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模式1
- 格式:ppt
- 大小:815.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农具。
2.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农业耕作方式进入铁犁牛耕阶段。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6.特点:借助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西汉: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治理黄河:历代政府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西域地区还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个特点。
(3)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局限性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工程技术:猪舍建造技术、沼气池工程建设技术、贮肥池建设技术、水利配套工程等。
基本要素:“户建一口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运作方式:沼气用于农户日常做饭点灯,沼肥(沼渣)用于果树或其他农作物,沼液用于拌饲料喂养生猪,果园可以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从而保证了育肥猪的饲料供给。
农户除养猪外,还包括养牛、养鸡等养殖业;果业也可包括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
核心技术: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等。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规模化经营模式:通过扩大农业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这种模式通常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如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流程、精细化管理等,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2. 农产品加工模式: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这种模式通常包括农产品的初加工、中间加工和终端加工等环节,使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消费。
3. 农业科技模式: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创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这种模式包括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研发、技术扩散和示范推广等,促进农业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4. 农业合作社模式: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和共同经营的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这种模式通常包括农民合作社的组建、产业链的整合和社员的培训等,使农业生产更具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5. 农产品品牌模式:通过打造农产品品牌和建立市场信任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这种模式包括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质量控制和市场推广等,使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形象。
总的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要求农业企业家和农民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质量控制,同时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农业生产模式1.传统农业模式:传统农业模式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以人力劳动为主要生产力,农业生产方式简单粗放。
这种模式下,农民主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的经验和观察进行农业生产,使用传统种植、养殖、收割工具和方法。
传统农业模式注重农民的经验和观察,传承和发展多年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但劳动力密集型和效率较低。
2.科技农业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发达国家逐渐采用科技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科技农业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优化土地利用和作物种植方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此外,科技农业还包括了利用遗传工程和基因改造技术,培育出更有抗性和适应性的作物和畜产,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科技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可持续农业模式: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农业模式逐渐受到重视。
可持续农业模式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维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可持续农业模式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有机农业采用自然肥料、生物控制等方法,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土壤和水源的质量。
生态农业注重农田生态系统调控,通过种植多样性作物和保护自然草地等方式,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循环农业模式强调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如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料可用于作为肥料,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农业生产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国家的资源环境、科技水平和政策导向。
每个国家在农业生产模式上的独特性,可能还受到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需求以及全球农业市场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可持续农业模式将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模式农业是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它不仅满足食物需求,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模式,分析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以及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角色。
一、农业的类型1. 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指依赖人力与简单工具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的方式。
它通常在小规模农业家庭经营中存在,技术含量低,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传统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稻谷等粮食作物为主,并以家畜、家禽养殖为辅。
2. 商品农业商品农业是指以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目的的农业。
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民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商品农业主要包括种植和养殖两个方面,种植以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等为主,养殖则以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等为主要产品。
3.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形式。
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并注重提高农产品品质。
有机农业的目标是通过自然方式种植和养殖,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有机农业中,农民采用复合肥料、有机农药以及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和间作来维持土壤的可持续性。
二、农业的发展模式1. 工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是指引入工业化生产方式,加大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农业模式。
它借助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农业通常采用大规模农业机械设备,利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来提高产量。
然而,它也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2. 农业多样化农业多样化是指农业生产种类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农业多样化可以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种类,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减少风险。
农业多样化通常包括农作物、畜禽养殖、农民合作社和农村旅游等多个方面。
通过农业多样化,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提高经济效益。
3.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和组织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
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农业现代化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以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技术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种养结合: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
通过养殖业的废弃物处理,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同时养殖业的动物也可以为种植业提供劳动力,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2.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
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4.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堆肥、沼气发酵等技术,将农
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能源,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5.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类型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经济活动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类型。
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在运作方式、产品种类和创造价值方面存在差异。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农业生产类型。
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依赖人力和简单的工具进行种植、养殖和收获。
传统农业通常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如直播和移栽,并以自然降水作为主要灌溉方式。
此外,传统农业还包括农民家庭自给自足、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地区的农活劳动力。
虽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但其效率较低,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因此,在经济、技术和科学条件逐渐改善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已经转向更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类型。
商业农业是一种以盈利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类型。
商业农业通常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技术包括农业机械化、高效的灌溉系统、温室种植和精确的肥料管理等。
商业农业还通过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或其他企业。
商业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刺激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来源。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类型。
有机农业主张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而是采用自然有机肥料、生物防治和生态循环等方法来保护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有机农业不仅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还注重农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因此,有机农业在农产品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一方面,有机农产品通常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另一方面,购买有机农产品也是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精细农业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类型。
精细农业利用卫星导航、遥感技术、自动化装置和传感器等先进设备,实时监测和管理农田、作物和环境参数。
通过精确施肥、精准灌溉和精细管理,精细农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五种生产模式一是的企业产、供、销模式。
蟹岛产业集团是北京市的有机农业企业。
主要以旅游渡假酒店为载体,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有机食品。
是集种植、养殖、生物能源、田园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环保型观光农业企业。
2002年以来,在翁旗海金山牧场租用土地2.4万亩,建立“蟹岛海金山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计划总投资11.3亿元,经济合作规模达到18万亩,产品将以蟹岛北京总部为依托,采取度假村、专卖店、配送等“封闭循环”方式开拓北京市场。
二是农场封闭规范管理模式。
赤峰绿海生公司是通过德国BCS有机认证机构认证,分别获得了执行欧盟(EU)、日本(JAS)、美国(NOP)有机标准的有机生产企业。
在示范牧场租用土地4000亩,进行封闭规范的有机食品生产。
三是村、企、户连动的模式。
以白音套海苏木黑鱼泡子一个村为单元,推行企业、村、农户集体生产管理,整村立体开发有机农业,组建黑鱼泡子有机农场,带动当地农户转变生产观念,调整种植结构,参与有机食品生产,增加收入。
有机生产为当地农户人均增加收入800元以上。
生产的产品面对北京等国内大城市,推行集团式消费。
在北京新发地开设有机食品专营店,为有机食品找到了市场出口。
四是“基地+农户”模式,亦称“公司+农户”。
赤峰紫辰公司是翁旗粮食产业的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采取“基地+农户”的方式,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之间的联结采取合同契约,农牧户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操作规程进行种植和田间管理,企业派驻监察员搞好日常监测,并以高于市场价的30%收购。
2006年在旗委、旗政府的组织协调下与北京蟹岛产业集团合作,投资2000万元,注册了“蒙辰”公司。
五是产、加、销一体化模式。
内蒙古蒙都羊业食品有限公司是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是以养殖、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有机羔羊肉和中高档羊肉深加工业务为主营产品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建有自治区级种羊场、羔羊育肥场、羊屠宰加工厂和羊肉食品精深加工厂。
公司在自有2万亩有机饲料基地的基础上,又与拥有30万亩优质天然牧场的灯笼河牧场合作,作为有机杂交羔羊的繁育基地。
第1课_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地域差别: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春秋战国:掌握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3.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4.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5.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1)产生原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历史评价:①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②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④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轻巧识记]1.古代农业2.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3.小农经济[名师点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政治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出现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特征(1)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猪、马等“六畜”。
(3)农业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知识点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出现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出现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3)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②政府经常有组织地治理黄河。
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2.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3.个体农耕——春秋之后(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成为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3)评价①优点:一般情况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a.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使自耕农容易破产。
史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解读]一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①②③三个时代耕犁的特点体现了当时耕作水平的发展情况。
[思考] (1)根据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研究的与农业有关的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提示】主题:这是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