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_类型和评价体系
- 格式:pdf
- 大小:156.96 KB
- 文档页数:5
旅游资源分类的标准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来说,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更好地了解目的地的特色,也可以指导旅游业发展和管理。
下面将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服务设施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自然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景观的分类可以根据地貌、水系、植被等因素进行划分。
比如,按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等类型;按水系可分为河流、湖泊、海洋等类型;按植被可分为森林、草原、沙漠等类型。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游憩和探险体验。
其次,人文资源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景观的分类可以根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艺术表现等因素进行划分。
比如,按历史文化可分为古迹遗址、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类型;按民俗风情可分为民俗节庆、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类型;按艺术表现可分为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类型。
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历史文化的感受,还可以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最后,服务设施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设施的分类可以根据便利程度、品质水平、特色特点等因素进行划分。
比如,按便利程度可分为交通设施、住宿设施、餐饮设施等类型;按品质水平可分为星级酒店、特色客栈、特色餐厅等类型;按特色特点可分为民宿农家乐、特色美食街、特色手工艺品店等类型。
这些服务设施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旅行环境,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服务设施三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可以更好地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希望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从业者能够根据这些分类标准,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封面文章 ·编者按: 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平衡共同进步,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有效工具和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被广泛开展。
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已由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形式发展至结合具体自然保护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现状。
在生态文明、乡村旅游振兴和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使生态旅游发展有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
为了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学术研究进行科学总结并提出相关研究方向的建议,《环境保护科学》编辑部特向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毋茜博士团队发起“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内容的约稿,以期通过针对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把握其研究前沿、热点、演化路径和未来趋势提供借鉴。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生态旅游评估研究分析毋 茜1,2(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际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MTA教育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刊载的生态旅游评估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
通过对近20年生态旅游评估领域中的发刊量、科研合作、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分析,绘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知识图谱。
结果表明,生态旅游评估的研究主体和机构呈现出关联性弱的特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自然保护区等高频词具有强关联性;研究方向和角度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研究指出,生态旅游研究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未来对生态旅游者,及消费、体验将成为研究趋势;此外,需要加强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
关键词: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评估;CiteSpace;可视化中图分类号: X32;F592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803/ki.issn.1004 − 6216.2022010016 Analysis of ecotourism assessment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iteSspaceWU Xi1,2(1. International College,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China;2. MTA Education Center,Hain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Sanya 572022,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ibliometric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is used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published in the database of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research cooperation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in the field of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re analyzed, and a knowledge map of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keywords is cre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ecotourism assessment show a weak correlation.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for the high-frequency words such a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ure reserve.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rchange.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ecotourism research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ility. The ecotourists and their consumption and experience will become a research trend. In addition, th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schola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Keywords: ecotourism;ecotourism assessment;CiteSpace;visualizationCLC number: X32;F592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1],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摘要: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好时机,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则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的新课题。
