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侠之大者——黄霭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是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其中大量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离不开香港电影人和音乐人的辛勤耕耘和智慧创造。
作为香港电影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黄霭,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体现的创作思想是他对整个社会、对时代、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同时代的艺人共同构成了香港一代人的文化思想,推动了香港粤语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他的作品对香港电影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地挖掘和研究。
黄霭(1941--2004),原名黄湛森,籍贯广东番禺,1941年出生于广州顺德,1949年随父母移民至香港,一生创作了近2000首作品,是香港著名的词曲作家、广告人、作家及传媒创作人。
他长于文、精于曲,有“香港词坛教父”之称。
在电影音乐尤其是电影歌曲创作中,黄君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是香港电影歌曲黄金时代的重要缔造者,对香港乃至整个华语地区的电影音乐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捧红了一大批明星,成就了香港电影的辉煌时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黄霭创作的顶峰时期,许多最具影响力并在当时获得电影音乐大奖的作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1987年的《倩女幽魂》、1990年的《笑傲江湖》等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主题曲奖”;1992年《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等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插曲奖”。
这些经典的电影音乐和电影歌曲,成为香港电影音乐标志性的作品。
黄霈这一时期的创作不仅大大推动了当时香港电影的发展,也捧红了像许冠杰、周润发、张国荣、梅艳芳、张学友、王祖贤、林青霞、李嘉欣、李连杰等一大批明星,使他们成为香港演艺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同样,随着电影的热映,影片的主题曲也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流行的曲种,香港电影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辉煌时代。
80年代的香港电影歌曲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纯真朴实。
1986年由徐克电影工作室监制,吴字森执导的枪战片《英雄本色》创造了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开创了黑道英雄片的先河。
解密80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80后顾名思义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年龄17岁~26岁之间。
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人数在中国有9000万之众,覆盖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年轻一族,他们有着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心理,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关注。
然而,要想赢得80后的青睐,就必须深入地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
笔者仅从80后的消费行为特征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个性消费 80后的一代生在改革年代,长在小康社会,被大量的商品广告缠绕,被新鲜的网络语言浸泡,他们是家庭的核心,未来社会的主流,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买符合自己个性的东西,注重自我感受,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80后的年轻人选择商品的标准不是“好”或“不好”,而是“喜欢”或“不喜欢”,他们的消费主张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所以,他们会成为露脐装、破了洞的牛仔裤的积极追逐者;他们会喜欢周杰伦冷冰冰的面孔和他那让人听不懂的歌;他们会喜欢把自己原本漂亮的头发弄得参差不齐又乱乱糟糟的。
他们在不断地创造着流行,誓将个性消费进行到底。
因此,针对80后的营销,企业要强力塑造产品及品牌的个性化特点,同时,深入挖掘80后群体的生活形态,将他们生活中的一些个性元素与品牌诉求结合起来,融入到产品的研发和传播策略中,才能真正赢得这一消费群体。
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由于符合年轻人的消费特征,成为80后一代的专用产品,它从产品设计上,推出了“超值短信套餐”和其它数据业务,符合了年轻人爱发短信的特点;采用“动感地带”与“M-ZONE”这个英文名作为品牌名称,听起来更具时尚感;选用周杰伦作为形象代言人,使周杰伦的个性和酷同动感地带的品牌表达协调起来;把“我的地盘我作主”作为其广告语,表达了年轻一代向往自由,我行我素的性格特征。
这些都非常符合80后一代的心理需求,得到了他们高度的认同和喜爱,从而使“动感地带”成为年轻人的倾向性选择。
当代青年的责任一、背景介绍当代青年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代的年轻人群体,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希望。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当代青年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需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社会责任1.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当代青年应当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捐款捐物、关注环保等方式,践行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
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青年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进步。
