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2.1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
- 格式:doc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主要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直接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3.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a.大气保温的成分: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b.保温作用的原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产生长波辐射,除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向下射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4.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应用: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二.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总结归纳:3.相关规律——气温、气压、气流(1)两种气流运动方向: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三个关系:温压关系: 气流受热形成低气压,遇冷形成高气压(热低压、冷高压)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凸高凹低受热地,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
受冷地,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等压线:在地图上,把同一平面上同一时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用曲线连起来,这条曲线就是等压线。
4.常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1.三个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1《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1、本节课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2、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第一节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在本节课前设计了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节“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太阳辐射在全球分布是不均匀的,导致了地面受热不均。
在课前准备好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通过让同学们观察现象,体会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辅助计算机模拟风的形成及分布情况,难度相对降低。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及所受的力。
4、通过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热岛效应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5、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实验现象出发,发现问题,结合课本的内容,提出问题,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并会绘图。
通过对力的分析和动画的观看,让学生体会风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热力环流实验”的现象和风的形成,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下实验的准备和课上实验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理论知识和现实具有重要的联系,很多生活问题可用地理的原理来解释,激发学习的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5.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6.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在晚上存在。
7.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昼夜温差的比较】晴天温差大于阴天,陆地温差大于海洋。
2.1.2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别提醒】(1)气压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而言的。
(2)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尔减小。
(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造成的。
(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3、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使海冰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巴山夜雨”、逆温】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复习本章根底知识,了解本节根本内容,将自己掌握不好的记下来,留在上课解决。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第二章我们学习完了,今天我们进行第二章的章末复习。
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大家请看大屏幕: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三、推进新课师:现在我们先练习一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面大屏幕上的13道题目,大家用10分钟完成,看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好又快!开始!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师:同学们,时间到!完成的同学举手,没完成的先暂时停下来,因为我们是定时训练。
现在我们让每组的代表交流答案。
针对同学们错的比拟多的,老师讲解。
板书: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师: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要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湘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第2课时
《大气环境---大气保温作用和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首先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
接着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受到大气对其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
最后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其中部分被反射,部分被吸收。
地表吸收的部分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生物体内。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学习这两方面的内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过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那是为什么呢?
我们刚才学过了,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说,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越少,温度越高。
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成因: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越少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自己成为一个辐射源。
根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
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温度高,短波辐射,如太阳辐射
温度低,长波辐射,如地面辐射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第一篇:2.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地理学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理性思维。
地球大气的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大气,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运用教材29页的活动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难点: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三: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热力环流1. 引言在地理学中,大气热力环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它涉及到地球大气层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天气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气热力环流,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概念。
2.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大气热力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层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导致大气层发生热量再分配的过程。
在地球旋转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各种不同规律的大气环流。
这种环流主要包括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类型,通过这两种环流的作用,地球上形成了复杂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3. 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太阳辐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不同,也引起了大气层中的热能转移。
地球自转、地表的地形、水体的分布等也对大气环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环流带根据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形等因素,大气热力环流形成了一些主要的环流带。
其中,赤道地区的热带低压带、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极地地区的极地高压带等是最为显著的环流带。
这些环流带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5. 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天气的关系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大气环流带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如赤道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变化也有直接的影响,例如西风带引起了我国东部地区常年的多风雨天气。
6. 个人观点与总结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对大气热力环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个人认为,大气热力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生活、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大气热力环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和适应自然环境。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结语本文对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气热力环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共享了个人观点与理解。
学案12 大气的热状况
一、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中①为区,②为
区,③为区,
太阳辐射能量约50%集中于区,
可见光可以分为:
、橙、黄、绿、青、、
二、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1、削弱作用
在三种削弱作用中,作用最强,作用次之,作用最弱。
2、保温作用
物体辐射原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相反。
根据物体辐射原理:太阳辐射为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波辐射。
太阳暖大地:被削弱过后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使地面增温,地面升温以后放出地面辐射。
大地暖大气:图中①为辐射,由于它属于波辐射,它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和吸收。
大气吸收以后会升温,放出大气辐射。
大气还大地:图中②为辐射,对地面起到作用。
三、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意义: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
白天的近地面气温,使白天不至于过高,夜间,大气的作用能弥补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使得气温不至于过低。
从而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四、练习
1、完成下列“大气的热力作用”中有关知识的框线联系图。
a. ,
b. ,
c. ,
A. ,
B. ,C ,D. .
2、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3、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短波辐射
C.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4、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5、试利用大气热力作用的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作用。
(2)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作用。
(3)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作用。
(4)夜晚多云时比晴天高:作用。
(5)人造烟雾的防冻原理:作用。
6、读“大气保温效应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过程的名称:
A. , D , E .
(2)参与B作用的主要物质是臭氧、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部分。
(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通过(字母)
实现的,其最强的时候出现在天,
最弱的时候出现在天。
(4)因吸收地面辐射被称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是气体。
7.人类活动不断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将会使()
A.太阳辐射减弱
B.太阳辐射增强
C.气温升高
D. 地面辐射作用增强
削弱作用形式参与削弱作用的
大气成分
特征上图中
的字母
有无选择性
反射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越厚,反射越。
选择性
散射空气分子、细小尘埃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
光最容易被散射
选择性
吸收平流层。
吸收波长较短的选择性对流层和吸收波长较长的
学案13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空气的水平运动
一、热力环流
1.概念:热力环流是由引起的大气运动,
它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来画出以下几幅常见热力环流
图中的箭头方向。
(1)海陆风
(2)山谷风(3)城市风
3、画出不同地面状况下的等压线弯曲方向。
应遵循的规律:①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②高空中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③等压线在低压处向更低处弯在高压处向更高处弯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定义:在__________力作用下,空气由_____压沿着水平方向流向_______压这种空气的水平
运动即为风。
2.三种作用力
3.风向
(1)理想中的风:只受1个力的影响即__________力,
风向________于等压线,由____气压指向_______气压区。
(2)高空中的风:受2个力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力和_________力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_。
(3)近地面的风:受3个力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力和______力__________力,
风向与等压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
三、习题
1、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是()
A. 大气环流
B. 季风环流
C. 热力环流
D. 三圈环流
2.右图中所示为此时的水平气压状况,据此可判断这架在北半球上空飞行的飞机()
A. 顺风飞行
B. 逆风飞行
C. 风从北侧来
D. 风从东侧来
3、读图,“热力环流等压线剖面图”,其中画法正确的是()
4、图4中所示大气运动正确的是()
5、下图的四条曲线中,能够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气流运动方向的是()
注:先判断高低压的位置,
再根据半球来判断风向
6、看左图填空
⑴图中箭头的含义是①力②
③力④力
⑵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由指向。
⑶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⑷此图表示的地区在(南或北)半球,理由是地转偏向力位于物体运动方向的侧。
名
称
方
向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___压指向____压形成风的__________原因
摩擦力与风向__________________ 可降低风速。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__________________ 使风向在北半球_____偏,
在南半球_____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