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课文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示儿》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诗人陆游在临终前给儿子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儿子的期望。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情感内涵,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理解诗人在临终前对儿子的期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示儿》,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爱国情怀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6.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材分析:《示儿》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
《古诗三首》中,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儿》是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既有对祖国不能统一的遗憾和悲愤,更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学情分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需要有目的的筛选查找到的资料,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能借助相关料,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2.能够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掌握诗词大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课时:第1课时(共3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收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文学成就、人生经历等),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搜集陆游的诗词作品。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师:课前同学们背诵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它的作者是——陆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陆游的诗。
[板书:陆游]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一说,关于陆游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
出示陆游介绍。
师:大家查到的可真不少,正如大家所说的,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怀有报国之志,一心想要收复中原,但到临终之时也未能如愿,只能满怀着遗憾写下人生中最后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示儿》评课稿一、引言《示儿》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本评课稿旨在对《示儿》这篇课文进行全面的评析和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二、课文分析1. 课文内容本课文《示儿》是一篇讲述母亲给儿子示范正确写字方法的故事。
通过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课文旨在传递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爱和教育。
2. 课文结构《示儿》共分为四个段落,分别描述了母亲如何示范写字、儿子受教写字、写字时的一些感受和对母亲的思念。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递进。
3. 课文语言特点课文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字句通顺,行文流畅自然。
同时,作者还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和对话方式,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对称、排比等,提升了文章的文学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一些字词和句型的意思和用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能够仿写类似的故事情节。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培养对父母关爱和教育的感激之情;•培养正确书写汉字的意识和兴趣;•通过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提升自身的品格素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学习掌握一些字词和句型的意思和用法;•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加深学生对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视和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整体教学法、情感教育法和合作学习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封面、标题、插图等来预测课文内容,并就预测结果展开讨论,引出本课主题。
2. 教授新课•教师进行课文朗读,并指导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并板书关键字词和句型;•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示儿》课件一、教学内容《示儿》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示儿》的诗词背景、作者介绍、诗词全文及注释、生词学习、诗词解析、主题思想、诗词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示儿》,理解并掌握生词、诗词背景、作者简介,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意境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把握。
教学重点:生词学习、诗词解析、诗词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作者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出本课课题《示儿》,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诗词背景,圈出生词,查阅字典。
3. 课堂讲解:a. 诗词背景及作者介绍b. 诗词全文及注释c. 生词学习d. 诗词解析e. 主题思想及诗词鉴赏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作者,面对国家兴亡,有何感慨。
5. 例题讲解:分析《示儿》中的名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诗词鉴赏方法,分析其他陆游的诗词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示儿》2. 作者:陆游3. 诗词背景:南宋末年,国家兴亡之际4. 生词:视死如归、但、悲、九州、同5. 诗词解析:诗句意境、修辞手法6. 主题思想:家国情怀、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示儿》全文,并翻译。
b. 分析《示儿》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c. 课后阅读陆游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简要鉴赏。
2. 答案:a. 《示儿》全文翻译。
b. 《示儿》意境和修辞手法分析。
c. 陆游其他诗词作品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这⾸古诗,是我国南宋诗⼈陆游的爱国诗,也是诗⼈临终之前对⼉⼦的激励,是陆翁⼈⽣中所作的最后⼀⾸诗,作完这⾸诗,诗⼈就在病中辞世了。
下⾯⼩编为⼤家整理了⼀些精彩的⽰⼉古诗相关内容,欢迎⼤家欣赏。
⽰⼉古诗1 在⼀个深秋的夜晚,⼀个⼜破⼜旧的茅草屋⾥不时传来⼀阵阵咳嗽声和哭泣声。
屋内,⼀⽀快要燃尽的蜡烛正发出最后微弱的光亮,就如同躺在这快要散架床上的⽼⼈陆游⼀样。
床上的陆游已经奄奄⼀息、⾯⽆⾎⾊了。
他吃⼒的从床上坐起来,看着站在床边哭泣的妻⼦、⼉⼥和孙⼦孙⼥,⼼⾥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他看着已经锈迹斑斑的战袍和宝剑,对⼉⼦说道:“我不能报效国家了,我⾛后,你⼀定要忠⼼报国。
”“好的,我⼀定会的。
“⼉⼦哽咽着说道。
接着,她把孙⼦孙⼥叫到⾝边,语重⼼长的说:“你们要好好读书,不要贪玩,将来才能做⼀个对国家有⽤的⼈啊!”“爷爷,我们⼀定会很听话,好好读书。
” 最后,陆游看着⼀直站在床边的妻⼦说:“我还有最后⼀个⼼愿没有完成。
”陆游停了⼀下,喘了⼝⽓,接着说:“哎——,我马上要⾛了,可我没有看到国家统⼀,这是我最⼤遗憾。
我⾛之后如果哪⼀天国家统⼀了,你叫⼉孙们⼀定要告诉我,这样的话,我在九泉之下也安⼼了。
”“好的,我们⼀定会告诉你的。
”⼉孙们同声应道,这时妻⼦已经泣不成声了。
陆游还怕他们忘记,还叫⼉⼦拿来纸和笔,由他⼝述,叫他的⼉⼦记下了他的千古绝句: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
⽰⼉古诗2⼀、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是义务教育⼈教版⼩学语⽂第⼗⼆册中的⼀⾸古诗。