3.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当代青年应当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可以关注社会问题,举报违法犯罪行为,参与社区治安巡逻等活动,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个人责任1. 自我成长和提升当代青年应当注重自身的成长和提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读书、参加培训、参与实践等方式,不断完善自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当代青年应当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可以选择创业、就业、投资等方式,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3. 关注家庭和社会责任当代青年应当关注家庭和社会责任,尊重父母、关心家人,为家庭和社会创造和谐的环境。
可以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关心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幸福做出贡献。
四、教育责任1. 推动教育公平当代青年应当关注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公平。
可以通过参与教育支持计划、捐助贫困学生、关注教育资源分配等方式,为每个孩子都能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而努力。
2. 培养优秀人才当代青年应当积极参与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可以选择从教、参与教育研究、举办教育培训等方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艺论坛佘晔简介
佘晔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家之一,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成长于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学教授,母亲是一位作家,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佘晔从小就对文学、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思辨能力和文学才华。
他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在各大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艺评论文章,对于文学的鉴赏和理解非常独到。
大学期间,他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团,并且在社团中担任了编辑和撰稿人的职务。
他以他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才华出众的写作技巧,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毕业后,佘晔进入了一家文艺杂志社工作,他成为该杂志的编辑部成员,负责撰写文艺评论文章和进行编辑工作。
在这个职位上,他有机会接触到众多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见解。
2010年,佘晔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当代文艺中的审美价值》,该书从哲学和艺术的角度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的里程碑之作。
佘晔的文艺评论风格独特,富有思想深度,同时又通俗易懂,让众多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迪和收获。
佘晔的评论涵盖了文学、电影、音乐、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
他善于从不同艺术形式中发现共通之处,并将之与当代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对于文学作品的细致剖析和独特的视角,使他的评论具有一种独特的思考力和深度。
除了撰写评论文章,佘晔还积极参与文学研讨会和文艺论坛。
他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发表演讲和主持讨论。
他的思想观点和文学见解被广大读者和学者认可,并且对于文艺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 7 季-差异题】副省级卷数资差异题【录课】(讲义)71.小王的爷爷出生于 20 世纪,出生年份的数字恰好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小王 25 岁时的年份也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则小王将在自己多少岁的时候为爷爷庆祝百岁寿诞?A.28B.32C.36D.4272.某次物理和化学竞赛,物理及格的有 12 人,化学及格的有 19 人,这两门科目至多有一门及格的人数比至少有一门及格的人数多 28 人,则参加竞赛的共有多少人?A.64B.62C.59D.5673.某科室有 25 名职工,为了丰富业余生活,现开设 3 个兴趣小组,所有人均参加,且只能参加一个。
发现无论怎么安排,都能保证有一个兴趣小组的女性不少于 5 人,则该单位女性的占比至少为?A.52%B.56%C.60%D.64%74.桌子上有三个不同的箱子,现在拿 15 个相同的小球往里放使得每个箱子中至少有 1 个小球。
在所求情况中,每个箱子里的小球数量均不少于 3 个的概率在哪个范围之内?A.25%以下B.25%~30%C.30%~35%D.35%以上75.2019 年 7 月 28 日是星期日,这一天是小王生日,而小王妹妹的生日是9 月 30 日,则下一年小王妹妹生日是星期几?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三D.星期四【第 7 季-差异题】副省级卷数资差异题【录课】(笔记)【注意】本节课是第七季模考数资部分的差异题解析,因为数资部分副省级的题量比地市级多五道,接下来本节课主要讲这几道题目。
71.小王的爷爷出生于 20 世纪,出生年份的数字恰好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小王 25 岁时的年份也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则小王将在自己多少岁的时候为爷爷庆祝百岁寿诞?A.28B.32C.36D.42【解析】71.20 世纪就是 19xx 年。
要想知道百岁寿诞是什么时候,首先需要知道小王的爷爷的出生年份数,19xx 年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此时需要找 1900+ 有哪一个数是完全平方数,能想到的比较整的数是 402=1600 和 502=2500,因此我们要找的是 40~50 之间的一个数的平方,可以试一试。
写人物传记王薇个人资料自由撰稿人王薇,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和作家。
她以散文和小说作品而闻名于文坛。
王薇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的一个小城市。
她从小就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在学校参加了许多文学社团与活动。
她的才华很快被人们所发现,并被邀请为学校的文艺节撰写文章。
高中毕业后,王薇考入了一所著名大学的文学院,专攻中文和创作写作。
