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
- 格式:docx
- 大小:15.89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课文18《童年的水墨画》知识点+图文解读课文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墨mò(墨水、油墨、笔墨、水墨画)染rǎn(染色、染发、染绿、一尘不染)竿gān(竹竿、钓竿、竿子、百尺竿头)腾téng(扑腾、欢腾、奔腾、折腾)碎suì(破碎、粉碎、零碎、心碎)拨bō(拨打、拨水、拨动、拨开)浪làng(浪花、海浪、风浪、浪费)葫hú(葫芦、水葫芦、闷葫芦、葫芦丝)爽shuǎng(清爽、凉爽、爽口、秋高气爽)蘑mó(口蘑、白蘑、松蘑、蘑菇云)菇gū(蘑菇、香菇、冬菇、金针菇)二、多音字扇shàn(扇子)shān(扇风)三、近义词梳妆——打扮平静——安静扇动——摇动戏耍——玩耍抖落——抖动四、反义词平静——热闹开放——凋零欢叫——哀号清清爽爽——混混浊浊五、理解词语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
扑腾:原指游泳时用脚打水。
本课指重物落地的声音。
戏耍:捉弄耍笑。
拨动: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
抖落:震动使(雨滴、水滴等)落下。
水葫芦:文中用来比喻水性极好的孩子。
梳妆:梳洗打扮。
虎牙:突出的尖牙,文中指孩子嘴里长出的比较突出的牙齿。
六、词语积累描写童年生活的成语: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生气勃勃生龙活虎、欢声笑语、自由自在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童言无忌七、句子解析1.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梳妆的镜子”是指过去的妇女梳洗打扮时照的镜子,“平静”说明水面上一点波纹都没有。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染”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这里指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是绿色的3.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比喻小孩的胳膊,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4.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清清爽爽”是指整洁干净,这里指松树被大雨淋过以后显得格外清新凉爽。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童年的水墨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多彩童年”为主题,选编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如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等,展现了儿童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充满童趣,富有画面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诗歌有一定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对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童年生活充满了回忆和向往,通过学习这组诗歌,可以激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墨、染”等 6 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 个字,正确读写“水墨画、垂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能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想象、绘画等方式,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教材分析】《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
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趣味。
课文以“童年的水星画”为题,中国的水星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教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歌形象鲜明活泼,语言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简洁易懂。
因此,学生在理解诵读层面都不成问题。
但是,纵观人教版中的课文,这是第一次出现”组诗“的概念。
学生在这之前没有接触过组诗,也不了解组诗的特点,所以这节课决定主要从“组诗”的角度展开教学,让学生接触、了解和欣赏组诗,并试着去模仿,写组诗。
【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和教材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墨,染,碎等11个生词并会写,流利朗读课文,并会背诵《溪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组诗的特点,仿写组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对生活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的重雅点是……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组诗的特点,能够仿写组诗。
【教法与学法跟据以上情况,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情况,我采取……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成赏《童年》的音频,直观的感受牵年生活的丰富与快乐,作者张继楼也写了关于童年生活的小诗,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它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同时,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思考文中主要讲的是哪几个画面,这篇课文的三首小诗,主要写的是童年生活的哪些场景?溪边钓鱼江上嬉戏林中采蘑菇三,想象画面,发现格式出示五张图片,让同学们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并思考,这三首小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主题和情感,不同点:描写的内容组诗:写的是同一个主题里的密切相关的内容,并且表达的是相同的感情。
童年的水墨画课文讲解
标题:童年的水墨画
正文: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沈从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在北京的生活,描绘了他记忆中的一些场景和人物,通过对童年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在这篇文章中,沈从文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以水墨画的形式描绘出了他童年时期的生活。
这些场景和人物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深情和感性的色彩。
