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羁旅诗
- 格式:pptx
- 大小:966.78 KB
- 文档页数:26
诗歌鉴赏之羁旅诗一、知识结构1、羁旅诗概述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2、羁旅诗的常见意象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代表性意象)2、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代表性意象)3、寒蝉——悲凉。
4、猿猴——伤感。
5、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6、沙鸥——飘零;伤感。
7、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8、凄风、苦雨——人生的失意;伤感。
9、杜鹃——环境的凄凉;人的哀伤,思亲、思乡;忠贞。
(羁旅诗重要意象,送别诗也常用)3、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一)直接叙写思亲怀乡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二)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绵绵的乡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三)抒发抑郁不得志之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唐)杜甫《旅夜书怀》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唐)马戴《灞上秋居》(四)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4、羁旅诗常用的艺术手法1、借景抒情。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羁旅诗词【知识要点】一、了解题材该类诗歌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二、常见意象及特征:1.这类诗常描写的景物、用词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晚钟、秋风、苦雨、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2.景物特点常常是: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3、表达技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虚实结合(主客移位)、侧面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
三、思想内容:①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 愁苦,寂寞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②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③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四、语言特色: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范仲淹的《苏幕遮》。
浑厚悲凉,杜甫的《江汉》、《旅夜书怀》、《登高》,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深沉委婉,杜甫的《月夜》,方干的《思江南》,张继的《枫桥夜泊》。
五、思乡类诗词的鉴赏:或物或事或人,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触景伤情”“托物传情”还是“因梦寄情”。
1.触景伤情: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感时伤情: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羁旅行役诗鉴赏羁旅行役诗又称记行诗、行旅诗。
古代很多诗人长期客居异地,淹留他乡,或漫游山水,或谋求仕途,或贬谪迁徙,或戍守边塞。
时间漫漫空间遥遥,他们只能用文字一遍遍地吟唱心中永恒的离乡之痛:对故土亲人的依恋与牵挂;对身世遭遇的感怀与无奈;对生命易逝、功业难成的哀伤与怨愤;对边地苦寒的怨尤和叹息。
一、常见意象及特征1、这类诗常描写的景物、用词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晚钟、秋风、苦雨、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2、景物特点常常是: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3、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想象联想,对比,虚实结合(主客移位),侧面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
4、常用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猿啼: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诗歌鉴赏第二类:羁旅诗【题材概览】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远滞他乡,或漂泊流离,或辗转仕途,或游历山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类诗就叫羁旅诗。
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中“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
【内容情感】行旅之中,家永远是温暖的慰藉。
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漂泊流离的痛苦,凝聚了诗人的人生的感叹,情真意切,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大致说来,羁旅诗常见的内容及情感有:1.描述旅途的艰辛,抒发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
对家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念。
2.叙写漂泊不定的生活,表达对温馨家庭的渴盼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3.叙写自我的失意生活,表达客居他乡、人生彷徨,充满文人失意之感。
4.在对旅途的叙写中,蕴含朋友珍重、鼓励、劝勉之意。
以上这些情感,很难以截然的界限分开,常常交织在一起。
但终究围绕着哀己思亲的主线展开。
【鉴赏要点】手法关键词:情景交融、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节气节令。
羁旅诗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
羁旅诗常常通过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来表达情感。
旅途既为羁绊,烘托的氛围一般是凄寒、衰败、孤寂、冷清之景,这与温暖的家方能构成截然的对比。
有时思家而不得归,便借助于梦,所以羁旅诗中常见梦的痕迹,梦当然是联想和想象的结果。
梦中归乡,温暖喜悦;现实羁旅,凄苦无助,虚实对比强烈。
羁旅之中,常托物而传情。
大雁、笛音、月光、柳树都是常用来寄情的媒介。
同时还要注意,“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了解一定节日的风俗特征对于把握诗歌内容也显得必不可缺。
常见的节日有:①人日:正月初七日。
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②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羁旅诗赏析
羁旅诗,顾名思义,是描写旅途中诗人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的诗歌。
这类诗歌通常表现出诗人对家乡、亲人或者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远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在鉴赏羁旅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感表达:羁旅诗中,诗人常常通过描写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些情感可能包括孤独、思乡、怀念亲朋好友、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或担忧等。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2. 意象运用:羁旅诗中常常出现一些意象,如“孤灯”、“残夜”、“长亭”等,这些意象通常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能够形象地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意象的运用,理解其表达效果和意义。
3. 艺术手法:羁旅诗中常常采用一些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关注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理解其表达效果和意义。
4. 文化背景:羁旅诗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如古代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导致人们常常离家远行,难以回家。
因此,在鉴赏羁旅诗时,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
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总之,鉴赏羁旅诗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艺术手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一】羁旅诗略说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乡,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对仕途困顿的无奈等内容的诗歌。
换句话说羁旅诗应指人们被抛出原本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被移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适应的心理感觉所创作的诗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旦离开,无论天涯海角,无论世事沧桑,无论显达穷厄,乡土之梦都会始终伴随。
相思是苦涩的,也是美好的。
诗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中的根,一旦离开,无论天涯海角,无论世事沧桑,无论显达困厄,乡土之思都会始终伴随。
“叶落归根”,是漂泊沦落的中国人对故乡的一种执念,苦涩,却也很美好。
羁旅思乡诗正是千百年来无数游子的苦涩而美好的深情浸润出来的珍珠。
一. 羁旅诗中常见意象:自然天象:月亮、秋风、秋霜、浮云、烟、暝色、日暮、暮霭、落日、夕阳等植物草木:衰草、梧桐、征蓬、浮萍、落花、黄叶、春草等鸟兽哀鸣:杜鹃、猿啼、沙鸥、孤雁、寒蝉等登楼寄怀:驿站、客馆、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等特殊节日:人日、元宵节、社日、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节、冬至、除夕等物件工具:马、舟、征铎、寒砧等详解: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
鸿雁:鸿雁传书,引发思乡怀人之情。
子规(杜鹃):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表达孤独悲伤之意。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
梧桐叶落有飘零之感。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诗歌鉴赏之羁旅诗一、内容特点诗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成诗篇。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二、情感特点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结:羁旅诗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
二:常用表现手法羁旅诗的创作手法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虚实结合,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1、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诗歌复习第一轮(七)羁旅诗一、羁旅诗的一些特征1.思想情感: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3.常见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二、羁旅诗鉴赏示例夜归(宋)周密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用“夜归”统摄全篇。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
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摸黑赶路,深夜归家,可见思家怀乡之切。
“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
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磷火、星星点点的流萤。
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
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
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
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