如何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如何在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中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将是我国旅游业今后在世界旅游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入手来分析了解生态旅游的内容和类型。
关键词: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类型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好时机,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则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的新课题。
如何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如何在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中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将是我国旅游业今后在世界旅游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这一宏大课题亟需我国旅游理论界和旅游实践工作者在漫长的探索中共竟此业。
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摘要】贵州得天独厚气候资源与原生态旅游资源,为其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旅游资源的原生性是当今贵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然而,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与易破坏性加大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构建生态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旅游业的资源发展状况进行实施评价判定十分重要。
基于此,本文结合贵州省旅游发展状况,构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一、贵州旅游资源概况贵州省是我国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之一,其地貌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年均气温15℃,自然景观奇特、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古迹众多,风情特异,土特产丰富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较好,距沿海港口较近的内陆省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其完全具备了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潜质。
贵州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独特性,贵州省内有世界上惟一的三叠纪奇观,拥有六项世界之最,构成旅游资源优势。
瀑布群、溶洞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
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中国文化遗产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5A级国家级旅游区2个、国际生态博物馆5个、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个、国家级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0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等2。
贵州旅游资源独特,富集的自然旅游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典型的文化遗产,巨大的开发潜力无不成为贵州省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巨大优势。
地处边远而封闭地区的贵州旅游,得益于其旅游资源的原生性,也正是这种原生性确定了其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必须以保护原生态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作者:卢学爽王力峰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10期卢学爽王力峰(桂林理工大学,桂林,541004)摘要:随着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社会的消极影响越发突出,生态旅游逐渐走入大众视线。
国内以生态旅游为研究内容不断细致化、深入化,研究方法日渐实证化,但笔者总结出当前生态旅游研究的内容不平衡、体系认证和模型构建模糊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研究应重视的方向。
关键词: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00-00Abstract: Wit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destination environment, the negative social impact of the more prominent, eco-tourism gradually into the public eye. Domestic eco-tourism as content constantly detailed, in-depth, increasing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the current ecotourism research unbalanced system certification and model and obscure, based on eco-touris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Keywords: domestic; eco-tourism; research review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典型旅游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及生态旅游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12BAC16B04。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1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和提交⽂(图)件。
本标准适⽤于旅游资源开发,其他⾏业部门也可参考。
2 规范性引⽤⽂件下列⽂件对于本⽂件的应⽤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期的引⽤⽂件,仅注⽇期的版本适⽤于本⽂件。
凡是不注⽇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适⽤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民共和国⾏政区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然界和⼈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并可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可作为独⽴观赏或利⽤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类型的独⽴单体结合在⼀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的研究和记录。
3.5旅游资源共有因⼦评价 community factor evalu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对旅游资源单体进⾏的价值和程度评价。
4旅游资源分类4.1 分类原则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划分。
4.2 分类对象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
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4.3 分类结构分为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有相应的汉语拼⾳代号,见表1。
旅游资源学课程总结旅游资源学课程总结「篇一」复习大纲旅游资源:凡能对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评价:对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做出的评判和鉴定。
旅游资源分类地质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的地质体形成的景观统称为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气象与气候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以溶蚀作用为主所塑造的各种地表和地下的地貌水体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体验参与的各种水体及水文现象。
雨凇景佛教雕塑:主要是指寺院和石窟中雕刻、塑造的佛像,以及各种金、石、玉、木、陶等雕刻成的器皿等艺术品。
化石风景名山:指以具有美感的,典型的山岳自然景观为主体,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
