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设计过程中的参考
- 格式:pdf
- 大小:66.11 KB
- 文档页数:1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相关介绍一、为啥由这些要求?一是安全;二是安全;三还是安全。
二、这些概率是咋引申来的?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和使用环境不受任何危害,基本所有的家用电器产品都有对应的安全标准。
整体而言,所有家电有通用的基本标准,如:IEC60335-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针对具体家电产品,可能要有类似标准参考。
但基本都是在通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家电产品做做一些更细致、补充性的说明。
说到这里,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1、基本绝缘basicinsulation施加于带电部件对电击提供基本防护的绝缘。
附加绝缘supplementaryinsulation万一基本绝缘失效,为了对电击提供防护而对基本绝缘另外施加的独立绝缘。
双重绝缘doubleinsulation由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构成的绝缘系统。
加强绝缘reinforcedinsulation提供与双重绝缘等效的防电击等级而施加于带电部件的单一绝缘。
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在防护上基本相当,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等同看待。
但是,细致来讲,二者有一定区分:加强绝缘,作为单一的绝缘,这并不意味该绝缘是个同质体,它也可以由几层组成,但它不像附加绝缘或基本绝缘那样能逐一地试验,具体实验强度上,相对基本绝缘和附件绝缘有一定加强。
功能性绝缘functionalinsulation在不同电势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仅为器具的正确运行所需。
2、相关家电对应的分类情况,根据防触电保护方式,家用电器可以分为5类:O类型器具classOappliance:电击防护依赖于基本绝缘的器具。
即它没有将导电性易触及部件(如果有的话)连接到设施的固定布线中保护导体的措施,万一该基本绝缘失效,电击防护依赖于环境。
【简单讲:仅仅提供基本绝缘】随着越来越严格的安规,该类设备基本已经很少有了。
OI类器具classOIappliance至少整体器具有基本绝缘并带有一个接地端子的器具,但其电源软线不带接地导线,插头也无接地接点。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如果所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绝缘材料构成的加强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相关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中,探讨了电气间隙的检测方法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技术,分析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影响因素以及测量结果。
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联性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方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重要参考,对电子产品行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子产品检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确定方法、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的间隔距离,而爬电距离则是指在电气设备绝缘表面上,两个不同电压之间的最短距离,也是电气绝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在现代电子产品中,由于电路板的设计越来越小型化,电子器件之间的间隙也变得越来越小,导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变得更加困难。
正确测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对于保证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研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方法成为了电子产品检测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电气间隙的检测方法、爬电距离的测量技术以及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旨在为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电子产品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方法,通过探讨电气间隙的检测方法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技术,分析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影响因素,以及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有了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确保用户的安全和权益。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总结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方法,为今后的电子产品检测工作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概述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过程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制定相关的标准对于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二、爬电距离的标准1.1 爬电距离的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在一定电压下不发生放电或击穿的最小距离。
它是衡量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的重要指标。
1.2 爬电距离的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IEC xxx 高电压试验技术空气和气体绝缘的爬电和液体的电气击穿试验》标准,其中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爬电距离要求。
1.3 爬电距离的国家标准我国《电气设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GB 2423.5-1995对爬电距离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不同电压等级下的爬电距禿要求、测量方法等内容。
三、电气间隙的标准2.1 电气间隙的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安装设备时所预留的间距。
合理的电气间隙能够有效防止因接触而引起的放电和击穿现象,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2.2 电气间隙的国际标准《IEC xxx-3 绝缘配合标准第3部分:耐电压》以及《IEC xxx-4 绝缘的协调-第4部分:在电气设备中所选取的绝缘标准》对于电气间隙的要求做出了规范。
2.3 电气间隙的国家标准我国《含硅树脂零件通用技术条件》GB/T1695-2005中对于电气间隙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材料、尺寸等要求。
四、标准的重要性3.1 保障设备的安全性符合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的设备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接触而导致的放电和击穿现象,从而保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3.2 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合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绝缘性能,降低因绝缘失效而引起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3 促进电气设备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爬电距禿和电气间隙标准能够推动电气设备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爬电距禿和电气间隙作为电气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其标准制定对于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促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标准电气间隙0.4kV 20mm 1~3kV 75mm 6kV 100mm 10kV 125mm 15kV 150mm 20kV 180mm 35kV 300mm爬电距离爬距以污秽等级来计算,零级污秽14.8mm/KV,一级污秽16mm/KV,较多人引用二级污秽20mm/KV,电压以最高工作电压计算此标准是:GB7251.1-2021,标准名称: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
等同使用的IEC 标准是:IEC 61439.1:2020:事实上,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对于开发人员和制造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我们要设计一款带灭弧的隔离开关,它的三个极当然要固定到底板上。
