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案例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事件,又被称为中国航空油料公司事件,是指中国石油集团旗下公司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发生的一起巨额经济犯罪案件。
该事件发生在1993年,案件涉及的金额高达25亿元,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犯罪案件之一、此案对中国金融体制的和监管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航油事件起源于对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内部审计,审计机构发现该公司存在资金流失的现象,并怀疑内部存在腐败问题。
随后,中国石油集团组织了一次全面的审计,结果表明该公司存在大规模的财务违规行为,尤其是在采购和销售环节存在利益输送和非法转移资金的行为。
调查发现,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关员工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勾结关系。
他们通过设立“空白合同”和虚构的交易来获取巨额资金。
同时,他们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企业员工销售石油制品,从而非法牟取暴利。
这些非法行为已经持续多年,直到内部审计机构的发现才被揭露。
在调查过程中,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纷纷被捕,并被判处长期监禁或面临死刑。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得到加强,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
其次,政府加强了反腐败斗争力度,对利用职权之便进行贪污腐败的行为进行了打击。
中航油事件不仅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道德风险意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开放过程中面临的腐败问题。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方面,许多人对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表示了质疑,认为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控制。
另一方面,一些人则将中航油事件视为中国进程中腐败问题的缩影,呼吁加强反腐败斗争和法治建设。
中航油事件对中国的金融体制和监管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从中航油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了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该事件还引发了对中国金融体制的深入思考,推动了相关的进行。
案例: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其上市《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
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中航油全部负债高达5.3亿美元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提议偿还2.2亿美元,相当于偿付率为41.5%。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债权人有近百家。
债务重组方案需要债权人的批准。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紧锣密鼓逐一同近百位债权人谈判,设法争取债权人在6月10日举行的债权人大会上投下支持票。
如果在债权人大会上无法得到超过半数、占债务总值至少75%的债权人的支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可能面临清盘。
中航油事件出来之后,很多媒体替陈久霖辩护,无非说是不小心赌输了,或者落入国际资本的圈套云云;包括陈久霖本人也自吹再给他多一些钱就能翻本。
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笔者不这么认为。
陈久霖是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对金融市场的极度无知和由于利令智昏展现的疯狂,这件事情根本不存在别人陷害他,当他做了一个完全不合常识的操作,国际金融市场不杀他杀谁?中航油能够亏损5.5亿美元,是因为看跌石油价格卖出了大量的石油看涨期权合约。
一、中航油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一、中航油事件叙述(一)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
(二)事件背景及关键人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
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油期货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经过谨慎策划和考虑,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
2003年4月,中航油集团成为第二批国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的国有企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交易。
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从中赚了钱。
小试牛刀,旗开得胜,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成了2004年投资失败的大祸。
陈久霖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硕士学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民商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中航油巨额亏损,本人被迫离职;2006.3-2009.1因未向交易所呈报亏损入狱服刑。
(三)事件叙述➢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进行空头投机,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
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
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
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
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治理。
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
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
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
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
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
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石油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员工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和内部监督,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同时,也呼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中航油事件一、案例介绍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而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
经过一系列扩张运作后,公司已成功从一个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实力大为增加。
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同时也是新加坡“全球贸易商计划”的成员。
