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地理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33.01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的民族地理与民族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探讨中国的民族地理情况,并探讨这对中国的民族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中国的民族地理特点地势起伏是中国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的地理环境以高山、平原、丘陵和河流等多样化的地貌形态。
多山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有着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如云南的藏、彝、白族等;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
这些地区的地势陡峭,交通不便,限制了民族发展的交流和交融。
中国拥有着广阔的河流和湖泊资源,这对民族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经过中国的多个省份,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灌溉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因此,沿江、沿海地区的民族的发展相对较好,如汉族、苗族、壮族等。
气候差异也能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的气候特点各异,有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区,也有气候干燥的草原和沙漠地区。
这些气候条件的不同,造就了各地区的经济特色和民族文化。
例如,北方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哈萨克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南方湿润气候区的壮族、苗族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二、民族地理对中国的民族发展的作用1. 经济发展中国的民族地理对各民族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沿海地区的民族可以依托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贸易,提升了民族的经济地位。
同时,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殊地理环境也孕育出了一些独特的经济模式,如西南地区的茶叶产业、西北地区的羊毛制品等。
这些特色经济有助于丰富中国的民族文化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2. 文化传承民族地理为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土壤。
中国的少数民族栖息在山区、湖泊等特殊地理环境中,他们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西南地区,彝族人以祭山、祭祀等传统文化活动进行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承。
这种民族地理环境的特点,使得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得以保存和传承。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国家,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使得这个国家独具魅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人文和民俗风情,并展示这个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
一、地理环境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东西横跨5个时区,南北跨越近60纬度。
这个国家地理上的多样性为中国的地理人文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中国境内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还有奇特的地理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高原和高山。
这些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中国的人文活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条件。
二、人文风情1. 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上海、西安等。
这些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
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古城墙,上海的外滩等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2. 文化遗产中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如敦煌壁画、丽江古城、黄山等。
这些文化遗产融合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和传统,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敦煌壁画以其精美的绘画和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丽江古城则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黄山则以奇特的山水景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3. 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合家欢乐是其最大的特点。
中秋节则以赏月、吃月饼的方式庆祝,寓意团圆和祈求丰收。
这些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传统价值观。
三、民俗风情1. 传统民居中国的传统民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结构,如四合院、土楼、风雨桥等。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代表,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家族的重视。
土楼是福建土楼群落的代表,形状奇特、历史悠久,被誉为“活的古代城堡”。
风雨桥则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建筑,桥面上设有屋顶,可以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之处。
2. 传统服饰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汉服、旗袍、唐装等。
汉服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代表,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
中国少数民族资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不仅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添彩,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各个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等。
这些地区以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不同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资料介绍。
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人民以勤劳智慧和勇敢顽强的精神享有盛誉。
壮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壮年节、火把节、龙舟节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藏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等地区。
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以寺庙和拉萨布达拉宫等建筑物为代表,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藏族人民也以唐卡画、雪山舞等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
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的语言和文化与中亚地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维吾尔族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如乌鲁木齐大巴扎和《六市秧歌》等,将维吾尔族的独特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哈萨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哈萨克族人民以驯化马匹和牧羊为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擅长骑术的民族之一。
他们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形式独特,例如马头琴和草原舞等。
