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鼻祖----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0
凡勃伦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
凡勃仑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的,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是《有闲阶级论》一书。
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
制度经济学——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凡勃仑和约翰·R·康芒斯(John R. Commons)创立的,韦斯利·克莱尔(Wesley Clair)、约翰·莫里斯·克拉克(John Maurice Clark)等后来的凡勃仑追随者们形成了这一学派的特点。
生平托尔斯坦·凡勃仑1857年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的农业社区,从小他一直讲挪威语,直到十几岁才开始讲英语。
在卡尔顿学院,凡勃仑从师于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他是当时新兴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一位一流理论家,而后来凡勃仑正是对这一学派展开最尖锐的抨击。
克拉克只是凡勃仑从师学习,但后来背弃了其理论的第一个当时的知识界巨人。
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凡勃仑从师于著名的哲学家查理斯·桑德斯·皮尔斯(Cahrles Sanders Peirce),他是实用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此学说后来经过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努力而更加广为人知,在耶鲁大学,凡勃仑最终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指导下学习经济学,此人作为美国的一流“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广为人知。
凡勃仑所受的教育使他与他在其间长大的世界格格不入,在那个环境里,他的父亲是唯一送子女进了大学的人,他与这些学术机构也格格不入,在这里,他要努力弄到钱才能得到个教育机会,并且由于他举止粗鲁,不修边幅,以及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使他难以跟其他学生合群。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1910年,12月29日罗纳德·哈里·科斯出生于伦敦的威尔斯登。
科斯是个有腿疾的男孩子,常需要在腿上附加铁制的零件。
1929年,10月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有重要影响的老师——以前在南非开普敦大学任教授的阿诺德·普兰特。
1931年,通过了商学士考试并获得一笔欧奈斯特·卡塞尔爵士旅行奖学金。
依靠卡塞尔旅行奖学金,科斯在美国度过了1931—1932学年,那时他研究美国工业的结构。
1934—1935年,他在利物浦大学作为助理讲师任教;1935年以后,科斯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
在伦敦经济学院,他被指定讲授公用事业经济学,为此他开始对英国公用事业作了一系列历史研究。
1940年,科斯进政政府做统计工作,先在森林委员会,然后在中央统计局、战时内阁办公室工作。
1946年,他回到伦敦经济学院,负责教授主要经济学课程——经济学原理,并且继续对公用事业特别是邮局和广播事业的研究。
1950年,科斯借助于一笔洛克菲勒研究员经费在美国花费了9个月研究美国广播业,出版了《美国广播业:垄断的研究》。
1951年,科斯获得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美国。
1959年,加入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系,期间科斯对联邦通信委员会作了研究。
1964年以后,科斯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
现已退休,任该校荣誉经济学教授和高级法学与经济学研究员。
1978年,科斯当选为美国方理研究院研究员。
1979年,被授予“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称号。
目前,他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作为法律与经济学方面的一名高级研究员,在研究工作上仍然十分活跃。
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罗纳德·哈里·科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了“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
有闲阶级论(制度经济学开山之作,经济中的行为艺术)人类追名逐利的背后所隐含的动机是什么?这现象与经济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阶级结构的演变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且看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凡勃伦对经济中的行为艺术的诠释——《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是凡勃伦于1899年出版的首部著作,是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著作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当时的知识分子人手一册成为时尚。
有闲阶级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经济因素,它的价值和地位,就是本书讨论的主旨。
作者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等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论述了制度、习惯、文化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会怎样影响经济,同时阐释了有闲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折射出的经济意义。
凡勃伦(1857-1929年),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
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评论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着广泛的著述。
第一章绪言第二章金钱的竞争第三章一目了然的有闲第四章一目了然的消费第五章经济条件决定高质量的生活第六章富裕阶层的生活准则第七章人靠衣装——论富人的着装第八章工业文明中的偏向与守旧第九章现代生活中的古代遗风第十章尚武精神在今日第十一章命运不可逆第十二章论宗教信仰第十三章非歧视性利益的影响第十四章高级学识与金钱文化的关系上一章已经对金钱的竞赛作了概述,在金钱的竞赛过程中,如果不受到其他经济力量或别的因素的干扰,竞赛将直接促使人们更加勤劳节俭。
我们清楚,生产劳动是下层阶级获取财物的通常手段,就这方面而言,在某种程度上金钱竞赛的确促进了上述这种结果的形成。
当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人们大多过着定居生活,而财产的划分是相当细致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法律与习惯能够保证劳动阶级可以获得份额相当稳定的生产成果。