挂牌上市后,其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超过65 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中航油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公司几乎100%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同时公司还向下游整合,对相关的运营设施、基础设施和下游企业进行投资。
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
中国国资委表示,中国航油是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一连串声誉,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其作为MBA的教学案例,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
公司总裁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还曾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时年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此次事件之前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
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
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成为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
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
2003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
中航油事件讲稿谢谢大家,我是申秋语,今天代表我们第三组向大家介绍中航油事件。
可能有些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准确,请老师及时补充或纠正。
当然,我们也有不足之处,还望同学多多包涵。
中航油事件是指2004年11月,中航油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航油这个公司。
公司简介中航油全称是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它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1993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合资成立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不到两年就亏损19万新元。
1994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收购另外两家合作伙伴在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1997年陈久霖成为中航油负责人,公司在他领导下迅速扭亏为盈2003年,《求是》杂志曾发表调查报告,盛赞中国航油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2002和2004年两度被新交所评为“最具有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自1997年以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营业额和利润年均按三位数增长。
2003年实现营业额24.3亿新元;实现利润约6710万新元。
公司的净资产从1997年的16.8万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28亿美元,增幅高达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中国航油2003年的资本市值约为16亿新元,在新加坡600多家上市企业中排名前50位。
中航油本来是一家很不错的公司。
但可惜,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毁了这个公司。
2004年11月,中航油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
公司破产。
在讲这个事件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些这个事件涉及到的知识。
基础知识A首先是期货。
上节课贺老师有讲到远期交易,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远期交易是人们为了规避未来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交易方式,买卖双方签订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2.1、内部控制不完善2.2、缺乏监管和审计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3.1、加强内部控制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
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
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
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情况。
同时,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
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
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于2004年12月1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一、背景资料据资料显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堪称国内航空界的航油巨无霸。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作为中航油总公司惟一的海外“贸易手臂”——新加坡中国航油,便开始捉住了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命脉,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上的占有率急剧飙升:1997年不足3%,1999年为83%,2000年达到92%,2001采购进口航油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2001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二、事件过程最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经中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开始进行油品的套期保值业务。
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公司的两位外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预估油价将有所下降,于是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
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的这一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
中航油事件一、主要事件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位于新加坡。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公司开始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
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7月份左右,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40美元、航煤接近每吨350美元的时候,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判断错误,认为原油价格应该不会继续升高,因此决定做空石油看涨期权。
然而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并继续扩大仓位。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最终累计亏损达5.5亿美元。
在新加坡,中航油事件被认为是自1994年巴林银行破产案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事件,并且再度引发对于新加坡金融控管当局在监督方面是否有失职的争论。
二、所用金融衍生品的详细分析期权是指它的持有者有权在规定的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或协议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资产(标的资产)的合约。