壮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只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几个例子。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他们的传统服饰、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都反映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方式。
通过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和谐。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建设。
xx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心理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神话色彩,而且由于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尚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因此其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
为了让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化人类学和服饰心理社会学意义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本文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剖析解读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
目的在于推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一、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
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现代,都概莫能外。
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
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同地理环境内的经济文化类型来发生作用的。
所谓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相同生活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类型的综合体。
人教版地理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
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习俗和风俗,形成了多元丰富的民族地区。
一、少数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一些边疆地区。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是中国最多民族的地区。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是中国最多民族的地区之一。
边疆地区如内蒙古、广西、西藏和海南也有较多的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理环境。
例如,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擅长种植水稻和蔬菜。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他们依靠畜牧业为生,养殖牦牛和藏羊。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他们是农耕民族,以梯田种植水稻。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多样化,有高山、平原、草原、河流等。
例如,新疆是中国的大陆性地区,拥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天山山脉,这里既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拥有神秘的武定河和滇池,这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民族地区的民俗与文化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和文化。
这些民俗和文化通过节日、婚礼、服饰、音乐、舞蹈等方式展示出来。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民喜欢举办壮族三月三、火把节等节日活动,展示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人民则以自己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为世人所瞩目。
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中国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云南、西藏、新疆等地感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品味异域文化。
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保护。
通过实施扶贫政策、教育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同时,政府也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设立了许多民族文化村和民族文化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1.水稻种植与水资源: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中国广袤的江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而水稻种植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稻田的灌溉系统和湿地的保护。
2.秦岭与华山:秦岭是中国的分水岭,北面是黄河流域,南面是长江流域。
秦岭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关中和陕西地区的发源地,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华山则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是陕西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3.长江与文化: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流。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比如三峡、古代城市和文化名人故居等。
4.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居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古代中国伟大的文化与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夏商周文化等。
5.雅鲁藏布江与西藏文化: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西藏地区的母亲河。
西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雅鲁藏布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6.长城与边塞文化: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长城沿线有许多与边塞文化相关的景观和遗迹,比如敖包、塔、关城等。
这些景观和遗迹见证了中国的边防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的特点。
7.苏州园林与水城文化: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园艺文化的瑰宝。
苏州的独特水城文化和富饶的水资源为苏州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8.汴京与国际贸易:汴京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汴京位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和商业资源,加上北方的交通优势,使得汴京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10.大运河与南北文化交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连接了南方的江河湖泊和北方的黄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贸易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心理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神话色彩,而且由于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尚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因此其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
为了让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化人类学和服饰心理社会学意义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本文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剖析解读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
目的在于推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一、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
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现代,都概莫能外。
