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x
- 大小:28.60 KB
- 文档页数:9
6 琵琶行并序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浔.阳(xún)枫.叶(fēng) 瑟.瑟(sè) 迁谪.(zhé)B.憔悴.(cuì)霓裳.(shāng)六幺.(yāo)嘈.嘈(cáo)C.虾.蟆(xiā)暂.歇(zàn)乍.破(zhà)转徙.(xǐ)D.冷涩.(shè)裂帛.(bó)湓.江(pén)银篦.(bì)思路解析:B项,“裳”应读“cháng”;C项,“虾”应读“há”;D项,“涩”应读“sè”。
答案:A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C.等闲..之辈D.不可等闲..视之思路解析:B项与题干中的“等闲”是“随随便便”的意思;A、C、D三项的“等闲”都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答案:B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C思路解析:B项,都是副词,才。
A项,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
C项,形容词,轻轻地/动词,轻视。
D项,动词,哭泣/名词,眼泪。
答案:B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
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第6课琵琶行并序一个秋天的夜晚,左迁九江的白居易被一支琵琶曲惊醒,循着琵琶声,他发现了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在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
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声。
水茫茫,风瑟瑟,钩弦月,江心船,琵琶曲,悠悠荡,心中事,听明了。
一千年的情结里,频频回首的是抱琵琶的女子。
罗衣淡淡,清愁薄绪,掩盖不了她的绝艺。
一念间花落了,留于浔阳江畔,一曲琵琶终了,填满了夜的每一个空隙。
尘世如烟,千年转瞬,而那曲,依然残留于青灯古寺处,等待那个有缘人,一解千年前的情思。
赏古诗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赏析】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当时的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
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全诗紧扣“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寒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诗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白居易与琵琶女短暂的相逢,便碰撞出思想共鸣的火花,其间定有太多的遗憾与无法探知的灵魂。
然而在“知音”面前,这些已经不重要了,真正值得我们品尝的是知音心灵碰撞那一瞬间的芬芳。
真正的知音应该游离在物质之外,贵相知,贵知心。
可如今,太多的人习惯了一层一层地伪装自己,到最后连自己的真心都找不到。
[运用角度] “同情”“理解”“知音”等。
白居易的长归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
这就是公元829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
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模样?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十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练】人教必修 3 第 6 课《琵琶行并序》教课资料基础稳固1、指出以下加点字的注音,解说无误的一项()A. 转徙 (tú挪动 )迁谪 (zhé贬职 )..B.悯然(mǐn 郁闷 )贾人(ji á商人 )..C.冷涩 (sè滞涩 )铁骑 (qí骑兵 )..D.虾蟆 (hámá,古地名) 嘲哳 (zhāozhā,声音杂碎)...2.以下词语的书写完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口诵心惟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动人心魄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出如浆D.东船西舫泰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落抑郁..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开回来..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盖呜咽..4.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铁骑突出刀枪鸣B.凄凄不似向前声.....明年秋,送客湓浦口D.似诉一生不得志C.....5.以下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B.商人厚利轻分离C.同是天涯堕落人D.小学而大遗6.以下句子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些老屋的确有些滋味,“斜阳无穷好,不过近傍晚”,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诉苦说:“你看我才退下来几日,就‘门前冷淡....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第1页/共8页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沉寂,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7.下边两副春联都是相关《琵琶行并序》和白居易的,次序已被打乱,请从头构成春联。
①枫叶四弦秋②浔阳千尺水③勾留江上分离情④怅触天涯迁谪恨(1)上联: ________________下联: ________________①堤建西湖②心在苍生③千秋永祀老诗翁④神归东洛⑤笔诤时政⑥万户争传新乐府(2)上联: ________________下联: ________________8.补写出以下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第06课时琵琶行并序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玄.(yāo)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快:畅快B. 歌.以赠之歌:作歌C. 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走了以后来:助词,无义D. 如闻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老大..嫁作商人妇 B.说尽心中无限..事C.铁骑突出..故..刀枪鸣 D.暮去朝来颜色4.与“春花秋月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不可等闲视之。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们地生活在一个息息相关的世界中,这些联系不管好与坏,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命运。
②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白居易地流下了眼泪。
③爷爷患有动脉硬化症,两只手会地抖动起来,他已经很多年不写东西了。
A.不由自主身不由己情不自禁B.情不自禁不由自主身不由己C.身不由己情不自禁不由自主D.身不由己不由自主情不自禁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传承民俗文化,① 要照搬旧规、模仿古人,② 要用心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③ 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和形式,注入新的内涵。
