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 格式:doc
- 大小:318.50 KB
- 文档页数:9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创新成果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远距离感知地球表面事物、现象和环境的一种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手工解译到图像处理及数字地球发展,越来越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成果进行分类详细介绍。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1、遥感技术的起源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0年。
当时,法国的蒙切莫利(Alphonse Louis Poitevin) 实验了一种用铁氰化铁和铁氰化钾混合物浸泡纸张的方法,使它们在阳光照射时形成一种光敏材料。
这种方法拓展了对光的理解,也引领了地球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
2、空间遥感的先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涌现了一批民营公司和尝试建设遥感卫星航天系统的国家。
美国和前苏联开展了空间遥感的研究,开发了遥感卫星技术。
面向商业市场的兰赛公司开发了第一个LandSat-1卫星。
从那时起,遥感卫星已成为了全球遥感的先锋。
3、地球观测卫星的兴起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各国陆续推出了多种系列化的地球观测卫星,如:国际地球观测卫星(IGOSAT)、风云气象卫星等。
其中,对遥感技术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欧洲航天局的Envisat、德国的TerraSAR-X等。
4、数字地球的发展数字地球、虚拟地球、智慧地球等概念,在国际领域流行起来,各国纷纷实施数字地球战略。
打造全球级的数字地球平台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重要的方向。
如中国实施的“数字中国”战略,旨在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产业支柱。
数字地球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科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
二、遥感技术的创新成果1、遥感数据的高精度处理对遥感数据进行高精度处理,是遥感技术的一大难点。
目前,针对遥感影像影响评估、计算机视觉等研究领域,已经开展了多项前沿的研究,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支持向量机(SVM)等深度学习算法技术,以及基于遥感场景解译的图像分割与分类技术等。
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下,大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处理精度。
浅谈21世纪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前沿发展1概述对地观测,即对地球观测(earth observing)。
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空间站对地观测系统(EOS)。
对地观测技术是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初期刚刚出现的人造地球卫星。
当时一般都将它称为地球资源和环境的遥感技术[1]。
现在对地观测新技术主要指-0星通信技术、空间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这些技术的集成将有可能使人类源源不断、快速地获取地球表面随时间变化地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从而指导人类来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资源,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积极地防治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地改善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环境质量,以送劐经济腾飞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球的环境一直都在不断变化。
现在由于人类的破坏,地球正经历着全球性和灾难性的变化:如全球变暖,臭氧层损耗,酸雨的形成,生物量的减少等。
因此,人类需要不断的探索地球的奥秘和规律r深入地认识和研究地球的各种问题[33;需要把地球信息以多维、多尺度、多时相、多层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卫星的诞生,使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为人类掌握地球科学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丽世界范圈内,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i对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同时也为它的发展提供了腾飞的平台和新的生长点。
2“3S'’的集成我们知道,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
所谓“3S”集成是指空间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种对地观测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这里所说的集成,是英文Integration的中译文,是指一种有机地结合,在线地连接、实时的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
在这种集成应用中:GPS主要被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地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地时空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作为新地集成系统地基础平台,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3S"集成的方式可以在不同技术水平上实现,包括空基“3S'’的集成和地基“3S”的集成。
遥感技术与系统概论结课作业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发展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发展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在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还是遥感信息处理、遥感应用等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遥感正进入一个以高光谱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技术为主的时代。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分析技术及应用方面的发展概况,并简要介绍了高光谱遥感技术主要航空/卫星数据的参数及特点。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现状,进展,应用一、高光谱遥感的概念及特点遥感是20 世纪60 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
所谓高光谱遥感,即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通常<10nm)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与之相对的则是传统的宽光谱遥感,通常>100nm,且波段并不连续。
高光谱图像是由成像光谱仪获取的,成像光谱仪为每个像元提供数十至数百个窄波段光谱信息,产生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
它使本来在宽波段遥感中不可探测的物质,在高光谱中能被探测。
同其它传统遥感相比,高光谱遥感具有以下特点:⑴波段多。
成像光谱仪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内有数十甚至数百个波段。
⑵光谱分辨率高。
成像谱仪采样的间隔小,一般为10nm 左右。
精细的光谱分辨率反映了地物光谱的细微特征。
⑶数据量大。
随着波段数的增加,数据量呈指数增加[2]。
⑷信息冗余增加。
由于相邻波段的相关性高,信息冗余度增加。
⑸可提供空间域信息和光谱域信息,即“图谱合一”,并且由成像光谱仪得到的光谱曲线可以与地面实测的同类地物光谱曲线相类比。
