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图文转换题答题技巧+专项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3.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题答题技巧

图文转换题是近年来高考必考题型,也是很容易失分的题型,应该引起考生注意。图文转换类题目看似类型多样,不好把握解题方法,其实有规律可循。

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思—写

1.读:画面组成要素。

2.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

3.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数要求。

图表类题解答提示:

1.看清题目要求。

2.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

3.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4.答题步骤

第一步,进行客观描述;

第二步,得出观点和结论。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和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徽标类题答题技巧:

1.认真审题,整体看图。

2.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

是答题要点所在。

3.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

4.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漫画类题得分要点:

1.细察漫画,抓住矛盾

看标题,看画面,看画中文字,看夸张之处

2.分析细节,揣摩夸张之处的寓意。

3.注意提示,抓住关键。

4.联系现实,展开想象,揣摩画外音

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多个角度思考创作动机,选择最佳的答题切入点。

5.答题格式

第一步,概括说明画面:画面上有……(抓住空间关系如左右、上下、背景与主体等)

第二步,揭示寓意:漫画讽刺了(揭露/表现)了……,警示了……,歌颂(赞扬)了……

掌握了这些答题技巧,加上平时注意凝练语言,多练笔,就能轻松搞定图文转换题。

二、高中图文转换专题训练

2.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选择一幅,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不少于100字)

插图一(《呐喊·药》)

插图二(《边城》)

【答案】插图一是《呐喊.药》中的情节:夏四奶奶给死去的夏瑜上坟,发现了坟上有一圈红白的花,她想不出是谁来献的花,以为是夏瑜有冤情,今天特意来显灵。树上停着一只乌鸦,夏四奶奶终于没想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起身走了几十步远,那只乌鸦鸣叫一声之后,箭似的飞向远处的天空。插图二是《边城》中的情节:端午节到了,边城茶峒有赛龙舟捉鸭子的习俗。天保随了陆路商人送节货去了,故参加的就只傩送。他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腰间插着红色小令旗,正准备指挥船前行参加划龙舟比赛。船上十几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

【解析】【分析】插图一,根据画面中人物、坟头白花、树枝上乌鸦等画面信息联想《药》的相关情节进行概述;插图二,根据画面中河水、人物、龙舟、鼓联想到《边城》端午赛龙舟的情节,概述即可。

故答案为:插图一是《呐喊.药》中的情节:夏四奶奶给死去的夏瑜上坟,发现了坟上有一圈红白的花,她想不出是谁来献的花,以为是夏瑜有冤情,今天特意来显灵。树上停着一只乌鸦,夏四奶奶终于没想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起身走了几十步远,那只乌鸦鸣叫一声之后,箭似的飞向远处的天空。插图二是《边城》中的情节:端午节到了,边城茶峒有赛龙舟捉鸭子的习俗。天保随了陆路商人送节货去了,故参加的就只傩送。他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腰间插着红色小令旗,正准备指挥船前行参加划龙舟比赛。船上十几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3.下图是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趋势坐标图,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人际关系交往变化

(1)根据坐标图,总结三条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求语言简明、准确,每条不超过25个字。

(2)结合自己成长过程的体会,向父母提出三点针对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建议。

【答案】(1)①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②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③与教师的交往在8岁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之后基本不变。

(2)①6岁以前,孩子对父母非常依恋,父母要给予孩子家的温暖和爱,通过活动、游戏等培养亲子感情。②6-12岁,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已不那么强烈,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可以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并且教给孩子一些交友的方法。③12岁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更多地愿意与同学朋友交流,父母要相信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观察图表,首先是标题,然后观察坐标轴上的数据,发现规律。本题是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趋势坐标图,横轴上是年龄,沿坐标轴方向递增;纵轴上是百分比,沿坐标轴方向递增。图中有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和双亲、同伴、老师的交往变化情况。根据三条曲线的走势可以概括规律:和双亲的交往呈现递减趋势,和同伴的交往呈递增趋势,和老师的交往先是呈增长趋势(8岁之前),然后呈平稳发展趋势(8岁后)。考生可根据以上分析概括答案。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思考能力。考生应认真观察图标,然后根据发现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见解。本题要求“结合自己成长过程的体会,向父母提出三点针对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建议”,因此要重点结合孩子和双亲变化关系的曲线具体分析。从图表可见,6岁以前,孩子对父母的交往最多,非常依恋,父母要关爱子女,培养亲子感情。6-12岁,孩子和父母的交往变少,和同伴的交往增多,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和伙伴的关系。12岁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交际范围,与同伴的交流更多,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相信孩子,也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故答案为:⑴①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②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③与教师的交往在8岁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之后基本不变。

⑵①6岁以前,孩子对父母非常依恋,父母要给予孩子家的温暖和爱,通过活动、游戏等培养亲子感情。②6-12岁,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已不那么强烈,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可以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并且教给孩子一些交友的方法。③12岁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更多地愿意与同学朋友交流,父母要相信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人际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