沈从文在文章中提到了许多他童年时的生活细节,例如他记忆中的北京街道、四合院、茶馆、水上交通工具等。
这些细节的描写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同时,他也提到了自己亲人和朋友,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在这篇文章中,沈从文运用了水墨画这一表现手法,将童年生活描绘得像一幅水墨画一样,清淡、自然、富有诗意。
通过这篇文章,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拓展:
沈从文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和考古学家,出生于 1902 年,逝世于 1988 年。
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瑰宝之一。
除了《童年的水墨画》外,沈从
文还发表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边城》、《春蚕》等。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的水墨画》课文《童年的水墨画》是中国作家林清玄所著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全文:那是童年的水墨画,用幼小的手抹上大自然的色彩。
那滋味真的美好得像是一首青春的乐曲,即使时光飞溅,那一抹明媚还是无从磨灭。
我常常去爬那树,它有着相似的童年,而我几乎在其中度过童年的每一天时光。
它的枝条很粗,胸径要有二十公分吧。
在蓝色的天空下,它就像是一张开合着的手,细长的手指向着天边。
鬼拍子往往落在其中一片,但即使下雨了,也总会有几个枝条上撑着一片蓝天。
有时候,我就在那儿躲雨,便命令自己乖乖地趴在枝杈上不动,静待停雨。
黄昏时分,如同天上云彩被綉刺般一针一线紧紧缝合,它的轮廓变得分明。
我站在远处曼陀罗树下,看着这身似天边的大树,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在我心头一涌而出——恭敬、敬畏、仰慕、感慨。
每当我这样静静地注视着这大树,或者说,萦绕着我幼小的心灵时,大自然很慷慨,总将一些美好、幸福的东西,倾泻在我身上,深深刻在我的尔虞我诈的童年记忆里。
每当那些逝去的记忆在我的内心憧憬,心情便会怜惜起自己。
我笃信“忘记归来”的谚语,在心理学里它有一个学名:梦的合理化。
那是人的心理相当自然的防御行为,任何时候,我们都有一种无法承受生命意义的孤独感,或许是从心底里总觉得自己虚伪无盐吧!人生,就是如此,是个大分岔。
从前我以为,那样的日子过去了,那颜色也就渲染不了心绪了。
然而,步入青年人的排成,才发现那些如蒙上了一层微薄灰色的水墨,却仍然生动可爱,像一件小小的艺术品,藏在我的心底,拱卫着孩提时代的纯真。
我只有一张画,它是童年里面的秋天,是母亲留给我的。
这张画很简单,五颜六色的落叶,麦秆和小麦。
但是我明白,这张画是母亲表达对我的爱的一种方式,当我们长大后,则对于对方,就像落叶和小蚂蚁一样不可或缺了。
至于这棵树,至今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种类,但它在我的记忆中却成为了代表童年的一寸树心,那寸心沉甸甸的,像站立在心口处的磅秤,让我总是会清晰地感觉到它存在的珍贵和意义。
18 童年水墨画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堂小结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扑腾打碎葫芦蘑菇2.默读水墨染色杂乱拨水拔草浪花粮食3.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第二课时1.[ C]2.(1)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2)钓鱼。
(3)垂柳山溪人钓竿红蜻蜓鱼儿(4)“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同步练习题一、看拼音写词语làng huāhú lu qīng shuǎng sōng zhēn mó gudòu()shàn()zuàn()斗扇钻dǒu ()shān()zuān()七、我是查字典小能手。
1.“浪”字是()结构,部首是(),第五画是()。
2.“染“字是()结构,部首是(),第五画是()。
八、阅读重点段落。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这个自然段共有()句话?本段写的是()。
2.说说诗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
九、课外阅读雨窗外,已经下起了雨。
可是,妈妈,你不要阻拦我呀,我要到雨中去。
我戴上草帽。
我跑到雨里。
我变成一把伞。
伞在风雨里飞着,给没带伞的行人遮雨。
当雨停了,我就又飞走了,飞进雨后翠绿的树林里。
妈妈,也许你不见了女儿,你很着急,你怕我淋湿了雨。
你跑到街上,问雨后的风,问天上的虹,问每个行人:我的女儿,她在哪里?你来到林中,问小鸟,问花朵,问叶子上滴落的雨滴:我的女儿,她在哪里?它们都说:那可是个淘气的小姑娘呀,她又在和我们捉迷藏吧,谁知道她会藏到哪儿呢!雨后。
林中。
蘑菇洒了一地。
它们最喜欢在雨后游戏。
妈妈,当你伸手刚要采下那个最白,最胖的蘑菇时,忽然,它变了,变成了你的女儿,她眨巴着眼睛,笑眯眯地望着你——妈妈,我又回来了!你看,我仍戴着草帽呀,草帽上还挂着彩色的雨滴。
《童年的水墨画》阅读理解题(含答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阅读理解题1.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山村孩子的画邱易东云是画面的主角,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
暖一抹,冷一抹,在小溪的天空漂浮。
树是画面的主角,让风涂抹它的年龄。
浓一笔,淡一笔,叶的眼睛在岸畔张望。
泥土是画面的主角,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
深一脚,浅一脚,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
(1)画面的主角有( )。
A.云、树、风B.云、树、泥土C.树、叶、泥土D.小溪、叶、山路(2)在小溪的天空漂浮的是( )。
A.云B.风C.叶D.阳光(3)“是画面的主角,让大海展示它的遨游。
左一下,右一下,浪花记录着它的成长。
"填到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海螺B.鱼儿C.贝壳D.浮萍(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这句话的理解。
___(5)仿照诗歌,写一写。
是画面的主角,。
,,。
2.【拓展阅读】阅读《童年的水墨画》组诗中的《街头》,完成练习。
街头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翻动,嘴角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1)整体感知:这首诗描写的是的情景。
(2)对诗歌中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喧闹、声高"写出了街头的热闹B.“听不见”“哪管"写出了孩子是个聋哑人C.“轻轻”一词说明孩子读得非常认真(3)下列对诗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哪一项正确?用“"画出来。
①阳光也悄悄溜到孩子身边,想和他一起看书中的故事。
( )②孩子看书入迷了,专心在读“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的故事,丝毫没有留意到时间的流逝。
( )(4)我猜测诗歌中的孩子读的书是《》,“”指的是李逵,“"指的是张顺。
3.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街头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三年级语文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一、总述。
