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26.11 KB
- 文档页数:12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摘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一个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本文将介绍精耕细作的定义、特点、形成因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目标,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精耕细作的特点精耕细作的特点包括:•土壤管理:精耕细作注重土壤改良和保护,通过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种植技术:精耕细作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精确耕种、合理施肥、密植栽培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资源利用:精耕细作合理利用水、肥料、农药等资源,减少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精耕细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种植轮作、生物防治等手段,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精耕细作的形成因素精耕细作的形成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3.1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推动使得精耕细作得以实现。
先进的农业机械、精准的肥料施用技术、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等,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3.2 需求和市场变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农业无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精耕细作作为一种现代化农业模式,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3 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使得传统农业模式不再适用。
精耕细作作为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和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4. 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市场需求。
•减少了农业的资源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了土壤和生态环境,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
5. 结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作为一种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1. 引言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一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也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发展方式,它通过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供高产和高质的农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
2.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注重细致精密的耕作和作物管理。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精确控制施肥和灌溉等技术手段,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
精耕细作强调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3. 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3.1 科技进步的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和管理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例如,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出现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精确灌溉系统和肥料控制技术使得农作物得到了更好的生长条件,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了病虫害的影响。
这些科技进步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2 农业政策的引导政府的农业政策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也鼓励农民采用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
此外,政府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护和市场支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
3.3 教育和培训的推动教育和培训对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通过农业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农民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这些知识使得农民更加了解土壤、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
教育和培训还培养了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4. 精耕细作的意义和影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精耕细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农业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其中,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优势等方面对该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二、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从而提高生产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它强调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农业技术应用,以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产量和效益。
三、形成原因1. 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迫在眉睫。
2.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科技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如农机化作业、遥感技术、精准农业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3.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高耗能、高水耗、高化肥农药使用等问题,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为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精耕细作的优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带来了诸多优势: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提高农产品品质:精耕细作注重农作物的细致管理,使得农作物的品质得以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 减少资源浪费:精耕细作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精耕细作模式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发展现状和趋势目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从美国的精准农业到欧洲的有机农业,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行这种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概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它注重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形成背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是由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挑战推动而来。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常常存在高耗能、低效率、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迫在眉睫。
技术进步的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得益于技术的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诸如智能农机、无人机、传感器等农业智能化设备的使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灌溉、施肥等环节的精确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资源利用的优化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常常出现耕地过度开垦、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不仅浪费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而精耕细作农业通过科技手段,利用土壤检测、农田精准施肥等技术,实现对土地、水和肥料的科学管理,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减少浪费。
环境保护的重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农业生产常常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而精耕细作农业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和无化学农药的防治方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能够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优化资源利用、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精耕细作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
综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受到技术进步、资源利用优化和环境保护的推动,它的出现是农业生产模式的一次革新。
通过采用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创新手段,精耕细作农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紧缺,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农业生产方式。
本文将探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定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通过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并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增强土地的综合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 形成原因2.1 资源紧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所需要的土地、水源等资源日益紧缺。
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2.2 农业生产效益需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民开始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将精耕细作纳入到农田管理中。
2.3 技术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精密农业技术、智慧农业等。
这些新技术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 特点3.1 资源利用效率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使农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农业资源,降低了对土地、水源等资源的依赖,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2 农产品质量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注重科学管理和细致操作,例如精确施肥、科学灌溉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改善土壤质量,从而使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高。
3.3 环境友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推行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采用生物灌溉和植物保护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3.4 农业生产稳定性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保护土壤等措施,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4.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1 提高农业产量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总体产量。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此文发表于2013年1月1日《中学生学习报·人教课标版高一历史》第27期。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精华的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第一,是由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我国土壤和气候的特性以及频频发生的水旱灾害使大面积粗放经营难以建立,只有小面积的精耕细作才能比较有效地减轻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
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就曾告诫道:“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是劳动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生产经验的总结。
第二,是解决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的需要。
“人多地少”的情况要求农民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等手段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第三,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
战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在这种情况下,租佃制经营下的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要高,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
这样,他们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
第四,是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
“活动于不同地理单元的各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而形成的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这些文化经常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多元交汇、博大恢宏的体系。
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中国古代人民的农业实践,无论广度和深度,在古代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