近二十年来,高光谱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它集探测器技术、精密光学机械、微弱信号检测、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已成为当前遥感领域的前沿技术。
二、发展过程自80 年代以来,美国已经研制了三代高光谱成像光谱仪。
1983 年,第一幅由航空成像光谱仪(AIS-1)获取的高光谱分辨率图像的正式出现标志着第一代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面世。
地理学科的前沿研究与应用领域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对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进行观察、研究和理解的内容。
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广泛,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地理研究与应用中的前沿地位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可以高效地获取大范围的数据,其非接触式的特点使其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为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监测和城市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也使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更加便捷和精准。
GIS可以对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实现对空间信息的管理和可视化呈现,为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
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与应用地球系统科学是近年来地理学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地球系统科学通过综合研究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揭示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和规律。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领域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测,可以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参考;通过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可以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三、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与城市规划的应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解决城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地理学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管理城市空间资源,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规划的决策和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撑。
四、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人文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关注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地理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高考填报志愿时,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以及就业前景怎么样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1、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遥感理论基础、信息处理与分析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遥感基本理论、传感器技术、信息获取技术、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技术、像自动解译技术、导航及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与方法,能够在民用领域及事领域从事遥感系统设计与研发、遥感信息处理及有关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的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宽知识面,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与学科前沿,有创新意识,并能从事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的高级人才。
2、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石油、矿山、煤炭、国防、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等行业和部门从事与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的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毕业后主要在计算机软件、新能源、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1.计算机软件2.新能源3.建筑/建材/工程4.航天/航空5.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6.互联网/电子商务7.房地产从事岗位:毕业后主要从事土建工程师、测量员、机械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1.土建工程师2.测量员3.机械工程师4.遥感科学与技术师5.测量工程师6.测绘员7.机械设计工程师8.施工员工作城市:毕业后,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1.北京2.武汉3.广州4.秦皇岛5.成都6.杭州7.郑州8.合肥3、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该专业就业面是非常广的,例如测绘,气象,土地、地质、林业、农业、水利。
等等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测绘类,其中测绘类共3个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测绘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121位。
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理科学领域也不断涌现出前沿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还可以对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提供预测和预警,以及对城市规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决策。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一些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技术。
1.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监测,收集地表信息的技术。
由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全球覆盖、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共享和长期观测等特点,因此在地理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地表信息,包括地表温度、陆地覆盖、海洋表面高度、水量分布等,这些数据可以用于预测自然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管理自然资源,也可以为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提供参考。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信息与数字信息结合起来的技术。
GIS可以将不同来源和形式的地理数据进行整合,构建出地理信息数据库,并且能够进行空间分析、数据分析和地图制图等工作。
GIS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决策和决策支持。