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
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同地理环境内的经济文化类型来发生作用的。
所谓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相同生活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类型的综合体。
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
地理多元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地理环境上,也反映在各民族和地方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中。
本文将从民族和地方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一、民族多元的地理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
这些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得到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
1. 汉族文化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汉族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汉族地方文化,如华北的京剧、豫剧,江南的苏州评弹,西南的川剧等。
2. 少数民族文化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西南的藏族、羌族,西北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音乐舞蹈、手工艺制作等,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二、地方多元的地理与地方文化中国地理环境多样,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风情。
不同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了中国地理多元的地方文化。
1. 南方地方文化南方的地理环境以江河湖泊众多,气候湿润,植被丰富为特点。
这些自然条件促进了南方地方文化的形成。
南方地方文化注重养生养性,以养生功法如太极、气功等闻名于世。
南方的禅宗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 北方地方文化北方地理环境干旱,草原辽阔,深受游牧民族的影响。
北方地方文化以勇武、豪放为特点。
例如,北方的民间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形意拳等,体现了北方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
3. 西部地方文化中国西部地区地理条件恶劣,地势险峻,民族众多。
西部地方文化以民族特色鲜明为主要特点。
西部的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和哈萨克族文化等,保留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4. 东部地方文化东部地理环境优越,沿海地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东部地方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地区差异南北方差异与少数民族节日的多样性中国传统节日的地区差异—南北方差异与少数民族节日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差异明显。
除了南北方之间的差异外,众多少数民族也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地区差异以及南北方的差异,同时介绍少数民族节日的多样性。
1. 南北方传统节日差异中国的南北方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巨大,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节日。
南方气候湿润,四季如春,所以南方节日更加注重自然万物的生长与收获。
比如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南方人喜欢用花花绿绿的装饰物和热闹的活动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农民更加关注的是农作物的收获和储存。
因此,北方人更注重的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他们爬山的习俗寓意着祈求健康和长寿。
此外,在传统的节日中,南方人常有婚庆、喜庆的活动,而北方以祭祀、纪念活动为主。
比如南方人喜欢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玩花灯、猜灯谜,共庆佳节;北方人则更注重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这个节日被看作是祭祖和祭奠亡灵的时刻。
2. 少数民族节日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这些少数民族的节日随着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差异而各具特色。
举例来说,彝族的祭祀节日“火把节” 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这个节日彝族人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祈祷丰收和平安。
而壮族则有名为“壮族三月三”的节日,主要是为了祭祖,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跳起锦鼓舞。
此外,藏族的“藏历新年”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藏戏演出,舞蹈和藏传佛教的特殊祈福仪式。
3. 跨地区节日的庆祝方式差异尽管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南北方有所差异,但在全国范围内却有一些共同的节日活动。
比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南北方人都会赛龙舟、吃粽子。
然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民族特色,庆祝方式也有一些变化。
在南方,人们会挂艾草、穿香囊,以驱邪和提神;而北方人喜欢吃蛋黄酥和其他各种甜食。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
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
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
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
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
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
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
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
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
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次研究性学习以北方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南方的苗族、傣族为主要代表民族进行深入探究。
一、维吾尔族1、总述: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2)(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2)(二)、内蒙民居 (3)(三)、宁夏民居 (3)(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3)(五)、山西与山东民居 (4)(六)、陕南居民 (4)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5)(一)、江苏民居 (5)(二)、上海民居 (5)(三)、福建民居 (5)(四)、云南民居 (6)(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 (6)三、少数民族民居 (7)(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 (7)1)、侗族鼓楼 (8)2)、傣族竹楼 (8)(二)、藏族碉房 (9)(三)、蒙古包 (10)(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10)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10)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的文化地理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文化地理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且多元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从北方与南方的文化差异、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
一、北方与南方的文化差异中国地理南北分明,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异以及地形差异导致了两地的文化差异。
北方气候干燥、四季分明,农业以小麦为主导,人们性格开朗豪爽,崇尚勤劳、坚韧的精神。
南方气候湿润,农业以稻米为主导,人们性格温和、细腻,崇尚文化、艺术的追求。
北方的文化地理特点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代表了北方的宏伟和严谨;北方民间艺术表演如京剧、陕北民歌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北方的风俗习惯如热爱食用面食等都是北方文化地理的体现。
