪个,号个山、驴屋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是明末清初有名的书画家,也是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的祖父和父亲都擅于书法和绘画,对他也是细心地教导,因此朱耷对绘画、书法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八岁的时候就能自己作诗,十岁左右便能画山水画,从这可以看出朱耷极其聪慧。明朝灭亡之后,他削发为僧,不想与清朝有任何的瓜葛,更是以明朝遗民自居,更不愿接受清朝的施舍与恩惠。八大山人对山水画和花鸟画有很高的领悟能力,他的画苍劲有力、笔触豪放,与自己孤傲、冷峻的性格又相之辉映。画里的鸟、鱼、草、虫形象逼真,鸟和鱼的眼睛向上,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表达他对现世的不满。画中的鸟,展翅欲飞,翅膀扑闪有力,同时体现出他想要冲破现世的枷锁。八大山人除了对绘画有很大的成就外,对诗文写作也有自己的独家见解。他的诗文以神秘、幽深而著称,令人十分费解,不知所云。在他还在为僧之时,他的诗文大多借书来表达自己高尚的人品以及自己的遗民思想。但在他改为做道士之后,所作的诗文更显成熟,大胆而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八大山人的作品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生充满悲愤和孤寂,所以他的

书画中包含了他复杂的情感。八大山人朱耷现存世作品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等,书法作品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 八大山人朱耷的作品十分受欢迎,他的《竹石鸳鸯》在2010的成交价已达1.187亿。《杨柳浴禽图》是八大山人晚年的作品,能够从画中看出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种与世无争的心境。 八大山人朱耷出生的年代让他背负了太多悲痛,在这个末路王朝子孙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充满生命意识的艺术世界。在中国绘画史上,能如此得心应手运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痛苦和意识的画家是在少有。八大山人朱耷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以自身的魅力,在艺术领域留下了他的印记,是在令人敬佩。 八大山人的画多少钱八大山人的画主要以山水、花鸟、石等水墨画著称,那么这些画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中又能卖出一个怎样的价格,在对拍卖的视频、记录等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之后,发现八大山人的画的价值如此之高,而且拍卖作品的成交率也非常高,下面来看一下具体的情况。 近几年来,有超过20件的绘画作品超过百万元,甚至超过千万元,使得人们对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心,都想亲眼目睹它的真身。他的画虽多处取法与其他画家有相似之处,但是他的画又有别于其他的画家,整幅画形象夸张生动,笔法充满灵性,技艺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1、题目:任选中国绘画史上有代表性的一位山水画画家,阐述如何欣赏其作品 (结合时代、背景等因素) 凄寂僧侣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蒲玉洁 14传媒 1481101 开始关注“八大山人”是在去年3月考之前,偶然间看到了八大山人这一名号。当时还想是不是像“扬州八怪”一样八个人。后来百度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叫做朱耷的人。

之所以叫“八大山人”有多方面 的原因: 1、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说: “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朱耷大于我也。” 2、也有人认为“八大山人”这一 别号和朱耷的出身与弃僧还俗有关: “八”指宁王朱权第八代孙;“大” 与“耷”同声,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 孙耷,现在归宗了。

3、作为他在明灭亡后,国毁家亡, 心情悲愤,落发为僧的隐痛寄意:他 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 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 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 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有 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 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后人, 有人这样评论他:狂之病之,哭之笑 之,古风古道,枯而不朽。 4、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正是这《八大人觉经》开导了朱耷,让他正式弃僧还俗,蓄发娶妻。 作品:

《孤禽图》 这是八大山人最为出名的书画作品之一,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 笔法酣畅淋漓,雄健泼辣。构图巧妙。 在这幅画中,仅有一只禽鸟画于下方。这只鸟一足立地,缩着脖子,弓着背。整幅画最亮点的地方应该就是鸟的眼睛——眼珠顶着眼眶,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奇特的表情配上夸张的动作。表现出了此鸟受欺却不屈的情态。 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孤寂,悲愤,坚强的性格特征。以及愤世嫉俗之情。 《河上花图》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 摘要:八大山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非常富有个性和民族气节的画家,其历经明清年间天翻地覆的时代,从皇室贵胄沦落为逃隐草野的遗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是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八大山人以其形貌异,表情冷漠的笔下形象和简练的墨色表达了自己孤傲不屈、悲愤苍凉的情感,独具创造。八大山人所作写意花鸟形象精炼生动,不拘形式而又神完气足,也多是其性格及人生态度的写照。他在明亡后保持气节,不附炎趋势,能够洁身自好,而得到后人的尊重。我们在欣赏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时,同时也是在品位其人生和体验他的内心感受。 关键词:八大山人写意花鸟山水画影响情感 一、个人生平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姓朱,名统筌,乳名耷,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等,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其祖父、父亲都能诗善画,朱耷幼年就受到熏陶,“八岁既能诗。擅书法,共篆刻,尤精绘事”。在他19岁时明朝覆灭,继而清兵南下,作为宗室王孙的朱耷便奉母携弟避难于新建洪崖,为了逃避清朝的迫害,于顺治五年(1653)出家为僧,法名传綮,号韧庵。顺治十年(1653)又在耕庵老人处受法,“住山二十年,从学者数百人”,成为宗师。康熙十八年(1679)他被临川令胡亦堂请去,延之官舍年余,忽发狂疾回到南昌。62岁以后经常在南昌北兰寺,后又自构寐歌草堂,以卖画度日,直到81岁逝世。 八大山人历经明清间天翻地覆的时代,从皇室贵胄沦落为逃隐草野的遗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是明王室后代,为了避免清朝迫害,时僧时道时儒;他又不甘心为统治者笼络,故作疯癫,装聋作哑。由于家园的破灭他感到非常的痛苦,时常伏地呜咽,痛哭流涕;时常仰天大笑,慷慨悲歌。据说因他有《八大园觉经》,所以自号八大山人,但在签名时将四字连写,很像“哭之”或“笑之”。他的诗和画也正是这种思想情绪的反映。 八大山人画上款印别号极多,据记载有:雪个、个山、个山驴、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1、清华嵒《墨竹》立轴【赏析】华嵒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意隽逸。3、慈禧书法【赏析】“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这件作品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 5、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6、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赏析】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7、傅抱石《屈原》【赏析】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的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江潭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他“宁赴湘流”,也决不“蒙世俗

之尘埃”。画家以精细的线描用心勾画了屈原的形象,而将大片画面让与江水,使得观者在聚焦屈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8、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赏析】徽宗在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能书善画,书法称“瘦金体”。此《欲借风霜二诗帖》是纸本,楷书,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9、吴冠中《乡村》【赏析】这幅《乡村》是是一幅极具吴冠中个人特色的墨彩画。乡村的题材,景物的轻描,和谐的氛围,厚重的墨汁点化出层层的户落。作者似乎在以鸟瞰和俯视的姿态,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乡村生活,风筝线不断,乡情更不会断。10、丰子恺《买粽子》【赏析】朱自清先生在看了丰子恺这幅题为“买粽子”的画后曾说过:“上海也不曾委曲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是两个小孩子将篮子从楼上的窗下垂下街口买粽子,这些画,和丰先生的文字一样,性灵自在其中,充满生活情味。 11、张大千《荷花》【赏析】此幅作于1944年,那时的大千已经是名满天下,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这幅《荷花》是张大千的代表作品,落落大方,雅俗共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绝非过誉之辞。12、怀素《自叙帖》局部【赏析】《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

八大山人专题(作文素材)