通过GIS,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表状况、资源分布、环境状况等,也可以为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城市发展等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3. 建模技术建模技术是将地球系统的物理过程用模型来表示和描述的技术。
建模技术可以对多种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如海洋环流、气象变化、冰雪融化等,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和预测。
建模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数据共享和模型开发的标准化。
通过建立复杂模型,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规律,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好的指导。
4. 激光雷达技术激光雷达技术是通过激光雷达对地表进行扫描,获取地表的三维信息的技术。
激光雷达技术在地图制作、地形测量、建筑物建模、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激光雷达技术准确度高、扫描范围广、高速测量等特点,成为建立数字高程模型、了解压力变化、土地利用监测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遥感知识面试一、前言遥感是利用卫星、航空器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遥感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常见算法以及前沿技术等方面对遥感知识进行面试。
二、遥感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记录地球表面上物体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通过传感器、接收设备等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供分析的数据。
遥感基本原理包括:1.辐射原理:地球表面的物体会发出辐射能量,辐射能量的波长范围决定了遥感技术的响应范围。
2.传感器原理:传感器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设备,包括光学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等。
不同传感器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数据处理原理:通过对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提取出地表物体的特征和信息。
三、遥感应用场景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农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遥感应用场景:1.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变化情况,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灾害监测与预警:遥感技术可以对地震、洪水、火灾等灾害进行监测与预警,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农作物生长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田中作物的生长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和决策支持。
4.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遥感技术可以监测环境污染、森林覆盖度、水质情况等,帮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资源管理方案。
四、常见遥感算法遥感图像处理中常用的算法包括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变化检测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遥感算法:1.监督分类算法:通过训练样本和特征提取,使用分类器将遥感图像中的像素点分类为不同的类别。
2.目标检测算法:通过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等步骤,自动检测遥感图像中的目标物体。
3.变化检测算法: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检测出地表物体的变化情况,如建筑物的新增或拆除等。
五、遥感前沿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遥感领域也涌现出一些前沿技术。
以下是几个具有前瞻性的遥感技术:1.高分辨率遥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可以获取更为细致的地表信息,提高遥感数据的精度和应用效果。
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遥感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利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球观测、信息提取、数据处理和应用等多个领域。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遥感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设立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将会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人才和学术支持,有助于推动遥感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分析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阐述设立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形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介绍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相关背景和意义。
同时,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让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正文部分将包括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介绍,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探讨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会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启发。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全文的内容,欣赏到文章的逻辑和组织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意义和发展趋势,分析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同时也旨在为未来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挑战进行探讨,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培养提供指导。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遥感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更好地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高中地理知识前沿领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是近年来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备受关注的前沿领域。
两者的结合,为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就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及其对地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影响。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相结合,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的工具系统。