第6课琵琶行(并序)——天涯沦落之作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悯然(mīn)憔悴..(qiáo cuì)湓浦.口(pǔ) 商贾.云集(ɡǔ)B.转徙.(xǐ) 迁谪.(zhé)铮.铮然(zhēnɡ) 东船西舫.(fānɡ)C.幽咽.(yè) 铁骑.(jì)水浆迸.(bènɡ) 钿头银篦.(bì)D.红绡.(xiāo) 阑.干(lán)悄.无言(qiāo) 轻拢慢捻.(niǎn)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六百一十六言.言:语句B.弦弦掩抑声声思.思:悲,伤C.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地D.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歌.以赠之A.浔阳江头夜.送客B.遂命酒.C.问君西.游何时还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整顿..声..衣裳起敛容 B.凄凄不似向前C.说尽心中无限..刀枪鸣..事 D.铁骑突出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寻声暗.问弹者谁别有幽愁暗.恨生 B.⎩⎪⎨⎪⎧ 凝绝不通声暂.歇如听仙乐耳暂.明 C.⎩⎪⎨⎪⎧ 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 D.⎩⎪⎨⎪⎧ 添酒回灯重.开宴商人重.利轻别离6.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7.名写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2)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6琵琶行并序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浔.阳(xún)枫.叶(fēng) 瑟.瑟(sè) 迁谪.(zhé)B.憔悴.(cuì) 霓裳.(shāng) 六幺.(yāo) 嘈.嘈(cáo)C.虾.蟆(xiā) 暂.歇(zàn) 乍.破(zhà) 转徙.(xǐ)D.冷涩.(shè) 裂帛.(bó) 湓.江(pén) 银篦.(bì)思路解析:B项,“裳”应读“cháng”;C项,“虾”应读“há”;D项,“涩”应读“sè”。
答案:A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C.等闲..之辈D.不可等闲..视之思路解析:B项与题干中的“等闲”是“随随便便”的意思;A、C、D三项的“等闲”都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答案:B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B.{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夕始觉有迁谪意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D.{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思路解析:B项,都是副词,才。
A项,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
C项,形容词,轻轻地/动词,轻视。
D项,动词,哭泣/名词,眼泪。
答案:B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
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高中语文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六) 琵琶行(并序)练习1 基础巩固一、知识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D.却坐促弦弦转.急转:转为[解析] B项,年纪大了;C项,走了以后;D项,更,越。
[答案] A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②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③寻声暗.问弹者谁暗:悄悄④琵琶声停欲语迟.迟:迟疑⑤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弹拨弦乐的工具⑥为君翻.作《琵琶行》翻:按曲弦编歌辞A.②③⑤⑥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解析] ①暂:忽然,一下子。
⑤拨:调,拨动。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鞍马稀..刀枪鸣 B.门前冷落C.整顿..声..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解析] A项,(古义)突然出现。
(今义)①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②冲出。
B项,古今同义,不热闹。
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D项,(古义)以前;(今义)是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一个词。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快:形容词用作动词,畅快B.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C.其间旦暮..闻何物旦/暮: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D.歌.以赠之歌:名词用作动词,作歌[解析] A项,“快”是形容词作状语,畅快地。
[答案] A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
这种体裁的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琵琶行并序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湓.浦口(pén)贾.人(ɡǔ)六幺.(yāo)迁谪.(dí)B.转轴.(zhóu)拨弦.(xián)幽咽.(yè)花朝.(zhāo)C.船舫.(fǎnɡ)嘲哳.(zhé)信.手(xìn)虾.蟆陵(há)D.慢捻.(liǎn)荻.花(dí)钿.头(diàn)琵琶行.(xínɡ)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迁谪/牵挂商贾/辜负赠送/铮铮然B.漂沦/腈纶憔悴/渔樵英俊/九江郡C.衣裳/霓裳幽咽/呜咽行伍/琵琶行D.船舷/管弦真谛/啼血鱼虾/虾蟆陵3.下列诗句中划横线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使快弹数曲②一曲红绡不知数B.②千呼万唤始出来②是夕始觉有迁谪意C.①轻拢慢捻抹复挑②商人重利轻别离D.①满座重闻皆掩泣②座中泣下谁最多4.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快弹数曲(畅快)/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弦转急(变化)5.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B.终岁不闻丝竹声C.秦时明月汉时关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7.默写填空。
(1)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
(2)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并序一、基础演练1.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lìng)人欣喜万籁.(lài)俱寂几.(jī)不可再闻B.箫.(xiāo)声清丽雨声萧.(xiāo)萧凄凉肃.(sù)杀C.花团锦簇.(cù) 钿.(tián)头银篦.(bì) 虾蟆..(xiámá)陵下D.群卉.(huì)争艳一曲红绡.(xiāo) 商人重.(zhòng)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闲。
B.东船西房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寻声见其人,有妇艳如雪。
D.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此,指示代词)C.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D.今夜闻君琵琶语. (语言,名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鞍马稀..刀枪鸣 B.门前冷落C.整顿..声..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些人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有偏见,以为民乐只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弹弹唱唱的东西,远不如西洋古典音乐有品位。
