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引言移动通信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本次实验旨在探索移动通信的原理和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方面。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移动通信的实际应用和调试技巧。
二、实验原理1. 信号传输移动通信中,信号传输是实现通信的基础。
信号传输主要包括信号的产生、调制和解调三个过程。
信号的产生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或模拟信号发生器等设备完成。
调制过程将产生的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载波信号,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调幅、调频和调相等。
解调过程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回原始信号。
2. 信道编码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移动通信中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主要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常用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纠错码等。
三、实验内容1. 信号传输实验通过实验设备产生信号,并进行调制和解调操作。
观察信号的变化和传输效果,了解调制解调的原理和过程。
2. 信道编码实验使用信道编码器对信号进行编码,然后进行传输和解码。
观察编码前后信号的差异,了解信道编码的作用和效果。
3. 通信质量测试通过实验设备进行通信质量测试,包括信号强度、信噪比、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
根据测试结果评估通信质量,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操作和测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信号传输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号强度、信道干扰、调制方式等。
合理选择调制方式和增强信号强度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
2. 信道编码可以有效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采用适当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降低误码率,提高通信质量。
3. 通信质量测试是评估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信号强度、信噪比和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通信质量问题。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在移动状态下进行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它采用无线技术,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情况下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移动通信的场景,理解移动通信原理,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所需材料- 方式实验平台- 移动通信模拟器软件实验步骤步骤一:设定信号传输参数1. 打开移动通信模拟器软件。
2. 进入参数设置界面,设定所需的信号传输参数,包括频率、速度等。
步骤二:建立通信连接1. 在模拟器中,选择一台方式作为发送方,另一台方式作为接收方。
2. 发送方方式输入要发送的信息,并发送按钮。
3. 接收方方式接收到信息后,显示在屏幕上。
步骤三:观察信号传输过程1. 在模拟器中,打开信号传输监测界面。
2. 观察信号的传输过程,包括信号的发送、接收、解码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建立了一个移动通信的场景,并完成了信息的传输。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过程,并对信号进行解码。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对移动通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移动通信的场景,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延迟,这对于实时通信是一个挑战。
我们还发现,移动通信系统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X,年。
-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X,年。
以上是对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的报告,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本实验为我们今后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TD-LTE硬件配置(1)实验名称TD-LTE硬件配置(2)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中认识和了解通信网络和设备。
2、使用模拟现网的TD-LTE硬件平台和维护操作网络管理平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无线网络设备之中各个网元设备的工作配置原理,熟练掌握无线网络信令流程,理解无线网络对接数据的含义特征,提高学生对现网设备的安装、维护能力,提高学生对无线网络的开局能力。
(3)实验器材客户端、服务端、CCS2000U用户端程序、ZXSDR B8200 TL200设备物理接口、协议接口。
(4)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图:ZXSDR B8200 TL200是一款支持多频段、多制式的基带单元,可同时支持GSM、UMTS及LTE等多种制式。
仅需进行软件配置和少量的硬件改动,即可将ZXSDR B8200 TL200配置为GERAN基站、UTRAN基站、LTE基站或者GUL多模基站。
ZXSDR B8200 TL200的软件结构分为SDR平台软件层、LTE适应软件层和LTE应用层。
SDR平台软件层:主要实现BSP、OSS和BRS的功能。
LTE 适应软件层:主要实现OAM和DBS的功能。
LTE应用层:实现LTE协议功能,包括控制面子系统、用户面子系统、调度器子系统、基带处理子系统等功能模块。
通过数据配置完成对两个E-UTRAN TDD小区的建立互通。
(5)实验方法1、进入WIN 2008操作系统。
数据配置前,首先打开网管服务器;2、创建子网,填写相关信息;3、创建网元,填写相关信息;4、运营商配置,填写相关运营商信息;5、填写PLMN信息,添加BBU侧设备(说明:各单板放置的位置要和实验室机柜中所用的BBU一致);6、配置RRU,在机架图上点击图标添加RRU机架和单板,右键设备,点击添加RRU,会弹出RRU类型选择框,选中类型即可。
由于有2个RRU故需要增加2次(说明:RRU的类型必须与实际的硬件设备保持一致);7.、时钟配置(默认配置即可);8、光纤配置,是配置光接口板和RRU的拓扑关系(说明:2个RRU需要增加2条光纤);9、物理层端口配置(说明:以太网方式配置参数直接手动改成1000);10、以太网链路层配置;11、IP层配置;12、带宽配置;13、SCTP配置;14、业务与DSCP映射配置;15、静态路由配置;16、OMCB通道配置;17、创建无线网络;18、配置基带资源(说明:此处要配置2条基带资源,两次配置基带资源,若参考功率超出范围,要降低,不能都设为19.9);19、S1AP配置;20、E-UTRAN TDD小区配置(说明:本网元有2个射频单元(2个RRU),需要再创建一个小区);21、数据配置完成;22、测试网管与BBU是否建立连接,数据同步;23、验证数据配置是否正确,小区是否起来。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引言移动通信技术是指实现无线通信的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如下:1.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学习使用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相关实验。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3. 实验原理移动通信系统由方式、基站和核心网组成。
方式设备,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进行通信。
基站作为信号转发器,负责将方式发出的信号传输到核心网中。
核心网则负责对信号进行处理和路由转发,最终实现通信的连接。
移动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涉及到多个技术,包括调制解调、码分多址技术、多天线技术等。
其中,调制解调技术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在无线信道中传输。
码分多址技术则用于实现多用户之间的信号分离和复用。
多天线技术则通过利用多个天线接收信号,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和传输速率。