按期权购买者的权利划分,期权可以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赋予购买者以约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看跌期权赋予购买者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
期权的买方需要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该费用也叫期权费,合约中的该产品称作标的资产。
到了期权到期日,期权的买方可以要求执行期权,即行权,也可以不执行期权。
而看涨期权的卖方只有履行合约的义务。
买方的费用为期权费,其收益分布如当市价(S)大于执行价(X)与期权费(P)之和,即S-(X+P)时,买方的利润大于零,并且理论上来说没有上限。
卖方的收益为期权费,其支出为(X+P)-S。
由于买方的盈利即为卖方的亏损,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卖方的亏损也是没有上限的。
看涨期权的买方一般会在市场价格大于执行价格时执行期权,看涨期权的卖方必须履行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义务。
中航油事件
一、事件还原
1.背景
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中航油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997年以来,中国航油(新加坡)营业额平均每年增长6.83倍,2001年的现货营业额已达到10.51亿新加坡元。
有此背景,中国航油(新加坡)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发售股票1.44亿股,每股发售价0.56新元;共筹资8064万新加坡元,成为新加坡交易所当年上市公司中筹资量最大的公司。
而且,上市当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2001年新加坡新上市公司营业额排名中居第一。
中国航油的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增幅高达761倍。
公司也曾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
2.经过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参与原油期货买卖,第一次交易为在航油市在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首战告捷。
2004年一季度国际油价飙升,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
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他们并预期航油价格不可能达到每桶48美元,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000多万桶,翻了将近25倍。
即油价在高于48美元/桶的价格上每上升1美元,合约的净损失为5000万美元,平仓后,巨额损失变现。
2004年二季度油价续升,中航油账面亏损增至3000万美元。
为避免在账目上出现实际亏损,公司决定将交割日期延后至2005及2006年。
交易量大幅增加。
2004年10月,中航油的原油期货合约已增至5200万桶,然而油价非但没有回落,反而升至历史高位,中航油面临巨额亏损。
2004年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为了筹集资金支付补仓资金,透过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配售15%的中航油股份,集资1.08亿美元。
2004年10月26-28日,中航油未能补仓,多张合约被逼平仓,实际损失增至1.32亿美元。
2004年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2004年11月29日,陈久霖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并指中航油集团已承诺继续支付及偿还该公司欠款,并正与新加坡政府拥有的淡马锡集团联合注资1亿美元协助公司重组,但淡马锡尚未答应。
2004年12月1日,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至此,中航油以最终净亏损5.5亿美元黯淡收场。
3.影响
中航油事件,因为参与航油期货对冲买卖,导致中航油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但该事件并不影响国内航油的供应,不会阻碍新加坡交易所成为国际市场的努力,也不会影响到中国公司到新加坡上市。
但对企业与国有资产都造成了严重损失,影响中资股的走势,也可能对中国以至全球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国际上多家跨国公司因风险管理不善及欺诈事件而引致严重亏损或倒闭。
紧随其后的还有息斯敏事件中的杨森、阜阳奶粉风波中的三鹿、董事长
被拘的金正、高管集体跳槽的方正、特富龙风暴中的杜邦、药品召回中的默克、双氧水之争中的巨能钙等等,都有中航油事件射影。
二、事件分析
1.风险意识不完备
中航油能够亏损5.5亿美金,是因为卖出了大量的石油看涨期权合约,而卖出期权合约的风险是无限大的,中航油没有风险意识,且中航油自身条件不完全具备,最终导致破产2.个人图盈利而出现判断上的误差
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前总裁陈久霖擅为了得到金融投机利益,利用期权模式,擅自扩大公司业务范围。
2004年1月,陈久霖看跌石油价格,抛售石油看涨期权,并买入石油看跌期权。
但是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一度上涨,这样使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出现浮动亏损。
这是中航油事件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转型期企业家权力的真空
他们一方面利用政府的身份来控制资源和交割市场,另一方面又利用市场观念来屏蔽政府的干预,就形成了权力的真空。
这样,一但个人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就会带来无法弥补的金融损失。
4.国际市场外部因素
国际金融变幻莫测,国际市场上的变化难以估计,中国公司初涉国际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经验不足,并且被空方逼仓,国际上的敌意公司利用中国公司国际金融经验不足,投机获利心思的弱点,从中设全套。
5.我国的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
制度尚不健全。
三、事件启示
1.提高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要盲目的在国际期货市场的交易。
建立合理的
2.建立风险处理机制
当出现风险时,应当有预备方案,提高自己的计算和管理其风险的能力。
一旦风险产生,从行政主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当事单位上级主管单位、新闻舆论等,都要建立有效的处理和应对机制,力争将损失和负面影响减至最小。
3.期货交易不是赌博,应当理性对待,在认真分析和思考后做出决定,加强期货科学性研究。
4.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5.提高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加强职工素质培养,多培养本国可用人才。
6.加强国内期货交易的发展,可以在国内建立国际期货中心,加强中国在国际期货市场的竞争力。
7.要建立价格稳定体系
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农产品补贴到智利政府的铜价稳定基金,大凡在一个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或影响国计民生的商品,政府都制定了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的制度和体系。
当铜价跌到1600美元/吨时,智利政府动用铜价稳定基金,直接向国内企业收购20万吨铜,既有效阻止了铜价继续下跌,又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保障了国内铜工业的稳定正常发展。
在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时,美国政府动用国家财力,增加对农民的补贴,保证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稳定了产量。
在飓风发生时,美国动用原油储备向市场出售,保障了市场供应,平抑了价格。
对我们来说,目前遇到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引发的损失时,没有健全的市场调节制度,回旋的余地太小。
我们要增强国家储备的功能,使国家储备有充分的市场调节力度和能力。
参考文献
中航油事件始末
中航油事件背景及原因
《中航油影响国企海外上市投资者质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