B.世人评说吴作人的画“笔落惊风雨,画成泣鬼神”,其笔墨传情,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C.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城市里私人购买高档住房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在中小城市个人拥有“豪宅”的还是雪泥鸿爪....,因而,“豪宅”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尚待时日。
D.在这万物复苏、山花绚烂的美好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向与会的东西南北客.....表示诚挚的欢迎并致以美好的祝愿!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转徙于江湖间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问其人,本长安倡女7.名句填空。
第06课琵琶行并序·知识概览·【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贬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并序》,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3 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存世。
【重点理解】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歌.以赠之(名词用作动词)作歌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用作状语)在梦里古今异义明年..秋古义:第二年。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古义:“因此作”,是连词“因此”和动词“为”构成两个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神态、脸色、姿容。
今义:指色彩。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
今义:指方位。
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在……中心。
今义:指小心、留神。
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奔突而出。
今义:指鼓出来或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
今义: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弟走从军阿姨..死 古义:教坊的管理者。
今义: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叹息声。
今义: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走了以后。
今义:离开了又回来。
一词多义为⎩⎪⎨⎪⎧委身为.贾人妇(动词,作为,做)因为.长句(动词,创作)为.君翻作(介词,替,给) 命⎩⎪⎨⎪⎧遂命.酒(动词,命令)命.曰(动词,命名,题名) 闻⎩⎪⎨⎪⎧忽闻.水上琵琶声(动词,听见)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听到)博闻.强识(名词,见闻、知识)举⎩⎪⎨⎪⎧举.酒欲饮无管弦(动词,端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将军向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推举、推荐)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动词,拿)信⎩⎪⎨⎪⎧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的确、确实)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动词,相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名词,媒人)故⎩⎪⎨⎪⎧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故.垒西边(形容词,旧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往、交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名词,原因、缘故)此物故.非西产(副词,原本、本来) 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贬官、放逐)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 言⎩⎪⎨⎪⎧感斯人言.(名词,话,说的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 特殊句式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并序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企业家坦言,进行公益捐助的一个原因是担心消费者指责自己冷漠吝啬,细大不捐....,从而影响公司产品的销路。
②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别人,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③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④李警官深谙犯罪心理学,总能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推心置腹....地剖析作案动机及过程,侦破了很多棘手的案件。
⑤《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书中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作了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值得一读再读。
⑥围棋等棋类游戏能很好地培养人的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因为如果目无全牛....,就很可能因顾此失彼而落败。
A.①④⑥ 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④⑥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和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让马云成为本届汉诺威IT展览会开幕式当仁不让....的演讲者。
②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③政法委领导要求政法干部守住底线,坚定信念,面对党内出现的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与之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
④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种中国地方戏曲已在全球戏剧艺术界崭露头角....,有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推广。
⑤今年一月份,寿险企业普遍实现“开门红”,华夏保险、前海人寿等22家寿险公司的保费总额全都扶摇直上....,呈现迅猛上涨的趋势。
⑥由于受到国内反对派武装的猛烈攻击和西方国家严厉的经济制裁,陷入内忧外患的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处境可谓烈火烹油....。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D.②③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第6课 琵琶行并序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快.弹数曲 快:快速 B .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 C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D .却坐促弦弦转.急转:转变 答案 B解析 A 项快:畅快。
C 项暂:忽然,一下子。