于是固定螺丝之间的距离、触头之间的距离,还有灭弧罩之间的距离就很有讲究。
距离太大了浪费材料,同时使得产品尺寸变大;距离太小了又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在这里,就需要仔细斟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问题再例如母线的安装。
如果以为简单地把母线表面包敷热缩套管就能够减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就象是猴子捞月一场空。
事实上,母线之间的电气间隙是由它的连接处决定的。
一般来说,母线连接处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最小,且无法包裹热缩套管,只能按标准要求来考核绝缘距离。
事实上,母线连接处的绝缘距离参数就代表了母线的绝缘距离参数。
可见它与绝缘套管毫无关系总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对于非制造业的电气人员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但对于制造业的设计者来说,就不仅仅只是概念,更多的是有关材料、空间尺寸和制造成本等极具专业性的技术难题了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 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 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 输入-磁芯、输出-磁芯2.0mm 2.5mm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 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 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 输入-磁芯、输出-磁芯2.2mm 3.2mm 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DC-)(保险管之前)0.7mm 1.4mm 输入-地(保险管之前)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0.9mm 1.4mm 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引言*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涉及到确保电力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以防止电弧放电和其他电气故障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概念,以及计算这些参数的方法和步骤。
**1. 爬电距离的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电极或电器设备之间表面绝缘的最短距离。
这个距离的正确计算对于防止设备之间的电弧放电至关重要。
通常,爬电距离的计算需要考虑环境条件、工作电压、污秽程度和绝缘材料等因素。
*1.1 爬电距离的公式*爬电距离可以使用以下基本公式来计算:\[ PD = \frac{{S}}{{k \cdot U}} \]其中,\(PD\) 是爬电距离,\(S\) 是污秽表面长度,\(k\) 是污秽度系数,\(U\) 是工作电压。
*1.2 爬电距离计算的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首先需要确定设备的工作电压。
然后,通过考虑设备表面的污秽程度和使用适当的污秽度系数,可以计算出合适的爬电距离。
这有助于确保设备在运行时不会发生电弧放电,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电气间隙的概念**电气间隙是指电力设备之间的空间,其目的是防止电弧放电或击穿现象的发生。
正确计算电气间隙有助于防止设备之间发生短路和其他故障,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2.1 电气间隙的分类*电气间隙可以分为空气间隙和绝缘间隙。
空气间隙是指两个电极之间的空气空间,而绝缘间隙是通过在电极之间放置绝缘材料来实现的。
*2.2 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取决于设备的类型和工作条件。
通常,可以使用以下基本公式来计算电气间隙:\[ EG = \frac{{k \cdot U}}{{\sqrt{{p \cdot f}}}} \]其中,\(EG\) 是电气间隙,\(k\) 是调整系数,\(U\) 是工作电压,\(p\) 是电极间的压力,\(f\) 是频率。
**3.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的实际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计算过程,我们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进行说明。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关键参数之一,用于评估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气间隙指的是电气部件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而爬电距离是指在电介质表面上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着表面发生潮湿、腐蚀、粉尘等环境引起的电气击穿的最小安全距离。
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测试。
要确保测试环境符合相关标准,例如室温、湿度等因素要符合规定要求。
要准备好测试设备,如测量仪器、传感器等。
在进行观察时,可以使用显微镜等放大工具对电子产品进行详细的检查。
主要观察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导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包括导线、电阻、电容等。
通过测量这些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电气间隙的大小。
2. 观察电子产品的电介质表面是否有潮湿、腐蚀、粉尘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电气击穿,需要保持足够的爬电距离来避免电气事故发生。
3. 通过电气击穿测试来确定爬电距离。
在测试过程中,通常在电介质表面施加一定的电压,观察是否发生击穿现象,得到最小爬电距离。
除了观察和测试,还需要参考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评估。
国家标准GB4706.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则》、IEC标准以及行业协会等都提供了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具体要求和测试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大小与电压、电流、材料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电子产品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产品性质进行评估和判断。
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子产品检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和测试,可以评估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其在正常使用中不会发生电气事故。
参考相关标准和规范能够提供更科学、准确的评估方法,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指导。
国家标准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储能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储能设备作为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装置,可以平衡电力系统的供需关系,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
对储能设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包括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
国家标准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家标准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相关规定。
一、电气间隙的要求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它是为了防止电击和放电所规定的一种电气性能参数。
在储能设备中,电气间隙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标准规定:根据国家标准,储能设备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应符合相应的规定,以确保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电气击穿和放电的现象。
2. 安全性要求:储能设备通常工作在高压和高温条件下,如果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不足,容易发生电击和放电,会对设备和人员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3. 绝缘材料:储能设备的绝缘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电击穿性能和绝缘性能,以确保设备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4. 绝缘性能测试: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进行绝缘性能测试,确保其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二、爬电距离的要求爬电距离是指在空气中,两个导电部件表面的最小距离,能够防止电气击穿通过的距离。