南方的文化地理特点同样丰富多样,例如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等代表了南方的柔美和细腻;南方的民间艺术表演如粤剧、评弹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南方的风俗习惯如重视饮食文化等都是南方文化地理的特色。
二、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中国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在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东方文化以其特有的理念和价值观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和友情。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
例如,佛教和道教这两个东方传统宗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注入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此外,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种种文化因素相互激荡,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既有东方文化特色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独特面貌。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地理特点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的傣族、西藏的藏族、新疆的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地理景观。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2009-11-08 20:29:37)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55个,人口虽然占全国人中的约8% ,居住面积却约占全国面积的50%-60%,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矿产资源、农业生产,以及他们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随之形成的服饰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种的服饰艺术,让我们体会到了少数民族顺应自然,热爱生活,勤劳智慧的灿烂文化。
青藏高寒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青藏高寒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在这因新构造运动大幅度的差别上升造成地势高峻,地貌复杂的山原上,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
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
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以藏族男子为例: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
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为方便放牧抵御猛兽,他们的服饰设计上采用腰带短、长刀、火石等饰品,由于深受佛教影响,藏族和门巴族服饰上多戴佛珠,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少数民族腰间挂有银饰和铜饰的品种形式繁多,走动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西北干旱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长期干燥,冬夏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显著。
本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装多为长裤、长筒革靴(回族除外)裤腿扎进长筒靴,有防寒的功效。
中考地理民族知识点归纳中考地理考试中,民族知识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民族的分布、文化、习俗等,还包括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以下是对中考地理民族知识点的归纳:首先,民族分布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主体民族,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分布格局。
例如,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而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边疆地区。
其次,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也是中考地理考试的重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例如,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和艺术;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壮族人民有“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再次,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也是中考地理考试的内容。
不同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因素不同,其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
例如,内蒙古地区以草原为主,发展畜牧业;云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新疆地区资源丰富,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也是中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优惠政策等,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结束语: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中考地理民族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民族分布、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政策等多个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收稿日期:2002-03-18 作者简介:陈启跃(1958-),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及旅游的教学与研究.第15卷第3Π4期2002年7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F H AI NAN NORMA L UNI VERSITY (NAT URA L SCIE NCE )V ol .15 N o .3Π4July 2002文章编号:1671-8747(2002)03-0059-04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陈启跃(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关键词:民俗;地理环境;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尽管目前因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民俗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研究民俗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以前在讨论民俗文化时,比较多的是从历史、民族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本文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和讨论民俗.1 传统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民俗形成的自然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农业资源最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与场所,而且作为农业生产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农业生产过程.地理环境还是农业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不稳定性以及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不均衡等特点,也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民俗是随着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但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还脱离不了地理环境.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与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民以食为天.我国饮食的种类繁多,单就菜系来说,就有四大菜系.即用料广、选料严、多海鲜与野味,口味偏重清、鲜、爽、滑,配菜丰富,粥品、点心特别丰富的粤菜;重油重味、偏爱麻辣,善于运用普通材料制出多种美味菜肴,小吃特别丰富的川菜;用料讲究、善于用高档材料做出高热量、高蛋白的厚味大菜,善于以汤调味的鲁菜;味兼南北、河鲜菜突出、点心和小吃精美的苏菜等等.