这⾸诗是诗⼈临终写给⼉⼦的遗嘱,表达了诗⼈⾄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祖国的⽆⽐渴望。
全诗字句发⾃肺腑,如⾎,如⽕,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
所以引导学⽣⾛进陆游的内⼼世界,体会诗⼈的思想感情,应该作为本堂课学习的重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1《古诗三首-示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示儿》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以表达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热爱为主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唐代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他们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能够分析和评价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以及分析和评价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对于这些重难点,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突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讲解法:通过讲解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写作法:让学生模仿古诗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背景和作品,引入本课的三首古诗。
3.朗读课文: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4.讲解课文:讲解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导语】《⽰⼉》是写给⼉⼦的临终遗⾔,《题临安邸》是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醉⽣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
《⼰亥杂诗》是希望统治者不拘⼀格启⽤⼈才。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给⼉⼦看。
这⾸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亲。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组诗,共315⾸。
这⾥选的是其中⼀⾸。
②[⽣⽓]指朝⽓蓬勃的局⾯。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声。
⽐喻⼈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课《古诗三⾸》知识点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主题: 《⽰⼉》是诗⼈临终前写给⼉⼦的⼀⾸诗,诗⼈痛惜⾃⼰⽆法亲眼看到国家统⼀,希望⼉⼦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好消息告诉⾃⼰,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给⼉⼦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亲。
鉴赏: ①⼈死之后万事皆空,诗⼈早已将个⼈⽣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
《示儿》课文教学反思(4篇)《示儿》课文教学反思篇一《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诗句意思平白质朴,容易读懂,但感情强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的爱国激情。
实际上这个愿望贯穿了陆游的一生。
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北宋政权灭亡。
当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
因此,陆游的一生也饱尝流离之苦,无比悲愤。
所以在他的很多诗中都写到希望南宋王师早日平定中原。
如《北望》“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
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
”《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等。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1、提供注释,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古诗。
2、拓展陆游的其他爱国诗,在同类诗中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深。
出示《题临安邸》,了解权贵们的花天酒地,苟且偷生,寻欢作乐。
在相互参读中比较,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词产生共鸣,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和诗人及本文的对话,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
3、反复利用文中的插图,用“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什么?仿佛又听到什么?”这样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交流。
然后出示司马谈、肖邦的临终嘱托,指名读,组织练笔,还原一种情境。
最后比较参读,了解历史,引导学生完善对话描写,讲述一段故事,达到对诗思想感情的升华。
课堂不足:1、教学设想三在课堂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从学生的课堂想象交流、练笔反馈看,学生对古诗情境的还原、讲述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没有很好地体会到蕴含在诗人心中的那份无法排遣的悲痛,热切的盼望和坚定的信念。
2、课堂上没有安排学生自我小结与反思,没有交给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歌体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祭、乃”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诗中诗⼈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其中《⽰⼉》就是最的⼀篇。
板书:陆游 ⽰⼉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爱国诗⼈。
乾道⼆年,因主张抗⾦⽽免职。
四⼗六岁⼊蜀,六⼗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阴达⼆⼗年。
②了解背景,宋⾼宗赵构建⽴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到被元朝所灭,⼤好河⼭落于⾦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的遗嘱,也是诗⼈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五岁的陆游⼀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表达了诗⼈的⽆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诗题 ①“⽰⼉”是什么意思:“⽰”告诉,告之,“⽰⼉”是写给⼉⼦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提出哪些问题?诗⼈想告诉⼉⼦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说诗的⼤意。
《示儿》课文后附教学设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词句注释⑴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⑵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⑶但:只是。
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⑷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⑸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白话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三、教学难点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示儿》《题临安邸》课时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诗文,认识并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两首诗,默写古诗《示儿》。
(教学重点)3.借助题目、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一、解题导入,了解背景1.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写给儿子们看的诗)【设计意图】理解“示儿”的意思,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
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3.陆游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自己的儿孙辈的。
在那些诗中,陆游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
四年级上册课文示儿
【原文】
示儿
陆游〔宋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