它由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组成,能够对地理现象进行数字化处理和空间关系分析,从而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信息系统以地图为载体,将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以图形、表格等形式进行展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理现象。
二、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记录和解译地球表面上各种物质的电磁辐射能,获取地表和大气等信息的技术手段。
通过搭载在航空器、卫星等平台上的遥感传感器,可以获取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如可见光、红外线、热红外线等。
遥感技术利用图像处理和解译的方法,提取地表特征和信息,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分布等,从而实现对地理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三、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一)资源与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资源与环境管理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状况等的监测与分析,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规划与管理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帮助规划师更好地对城市进行布局和设计。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和模拟,可以实现对城市交通、管网、绿化等方面的优化与管理,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三)灾害监测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森林火灾等。
Support Platform支撑平台遥感科学领域的先行者——记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是在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
涵盖遥感信息机理、遥感高技术前沿、遥感应用基础和遥感地理空间信息集成理论。
随着国际地球观测系统的迅速发展,遥感科学在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4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开放运行,2000年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良好。
2003年,为了推动遥感定量化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加强学科优势和部门优势,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遥感信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L A R S I S)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较强的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联合申请组建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获科技部批准并对外开放运行。
通过联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既充分发挥了L A R S I S的专业性强、实验条件完备的优势,又保持了北京师范大学人才资源丰富、专业齐全和学科交叉的特色,青年学生能提前参与研究,实现了大学和研究所强强联合,大幅提升了实验室的研究能力。
实验室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其中两依托单位的实验室固定人数比例为2∶1。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目前唯一进行遥感科学基础研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凝聚了我国遥感界的一批骨干力量,引导了我国遥感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2010年,实验室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良好。
2012年,为加强遥感与数字地球科技领域的综合优势,中国科学院决定由原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联合组建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7年,面向促进空天领域重大产出和支撑国家实验室建设目标,中国科学院进一步整合空天信息领域的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光电研究院三家单位,构建形成空天信息领域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的学科布局。
nature上的遥感领域文章摘要:1.遥感领域的发展与重要性2.Nature 上的遥感领域文章的特点3.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的遥感领域成果的要求4.展望遥感领域的未来发展正文:一、遥感领域的发展与重要性遥感领域是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利用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载体从高空或者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为环境监测、资源勘查、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二、Nature 上的遥感领域文章的特点ature 作为国际顶级的科学期刊,其遥感领域文章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前沿性:文章通常关注遥感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2.创新性:文章往往报道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的遥感传感器、观测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等。
3.实用性: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是Nature 关注的重点,文章通常会从实际案例出发,展示遥感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发表在Nature/Science 上的遥感领域成果的要求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遥感领域成果,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创新性:研究成果必须具有创新性,能在遥感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性:研究过程和结果必须具有科学性,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3.可读性:文章表述清晰,逻辑严密,能让相关领域的读者理解。
4.影响力:研究成果能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应用领域的关注,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展望遥感领域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领域将迎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未来,遥感技术将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课程论文题目:遥感技术发展前沿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武汉二O—二年十二月遥感技术发展前沿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遥感技术的最新技术和以后的发展趋势关键词:遥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1 概述广义上的遥感是指与物体不产生接触的情况下获取物体的有关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测量是遥感领域中研究得最早的技术学科.现代意义上的遥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和人类社会对环境、资源危机意识的增强,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发展的带动下,遥感技术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2 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2.1 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 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