这些菜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地域性强,它们根据菜系所产生与流行地区的物产、自然环境、社0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因素来选料和决定烹饪方式与口味.我国的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同一个民族的服饰在不同地区也有差异.服饰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寒冷和保护人身安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对服饰的功能要求是有差异的.气候炎热地区人们的服饰薄而透气且宽松,气候寒冷地区人们的服饰则厚实而注重防寒;长夏无冬地区的人们不需要准备冬衣,四季分明地区的人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春、夏、秋、冬衣物的更替;地形复杂地区因气候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当地人们的服饰也必须适应多变的气候特点.我国民居的种类繁多,从主要类型来讲有东北等地区的口袋式民居、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式民居、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民居、草原游牧民族的帐幕式民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面坡式民居、西南地区的干栏式民居、林区的干井式民居等等.这些民居不仅在造型、结构、布局、材料、建筑工艺、功能等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而且在选址、建造程序、建房禁忌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所有这些差异,都与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为了解决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通.交通民俗的形成与演变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极为明显.河网密度、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对水上交通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平坦的地形是交通理想的地形,崎岖陡峭的地形是交通的障碍.不同的地理环境将会产生具有不同特色的交通方式.以桥为例,有东部平原地区的拱桥和梁桥,有西南地区山区的索桥等;以水上交通为例,有适应水深河宽环境的“船”,有适应山区流急滩多水浅环境的“排”或“筏”等民俗,简尔言之就是百姓习尚,民间习俗.民俗是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而产生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空间与基础———地理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民俗的形成与演变,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2 传统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传统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实际上就是民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空间上的传播性就是民俗的传播与扩散,这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可能形成新的民俗分布区或产生新的民俗.就民俗传播与扩散的方式来讲,主要有两种.①因为大量人口的迁徙造成的传播.历史上无论是战争、灾害或其他原因,迫使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人群发生大规模且较长距离的迁徙,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也随着人口的迁徙而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的民俗因为失去了存在的自然基础或社会背景而逐渐消亡,有的民俗则经过改造或和移入地区当地原有民俗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民俗.但是新的民俗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否则就不具备新民俗形成的基本条件.②因为采借方式使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这种传播方式比较简单,不需要人口的大量迁徙,而是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民俗文化的交流.民俗的这两种传播方式都需要一个前提,即人们的交往比较方便,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地形较为平坦,交通较为方便.有些民俗事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一些地区都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有的地区赛龙舟还成了一项常年稳定的民俗盛会.赛龙舟分布比较广泛的原因是因为屈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崇敬,人们在端午节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有举行龙舟比赛的良好的自然条件.有的民俗事象的分布范围非常狭小,例如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往往成岛屿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的分布,也成岛屿状.形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地区.区内地形崎岖,“地无三尺平”是其地形条件的真实写照.崎岖的地形不仅阻碍了交通,更阻碍了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与融合.3 民俗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俗,这表现出民俗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不仅从地理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和地理环境发生精神上的联系.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在我国民俗的地理分布上,有几条大的民俗分布的区域界线,即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秦岭—淮河、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这几条界线两侧的民俗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认为是地理环境差异在民俗上的具体反映.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基本上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也是我国牧业地区与农业地区的分界线.此线的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气候干燥,草原广布,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高山牧区和高寒牧区,人口稀少,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牧业民俗文化.此线的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光、热、水、土条件配合较好,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人口密集,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东西两部分地区的人民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工艺、竞技、交通等等民俗都有较大的差异.就生产而言,西部地区人们以牲畜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放牧为主;东部地区人们则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耕作为主.就居住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由于生产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居住在容易搬迁的帐篷式住房里;东部地区的人们一般以固定的土地为生产对象,没有十分特殊的原因他们不会弃地而去,其住所就以固定的房子为主.就饮食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肉、奶为主食物;东部地区的人们以米、面等为主食.以服饰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袍”为主,而东部地区的人们以“衫”为主等等.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在东部地区,南北之间的民俗也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常说的“南人吃米,北人食面”、“北车南楫”是东部地区南北之间最典型的民俗区域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南北之间地理环境差异的反映: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水资源比较充裕,可以广种水稻并以大米为主食,传统的交通工具也以船为主;北方气候较冷,干旱少雨,河流稀少,水资源不足,因而以旱地作物为主,主食以面粉为主,传统的交通工具以车、马为多.