D 项转:更,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自言.本是京城女凡六百一十六言.B.⎩⎪⎨⎪⎧ 使快弹数.曲钟山只隔数.重山C.⎩⎪⎨⎪⎧ 命.曰《琵琶行》命.如南山石D.⎩⎪⎨⎪⎧ 商人重利轻.别离绿杨烟外晓寒轻.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A 项动词,说/名词,字。
C 项动词,命名,题名/名词,性命。
D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轻/形容词,轻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为.君翻作《琵琶行》霓为衣兮风为.马 B.⎩⎪⎨⎪⎧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于今无会因.C.⎩⎪⎨⎪⎧ 转徙于.江湖间徘徊于.斗牛之间D.⎩⎪⎨⎪⎧ 岂无山歌与.村笛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介词,在。
A 项介词,替/动词,是。
B 项连词,因此,于是,就/名词,原因,机缘。
D项连词,和/介词,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鞍马稀..刀枪鸣B.门前冷落C.整顿..声..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答案 B解析A项古义:突然发出。
今义:冲出;鼓出来;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C 项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D项古义:以前。
今义:向着前方。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遂命酒.A.商人重.利轻.别离B.歌.以赠之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D.砯崖转.石万壑雷答案 B解析例句和B项均是名词作动词。
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C 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答案 C解析应是《琵琶行》和《长恨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________。
门前冷落鞍马稀,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运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3)诗中不止一次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8.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②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③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⑤《琵琶行》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⑥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⑦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⑧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⑨这些本来郁积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⑤⑦④⑧①⑨②③⑥解析首先要通读材料,理解思路,材料主要从《琵琶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阐述。
②③⑥从艺术形式方面介绍,其余为内容方面。
⑤为总说,⑦紧随⑤后。
④“唱出了”“心声”引领①⑧⑨句。
①⑧⑨的顺序根据逻辑可排为⑧①⑨。
②③⑥的顺序可根据②③句之间的内容“艺术上的成功”“有音乐感的语言”和“用视觉”“听觉”来判断。
而⑥应排在最后。
9.对下面的诗句进行扩展,使其更加丰富、形象,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天边挂着一轮孤月,似罩上了几分淡淡的云霭,又像蒙上了挥之不去的层层雾障,总是那么不透明。
江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滑落,漂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几朵破败的荻花也随风瑟瑟地抖动着,风过后,枝干光秃秃的,留下几分孤寂。
在一片寂寞的氛围中,我送客人来到了浔阳江头。
Ⅱ关键能力突破训练——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追源课本诗歌中的形象指人物形象和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的形象。
其中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品描写的人物)。
在诗歌中有两个人物形象:一是作者描写的客观形象,即琵琶女;一是作者自己,即主观形象。
诗人通过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对接高考在高考对鉴赏诗歌的形象这一考点的考查中,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所占比例很大。
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把握人物形象特征,分析寓于人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主要有以下问法:(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要点:(1)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以及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不能任意拔高。
(2)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从诗(词)句出发,借助意象、重要的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3)抓住描写,分析形象。
要注意诗(词)人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
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2)结合诗(词)作分点说明、概括。
(3)概括形象的意义。
(分析作者通过形象所寄寓的感情)即时对练[课内精读]1.《琵琶行并序》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各有哪些特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琵琶女:早年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如今年老色衰,漂沦憔悴。
诗人:早年身居高位,名动京城,如今谪居卧病,飘零天涯。
(2)①相同点: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由曾经的风光无限、春风得意到现在的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②不同点: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诉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诗人则是用诗歌形象再现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同时又倾诉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课外迁移]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白居易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对女主人公无限的同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首词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一往情深的闺中少妇形象。
表达了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和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诗中写到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