八大山人专题 (一)身世:皇族、亡国 八大山人原名朱统,乳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八大19岁那年,明朝覆灭了,清廷旋即对朱明宗室展开追捕和杀戮。锦衣玉食的皇孙,瞬间沦为亡命江湖的逃犯。 当显赫的地位与优越的生活完全丧失,八大已经没有了选择,他只得遁入空门。但国破之痛,家亡之恨,自始至终贯穿着八大的一生。长期的痛苦压抑,使八大的身心饱受摧折,绘画成了他惟一的宣泄途径。 朱耷画山水,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二)性格:嗜酒、疯癫 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或和尚僧众、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三)书画:至简、怪异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凉凉,果真有这么个地方,我想谁也不肯到这里来安家落户。 对晤八大画作,扑面而来的是铜驼之悲、愤世之慨。他画山水,常常残山剩水、天寒地荒;他画树木,往往枝枯干秃,东歪西斜。他画鱼鸟,那些鱼长着人眼,眼珠上翻,一副“白眼向天、冷眼观世”的神情;那些鸟呢,耸肩缩颈,单足蜷曲,一种“受辱不屈、势不两立”的姿态。还

八大山人书法作品欣赏

八大山人朱耷 朱耷(1626—1705),字雪个,又字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他的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这名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尝持八大人觉经,因号八大”;另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据《个山小像》八大的自署,少为世袭贵族。天性聪颖,八岁能诗。明亡时为诸生(秀才)。他二十岁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中”。二十三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三十一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至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此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八大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皇室贵胃沦为草野逸民,为避害而出家。但其诗文书画极其出色,颇引人注目,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遂发狂疾”。他装哑未狂,均因家国之恨使然。其内心之悲怆由此可见。对山人的种种奇行,当时人们都认为“其癫如此”。 八大山人书法成就颇高,但被画名所掩,注目者不多。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八大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藏巧于拙,笔涩生朴,此中真义必临习日久才能有所悟。简而言之,是用篆书的笔法去写行草书,与《天发神恰似□碑》以隶笔写篆书一样异曲同工。 八大山人在中年时各体书风全貌的,莫过于《个山小像》中八大的自题了。他以篆、隶、章草、行、真等六体书之,其功力之深,罕与伦比,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八大去世前夕,书法艺术水平达到顶峰,草书不再怪伟。如八十岁写的《行书四箴》、《般若波罗蜜心经》、《仕宦而至帖》(即《昼锦堂记》帖),平淡天成,丝毫不加修饰,静穆而单纯,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高僧书法大致如是。近人得其精髓者只弘一法师一人。 八大亦善篆刻,山人的印文往往别出心裁,变化有奇。八大也很注重印章的艺术本体,如:两方“驴屋人驴”印,前一方白文方印把“人”放大,俨然一个铁帐罩在屋上,造成的纵向线条与右侧的横向线条形成对比,右部又多圆形转角,整个印面不板不滞,巧妙自然。后一方设计尤为巧妙,只用驴、屋、人三字,通过上下左右排列,表达出完整的含意。 八大山人部分书帖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 金农《隶书七言联》 扬州八怪金农作品赏析 摘要:金农的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墨梅立轴水墨纸本 扬州八怪金农《墨梅》赏析: 款识:寻梅勿惮行,老年天与健。半树出江楼,一林见山店。对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枝繁花亦繁。空香欲沾手,拟作万玉图。春风吹满纸。谢却金帛求,笑寄瞽居士。居士尝断炊,噤痒寒耿耿。挂壁三摩,赏我横斜影。稽留山民画诗书。钤印:金吉金印(白文)、金氏寿门(朱文)、生于丁卯(白文)