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是我国西部地区民俗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以南的民俗文化主要是适应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寒的地理环境和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该线以北的民俗文化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牧业民俗为主,在绿洲地区有部分农耕民俗文化,受伊期兰教的影响深刻.4 传统民俗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总结了数千年的经验,形成了具有模式化的习俗,也就是民俗.观察众多的民俗,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民俗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精神,尽可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这一点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方面的表现特别明显.农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我国劳动人民总结了长期的生产经验,16第3Π4期 陈启跃: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2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形成了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并以民俗的方式传承下来.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二是在农区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与不同的耕作制度.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旱田为主,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旱地作物为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主要作物以水稻为主.三是注意地力的保护与恢复.在农耕生产中采用轮作、施用有机肥、休耕等,牧业生产中采用轮牧等等.四是以乡规民约的方式规定了若干防止破坏自然环境的禁忌.事实证明只要是因地制宜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好,否则,或多或少都会造成环境的退化.我国传统民居的一般朝向是坐北朝南,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阳光南来的条件相适应.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的民居并不一定朝南,例如在云南大理,绝大多数民居的正房朝向是坐西向东,原因之一,是大理地处点苍山下,点苍山属横断山脉,其走势为南北向,形状狭长的洱海在点苍山东面,与之平行,亦呈南北向,两者之间的缓坡,便是古代大理的发祥地,那么,建房无论是从建筑和施工的角度去考虑,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取朝东方向最有利.原因之二是与大理的“下关风”有关.下关风是大理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之一.下关风大,而且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有,常年风向以偏西风为主.大理民居朝东也是为了避风.大理民间有歌谣说“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可见,云南大理民居朝东体现了白族人民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民俗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漫长的岁月中,民俗事象能流传至下来,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民俗中所反映的许多生产与生活方式都非常注意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善待自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须不断吸取我国的传统民俗的精华,协调人地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饮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 林乃焱木[3] 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责任编辑:黄向阳) T 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stom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HEN Qi-yue(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212003,Chima)Abstract:Chinese folk customs,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2 cerned,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2 cal environment is do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ow human beings harmon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K ey w ords:folk cust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uman-geography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心理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神话色彩,而且由于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尚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因此其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
为了让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化人类学和服饰心理社会学意义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本文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剖析解读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
目的在于推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一、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
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现代,都概莫能外。
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
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同地理环境内的经济文化类型来发生作用的。
所谓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相同生活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类型的综合体。
属于鱼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以及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茫茫林海和沿江两岸。
解放前还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过着具有浓厚原始色彩的捕鱼、狩猎、采集生活。
鱼兽等动物的肉和皮毛是他们衣食的主要物质来源。
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狍、鹿、犴等兽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熟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的以袍式为主的服装、鞋、靴、帽及手套等。
这类服装颜色多为本色,式样比较单调,其实用价值大大高于审美价值。
属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的蒙古、藏、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和青藏高原一带。
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
与渔猎民族相比,他们的生产力较高,能够利用人工放牧的牲畜比较稳定地满足自己在吃穿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换中满足自己更高的生活需求。
为适应四季分明、寒冷、干旱、风沙大等气候条件,其服饰的区域性特征为:冬装多以牲禽的皮毛或经过不同程度加工的毛织品为原料;夏装多以毛织品或棉织品为原料,手工制成宽松肥大、保暖实用的以袍式为主,靴鞋、袜、帽、头巾皆备的服装。
服装的色彩较为多样,制作的工艺也较为精细,不仅注重服装的实用性,而且也较多地注意到了服饰的审美功能。
属于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有西北地区的维吾尔、土、东乡、保安、撤拉等民族,东南地区的所有少数民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满族等。
这一类型区的各民族,大都通过对土地的耕作来获取更丰富的粮棉桑麻油等生活资料。
为适应较为湿热的气候的需要,服装季节变化不大,其服饰的区域性特征是:原料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皮毛,而更多采用了自织自染的棉麻土布为主要原料,并以单薄、短小、灵活的衣裙、衣裤为主,式样繁多,并绣有各种精美的纹样和图案。
服装的色彩更加丰富,工艺性也更加突出。