在大学期间,她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学社团,并通过各类比赛展现了她出色的写作能力。
毕业后,王薇开始独立从事写作工作。
她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为各种媒体提供文章和专栏。
她的作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包括文化、艺术、旅行和人物专访等。
她的文字深入浅出、感人至深,常常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除了撰写文章,王薇也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
她在撰写小说方面展现出了她出色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
她的小说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现实与幻想的元素,引发了读者们对生命、时间和情感等主题的深思。
王薇被认为是一位深思熟虑的作家,她善于通过行文表达她对人性和社会的观察。
她的作品往往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思考与对人性的理解。
作为一位自由撰稿人,王薇游走于各个媒体之间,她的文章在杂志、报纸和网站上频繁刊登。
她的作品受到了广泛赞誉,并赢得了多个文学奖项。
王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她关注教育和环境保护领域的问题,并通过她的文字呼吁人们关注并采取行动。
王薇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感人的表达而闻名。
她通常被人们描述为一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作家,她的文字给人一种温暖和力量。
目前,王薇仍然致力于写作事业,并不断创作新作品。
她的作品令人期待,读者们期望在她的文字中收获更多思考和触动。
《中国青年研究》杂志2009年第7期·精彩推荐:“80后”青年的时代特征:历史社会化的产物作者:魏水英| 最后更新:2010-3-14【摘要】“80后”青年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成长的一代,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条件与事件都将对其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四个因素来分析“80后”青年成长的社会化条件,将“80后”的特性融入社会时代背景加以讨论,分析了“80后”青年时代特性与社会结构的嵌入性,指出“80后”青年是历史社会化的产物,应在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中评价“80后”青年。
【关键词】80后;社会评价;社会化“80后”这个概念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是文坛对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的统称。
随后“80后”的指称迅速流传并在网络中被高频率使用,后又被各个领域借用,被用来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现在“80后”的说法已经普遍化,主要观点差异不大,无外乎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80后”是特指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及80年代前半期,年龄介于20-29岁之间的青年人群体;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第一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群体。
第二种观点认为,“80后”是出生于1978年到1989年间的青年,并可按其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于1978-1981年间的一群反叛者,特立独行的一类人,他们相比于其他“80后”,感受过70年代的气氛,因而更默默无闻些;第二阶段是生于1982-1985年间的一群有思想、有叛离精神、又有点敏感的一群人,这一阶段的“80后”经历了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接受的教育却一成不变,因而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第三阶段是生于1986-1989年的一群被认为比前两个阶段的“80后”都幸运、自我感觉却并不如此幸运的人。
第三种观点认为,“8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间),年龄大约在18至28岁间的一代年轻人,他们在改革中出生,在开放中成长,在发展中成熟,构成了当代青年的主体[1]。
jam和film个人简介Jam(真名James David Heseltine)是一位英国歌手、词曲创作人和音乐制作人。
他出生于1963年12月14日,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英国流行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Jam在英国拥有广泛的粉丝基础,他的音乐风格融合了流行、摇滚、灵魂和独立音乐的元素。
自1982年起,Jam开始在英国音乐界崭露头角。
他的首张个人专辑《The Gift》在1982年发行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的单曲《Town Called Malice》在英国排行榜上取得了冠军。
这张专辑的成功奠定了Jam在英国音乐流行界的地位,并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Jam的音乐创作风格多样,他的歌曲既有动感的舞曲,也有深情的抒情曲。
他擅长创作优美的旋律和令人难忘的歌词,其歌曲中常常融入社会议题和政治观点。
Jam的歌曲《A Town Called Malice》、《Going Underground》和《That's Entertainment》等深受乐迷喜爱,也成为了英国音乐界的经典之作。
除了是一位成功的歌手和词曲创作人,Jam还在音乐制作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
他制作的歌曲通常具有清晰的音乐结构和精致的音效。
他曾与众多著名音乐人合作,包括大卫·鲍伊和保罗·韦勒等。
Film(真名Michael John Gray)是一位美国电影导演、编剧和制片人。
他出生于1972年2月17日,在电影行业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声誉。
Film以其创新的电影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作品涵盖了多个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Film的导演生涯始于1990年代初,他的首部电影作品《Reservoir Dogs》在1992年上映后受到了广泛赞誉。
这部犯罪剧情片以其离经叛道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暴力场面而引起了轰动。
Film 以此片获得了多个国际电影奖项,并奠定了他作为导演的地位。
Film的电影作品多样化,从黑帮片到惊悚片,从西部片到历史剧等等。
八十年代当红女歌星:陈淑桦陈淑桦(1958年5月14日-),台湾的流行歌坛知名女歌手。
于1982年的台湾后民歌时期,以《夕阳伴我归》等歌曲,挤进实力歌手行列,并荣获台湾多项歌曲竞赛奖项。