“元章茂密补之疏,妙笔华光淡欲无。七百年来无继起,画诗书见一癯儒。”这是张大千1956年边跋金农《墨梅图》的诗。前两句论画梅,说到元代王冕(元章)的茂密与宋代杨无咎(补之)的疏淡,后两句则称赞金农是数百年来能够继起此道的画、诗、书皆长的“癯儒”。图中的梅自左下端发干,向上、向右曲折变化而生出花枝、花朵,或疏或密,或正或侧,运笔中缓行缓止,不迫不促,有顿有挫,有节有律,好似不用力而力自在,又似无用意而其意无处不在。中国画谓之写,和书法通,无须事先安排,一笔既落,笔笔生发,一气而成。这古朴而文秀的梅,又何尝不是作者性灵写照!溥心畬题曰:“无剑拔弩张之势而逸韵自高。”这逸韵是文人画的追求,是作者学养、性灵的体现。 冬心先生作画时间仅十六、七年,其传世作品必然有限。在其署款的作品中有三类:一为亲笔,二为代笔,三为伪笔。三类中,亲笔最少。亲笔画,如此画者,其重要特征是,画与字的笔法、笔性的一致。试看图中,梅的枝干和其题诗的漆书,有着相似松灵中的沉着,舒缓而鲜明的节律。这种一致性发自内在的性灵,是摹仿不出的。 此帧《梅花图》,写寒梅怒放,花疏气清,野逸古拙,韵味隽永。画面布局奇特,繁简相宜,黑白对比尤妙。画中题诗,表现了画家“人与梅花一样清”的高尚节操,还透露出他和一位盲友的深情厚谊。金农在诗中提到的“瞽居士”

南昌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南昌 在这几天的考察中,我对南昌的文化和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南昌,始建于公元前202年,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代郡、州、府均在此设治,现为江西省省会,共辖四县,五区(东湖、西湖、青云谱、青山湖、湾里),二个国家级开发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新区(红谷滩新区),是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历史上,南昌曾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盛誉,如今又是唯一一个处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的最佳“结点”上,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独特战略地位。京九铁路、浙赣铁路穿行境内并在此交合,三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在此聚散,赣江水道注入鄱阳湖而通江达海,以及成为国际航空港的昌北机场,构成了立体交通网,再次提升了南昌交通枢纽地位。 南昌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自古以来就是锺灵毓秀之地、文化礼仪之乡。南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遗留下众多珍贵的人文印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早已是南昌古城之骄傲,江南胜迹之翘楚,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忘返,吟诵出篇篇千古佳句。青云谱道院、绳金塔、万寿宫等丰富璀璨的历史遗存,构成了南昌历史文化的精粹,向世人展现着南昌博大从容的人文风度。南昌是一座繁华的商城。早在隋唐时期开辟的大运河——长江——赣江南方黄金水道,使得鄱阳湖、赣江岸边的商船风帆如织、连樯而至,“舟车不息,商贾云集”就是当时南昌城一派繁荣的真实写照。到了初唐,“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南昌更呈昌盛景象,连王勃在《滕王客序》中也发出赞叹:南昌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享誉天下。 南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南昌城头升起了第一面军旗,人民军队在这里诞生,从此南昌被誉为英雄城。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起义纪念塔、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等成了人们纪念、游览的好去处,1997年,江泽民同志为南昌亲笔题写了“军旗升起的地方”7个大字,使人们对英雄起更加肃然起敬。 南昌是一座绿色的城市。城外青山积翠,城中湖泊点缀,空气一级,水质一流,生态环境优美。穿城而过的赣江,不仅哺育了南昌人民,更使南昌得以依托“一江两岸”,展示现代都市的迷人风采。星罗棋布的湖泊,特别是城区范围的