至少在劳动阶级内部,这些下层阶级想避免劳动无论如何是不能的,劳动并不会让他们有失身份。
事实远不止如此,因为他们既有与公认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所以当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好评时,还会有几分自傲心情。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我们这几天都发现学校外面的小吃街正在加紧的建设,相信建好之后会比以前好多了,也规范了我们学校交通主干道旁小摊贩的经营和管理。
针对小摊贩的管理,这始终是我们城市城管的老大难,现在无论是闹事区或者居民区,小摊贩乱摆设的问题依旧严峻,严重影响市容和市民生活。
我们的城管应如何处理,小摊贩如何经营,两者矛盾如何解决,后面我们用凡勃伦的经济学观点来分析。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 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
凡勃仑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的,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是《有闲阶级论》一书。
但从职业上说,他是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
制度经济学——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凡勃仑和约翰·R·康芒斯(John R. Commons)创立的。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制度经济学的分支或领域不尽相同,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制度本身的产生、演变及制度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或倾向于制度与分配的关系,或倾向于制度与经济增长、资源配置的关系。
事实上,所有的制度都是关于产权的制度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
尽管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
但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诸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
有闲阶级论《有闲阶级论》为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代表作之一,于1899年出版。
通过讨论有闲阶级的形成过程及其地位和价值,本书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消费”之上,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也奠定了凡勃伦主要著作的理论基础。
《有闲阶级论》对社会的辛辣批评在当时激起了轩然大波。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对我们理解时下的社会仍不失为绝佳参考。
《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出版于1899年,是美国经济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仑(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的代表作。
凡勃仑被推崇为“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反对传统经济学分析中的“理性人”假设(即人们在多数情况下会理性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指出人们其实更倾向于遵循习俗和习惯——社会制度和经验传承,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产消费行为。
凡勃仑深入研究了人类行为,并力图用跨学科的见解来拓宽经济学的研究面。
在乔治·瑞泽尔编写的社会学教材《古典社会学理论》中,凡勃仑被列为古典社会理论名家之一,其思想得到了一整章的详细介绍。
凡勃仑关于消费行为乃至阶级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正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从中展示了他的理论建构。
有闲阶级/明显有闲在阶级社会中,上层阶级通常只从事非生产性业务,包括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竞赛。
这些非生产性业务,被认定是光荣的;而纯生产性的劳动,则被认为是平凡、粗鄙的。
对于一位有自尊和荣誉的上层阶级人士(尤其是男子)而言,他不仅需要避免纯生产性的劳动,还有义务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明示这一点。
明显地不参加生产劳动,即“明显有闲”,就成为财富和权力的标志。
“有闲”的重点不在于活得轻松,而在于绝对避免生产劳动。
有闲阶级将精力投入旨在猎取荣誉、展示荣誉的种种活动之中,包括严格训练礼仪、培养“体面的”兴趣爱好等。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新制度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一支突起的异军,它的源头是大家公认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业的性质》。
之后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似乎对这篇文章视而不见,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两篇宏文问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大家注意。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
对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词。
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大经济学家认为1937年的文章太过空泛,从逻辑上看虽然无懈可击,毕竟难以操作。
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给起的,在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有一个新字冠在前头,主要是为了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老制度学派曾一度在美国成为主流,那是大萧条之后的几年里,马歇尔和凯恩斯之间的过度时期,迷茫的美国人对自己国人的思想第一次重视,但是,可是说旧制度学派几乎没有给现代经济学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正如科斯所说他们本来也不愿留下些什么。
科斯在1998年的AER上发表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一文中说:“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密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资料,很少有东西被继承下来。
”虽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曾一度在美国经济学家中声名显赫,但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影响几乎看不到。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NIE)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他们非常活跃,而且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的承认。