1989年,加入滚石唱片的陈淑桦更以《跟你说,听你说》专辑,创下台湾歌曲百万卖座的纪录。
不只如此,她还是“金钟金曲双料歌后”。
1998年,陈淑桦因故淡出台湾演艺圈,后虽多次传言复出,不过均未成真,陈淑桦父亲坦承她生病,她大姐陈姿璇说就是患有忧郁症,叫她看医生她不肯。
2022年9月,知情好友爆其患严重抑郁症,自闭12年。
1966年,年仅八岁的陈淑桦参加当时台湾最大型的歌唱比赛,中广的“台湾歌谣比赛”,以一首《个个满足》勇夺冠军,被誉为天才童星。
1967年,九岁的陈淑桦于天使唱片公司录制单曲,不久则正式加入五虎唱片公司,开始筹画个人专辑。
同年,陈淑桦与江蕾共同录制名为《唱歌成名》的闽南语专辑,而其中水车姑娘,即为陈淑桦初试啼声的个人专辑歌曲。
至此,陈淑桦以童星身分正式踏入歌坛。
1971年,14岁就读金华女中,固定于中视《金曲奖》《蓬莱仙岛》演出。
八十年代当红女歌星:林慧萍林慧萍,1963年8月20日出生于台湾基隆市,知名女歌手,被台湾音乐人姚谦称为“国语歌坛超级推手”。
前夫为美籍华侨广告界富商潘博照。
20世纪80年代风行台湾歌坛的玉女,八十年代台湾歌坛最辉煌时期的代表人物,与金瑞瑶与杨林等成为台湾后校园民歌的流行歌主流。
20世纪90年代后,抛弃了忧郁的玉女形象,变成开朗自信的都会女子。
1990年,凭借专辑《说时依旧》获第三届金曲奖最佳录音奖提名。
1996年渐渐淡出歌坛。
代表作有《往昔》、《等不到深夜》、《新恋情》等。
2022年1月参与电影《铁狮玉玲珑》演出。
1981年,她以校园民歌歌手参加《青年创作园地(二)》的合辑演唱,因造型出众,受到歌坛重视。
1982年,台湾歌坛兴起模仿日本女歌星风潮,以中森明菜作为造型参考的她,演唱了日本翻译曲《往昔》(原曲和原唱者为松田圣子的Only My Love)一炮而红,成为1980年代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女歌星之一,与金瑞瑶与杨林等成为台湾后校园民歌的流行歌主流。
第三代诗人名词解释第三代诗人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的中国现当代诗人群体。
该群体在中国诗坛上的活动时间大约为2000年至今,是紧随中国现当代诗歌第二代诗人的一代。
第三代诗人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诗歌形式的创新密切相关。
他们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经历着全球化的影响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这些变革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文化视野,使他们的创作面貌与前辈诗人有明显区别。
第三代诗人在创作形式上更加注重个体体验与表达。
他们以个人的身世、情感和经验为切入点,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诗意的语言表达,展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焦虑、迷茫和对现实的关切。
他们更加注重使用现代汉语的口语化表达方式,突破传统的辞章格律,创新诗歌形式。
第三代诗人的创作主题也日趋多元化。
他们关注社会矛盾和问题,批判社会现象和权力机构的不公与镇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心灵世界。
同时,他们也探索个体意识和身份认同,并尝试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创造既有深度又有现代感的作品。
第三代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们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通常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具有强烈的个体情感和诗意的呈现,赋予了中国当代诗歌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
然而,第三代诗人的创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由于社会环境的压抑和审查机制的限制,一些第三代诗人的作品未能得到充分发表和传播,导致其创作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同时,市场经济和商业化的影响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使他们的作品倾向于受到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的影响。
总体而言,第三代诗人是中国现当代诗歌领域中具有独特影响力和创新价值的一代。
他们以个体体验为切入点,关注社会矛盾和个体心灵的诗歌创作,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浅析孙少平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是当时社会的主潮,几乎对所有人的生活在不同程度上都产生了影响,不仅在物质上,而且于精神上也进一步掀起人们心灵世界的不同涟漪乃至惊涛骇浪。
一代知识青年在觉醒后对新的人生意义的探求,反映出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
他们是为崇高的理想而英勇奋斗的一代,是在艰难的奋斗中创造新生活的一代。
路遥以其澎湃的激情专注于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人情物事,写出了一部全景式的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平平凡凡的一个农村青年,却有过不平凡的经历,他的身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卑微地生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遭受着常人难与忍受的痛苦,却依然坚强,也不失做人的美德,正义而善良。
是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
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启示我们在困境中要坚强、奋斗,不断超越自我,同时要坚守自我的真善美。
本文本试图通过对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的剖析来揭示所代表的深刻内涵和其所代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人物分析孙少平现实意义一、路遥的生平与创作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文坛“陕军”的领袖人物,1949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7岁时父亲将其过继给家境稍好的大伯。
路遥勤奋好学,小学毕业后考入当地最好的延川中学,但因伯父已无力供养而险些辍学。
后来他硬是凭着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同学接济完成学业。
文革时,他曾以群众代表身份进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并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主要是诗歌。
文革后期他退出革委会,种过地,当过民办教师。
由于其作品不断发表,引起当地文坛名宿的注意,并被推荐至延安大学文学系深造,由此,他逐渐舍弃诗歌,开始写小说。
1980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中篇小说奖,标志着路遥在中国文坛有了一席之地。