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

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 蕉心鼓雷电叶与人翻飞——艺术史视野中的《个山杂画册》 吴晓明 中国的花鸟画至明代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从明代前期的林良、吕纪,明中期的沈周、文徵明、陈淳到后期的徐渭,形成水墨大写意的风潮,其间尤以“青藤白阳”最为著称。八大山人正是选择花鸟画为突破口,以深厚的书法和山水功底为依托,以象征寓意的手法渲泄自己极度压抑的情感,将花鸟画“缘物抒情”的传统推向极致。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八大在五十八岁,即一六八四年十月作《花竹鸡猫图》册时始署名号八大山人,而绘制于一六八四年“春正”的此《个山杂画册》已经钤有“八大山人”的名号印,这是此年八大山人名号开始使用的明证,也是此件作品的艺术史价值之一。 在八大山人绘制《个山杂画册》的前五年,八大山人经历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现代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八大山人为了能顺利还俗,不至于被清政府迫害,采取佯疯装癫的方式完成从僧侣向平民的过度。史载八大在临川精神失常,焚毁袈裟,奔走南昌,最后被族侄收留。在特殊的年代,八大以如此奇异的方式还俗,给八大一生增添了些许传奇的色彩。 时间向后推近两百年,英国人以征服者的身份开始进入中国,随后当年的征服者满清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终在二十世纪初谢幕。然而在整个清代的艺术史中,遗民画家、金陵画派、扬州画派等现在耳熟能详的画派和画家,在当时均非主流的画派,“四王”作为主流画派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其他画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直到民国初期清代的遗老曾经在北京炒作“四王”的绘画,使其画价不仅超过时辈,也超过宋元的名画,希望以此来对抗已经到来的新时代。然而伴随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一场以革“王画”命的中国现代美术运动拉开了帷幕,而八大等遗民画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至今八大山人的艺术研究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其研究愈加精密。八大《个山杂画册》即是研究者所关注的作品之一。 花鸟杂画形式的出现在明代中晚期有重要的表现,如明代中期沈周的蔬果画,晚明孙克弘的《写生花卉蔬果图》卷等,其中包括禽鸟、家畜、花卉、蔬果等,日常的事物开始不断进入到花鸟画的视野中,而其中的每一种形象都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味。在《个山杂画册》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朱耷《荷石水禽图》赏析 一直以来对朱耷就特别感兴趣,觉得他的作品异于常人,总是给人一直遗世独立的感觉,下面就他的《荷石水禽图》作一番赏析,从他的作品中感悟他的人生,他的感情。 这幅《荷石水禽图》描绘的是河塘边上的景色。款署“八大山人写”,押“八大山人”白文印。在画面的下方,横卧一顽石,在它的上面蹲着两只水鸭,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着,一只相向而立,静静地站立着。画中的荷叶数柄,从不同的角度向画面中伸出,有浓有淡,形态各异,错落有致。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整幅画面的构图互相呼应,动感十足。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耷的笔墨功力:看似草草描绘,但却达到了笔简意赅、神气完足的境界。朱耷曾说:“湖中新莲与西山宅边石松,皆吾静观而得神者。”其画荷如此,其他物象更是如此,静观而以意象为之,信手拈来,则妙趣自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正如这幅画中的水禽的眼睛,就像在翻白眼似的。八大对水禽赋予了纯粹的意境、丰富的意蕴。那是一个奇崛清凉的世界,可见八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只这一个意象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嘱,回味无穷。蕴含在八大的作品中的这种人格和

情怀,体现了来自生命内容的极可宝贵的精神价值,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最内在的本质在古典画中的一种完美表现。 在构图,八大沿用自己的一贯画风,创造出简约含蓄、取势传情的花鸟画构图,把家国之痛、生活的热情寄予笔墨,取花鸟之势传达悲凉索寞的意境。实现了画里有情、画外有意、画中有势、画外有象,使花鸟画构图不受画面本身边角的约束,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在这幅画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少,也许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过少而给读者一个无限的思想空间,这是难有人作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其功不朽。 在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其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与此同