1986年,M atthews就任皇家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提到:“在我们的学科领域里,制度的经济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Maathews,1986)在他看来,NIE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他提出了两个有意义的命题,第一,制度是重要的;第二,制度现象将影响经济理论工具的分析。
对于第一点来说,倒算不上是新制度分析的功劳,因为无论新旧,两派都强调制度是重要的。
因此在我看来,NIE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它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可行,更为敏锐的视角。
介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的书新制度经济学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主要关注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
以下是几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的代表作品:1. 《制度变迁的逻辑:新制度经济学导引》(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艾利·奥尔斯特罗姆(Mancur Olson)该书于1965年出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奥尔斯特罗姆系统地分析了集体行动和公共物品的经济学理论,探讨了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2.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 鲍姆尔(Thorstein Veblen)鲍姆尔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先驱之一,该书于1898年出版。
他对现代工业经济的制度安排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制度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
3. 《制度的扭曲性》(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Work in the New Capitalism)- 理查德·塞曼(Richard Sennett)该书于1998年出版,讨论了现代资本主义下工作制度变革对个人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塞曼通过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了制度变迁对个体生活的重大影响。
4. 《制度经济学:建构与分析》(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from the Journal of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阿尔金·弗·达斯古普塔(Elgar F. Dastur√Guarda)该书是一本收集来自期刊《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的文章,由多位权威学者撰写。
享年次高的诺贝尔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罗纳德·科斯[摘要]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罗纳德·科斯是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定理和科斯猜想的首创者,法律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产权理论和产权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开启了产权理论、法律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三个领域的研究方向。
科斯是国际经济学界的泰斗级大师和巨匠,他在阐述经济组织产生的原理、交易成本分析以及推动法学、经济史和组织理论的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学,开创了现代企业理论。
科斯一生都关切和热爱中国,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经济改革,其经济理论和深邃思想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影响巨大而深远。
[关键词]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简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定理;科斯猜想;制度结构;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法律经济学;产权经济学1科斯先生生平与家庭成员科斯的主要学习经历:孩提时因受伤害而有腿疾,需要利用辅助具来矫正(腿戴铁套),因此他必须到为残疾学生开设的专门学校念书。
1923—1929年就读于政府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基尔本文法中学(Kilburn Grammar School)。
1929—1931年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LSE(全称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00年起加入伦敦大学联盟),1931—1932年获伦敦经济学院卡塞尔爵士游学奖学金(Sir Ernest Cassel Travelling Scholarship)赴美学习、考察和研究美国工业的组织结构(等同于在伦敦经济学院修习一年),1932年获伦敦经济学院商学学士学位(BCom)。
普遍流传的关于科斯1951年获伦敦经济学院(伦敦大学)经济学哲学(理学)博士学位的说法是缺乏依据和不可靠的,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1994年4月12日科斯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虽然我在伦敦经济学院所上过的一些科目和经济学有关,但我从未修过经济学‖[1]。
品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有闲阶级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邦德·凡勃伦于十九世纪末著的,了解一本书首先需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风格才能更清晰地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这本书,凡勃伦是一个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第一主编,是制度经济学的鼻祖,并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有广泛著述,但他却是作为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而为一般公众所知晓的,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就是《有闲阶级论》这一书。