对储能设备的爬电距离要求同样非常重要,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标准规定:根据国家标准,储能设备导电部件表面之间的爬电距离应符合相应的规定,以确保设备在高压条件下不会发生电气击穿。
2. 环境适应性:储能设备通常工作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高湿等,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爬电距离应有相应的要求,以确保设备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3. 监测与测试:在储能设备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其爬电距离进行定期监测和测试,以确保设备的爬电距离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三、总结国家标准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禿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
iec61730中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解读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IEC 61730标准中重要的概念和要求,它们对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关键的影响。
本文将深度解读IEC 61730标准中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意义,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1. 了解IEC 61730标准IEC 61730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太阳能光伏系统安全性的标准。
其中,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确保系统在正常运行和异常情况下的安全性。
2. 电气间隙的定义和作用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空间距离,用于防止电弧击穿和漏电等安全问题。
IEC 61730标准对不同电压等级下的电气间隙有详细的规定,确保系统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够安全运行。
3. 爬电距离的定义和作用爬电距离是指电气设备或部件表面上两个不同电位之间的最短距离,用于防止电晕放电和绝缘破损等问题。
IEC 61730标准对不同等级的系统有具体的爬电距离要求,保证系统运行期间不会出现电压击穿和故障。
4. IEC 61730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根据IEC 61730标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取决于系统的电压等级和材料的绝缘能力。
标准通过对材料和间隙的测试和评估,确保系统在正常运行、工作温度下和特殊环境下都能够安全运行。
5. 个人观点和理解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保证太阳能光伏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指标。
通过遵循IEC 61730标准对其要求的评估和实施,可以降低系统发生漏电、电弧击穿和绝缘破损等风险。
更高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也有助于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
回顾和总结:本文深入解读了IEC 61730标准中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原理和作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合理设计和实施对光伏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制造和安装,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性能。
个人观点:作为一个写手,我对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视。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如果所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绝缘材料构成的加强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2.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重要性
3.详述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规定
4.分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对电气安全的保障作用
5.总结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提纲】详述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规定
在我国,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主要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在《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等标准中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带电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它是防止电气设备发生短路、击穿等故障的重要参数。
电气间隙则是指设备中带电部件与地(或设备外壳)之间的距离,它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防止电弧闪络和击穿的关键指标。
根据我国相关标准,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法、折算法和查表法。
直接法是根据设备的实际尺寸和电气参数进行计算;折算法则是根据设备的额定电压、工作环境等因素进行折算;查表法则是根据标准图表进行查询。
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则主要依据设备的工作电压、频率、湿度等因素进行。
此外,我国标准还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检验和验收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
行操作,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总之,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是保障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依据。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典型案例分析【摘要】结合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验证试验,对其中典型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案例进行分析,重点对X值的选取及路径的确定给出了具体方法,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检测;路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家用电器产品检测中重要的安全检测项目,由于产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正确理解标准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涵义是进行准确检测的关键。
在GB4706.1-2005中,对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是这样定义的,爬电距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路径;电气间隙: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的空间最短距离。
可见,在测试过程中,确定产品绝缘结构的组成、导电部件和易触及表面,选取正确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路径,并用适合的测量设备确定数据,是取得准确检测结果和防止误判的关键。
2010年,在CNAS电器分技术委员会/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对各省相关试验室进行的关于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能力验证试验中,由于样品的特殊性和此次试验所考察的全面性,试验中部分典型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测试方法和结果的判定上无法直接得出结论,下面对测试过程中的典型部分进行分析。
此次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试验的样品为一印刷电路板,其立体图及平面图分别如图1、2所示。
其中,三角形区域为样品中间镂空部分,红色线代表样品正面的导电区域,蓝色线代表样品背面的导电区域。
其它相关试验说明:1)在进行试验之前,不需对样品进行任何形式的预处理。
试验的场所应是保持恒定温度在20±5℃之间的房间。
2)设定样品污染等级为2(正常情况)。
3)样片中的角全部按“尖角”考虑,不视为圆角。
4)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值精确到0.01mm。
试验过程中,最典型的部分为确定T1与T4之间的爬电距离。
直观上不难看出,T1与T4之间的爬电距离即沿着三角形的直角边,从T1下端至T4左端的距离(路径一:图3中黄色线长度之和)。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2mm 3.2mm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DC-)(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