八大山人的不语之探究

八大山人的“不语”之探究 朱良志据史料记载,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编者注)和其父都有语疾。陈鼎《八大山人传》说八大山人之父?亦工书画,名噪江左,然喑哑不能言?。关于八大山人口吃甚至哑于言的记载也很多。陈鼎说:?甲申国亡,父随卒,人屋承父志,亦喑哑。?意思是明亡后,其父去世,八大山人继承父志,也哑于言。不过是因国亡而哑口无言,还是因生理哑不能言,陈鼎并没有说清。与山人同时并曾向山人索画的张潮说:?又闻其于便面上,大书一‘哑’字。或其人不可与语,则举‘哑’字示之。?这处记载透露出一个消息,山人并不是真正哑于言,而是觉得?其人不可与语?,就挂出免于言的招牌。 八大山人晚年画中常有?个相如吃?的款,?个?指的是八大山人自己,相如指司马相如,史书载司马相如有口吃的毛病。八大山人的意思是,自己与司马相如一样,都有口吃的毛病。按常理,一个有身体残疾的人,

不会有意张扬,八大山人却相反,莫非他另有意图?以前的研究多从政治角度入手,如陈鼎之说认为,他是以不语来表达易代所带来的痛苦和愤懑。但在我看来,他是通过这样的行为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这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联。 ?不语禅?闭上知识的口 江西是洪州禅的发源地,马祖大师(709—788)驻锡江西开元寺,宗风大盛,被称为洪州宗。唐代著名的居士庞蕴一天问马祖大师:?禅宗不重万法,是什么意思??马祖说:?等我一口吸尽西江水,就来向你说。??一口吸尽西江水?于是成了洪州禅最重要的话头。八大山人有《题画西瓜》诗道:?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吸尽西江来,他能为汝道。?说的就是马祖的意思。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重要特色。禅宗何以反对语言?语言即知识,知识即分别,分别起,真实的世界就会遁然隐去。八大山人所说的?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正是禅宗中的核心思想。清代画家石涛说:?头白依然不识字。?石涛的学养极高,但他说一生都不识字,就是强调不立语言,不以知识,而以智慧来体认世界。而八大山人也是如此,他的朋友胡亦堂说他:?浮

中国书画鉴赏

81幅著名中国书画赏析,一定要珍藏 2015-04-27 一件好的书画作品,不论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都能起到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增进人们美好情操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书画鉴赏不仅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对于德育和智育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清华嵒《墨竹》立轴 【赏析】华嵒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意隽逸。 2、胡崇贤《摩耶精舍荷花照片》(张大千题字) 【赏析】该照片由供职于励志社的蒋介石私人摄影师胡崇贤摄于张大千寓所摩耶精舍,照片上有张大千墨笔题字。大千晚年对摄影颇有心得,常邀好友摄影师来家拍摄,并以诗文入影,别具一格。 3、慈禧书法 【赏析】“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这件作品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

4、秦桧书法《深心帖》 【赏析】秦桧乃是宋朝一大奸臣,其丑行劣迹可谓家喻户晓,不必赘述。但是他的书法却因此被埋没近千年。此作用笔率意自然,松脱舒畅,结字顺势而就,不滞不板,不承认秦桧作书的法备态足,无愧于“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誉。 5、李可染《迎春图》镜心 【赏析】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6、米芾《淡墨秋山诗帖》 【赏析】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7、傅抱石《屈原》 【赏析】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的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江潭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他“宁赴湘流”,也决不“蒙世俗之尘埃”。画家以精细的线描用心勾画了屈原的形象,而将大片画面让与江水,使得观者在聚焦屈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 8、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 【赏析】徽宗在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能书善画,书法称“瘦金体”。此《欲借风霜二诗帖》是纸本,楷书,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1、题目:任选中国绘画史上有代表性的一位山水画画家,阐述如何欣赏其作品 (结合时代、背景等因素) 凄寂僧侣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蒲玉洁 14传媒 1481101 开始关注“八大山人”是在去年3月考之前,偶然间看到了八大山人这一名号。当时还想是不是像“扬州八怪”一样八个人。后来百度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叫做朱耷的人。 之所以叫“八大山人”有多方面 的原因: 1、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说: “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 朱耷 大于我也。” 2、也有人认为“八大山人”这一 别号和朱耷的出身与弃僧还俗有关: “八”指宁王朱权第八代孙;“大” 与“耷”同声,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 孙耷,现在归宗了。 3、作为他在明灭亡后,国毁家亡, 心情悲愤,落发为僧的隐痛寄意:他 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 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 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 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有 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 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后人, 有人这样评论他:狂之病之,哭之笑 之,古风古道,枯而不朽。 4、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正是这《八大人觉经》开导了朱耷,让他正式弃僧还俗,蓄发娶妻。