4. 实验步骤本实验使用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 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平台,包括方式、基站和核心网。
2. 通过方式向基站发送测试信号,并记录信号的传输情况。
3. 分析实验数据,包括信号的强度、传输速率等指标。
4. 根据实验结果,评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5.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信号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符合无线信号传输的特性。
2. 在不同的传输距离下,信号传输速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3. 移动通信系统在高噪声环境下的抗干扰性能较强。
6.通过本实验,我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移动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发展和改进中。
7. 参考文献1. ,. 移动通信技术导论. 电子出版社,2023.2. 王六. 移动通信实验教程. 科学出版社,2023.。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数字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及对信息代码的要求。
2、掌握位同步器的同步建立时间、同步保持时间、位同步信号同步抖动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1、观察数字环的失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2、观察数字环锁定状态下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现象及相位抖动大小与固有频差的关系。
3、观察数字环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与固有频差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1、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2、20M双踪示波器一台一台四、实验步骤1、安装好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2、插上电源线,打开主机箱右侧的.交流开关,再按下开关POWER301、POWER302、POWER401和POWER402,对应的发光二极管LED301、LED302、LED401和LED402发光,CDMA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均开始工作。
3、发射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扩频”均拨下,“编码”拨上,接收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跟踪”均拨下,“调制信号输入”和“解码”拨上。
此时系统的信码速率为1Kbit/s,扩频码速率为100Kbit/s。
将“第一路”连接,“第二路”断开,这时发射机发射的是第一路信号。
将拨码开关“GOLD3置位”拨为与“GOLD1置位”一致。
4、根据实验四中步骤8~11的方法,调节“捕获”和“跟踪”旋钮,使接收机与发送机GOLD码完全一致。
5、根据实验五中步骤6~7的方法,调节“频率调节”旋钮,恢复出相干载波。
6、用示波器双踪同时观察“整形前”和“整形电平”,并将双通道置于直流耦合,零电平、电压设为一致。
调节“整形”旋钮,使整形电平置于“整形前”波形上部凸出部分。
用示波器观察“整形后”的波形,并与“整形前”比较,如完全相同,则整形电平调节正确。
7、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机“BS”信号,该点即为接收机恢复出的位同步信号,将其与发射机的“S1-BS”进行比较。
8、改变系统的信码速率,按“发射机复位”和“接收机复位”键,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BS”信号的变化。
移动通信实习报告4篇移动通信实习报告篇1一、专周内容:JC638面包型电话机的组装和调试二、专周目的和要求:目的:通过实训课程教学,达到让学生基本掌握JC638面包型电话机特殊焊接与拆卸方法;运用移动终端常见故障检测方法和按维修流程进行动手维修故障移动终端,提高通信电路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能结合电路原理及工作过程对有故障的移动终端的现象、故障原因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实训课程结束时,对焊接掌握情况与实际故障处理的全过程及体会写出较为详实的实训报告。
三、专周原理:1.电路的工作原理JC638面包型电话机的原理电路图:集成电路U1(CSC9102D)是拨号电路芯片,U2(CSC2411)是振铃芯片,即来电响铃由它产生。
二极管分为开关二极管(1N4148)、稳压二极管(27V、4.7V、3V)和整流二极管(1N4004),请看这三种二极管上的标识来区分,不要搞错。
其它元器件的参数以电路原理图为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选用。
2.制作过程JC638面包型电话机实验套件实物图。
拿到套件后,请认真清理,防止元气件丢失。
焊接的原则是先焊接小的、耐高温的元气件。
以下是焊接的具体过程:1、焊接电阻器根据电阻器的阻值大小和说明书上元气件清单的位号,来确定电阻器焊接的孔位,卧式插装,2、焊接电容器焊接电解电容器时注意极性,长脚为正,安装时要求是卧式插装,紧贴电路板。
3、焊接二极管、三极管、陶瓷晶振焊接二极管、三极管时注意元气件的方向性,陶瓷晶体没有方向。
二极管采用卧式插装,其余元气件采用立式插装。
4、焊接集成电路先将振铃板焊接集成电路处上锡,振铃集成电路(CSC2411)插进振铃板的方槽中,对位后用锡将板与IC脚连焊在一起。
6、主电路板与扬声器的焊接先在扬声器上锡,然后将2根70毫米长的红色导线焊接在扬声器上,另外端焊接在主板上。
7、“主电路板”通过二芯软线与“振铃电路板”的连接四、调试说明本电话机只要安装无误,一般装上去就可以用,无需装电池,先可将正在用的电话机的外线插头拔下来插在本电话机的插座内,提起手柄应能听到拨号音(即长声),然后拨后,拨号完后应能听到对方接通的响声,然后挂机;现试接听,用另一台电话机或手机拨本电话的号码,拨通后应能听到电话机的铃声,经过这样试验后,本电话制作完成。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移动通信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日新月异。
本次实验旨在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测量,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特点的认识。
二、实验设备1、移动通信实验箱2、频谱分析仪3、信号发生器4、示波器5、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三、实验原理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通常由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和传输链路等部分组成。
移动台是用户终端设备,基站负责与移动台进行通信,移动交换中心用于控制和管理整个通信网络,传输链路则负责信息的传输。
2、无线信号传播模型在移动通信中,无线信号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和多径衰落等。
常用的传播模型有自由空间传播模型、OkumuraHata 模型等。
3、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数字或模拟信号变换为适合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形式,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按照实验设备的说明书,连接好移动通信实验箱、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构建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信号发射与接收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信号,作为发射信号。
通过移动通信实验箱将发射信号进行调制和放大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在接收端,使用天线接收信号,经过解调、滤波等处理后,使用示波器观察接收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3、路径损耗测量在不同的距离上测量接收信号的强度,计算路径损耗,并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
4、多径衰落观察通过改变实验环境中的障碍物和反射物,观察接收信号的多径衰落现象,分析其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5、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分别采用 ASK、FSK 和 PSK 等调制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测量误码率等性能指标,比较不同调制方式的优缺点。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路径损耗测量数据记录在不同距离上的接收信号强度,并绘制路径损耗曲线。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通信原理实验报告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步骤:(详细记录你的实验过程)例如:(1)安装MATLAB6.5软件;(2)学习简单编程,画图plot(x,y)函数等(3)进行抽样定理验证:首先确定余弦波形,设置其幅度?、频率?和相位?等参数,然后画出该波形;进一步,设置采样频率?。