1982年《人生》的发表,更是将其推向事业的顶峰。
1988年,路遥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问世,在全社会激起强烈的反响,该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也是路遥所获的最重的文学奖项。
新生代员工管理方法
新生代员工指的是那些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年轻人,他们与传统的员工有所不同,因此在管理上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
1. 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新生代员工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沟通,因此,管理者需要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且及时回应和解决他们的问题。
2. 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新生代员工更加关注工作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仅为了赚钱。
因此,管理者需要通过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3.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新生代员工渴望成长和发展,因此,管理者需要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 给予员工适当的奖励:新生代员工更加注重个人成就感,因此,管理者需要给予员工适当的奖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5. 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虽然新生代员工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但团队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管理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分享。
6.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新生代员工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管理者需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感到舒适和愉悦。
7.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新生代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管理者需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更加认同和接受公司的价值观和理念。
总之,对于新生代员工的管理需要采取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方法,注重员工的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团队意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次经济浪潮一、个体户(20世纪8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傻子瓜子年广久):个体户,最初是个贬义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是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听着硌耳,看着更扎眼。
但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就开始练摊,倒腾。
倒服装,倒电器,薪也就是一两百元,万元户是个什么概念!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个体户也就不是个贬义词了。
直到第二次浪潮袭来。
“当时最有地位的是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的正式员工,做生意是一件很丢份子的事情。
”章华妹回忆,她的朋友、同学知道她要做生意,都觉得很害臊,羞于跟她来往,“甚至走在路上,都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喏,她们家是摆摊儿的,没出息!’”日子总还是要过的,章华妹说,选择干个体完全是生活所迫。
由于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而分配的工作名额只有一个,排行第七的她是轮不到的。
于是,当时才19岁的章华妹在父亲的授意下做起了生意。
“这样起码能为家里赚点钱。
”1979年的秋天,章华妹的店铺悄悄地开张了。
家里临街的一个小房间成了她最初的店面;一张80厘米长、60厘米宽的板凳,权当是柜台。
卖的是毛线针、松紧带、纪念章、玩具手表之类的小东西。
“小本生意,一天赚一两块钱。
”那个时候,一个国营企业的普通职工,基本月工资在20元左右,所以章华妹的生意虽小,养家足矣。
这种日子没过多久,就有了转机。
刚刚成立的温州市鼓楼工商所派人到章华妹店铺所在的片区宣传,“今后做生意合法了,可以去领一张营业执照来”。
阅历丰富的父亲告诉章华妹:去领一个来吧,总有好处的,也许以后我们做生意可以不用逃了呢!很多人在那一波下海经商的浪潮中发家致富,有的还成立了公司、集团。
很多现在在温州甚至全国都叫得响的企业家,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下海经商的。
上世纪90年代末,个私经济的发展达到巅峰:国家工商总局曾作过统计,1999年,中国有个体工商户约3160万户。
G e n e r a t i o n-X Y ZGeneration X / Generation YA few months ago as I wandered through my parents’ house, the same house I grew up in, I had a sudden, scary realization. When my parents bought the house, in 1982, they were only two years older than I am now. I tried to imagine myself in two years, ready to settle down and buy the house I’d still be living in almost 30 years later.It seemed ridiculous. On a practical level, there’s no way I could afford to buy a house anytime soon. More importantly, I wouldn’t want to. I’m not sure where I’ll be living in two years, or what kind of job I’ll have. And I don’t think I’ll be ready to settle down and stay in one place.So this is probably the generation gap that divides my friends and me from our parents. When our parents were our age, they’d