作品: 《孤禽图》 这是八大山人最为出名的书画作品 之一,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 笔法酣畅淋漓,雄健泼辣。构图巧 妙。 在这幅画中,仅有一只禽鸟画于下 方。这只鸟一足立地,缩着脖子,弓着 背。整幅画最亮点的地方应该就是鸟的 眼睛——眼珠顶着眼眶,一副“白眼向 天”的神情。奇特的表情配上夸张的动 作。表现出了此鸟受欺却不屈的情态。 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孤寂,悲愤,坚 强的性格特征。以及愤世嫉俗之情。

八大山人纪念馆导游词(讲解版)

八大山人纪念馆导游词 一、车上讲解词: 各位:我们待会儿要参观的是八大山人纪念馆,那何为八大山人呢,难道是八位仙人?其实不是的,八大山人其实指的是我们古代的一位画家,八大山人,四个字,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一个号,更有意思的是,他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面两个字?八大?,连起来写,有的时候是哭字,有的时候看想起来像笑字,后面两个字?山人?,连起来写,就像之乎者也的之字,连起来要么是哭之,要么是笑之,苦笑不得,到底用哪个署名,这还得看他当时作画时的心情。有人这样评价他和他的画:哭之笑之称八大,白眼朝天叹故国。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跟他一生的经历有关系,后面会跟大家讲到! 此人的画,在中国文坛画史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峰,他将自己一生所学的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融入他的书画艺术当中,特别是他的大写意花鸟独步古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人望尘莫及。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在海外的书画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说八大山人,不雅! 把他与音乐魔鬼贝多芬,绘画魔鬼毕加索相提并论,称之为东方的艺术魔鬼, 300年来,八大山人的名号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他的真实名字,反而很少人提及。如此大的来头,他究竟是何人呢?且听我细细道来。此人名叫,朱耷,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第九世孙,皇家血脉。1626年,明朝天启六年,出生于南昌城,朱耷从小生在在宗室家庭,父亲,祖父都是修养深厚的书画家,从小耳濡目染,聪慧过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八岁能诗,九岁能文,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年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朱耷,少年时满腔热血,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国家。然而,明朝的《国典》规定,明宗室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1642年,崇祯十五年,当时17岁,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朱耷放弃了爵位?辅国中尉?,以布衣身份应试,考取了秀才,这在众多宗室王孙中无疑是一个创举,赢得了族人和师长的称赞。正当朱耷满怀信心参加下一轮考试时,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迎来了灭顶之灾。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不久父亲去世,贵族生活在他19岁这一年戛然而止。朱耷还没有真正展示他的治世才学,明朝这座大厦就就轰然倒塌了。明朝灭亡那一年,不幸接二连三地朝着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袭来。这一年,朱耷的父亲病逝,随后他的妻儿也跟着相继离世,这可真是:国破家又亡,无处话凄凉。更为严重的是,作为朱家后人,他这个末路王朝的子孙随时都有着被杀头的危险。为了躲避灭顶之灾,朱耷隐姓埋名,远逃江西奉新县山中藏身。就这样躲了三年,朱耷眼看着大明王朝大势已去,复国无望,于清顺治五年,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到了三十六岁那年,朱耷又弃僧入道,在南昌创建了青云谱道院,并在此隐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从而得以专心从事书画创作,这段时期也正是八大山人朱耷后来取得非凡书画造诣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在书画创作上高深造诣,使得八大山人的名号不胫而走。可是人一出名,麻烦也就来了。康熙十七年(1678),八大山人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朱耷大名,将其召入府中,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