画出抽样后序列;再改变余弦波形的参数和抽样频率的值,改为。
,当抽样频率?>=余弦波形频率2倍时,怎么样?否则的话,怎么样。
具体程序及图形见附录1(或者直接放在这里,写如下。
)(4)通过DSP软件验证抽样定理该软件主要有什么功能,首先点“抽样”,选取各种参数:a, 矩形波,具体参数,出现图形B,余弦波,具体参数,出现图形然后点击“示例”中的。
具体参数,图形。
4、思考题5、实验心得6、附录1有附录1的话有这项,否则无。
第二篇: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必做题目1.1 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 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 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3-6-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移动通信系统1.1.3 实验作业1)根据信道参数,计算信道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fm=200;t=[0 4e-06 8e-06 1.2e-05];p=[10^0 10^-0.3 10^-0.6 10^-0.9];t2=t.^2;E1=sum(p.*t2)/sum(p);E2=sum(p.*t)/sum(p);rms=sq rt(E1-E2.^2);B=1/(2*pi*rms)T=1/fm2)设置较长的仿真时间(例如10秒),运行链路,在运行过程中,观察并分析瑞利信道输出的信道特征图(观察Impulse Response(IR)、Frequency Response(FR)、IR Waterfall、Doppler Spectrum、Scattering Function)。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班级:专业:姓名:学号:班内序号:一、实验目的........................................................................................................................... .. (2)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2)2、网管操作实验 (2)二、实验设备........................................................................................................................... .. (3)三、实验内容........................................................................................................................... .. (3)1、TD_SCDMA系统认识 (3)2、硬件认知........................................................................................................................... ..32.1移动通信设备......................................................3 2.2 RNC设备认知.............................................................................................................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6 2.4 LMT-B软件................................................................................................................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 (8)四、实验总结........................................................................................................................... (17)一、实验目的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了解机柜结构b)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c)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b)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c)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2、网管操作实验a)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二、实验设备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三、实验内容1、TD_SCDMA系统认识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移动通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以及性能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址接入等重要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移动通信领域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移动通信实验箱、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示波器、计算机等。
移动通信实验箱是核心设备,集成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各个模块,能够模拟不同的通信场景和参数设置。
三、实验原理(一)信号传输在移动通信中,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
电磁波的频率、幅度、相位等参数携带了信息。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衰减、干扰、多径效应等影响,导致信号质量下降。
(二)调制解调调制是将数字或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三)信道编码为了提高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可靠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常见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Turbo 码等。
信道编码通过增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四)多址接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需要同时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
多址接入技术用于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常见的多址接入方式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一)信号传输特性测试1、连接实验设备,设置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和幅度,产生一个正弦波信号。
2、通过移动通信实验箱的发射模块将信号发送出去,在不同距离和障碍物条件下,使用示波器观察接收端的信号幅度和波形变化。
3、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信号传输的衰减特性和障碍物对信号的影响。
(二)调制解调实验1、在实验箱中设置不同的调制方式(如 AM、FM、PM),输入一个数字或模拟信号。