立体。
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遥感科学技术前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童庆禧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谢谢主持人,各位同学,早上好。
今天正值共和国54周年生日,我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见面,谈一点关于遥感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
什么是遥感?什么是遥感技术?通过报告和演示,使大家能够对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怎么发展,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部分,简单讲讲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实际上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勘测一个物体。
勘测者和被勘测的物体会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可以是远的或近的。
近距离,同学给同学拿个照相机照相,实际上也是遥感,就是通过非直接接触而感知、判定、测量并分析目标性质,它们在空间上的展布、类型和数量的探测技术,我们就把它称为遥感技术。
现代的卫星、飞机等,把地面的物体反映到探测器里去,通过各种途径的转换,形成信号或图像传到地面上来,这就是遥感技术。
大家都学过物理学,遥感所利用的是电磁波的资源。
实际上我们眼睛能感受到或看到光线只是电磁波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我们叫可见光。
实际上有相当大量的比可见光短的、长的电磁波我们的眼睛都感受不到,但是遥感技术可以利用上。
遥感采用特殊的仪器,可以利用到十分宽广的电磁波范围,比可见光短的,有紫外线,比可见光长的叫红外,它又可分为近红外、短波红外、中波红外,还有热红外和远红外,再长还有微波、无线电波等等。
任何一个我们要感知或探测的地物有三大属性,第一是空间属性,任何物体有一定的空间大小,或尺寸。
另外有辐射特性,我们看的物体,具有一定的辐射,它往往是对外界辐射或光线的反射所造成的。
这种辐射对我们的眼睛产生一种刺激,物体的辐射强度越强,对我们的眼睛刺激就越强。
把房间的灯都关掉,眼睛感知不到物体,我们就看不见东西了。
第三是光谱,也就是说物体所反射或发射的辐射并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波长,实际上是连续的光谱,这就是我们能看到的颜色。
任何地物都是在这三个方面展开,比如说通过地物的光谱测量,可以得到地物的光谱曲线。
遥感视野Remote Sensing从昆明遥感创新高端论坛看今后遥感发展方向文|李志忠1,2,3 洪增林1,2 刘德长1 张晓团2 付垒1,2 韩海辉3 丁琳1 白鹏飞2 张文龙2 王智远21.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2.上合组织地学卫星遥感中心3.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2023年3月26—27日,遥感技术创新应用高端论坛在昆明举办,多位院士专家亲临现场或云端交流,为遥感应用发展把关定向,站在国际前沿,探讨我国遥感技术及应用发展前景。
本文结合本次会议研讨情况,对我国遥感卫星及应用发展进行了思考。
一、昆明遥感创新高端论坛本次会议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对地观测委员会、核工业遥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主办,全国遥感行业26家单位协办,来自国内外的300多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六个主题报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生态、粮食、城镇化、灾害、交通、元宇宙及新型遥感器研发等领域开展研讨,聚焦了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主题,以及天空地网立体遥感等前沿技术。
专家围绕五个板块开展了学术交流,内容涉及卫星传感器、机载传感器(包括无人机)研发、卫星数据传输处理及在各行业的应用,面向行业的大数据AI技术软硬件研发与集成。
在航天强国战略引领和大数据支撑下,遥感应用、智能图像分析、三维景观展示亮点纷呈。
会议学术交流体现了“四和”,即天空地大融合、通导遥大集合、老中青大结合、产学研大化合。
二、遥感发展方向截至2022年底,全球累计发射对地观测卫星3736颗;2022年底在轨运行的军、民、商卫星1165颗,占各类卫星总数的21%;2021年卫星产业3800多亿美元,增长势头非常强劲。
卫星遥感技术发展不断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卫星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卫星分辨率不断提高;组网联网和智能化不断提高;数据处理软硬件一体化、小型化、智能化趋势明显;遥感从业专家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交叉融合人才不断增加。
课程论文题目:遥感技术发展前沿姓名:学号:专业班级:中国·武汉二○一二年十二月遥感技术发展前沿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遥感技术的最新技术和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遥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1概述广义上的遥感是指与物体不产生接触的情况下获取物体的有关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测量是遥感领域中研究得最早的技术学科.现代意义上的遥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和人类社会对环境、资源危机意识的增强,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发展的带动下,遥感技术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2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2.1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
立体。
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并努力创新,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在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应用系统、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2.2 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不同地点、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模块化和组件化、WEB GIS。
WEB GIS的目的是解决分布式G玛之间的联网,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
分布式皤是当前的大趋势,主要原因是地学的数据量大,结构复杂,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只能是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地点的分布式GIS才是最佳方案。
2.3 建立了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灾害宏观动态监测系统、机载SAR数据实时传输系统、洪涝灾害测评估系统。
洪涝、干旱。
林火和雪灾的宏观动态监测与评估系统,已具备针对中国范围内发生的洪涝、干旱、林火和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宏观动态监测和成灾区的区域覆盖评估的能力;系统通过网络通信同其它子系统实现产品传送和数据共享,并以VSAT和INTERNET网络通信方式向应用部门提供防灾减灾信息服务【12】。
2.4 国产GIS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从引进,消化、吸收起步,根据“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流动发展,加强科技攻关,落实产业发展”的方针,我国通过科研攻关项目支持和软件测评,鼓励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版权的GIS软件,某些软件在技术水平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带动了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了我国GIS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形成初步的产业规模。