1、课文结构图示2、课文主题思想《童年的水墨画》是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先生写的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
3、课文感悟美丽的溪边,一个孩子在悠闲垂钓;波光粼粼的江上,一群孩子在拍水戏耍;雨后的树林里,一群孩子在采摘蘑菇。
童年,总是那么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4、写作特点巧用特写法进行描写课文从孩子的生活中剪裁了几个特写画面,表现了儿童的无忧无虑。
《溪边》没有直接刻画钓鱼的孩子,而是描写了溪水中孩子的倒影、钓竿上立着的红蜻蜓,以及钓上鱼后的影碎、鱼跳、人笑的务面。
景、事、人融为一体,一个垂钓的孩子形象呼之欲出。
《江上》先写一群孩子的嬉戏,再写一个小孩子的动作和表情,形象地表现了在江上游泳的孩子们的调皮可爱。
《林中》没有直接刻画采蘑菇的孩子们,而是描写了雨后的松树、松针上的雨珠,以及小蘑菇像戴着斗笠一样,孩子们戴着斗笠又像蘑菇一样,形象地写出了采蘑菇的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5、写作点津运用特写镜头法进行描写学生习作《馋弟弟》中有个片段:杯子倒在了地上,杯子里的酸奶流了出来。
弟弟跑过去,一脸喜悦。
他蹲下身子,用手指蘸了蘸地面上的酸奶,扭头看了看四周,然后把手指飞快地放进嘴巴里吮吸了一下,眼睛立即快乐地眯成了一条缝儿。
这段文字特写了弟弟偷偷吮吸流在地上的酸奶的画面,表达了童年时光的有趣。
这种放大人物或景物细节的做法就是特写镜头法。
怎样运用特写镜头法进行描写呢?1、特写镜头法是细节描写的一种,呈现的是局部或不完整的画面,起到放大和聚焦的作用。
2、选取能充分表现人物、事物特征的画面作为特写镜头,这样才能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有强调和加重的含义。
3、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
由于是局部聚焦、画面不完整,可以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
6、作者简介张继楼:1926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儿童文学家,出版儿童文学集(包括儿歌、儿童诗、民间故事等)二十多种。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童年的水墨画》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篇1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着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
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学生们进行了大胆想象。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有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的挣扎、人的欢笑。
”也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绿色的小溪、绿色的人影、红色的蜻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童年的水墨画》课文原文及赏析《童年的水墨画》课文原文:溪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泼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脚丫。
林中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晶莹剔透。
小男孩捡起一枚松果,瞅瞅,嗅嗅,轻轻一扔,啪,松鼠从树上跳了下来。
赏析:《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通过描绘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场景,生动展现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的快乐生活和纯真情感。
在“溪边”这一部分,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垂柳和山溪赋予了生命。
垂柳把溪水当作镜子梳妆,山溪则像一条平静的绿玉带。
人影在溪水中被染绿,钓竿上的红蜻蜓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突然的人影破碎和鱼儿跳出水面的场景,充满了动感和惊喜,展现了孩子们钓鱼的乐趣和欢笑。
“江上”部分描绘了一群孩子在水中嬉戏的场景。
他们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你泼我溅,笑哈哈。
这里使用了比喻和拟声词,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活泼好动的性格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最后,“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只留下一阵水花和两对脚丫,增添了神秘和趣味性。
“林中”部分则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松树刚洗过澡,松针上的雨珠晶莹剔透,营造出清新宜人的氛围。
小男孩捡起松果的动作和松鼠从树上跳下来的瞬间,都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惊喜。
总的来说,《童年的水墨画》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亲近和互动,以及他们在童年时期的快乐和纯真。
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也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童年。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知识点+图文讲解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墨mò(墨水、油墨、笔墨、水墨画)染rǎn(染色、染发、染绿、一尘不染)竿gān(竹竿、钓竿、竿子、百尺竿头)腾téng(扑腾、欢腾、奔腾、折腾)碎suì(破碎、粉碎、零碎、心碎)拨bō(拨打、拨水、拨动、拨开)浪làng(浪花、海浪、风浪、浪费)葫hú(葫芦、水葫芦、闷葫芦、葫芦丝)爽shuǎng(清爽、凉爽、爽口、秋高气爽)蘑mó(口蘑、白蘑、松蘑、蘑菇云)菇gū(蘑菇、香菇、冬菇、金针菇)二、多音字扇shàn(扇子)shān(扇风)三、近义词梳妆——打扮平静——安静扇动——摇动戏耍——玩耍抖落——抖动四、反义词平静——热闹开放——凋零欢叫——哀号清清爽爽——混混浊浊五、理解词语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
扑腾:原指游泳时用脚打水。
本课指重物落地的声音。
戏耍:捉弄耍笑。
拨动: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
抖落:震动使(雨滴、水滴等)落下。
水葫芦:文中用来比喻水性极好的孩子。
梳妆:梳洗打扮。
虎牙:突出的尖牙,文中指孩子嘴里长出的比较突出的牙齿。