面对《有闲阶级论》这一伟大的书籍,其实我是没有资格来评论的,所以虽然说写的是书评,但是我还是把题目改成了“品”,一是因为这本作品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它不仅是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而且同时还是休闲学的鼻祖;二是因为这是一本很西方语言的书籍,我除了看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外,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专业理论上的外国作者著作的书,从它的目录就可以看出它不同于国内专业书籍的语言,更不要说内容上的理解;三是因为我在经济学和休闲学领域的涉猎浅薄,并且我自身接受的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有一定的差异,理解本书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对本书不能说有多深奥的看法,只能谈一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接下来我想谈谈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一些想法和拙见。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的结构虽然不似中国同类型的书结构清晰甚至是标题对仗,在一开始读本书的时候会找不到头绪和思路,但是再往后多仔细阅读本书的内容,然后多从西方人的思维出发和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的话,就会发现它具有其自己内在逻辑思维。
我在研读了这本书以及参考了一些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书和论文还有一些其他读书人的看法,分析得出这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凡勃伦的社会哲学和方法论等一般理论,关于有闲阶级的系统理论和对有闲阶级现象的系统观察。
《有闲阶级论》全书贯穿了凡勃伦的社会哲学和方法论,包括一些进化论、心理学、人种学、社会学等综合学科;书的前六章主要是对有闲阶级的一个系统理论的阐述,包括有闲阶级的起源、炫耀性消费、明显有闲和明显消费以及关于金钱与休闲之间的理论;从第七章到第十四章就是对于有闲阶级现象的系统观察的一些阐述,主要就是一些有闲阶级的外化表现,有闲阶级主要体现在服装、工业、制度、尚武精神、信赖命运、宗教信仰以及金钱等物质上。
以人名命名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诞生源于人类的四大约束,分别是: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
相对应的四类经济学理论分别是:需求定律,利息理论,制度理论,宏观理论。
另外,我们还知道,在张五常眼中,经济学最基本的三大公理分别是:需求定律,成本理论,竞争关系。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经济学,那就是一门研究供给和需求的学科。
实际上,经济学的内容包罗万象。
为了让你对经济学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今天我争取用最简洁的语言,给你梳理下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历史。
一、国富论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是公认的为经济学鼻祖。
在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类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
后来,股票经纪人出身的大卫·李嘉图(1772年04月18日—1823年09月11日)读完《国富论》之后深受启发,写了另外一本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叫《赋税原理》。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意思是:在一个社会里,只要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只用来生产他们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整个社会的总价值就能够达到最大,每个个体也都能得到改善。
看起来不同的理论,实际上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多快好省地增加国民财富。
这两个理论,基本上可以很好地解释此后的200年经济发展情况。
二、资本论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比亚当·斯密晚出生了将近100年,眼看着核心的经济学理论都已经被前辈们发明了,他只能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简单但革命性的问题:拥有财富后,该怎么分配呢?凭什么累死累活的劳工一无所有,而一滴汗没流的资本家们却拿走了大头?从这个问题出发,闻名世界的《资本论》横空出世。
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1910年,12月29日罗纳德·哈里·科斯出生于伦敦的威尔斯登。
科斯是个有腿疾的男孩子,常需要在腿上附加铁制的零件。
1929年,10月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有重要影响的老师——以前在南非开普敦大学任教授的阿诺德·普兰特。
1931年,通过了商学士考试并获得一笔欧奈斯特·卡塞尔爵士旅行奖学金。
依靠卡塞尔旅行奖学金,科斯在美国度过了1931—1932学年,那时他研究美国工业的结构。
1934—1935年,他在利物浦大学作为助理讲师任教;1935年以后,科斯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
在伦敦经济学院,他被指定讲授公用事业经济学,为此他开始对英国公用事业作了一系列历史研究。
1940年,科斯进政政府做统计工作,先在森林委员会,然后在中央统计局、战时内阁办公室工作。
1946年,他回到伦敦经济学院,负责教授主要经济学课程——经济学原理,并且继续对公用事业特别是邮局和广播事业的研究。
1950年,科斯借助于一笔洛克菲勒研究员经费在美国花费了9个月研究美国广播业,出版了《美国广播业:垄断的研究》。
1951年,科斯获得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美国。
1959年,加入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系,期间科斯对联邦通信委员会作了研究。
1964年以后,科斯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
现已退休,任该校荣誉经济学教授和高级法学与经济学研究员。
1978年,科斯当选为美国方理研究院研究员。
1979年,被授予“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称号。
目前,他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作为法律与经济学方面的一名高级研究员,在研究工作上仍然十分活跃。
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罗纳德·哈里·科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了“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书报告一主要作者简介罗纳德·哈里·科斯, 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1910年, 12月29日出生于伦敦的威尔斯登。
1929年, 10月进入伦敦经济学院。
1951年, 科斯获得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同年移居美国。