gotten their education, chosen a career, and were starting to settle into responsible adult lives.My friends and I –“Generation Y” – still ar en’t sure what we want to do with our lives. Whatever we end up doing, we want to make sure we’re happy doing it. We’d rather take risks first, try out different jobs, and move from one city to another until we find our favorite place. We’d rather spend our money on travel than put it in a savings account.This casual attitude toward responsibility has caused some critics to call my generation “arrogant”, “impatient”, and “overprotected”. Some of these complaints have a point. As children we were encouraged to succeed in school, but also to have fun. We grew up in a world full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ellphones, the Internet, instant messaging, and video games.Our parents looked to rise vertically(垂直的)--start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ladder and slowly making their way tothe top, on the same track, often for the same company. That doesn’t apply to my generation.Because of that, it may take us longer than our parents to arrive at responsible, stable adulthood. But that’s not neces sarily a bad thing. In our desire to find satisfaction, we will work harder, strive for ways to keep life interesting, and gain a broader set of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than our parents’ generationdid. By Ariel Lewiton当我们在阅读报刊杂志(尤其有关美国的新闻报道)时,常遇到“X代”(generation X)或“X代人”(Gen X'ers)和“Y代”(generation Y)或“Y代人”(Gen Y'ers)的称谓。
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習慣稱之為“80後”。
這些人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便受到社會和父母的特殊關愛。
“80後”被認為是生活在幸福中,沒經歷風雨、比較叛逆獨立的一代。
也有大多數人認為:他們的心理脆弱、獨立生活能力差,並且自傲,是沒有主義、沒有信仰的孩子,他們生存能力差,眼高手低,社會責任感比較差。
但思想個性獨立、叛逆性強、大膽地表現自己,善於自我欣賞。
今天,“80後”已開始走上社會舞臺,有的在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有的走上工作崗位,甚至到了談婚論嫁和生育後代的年齡。
“80後”有著與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迥然不同的群體特徵,因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爭議和關注。
不少社會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認為,“80後”正處於中國社會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轉型期,在他們身上,存在著不少較為明顯的缺點,但他們的昂然自信、富有創新精神,也是有別於60年代、70年代出生人的鮮明特點。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核心價值觀:崇尚自由,重視家庭
在所列舉的“成就感、平等、自由、寬容、智慧、負責”六個詞中,23%的人選擇了“自由”,21%的人選擇了“成就感”,17%的人選擇了“寬容”,這說明“80後”是一個崇尚自由,喜歡無拘無束的,渴望實現自我的價值。
這與社會對這個群體的評價是一致的。
在家庭、朋友、事業的重要性選擇中,超過50%的“80後”更看重家庭,這說明在市場經濟社會所帶來的文化觀念衝擊下,中國傳統的以家庭為紐帶的集體主義觀念在中國“80後”的青年群體的價值認同中,並沒有過多的被削弱。
而在事業重要性的認同上,調查結果並不讓人意外,男女比例分別為34%、15%,男性的事業心較之女性強,更希望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
(二)擇業觀:個人本位,注重個人發展空間
調查顯示:“80後”的人群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即工作並不傴傴是為了金錢了。
在選擇工作的態度上,“80後”認為一份滿意的工作最應具有較大的晉升空間,而薪酬待遇位居其次,“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所處職位的高低”來選擇職業的各占了17%。
也就是說,“80後”更注重個人的未來發展機會,而不傴傴唯錢至上。
但他們的價值取向多樣化,注重個人本位,比較現實,“80後”工作者會比較少考慮組織的利益。
(三)工作價值觀: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一般都會認為,人們工作的目的最主要是賺錢養活自己,但是,“80後”上班族大部分認為工作對於他們是成就自我,實現價值的途徑,其次才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四)發展觀:與人交流、創新意識
1〃社會交往是“80後”工作中重要的一方面。
認為能夠幫助別人,使他人感到滿意,自己也高興。
與此同時,在社會交往方面認為是工作中重要的一方面。
2〃創新是“80後”年輕人的特徵之一。
認為在工作中提出新的想法是重要的,並且希望在工作中能夠試行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綜上可見,富有創新意識、注重與人交流是“80後”的兩大特點。
“80後”處在祖國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時代,難免會被激發豐富多彩的想像力,並渴望被認為不可能的事發生,進而激發了他們的創新精神。
“80後”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自小在家沒玩伴,自感孤獨,渴望給他人優秀的影響,很看重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印象和地位,對他們來說與同事、領導的關係十分重要。
而對於工作興趣是第一,但又迫於生活的壓力,甚至於無奈的選擇與理想不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