六、词语积累描写童年生活的成语: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生气勃勃生龙活虎、欢声笑语、自由自在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童言无忌七、句子解析1.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梳妆的镜子”是指过去的妇女梳洗打扮时照的镜子,“平静”说明水面上一点波纹都没有。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染”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这里指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是绿色的3.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比喻小孩的胳膊,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4.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清清爽爽”是指整洁干净,这里指松树被大雨淋过以后显得格外清新凉爽。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课文原文及赏析《童年的水墨画》课文原文街头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童年的水墨画》赏析这篇课文以儿歌的形式,通过“街头”、“溪边”、“江上”三个场景,展现了孩子们无忧无虑、快乐嬉戏的童年生活画面。
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画面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充满了童真童趣。
在“街头”场景中,孩子们专注于阅读,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周围的喧闹声音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存在。
这个画面展示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
“溪边”场景中,垂柳、山溪、人影和钓竿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
忽然鱼跃人欢,打破了这份宁静,带来了动态的美。
这个画面体现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亲近和互动。
“江上”场景中,孩子们像鸭群一样戏水,小手拨动着浪花,笑声和水花交织在一起。
这个画面展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快乐无忧的一面。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同时,诗人通过对孩子们生活的描绘,唤起了我们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向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第1篇】一、教材解析《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文笔优美修辞格别致的诗文,描写的是天真烂漫欢乐自由的童年画面,对学生来说想要完全理解略微有些难读。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描述不同的画面。
第一个部分《溪边》要求背诵,语言充满了诗意,重点在表述手法的赏析学习;第二部分《江上》配合课本插图,通俗好懂;第三部分《林中》修辞格较别致,描写的场景较容易理解,但其中的借代手法是学生陌生的。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溪边》。
3.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
三、教法、学法:教法: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
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
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教学时数: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大家都来说说关于自己童年的回忆,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什么玩具?(播放课件)生:滑板车、积木、游泳……师:这些都是大家喜欢的,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另一种童年,没有滑板车也没有动画片,但是同样的快乐和自由。
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课题,我们一起去了解诗人张继楼笔下的不一样的童年画面:童年的水墨画。
(板书)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也可学生自己提)【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
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课文
【引言】
童年,是一幅绚丽的水墨画,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回忆。
回忆起那段时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水墨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年级语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感受那浓浓的年少情怀。
【课文内容概述】
《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四个季节里童年生活的美好画面。
【春天的水墨画】
春天,河水潺潺,清澈见底。
河边的蝴蝶翩翩起舞,孩子们欢快地在水中嬉戏。
春天的水墨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夏天的水墨画】
夏天,绿荫蔽日,蝉鸣声声。
孩子们在树荫下乘凉,水中嬉戏。
夏天的水墨画,展现了童年时光的悠闲与快乐。
【秋天的水墨画】
秋天,枫叶飘落,金黄一片。
丰收的季节,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捡拾稻穗。
秋天的水墨画,体现了勤劳与收获。
【冬天的水墨画】
冬天,雪花飘飘,银装素裹。
孩子们在冰上滑行,欢度春节。
冬天的水墨画,充满了喜庆与祥和。
【课文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描绘四季童年的生活画面,展现了那段无忧无虑、
纯真快乐的时光。
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回味自己的童年。
同时,课文传递了热爱生活、珍惜友情、勤劳向上的精神,对孩子们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结语】
童年时光如水墨画般美好,然而时光荏苒,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回忆中。
让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用心去感受生活,让每一段时光都成为一幅绚丽的水墨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第【1】篇〗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
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推移也浑然不觉。
无边的喧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
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与本组古诗中的孩子们不同,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静静地读书,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
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