2、观察调制后的信号频谱和波形,分析调制方式对信号频谱和带宽的影响。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通信原理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对通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信号与系统基础实验- 信号波形观察与分析- 信号的时域与频域分析- 系统的时域与频域响应2. 模拟通信原理实验- 模拟调制与解调实验(如AM、FM、PM)- 信道特性分析- 噪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3.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 数字调制与解调实验(如2ASK、2FSK、2PSK、QAM)- 数字基带传输与复用-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4.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 TCP/IP协议栈原理与实现- 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 物联网通信技术(如ZigBee)5. 通信系统设计实验- 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仿真-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设备- 编写实验报告提纲- 准备实验数据和分析工具2. 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3.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目的与背景- 实验原理与步骤-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论与讨论- 实验心得与体会四、实验报告格式1. 封面- 实验报告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实验日期2. 目录- 实验报告各部分标题及页码3. 正文- 实验目的与背景- 实验原理与步骤-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论与讨论- 实验心得与体会4.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五、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 实验报告内容完整、结构清晰、逻辑严谨2. 实验原理阐述准确,实验步骤描述详细3. 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结论具有说服力4. 实验报告格式规范,语言表达流畅六、实验报告评价标准1. 实验原理掌握程度2. 实验操作熟练程度3. 实验数据分析能力4. 实验报告撰写质量5. 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通信原理实验,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一、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通信信息传递到移动的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移动通信原理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2. 学习和熟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3. 分析和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实验内容1. 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如基站、移动终端、调制解调器等。
3. 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4. 分析实验结果,移动通信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四、实验步骤1. 初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如基站、移动终端、调制解调器等。
3. 搭建实验环境,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4. 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5. 分析实验结果,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成功模拟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并观察到了一些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挑战,如信号干扰、信道容量限制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六、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并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也认识到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日后的研究和改进奠定了基础。
七、参考文献1.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张旭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年。
2.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李文涛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
3. 《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王新华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和理解移动通信原理,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并在实际的实验中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搭建和测试。
实验器材移动方式终端(方式)电脑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实验原理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和声音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方式终端、基站和交换网组成。
移动方式终端是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基站主要负责将移动方式终端发送的信号转发到交换网中,交换网则进行信号的路由和处理。
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多址技术来实现多用户通信的能力。
多址技术将频率、时隙和码分用于多用户的通信,使得多个用户可以使用同一个频率进行通信而不互相干扰。
实验中的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CDMA(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即码分多址技术。
CDMA技术通过给每个用户分配唯一的码片序列,使得多用户可以在同一个频段进行通信,而无需频率的划分和复用。
实验步骤1. ,将移动方式终端和电脑连接起来,确保电脑可以识别到移动方式终端。
2. 打开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控制界面,并设置相应的参数。
参数包括基站的频率、码片等信息。
3. 在移动方式终端上登录到移动通信系统,并设置相关的用户参数。
用户参数包括方式号码等信息。
4. 开始进行通信测试。
可以发送短信、拨打方式等方式进行测试。
5. 分析测试结果,根据信号质量和通信质量等指标评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试,我们成功地搭建了移动通信系统,并进行了相关的通信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移动通信系统具有较好的信号质量和通信质量,能够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CDMA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和测试过程使我们更加熟悉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关参数的设置。
我们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方式、无线网络等领域。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学习,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与方法。
2. 实验原理移动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实现不同地点之间的通信。
它主要涉及无线信号的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和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等方面。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模拟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通过无线信道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通过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通过无线信道传输到基站设备。
基站设备接收到信号后,通过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并将信号传输到目标终端设备。
3. 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包括模拟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的连接。
2. 配置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的通信参数,确保双方能够正常通信。