其次,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性作用还表现在,在特定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特殊产业和生产方式对服装款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北方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宽松肥大的袍式服装适合其游牧生产生活的需要。
传统的蒙古靴靴尖上翘、靴体肥大是为了在草地上行走减少阻力,和从马鞍上跌落时便于脚从靴中脱出。
同是袍服,渔猎民族的袍服就与畜牧民族的袍服不同,为了狩猎者上下马或在林中奔跑追逐野兽的方便,鄂伦春、鄂温克族的猎人的袍服下摆要开四个衩,而蒙古族、藏族却不开衩。
以稻作农耕为主的南方各民族,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
尽管在每个经济文化类型区域内生存着的不同族体,大多都以一种共同的方式从各自生息的土地上获取类似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形成了各个区域内诸民族的共同物质和文化特征,然而由于我国草原畜牧和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区域分布特别广泛,同一类型区域内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差异又很大,即便是同处一个经济文化类型也可从中划分出若干有着不同程度差异的小类型。
与此相适应,每个类型中诸民族的服饰又会在其共同性上产生出某些差异性来。
这无疑是地理环境决定服饰实用性的又一例证。
二、少数民族服饰与共同文化心理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民族服饰的形成伴随着一个民族文明的产生经历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的早期,处于氏族、部族发展阶段上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其极为简单的服饰类型更多地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在那时,服饰作为诸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结构一部分的外部表征,即服饰文化的个性特征,尚未完全形成。
服饰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地域间的差别和其实用价值取向,而非民族人文意义上的差别和其审美价值取向。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有民族特征的服饰才逐渐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定型。
当这种表徵民族文化的个性服饰一旦定型,也就是说当服饰日益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象征意义时,它就会被这个群体所接受,并反过来成为强化这种共同文化心理的有效途径。
我国现已识别的55个少数民族大多数聚居在我国的西北、西南、东北以及青藏高原等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的边疆地区。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里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大多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中,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很少受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处于一种远离经济、社会、文化主流的边缘化状态。
特别是边陲和山区,由于地缘造成的自然封闭性显得尤为突出。
在占国土64%、地大物博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居住方式大分散小聚居,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各少数民族在相对隔绝的地域空间中,独立地生发、形成了具有本民族自己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服装、服饰来。
这种民族服饰个性物征的形成,在其特定区域内的群体中,是随着最初服饰的个体表达而被不断推进的。
当群体中某个个体或某些个体的服饰被周围的人接受,它就会被普遍穿着,进而作为一种共同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被认同,并得以积淀,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徵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
这些民族服装、服饰通常不仅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处于不同人文生态环境中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所具有的鲜明个性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在表现诸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同时,已成为构成诸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
只要到过少数民族地区,或对少数民族服饰稍有了解的人,就不难对一些服饰在民族文化层面上作出区分。
同样身着长袍,袒露右臂者一定是生活于青藏高原的藏族,而非生活于内蒙古草原的蒙古族;身着多节多褶多色长裙、头顶“头盖”者,必定是生活在四川凉山的彝族姑娘;上着短衣,下着长长筒裙的,一定是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女子;虽说都是短衣长裙,但朝鲜族女子上衣上那美丽的飘带和袍状的长裙,绝难使你将二者混淆;而纳西族女子背上披着的“七星戴月”更是独具特点,令人过目不忘,联想起美丽的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
再以少数民族的头饰和帽子为例。
只要是头戴牛角状银制头饰的,使可断定是贵州的苗族姑娘;头戴小花帽、梳着满头小辫儿的,一定是维吾尔族姑娘;而有着风花雪月寓意的姑娘头饰,立刻就会让人想起生活在云南苍山洱海边的大理白族姑娘;一见到男子头上的“天菩萨”、“英雄结”,便知是老彝胞;而盘凤凰头饰的一定是生活在福建、浙江一带的畲族妇女;在小花帽上装饰有一束美丽羽毛的是哈萨克族姑娘;柯尔克孜族男子喜戴翻着黑边的白顶呢帽;最为常见的还是回族男子戴的白布圆帽。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装服饰,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中国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东西。
如内蒙古族的粗犷豪放;藏族的坚韧善良;哈萨克族的勇敢骠悍;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人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以及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和傣族姑娘清净淡雅等。
总之,我们可以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民族的服饰与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民族性格有着一一对应的内在联系。
三、少数民族服饰与审美情趣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
从远古人类服饰的产生到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始终都离不开人类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
毫不例外,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受到各民族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的深刻影响。
如果说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是各民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那么审美心理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必然和主观需要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应与创造。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一向以其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其间所表现出的美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
不同的色彩偏好。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的不同,反映在审美心理上便有了不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产生了对颜色、色彩的不同偏好。
蒙古族、藏族以牧业为主,崇尚与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相适应的黄、紫、绿、兰、红、白等显示华贵的色彩。
她们在服装的质地上喜欢选择贵重的衣料,并在衣领,衣襟等处着意进行装饰。
首饰喜欢以贵重、色彩艳丽的材料为主,如红珊瑚、绿松石等,并讲究粗大壮硕、数量繁多以显示其富足。
因为在他们看来富足便是美。
朝鲜族则以白衣素服显示其端庄自然之美,她们的衣裙多为单一颜色,不喜镶花边、佩戴首饰。
苗族自古“好五色衣裳”,十分重视衣服的色彩和装饰,喜欢在领、襟、环肩、袖口和裙子等处都绣满五颜六色的花纹图案,并在头、颈、胸前、手腕上戴满了各种各样的银饰,使其服饰在艳丽之中显出某种凝重。
由于苗族的这一服饰传统,他们在服饰色彩的使用和搭配上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彝族则尚黑崇黄,以黑色为尊贵,以红色和黄色为喜庆和华美,因此,在其服饰中,黑色是最为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