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李根蟠:《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第五,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奠定基础。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科学管理,逐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人口增长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逐渐提高,而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须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通过优化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等手段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科技进步也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第三,经济发展是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原因。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必须朝着高品质、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的。
最后,政府政策也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精品农产品,提高生产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农业模式的推广和普及。
总的来说,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体现,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市场需求的日益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将会不断完善和拓展,推进中国农业实现由大而强的发展目标。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经济特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形成了长江、黄河等中心。
各自形成了怎样的种植结构:南方:水稻。
北方:小麦。
3、生产工具的进步:
铁农具:春秋时期、炼铁技术的发展。
牛耕:春秋后期出现。
战国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时期,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4、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建设
黄景治河、都江堰
5、千藕其耘到个体农耕:
商周时期:千藕其耘。
春秋时期:自耕农出现。
自耕农经济出现。
小农经济:家庭手工业&个体农耕相结合。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6、耕作方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农耕、铁农具。
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7、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脆弱性:在没有天灾人祸、苛政的干扰下。
分散形: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
封闭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8、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着:自耕农。
9、。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记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评价?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见引言):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具体原因:⑴⑵⑶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1、农业的起源:⑴、原始农业:⑵、中国农耕经济:2、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⑴、原始社会:⑵、商周时期:⑶、春秋战国时期:⑷、汉代:犁壁的出现⑸、唐代:曲辕犁的出现⑹、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②唐朝时期: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⑴、大禹治水⑵、春秋战国:①水利建设发展的原因:②主要水利工程:⑶、汉代:①漕渠、白渠②治理黄河:原因表现③西域坎儿井:兴建原因作用⑷、水利学专著:4、耕作方式的变化: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⑵、商周时期:“千耦其耘”①原因:②特点:⑶、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男耕女织”①原因:②产生时间:③特点:A、拥有部分土地相结合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规模小。
D、生活贫困,容易破产E、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F、具有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④评价:A、积极:B、消极: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3、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
4、的经营方式。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请以结构图表或知识树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一、预习反馈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3、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评价?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要求: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何为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使其产量提高)2、原始农业是如何出现的?(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3、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生活的区域和典型代表是什么?(地域差别)北方旱地——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遗址——稻谷4、“五谷”和“六畜”分别指什么?五谷:稻、麦、豆、稷、黍。
六畜:猪、马、牛、羊、鸡、狗、5、原始农业的特点:(1)从若干地区同时或先后发生,形成不同类型,呈现地域差别;(2)形成南稻北粟种植结构;(3)使用石器和陶器,刀耕火种;(4)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栽培五谷、驯化六畜。
6、综合探究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说明了什么?(1)距今约7000年,江南地区适宜水稻生长;(2)河姆渡居民逐渐掌握水稻种植技术;(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7、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二、农具的不断进步1、我国古代农具的演变过程?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
②商周,青铜器产生,耒、耜仍是重要工具,材质以木、石、骨、蚌为主。
③春秋战国,掌握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牛耕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④唐代:曲辕犁(江东犁)使用,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发明筒车(水力)。
⑤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人力)。
2、总结农具演变的规律:材质:从石、骨、木、蚌到青铜、铁制农具;制造技术:从打磨再到冶铸,从简单到复杂;动力:从人力到畜力、自然力。
3、农业工具的发展变化有何重要意义?①农具的改进,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增强了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②农具的改进,使得人逐渐被解放出来,可以从事更重要的工作。
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概述我国古代史上水利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①大禹治水,变万里泽国为广袤沃土。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
【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
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②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③评价:优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弊端: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有限,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后期,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
请思考2: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知识拓展】1.精耕细作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其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
2.千耦其耘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奴隶在田间集体劳动。
《载役》说:“千耦其耘”,描写的就是这种劳动场面。
监督劳动者劳动的是“田��”,有时主人也亲自来检查。
如《甫田》说:“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3. 自耕农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的条件首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样的环境少战争战乱之苦,才能为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其次是没有天灾,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
三是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等。
这说明小规模的自耕农经济承受力十分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
【走进高考】例1.(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x 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答案: B.例2.(08北京卷,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解析:A。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郑国渠位于关中平原;灵渠在广西境内;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南。
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以应选A。
例3.(天津卷,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
(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4分)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分)(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分)解析:(1)材料一表明从西周到战国产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说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发展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回答,只要课本所学知识就可以。
(2)材料二英国农业的发展则与圈地运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的运用有关。
英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是相互促进的。
要紧紧抓住和依托材料,并且结合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支分析,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3)把粮食产量的阶段和中国农业政策结合起来去分析。
(4)三段材料农业的发展都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及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相关,要抓住这条主线。
答案要点(63分)(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课时训练】一、单选题1.关于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②生产工具的发明③先民创造性的劳动④自耕农的贡献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是在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C.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3. 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上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4.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
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技术革新是A.冶铁技术的产生B.犁铧的使用C.犁壁的安装使用D.耧车的创制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下列那一工程的巨大功效A.都江堰 B.白渠 C.郑国渠 D.漕渠6. 右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A.战国B.西汉C.南朝D.唐朝7.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A.“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大规模分工合作8.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①“男耕女织”式②包括盐铁在内自给自足③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④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下列关于农业工具使用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商周时期青铜器制品已出现,但主要的农业工具还是木石材料制作B.大约在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并不普遍C.搜粟都尉是汉武帝时期主管农业生产的官员D.三国时期,马钧创制的翻车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10. 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A B C D11.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势认识正确的是①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③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2. (03上海历史3)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末年C.三国两晋D.隋唐时期13.(04全国一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4.(05全国二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水利工程位于A.成都平原 B.河北平原 C.渭河平原 D.淮河流域15.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图一骨耜图二石犁图三铁制农具A.生产工具由石器到铁器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C.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 D.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16.(08年广东单科,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17.(2007广东卷单科)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18.(2007江苏历史)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19.(2007广东文基、理基)“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20.(2007山东文综)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