3. 进行实验,观察信号发送和接收的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原理的有效性。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和讨论。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完成了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实验数据表明,在合适的通信参数配置下,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移动通信原理的几个重要结论: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对信号的传输有较大影响,合理的信道参数配置能够提高通信质量。
调制解调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能够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进行传输。
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我们预测信号的传播效果和覆盖范围。
5. 实验与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对移动通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实际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进行,我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实验指导老师的帮助,我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取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掌握了移动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 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在无线环境下进行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息的传输。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相关技术。
2. 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学习配置和调试移动通信网络设备3. 实验设备与材料移动通信实验设备电脑数据线移动通信网络模拟软件4. 实验内容1. 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2. 配置移动通信网络设备3. 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测试4. 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5. 实验步骤5.1 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在实验室内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包括基站、接入网、核心网等设备,并连接电源和数据线。
5.2 配置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使用电脑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并通过网络配置工具进行设备的初始化和参数配置。
5.3 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测试在配置完成后,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包括信号传输、数据传输等。
5.4 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与材料、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
6.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试,移动通信网络正常工作,信号传输和数据传输稳定可靠。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网络中存在一些瓶颈,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网络配置。
7.本实验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和进行实验测试,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相关技术。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移动通信网络具有较好的信号传输和数据传输性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8.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网络配置技术。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移动通信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1]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某某出版社,2008.[2] 无线通信技术导论,某某出版社,2010.致谢感谢实验室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了我们许多帮助和鼓励!。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数字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及对信息代码的要求。
2、掌握位同步器的同步建立时间、同步保持时间、位同步信号同步抖动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数字环的失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2、观察数字环锁定状态下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现象及相位抖动大小与固有频差的关系。
3、观察数字环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与固有频差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1、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一台一台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好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2、插上电源线,打开主机箱右侧的交流开关,再按下开关POWER301、POWER302、POWER401和POWER402,对应的发光二极管LED301、LED302、LED401和LED402发光,CDMA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均开始工作。
3、发射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扩频”均拨下,“编码”拨上,接收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跟踪”均拨下,“调制信号输入”和“解码”拨上。
此时系统的信码速率为1Kbit/s,扩频码速率为
100Kbit/s。
将“第一路”连接,“第二路”断开,这时发射机发射的是第一路信号。
将拨码开关“GOLD3置位”拨为与“GOLD1置位”一致。
4、根据实验四中步骤8~11的方法,调节“捕获”和“跟踪”旋钮,使接收机与发送机GOLD码完全一致。
5、根据实验五中步骤6~7的方法,调节“频率调节”旋钮,恢复出相干载波。
6、用示波器双踪同时观察“整形前”和“整形电平”,并将双通道置于直流耦合,零电平、电压设为一致。
调节“整形”旋钮,使整形电平置于“整形前”波形上部凸出部分。
用示波器观察“整形后”的波形,并与“整形前”比较,如完全相同,则整形电平调节正确。
7、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机“BS”信号,该点即为接收机恢复出的位同步信号,将其与发射机的“S1-BS”进行比较。
8、改变系统的信码速率,按“发射机复位”和“接收机复位”键,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BS”信号的变化。
9、将“第一路”断开,再连接,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接收机“BS”信号的变化。
五、实验思考题
1、设数字环固有频差为△f,允许同步信号相位抖动范围为码元宽度Ts的η倍,求同步保持时间tc及允许输入的NRZ码的连“1”或“0”个数最大值。
答:同步保持时间t c =1/△f K,允许输入的NRZ 码的连“1”或连“0”个数的最大值为η 。
2、数字环同步器的同步抖动范围随固有频差增大而增大,试解释此现象。
答:由公式t c =1/△f K,当固有频差增大时,同步保持时间减小,那么抖动范围就增大。
3、若将AMI码或HDB3码整流后作为数字环位同步器的输入信号,能否提取出位同步信号?为什么?对这两种码的连“1”个数有无限制?对AMI码的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有无限制?对HDB3码的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有无限制?为什么?
答:可以提取位同步信号,因为整流后的AMI 码或HDB 3 码为NRZ 码,自然可以
提取。
对这两种码连“1”个数有限制,对 AMI 码的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有限制,对HDB 3码的信息代码中连“”个数无限制,因为其连零个数不超过4 个。
六、实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