科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代表作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之中科斯首次创造性地通过提出“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以及企业扩展的边界问题。
二主要内容本书是编选本, 编选文章围绕着产权学派而展开, 科斯、诺斯、阿尔钦、登姆塞茨, 还有张五常和林毅夫共十三篇文章。
科斯的长篇论文“社会费用问题”被认为这一领域的经典, 并且影响深远。
阿尔钦和登姆塞茨的文章主要阐释了对产权的定义与功能, 不同产权结构与效率的关系, 以及诱致产权结构与安排变迁的因素, 企业的产权结构等。
张五常的文章则将产权方法应用于土地租约安排领域, 并用数学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配杰威齐和菲吕博滕的文章“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回顾”对这一学派的主要思想作了较全面的评述。
下面我们对这一学派的一些主要思想作一个概括。
(一)科斯的《社会费用问题》主要观点科斯的文章“社会费用问题”的重要性, 就在于它在揭示传统教条的错误时, 提出了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
以庇古认为的外部性问题分析, 科斯认为, 当人们在面对A损害B这类问题时, 往往是考虑应该如何阻止A。
其阻止的办法无外乎要么要求A向B赔偿损失, 要么向他课税, 或者干脆要他停止工作。
这些办法都不尽人意, 因为其结果尽管可能使B免遭损害, 但却有可能使A遭受损失。
要使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失都尽可能的小, 正确的思考逻辑应该是: 我们应准许A损害B, 还是准许B损害A。
换言之, 就是A是否有权损害B, 或B是否有权要求A提供赔偿。
为了阐述他的命题, 科斯举了在两块相邻的地上, 因养牛人的牛跑到农场主的地上去吃农作物而引起纠纷的例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对中国的十大忠告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律学院官方网站今晨发布消息称,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去世,享年102岁。
科斯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奠基人,其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影响深远,科斯生前曾对中国发出十大忠告:一、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自由竞争只要有自由竞争的环境,私企是非常懂得如何应对这些交易费用的。
如今,私企最大的挑战是,他们仍然遭受着种类繁多的政策和政治歧视。
他们很难进入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主要是由国有银行所控制。
要抛开为私企设置的种种限制。
只要私企(或任何企业)是依法运营,就该享有自由。
如果一些经济行为体不遵守市场原则,市场经济就不会成功。
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自由竞争。
二、政府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必须将其自身排除在市场之外科斯:只要交易双方可以自由讨价还价并达成交易,那么市场行为就可以发生。
中国的情况是,政府宣称了对土地的拥有权。
国家必须允许土地的事实所有者——多数情况都是农民——进入市场。
这样,国家可以通过收税在土地交易中获得很大利益;同时,为了自身利益,就必须将其自身排除在市场之外。
中国在土地交易方面的所作所为,应该叫做单方面获取。
这显然并不是市场行为。
政府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带来大量失去土地者的抵抗,这在中国已经被广泛报道。
三、中国应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问:深圳发布了一个土地双轨制文件,允许深圳农村变卖集体所有的工业用地。
你认为,这是否为中国土地政策提供了一个改革的方向?科斯:深圳的政策显然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中国是一个辽阔而多元化的国家。
一种方法或许在一个地方能取得成功,但在其他地方可能就行不通。
中央政府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大胆尝试不同方法,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
四、在中国,教育和税收两项制度都加重了不平等科斯:不平等在任何自由市场经济中都不可避免。
考虑到中国的庞大以及地区多样性,基尼系数高也在预料之中。
科斯及其主要思想理论经济3班陈雯200830960302科斯——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
1910年生于英格兰的威尔斯登,1932年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获商学士学位,1951年在该校获理学博士学位,在英国期间,曾执教于利物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
1951年迁居美国,先后在美国布法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
1961年担任《法学和经济学杂志》编辑。
1964年到芝加哥法学院大学执教直到1979年退休。
以其在交易成本和产权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换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代表作是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
科斯教授提出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已经有50年之久,交易成本的提出引起了不少的争论,也有不少的经济学家以科斯的交易成本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就是运用交易成本这一分析工具来解释制度形成以及制度变迁。
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由科斯在发表于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一般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除直接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费用,或者说是企业在企业之外,即市场交易中必须面对的成本。
广义的交易费用是指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费用。
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留意到,像Seven-eleven、ok便利店等连锁商店里的货品都要比超市里商场里的价格要高,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我们当然应该选择在超市里的比较便宜的商品,但这并不代表便利店就没有市场,没有存在的空间。
虽然这种便利店一般没有稳定的客源,但其最大优势是店址布局分散,使人购买便利。
我们也知道超市的东西比较便宜,但如果我们不是买很多东西,那么,且不计去超市的过程也许要搭车以及在超市内买了原本不需要买的东西等等的费用,去超市买就要去更远的地方,在偌大的超市寻找我们要的东西,然后排队付钱,这样就会花掉我们本可以用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的宝贵的时间,即使每个人对时间的概念、衡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