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目前国产GIS软件占据国内市场已达到近30%。
2.5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中国有关部门已建立了10个基础地理信息数字化生产基地,开展了信息共享与标准化研究,实现了地理信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已建成中国1:400万、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数据集。
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1:1万和1:5万基础地理数据集。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以推动空间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国家级空间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中国空间信息网”于1999年开始建设,现已具雏形。
2.6 发展遥感前沿技术及应用系统针对目前高光谱遥感、雷达遥感,大数据量遥感图像并行处理,多种数据融合和快速更新等遥感的前沿技术,紧密结合遥感的具体应用,发展了高光谱农作物精细分类模型,形成了水稻信息提取和分类的雷达遥感成套技术,研制了微机大数据量遥感图像并行处理技术及系统,发展了遥感与地理系统融合处理技术以及地理空间数据的快速生成和更新技术。
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系统,并在国际合作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13】。
2.7 建立了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天然海域达4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 18000公里。
海洋及海岸带拥有丰富的资源,有12个省(市、自治区)处于沿海地带,全国50%的大城市,40%的中小城市也在这个地带,国民经济总值的60%来自沿海地区。
因此,建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是我国一项战略目标。
在“九五”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下建立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高频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技术。
海洋环境遥感监测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以及示范试验等。
3国内外遥感技术最新技术3.1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所谓小卫星[2],是指质量小于500Kg的小型近地轨道卫星,其地面分辨率可达5m,甚至1m。
由于其研制和发射成本低廉,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IKONOS-2是美国Space Imaging公司于1999年9月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高分辨率商业小卫星,并已开始出售数据;Orbview3/4卫星是美国Orbital Sciences公司研制和即将发射的小型卫星,其空间分辨率为1m(全色)和 4-8m(多波段),其中,Orbview-4还为一个拥有200个波段高光谱传感器的卫星。
高分辨率小型卫星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高频率的、立体的观测能力,其数据将是近年来商业服务最为活跃的数据源,在大比例尺图件制作、GIS制图和DEM立体图形制作等方面,均能产生良好的应用效果。
3.2雷达卫星遥感日益受到青睐雷达遥感由于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和具有一定穿透功能的特性,在遥感发展初期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1995年11月加拿大雷达卫星 RADARSAT-1的发射,标志着卫星微波遥感的重大进展,为建立一个能生存的国际遥感数据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4]。
RADARSAT-1除了有一个地面 SAR数据接收站网之外,卫星上还载有磁带记录器,可以覆盖全球。
同以前的卫星雷达成像器比较,RADARSAT-1为地面分辨率、成像行宽和波束入射角提供了更宽的选择范围。
它的 SAR扫描波束的成像行宽为500km,分辨率为100m,适于全球或区域尺度的综合观测;50 km 的成像行宽和不足10m分辨率的精波束,对于局部详细研究是理想的。
除了使RADARSAT-1 SAR数据的应用商业化和使这些数据适应于各类陆地和海洋应用之外,RADARSAT-1的大纲还从事于两个重要任务:第一任务的目标是对南极大陆提供第一个完全的高分辨率卫星覆盖,由此所得的数据将在监测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第二个任务是对全球产生多次SAR覆盖,每一次都是全球动力过程的一个快镜头。
后一任务称为 RADARSAT-1的背景任务。
在1 996年初开始的卫星正常运作之后,立即开始了这一任务,意图是建立全球多模式和多季节 SAR 数据档案。
一般说来,背景任务利用的是各种RADARSAT-1用户的数据要求得到满足之后剩余的卫星 SAR成像时间。
3.3干涉雷达遥感技术干涉雷达遥感技术(INSAR)是一种用于测量高程、地面位移和地表变化的全新技术【2】。
根据雷达图像像对的获取方式不同,干涉雷达分为横轨、同轨和重轨三种方式。
其中横轨和同轨方式将两部天线架设在同一飞行平台上利用两部天线之间的间隔,进行干涉处理。
由于对天线间的距离有较高要求,所以通常用于机载平台。
重轨方式在飞行平台上仅架设一部天线,同一遥感器或相同性能的遥感器在同一区域上空做两次探测,要求两次飞行轨道间有一定的间距,且飞行轨迹基本平行、飞行器姿态稳定,因此,这种方式主要用于航天飞行器。
目前可用于干涉雷达处理的卫星,如JERS、EPS1/2、RADARSAT等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
3.4航空传感器——成像光谱仪70年代以来,美国机载传感器技术发生重要革命【3】,相继推出航空传感器—成像光谱仪,成像光谱仪不但具有连续光谱(陆地卫星MSS、TM,SPOT卫星的光谱是离散的)成像的特性,而且还能描绘单个岩矿石的光谱曲线。
它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精细的光谱分辨率的特征,能满足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要求,目前,已广泛用于岩性、矿物填图。
3.5推帚式扫描成像光谱技术采用大型固体线阵或面阵探测器件(CCD)的推帚式扫描成像光谱技术,将把传感器的性能提高到新的水平,它的成像机理使它的分辨率明显提高,如法国的SPOT卫星。
SPOT卫星是世界上首先具有立体成像能力的遥感卫星。
在地质学应用领域,它可对岩性、构造等作更精细解译,而且可同时重复观测目标,成像周期短。
SPOT图像精度十分高,分辨率高于 2 0m(短波红外:15-17μm),10m分辨率的全色通道改为10m分辨率,波段范围为0.61-0.68μm的红色通道。
HRV的波段由原来 3个改为 4个,并增加一个地面分辨率不低于1km扫描带宽约为2000Km的宽视扫描仪,这些将是SPOT4卫星的特点[11]。
3.6增强的专题绘图仪美国的LANDSAT-7上的遥感仪有了改进,是增强的专题绘图仪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缩写为 ETM+),它测量地面反射或发射的太阳辐射,包括空间分辨率为15米的全色段和空间分辨率为60米的热红外信道。
LANDSAT-7每25分钟就可以得到一帧面积约为185km×170km的图像,全球共划分为 57784帧。
LANDSAT-7还有一个378千兆比特的固态记录器,用于存储全球覆盖。
高空间分辨率、高质量的辐射和谱鉴别率与 1 6天的重复周期相结合,提供了唯一的、可估计陆地覆盖的观察能力,其尺度是能清晰地看出人类活动的迹象。
3.7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是我国第一台实验性的微波遥感系统,也是神舟四号飞船有效载荷应用任务中的重头戏。
它不受云、雷、雨的限制,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而且对土壤和植被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这次神舟四号飞船有效载荷应用任务是由三种微波遥感器担任“主角”,他们时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和雷达散射计。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介绍了三位“主角”的不同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