内力作用: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势发展;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外力作用:趋向于削平地表的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等。
布局美:指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在整体布局、全面安排方面体现出来的风格特征。
结构美:指各种人文旅游资源由于构成材料、组合方式的不同所体现出来的风格风貌。
海蚀崖、峡谷:峡谷是指谷地狭而深,两坡陡峻的河谷地貌。
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是伊斯兰教的代表建筑。
教堂:教堂是基督教宗教建筑的主体,是基督教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1.世界著名的教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圣彼得教堂;圣保罗大教堂。
2.中国著名的教堂:北京宣武门教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广州石室堂。
1.简析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共同特征1.广域性/广泛性2.区域性3.不可再生性4.永续性(重复使用性)5.文化性属性6.季节性与时限性7.观赏性(二)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1.天然性2.地带性(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1.人为性2.时代性3.变异性 2.你是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的? 1.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实用价值和基础性的主要体现。
三、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是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对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调查1. 旅游资源类型根据200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系统,课题组根据多次实地的踏勘和对风景特色的分析,从科学角度对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更为详尽、准确的分类。
取以下景源为主要景点:凤凰山、象鼻山、蛮子洞、千年核桃树、月亮湾、月亮坪、红旗水库、扯嘴坡、池塘、民居(各种姓氏院子)等20多处。
旅游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7个主类。
具体类型见下表。
表1-1 规划区旅游资源分类表2. 旅游资源条件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类型及其数量决定了其旅游业发展的水平、程度及规模。
在全国旅游资源分类的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中,本规划区拥有7主类、14亚类和26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相应类型的88%、45%和17%。
在各主类、亚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统计中,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数量分别占全国相应类型的10%、13%、36%、12%、10%、71%、33%。
见下表。
表1-2 各层次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表1-3 各主类、亚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统计从上面3个统计表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本区旅游资源主类占《国标》的88%,但亚类和基本类型尤其是基本类型所占比例很低,说明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少,规模较小,旅游资源相当贫乏。
3. 旅游资源类型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把握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更有助于为评价和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1)自然旅游资源(1)地文景观资源旅游区地质地貌形态复杂多样。
地势以丘陵和平地为主,丘陵、平地和水域分布较为集中,山、丘陵、山谷相间,起伏明显,层次感较强,景观效果较好。
(2)水域风光资源区内有红旗水库。
水库大体上呈线型,水面宽窄相间,曲折萦回。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一、引言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自然生态环境及其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的旅游资源,具有保护性、独特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构建分类与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1.自然景观类资源自然景观类资源是生态旅游的基础,包括大自然中的河流、湖泊、山脉、森林、平原等景观。
这些景观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多样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
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美国大峡谷等。
2.人文景观类资源人文景观类资源是经过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烙印的景观,是人们认识和体验不同文化的窗口。
包括历史建筑、文化遗址、传统村寨等。
例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九寨沟等。
3.生态农业类资源生态农业类资源是指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包括有机农场、生态种植基地、农耕文化体验等。
这些资源展示了生态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吸引了游客参与其中。
例如:韩国的有机农场旅游、中国的稻田艺术等。
4.生态环境教育类资源生态环境教育类资源是以生态教育和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旅游资源,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向游客传递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和知识。
例如:美国的野外生态学学习营地、瑞士的环保教育中心等。
三、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1.自然景观评价指标(1)景观多样性:评估景区内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
(2)景观完整性:评估自然景观的完好程度,包括受破坏程度和修复情况。
(3)景观可达性:评估游客到达景区及内部景点的便捷程度,包括交通设施和导览系统的完善程度。
2.人文景观评价指标(1)历史文化价值:评估景区内历史文化遗址、建筑物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2)文化传承程度:评估景区内相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包括文化节庆和民俗表演等。
(3)游客服务质量:评估景区内游客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的质量,包括导游、酒店、餐馆等。
1、旅游资源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特点:综合性、地域性、不可移动性、可重复开发性、观赏性。
3、国家标准分类体系,主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人类活动遗址、文化层、文化散落地、原始聚落)(现代节庆:旅游节、文化节、商贸农事节、体育节)4、山体、石体与峡谷的类型:山地、凸峰、造型石体、峡谷。
5、蚀余地貌景观:石体、丹霞地貌、雅丹地貌。
6、洞穴地貌:带地下河的溶洞、落水洞与竖井、天生桥、重力堆石洞。
7、水域风光的吸引因素:水形、水声、水色、水味、水影、水态。
8、瀑布的类型:构造型瀑布、堰塞瀑布、袭夺瀑布、差异侵蚀瀑布、喀斯特瀑布、悬谷瀑布。
9、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特征。
10、气象:人们把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统称为气象。
11、天象:天象是指天文现象。
天文则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的分布、运行等变化现象。
12、气象气候与天象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1分布的地域性;2、变现的奇特性;3、状态的变化性;4、环境的康乐性。
13、舒适度指数是描述气温和湿度对人体的综合影响指标之一,它表征人体在某种温、湿度条件下对该空气环境感觉舒服的程度,用气温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来表示。
14、风效指数:是指人们的裸露皮肤在气温和风速的不同组合作用下感到的冷暖程度。
15、综合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特殊保护利用价值和显著的整体自然景观特征,在管理目标、开发方式、利用方向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的自然景观综合体。
16、我国风景名胜区标志:标志为圆形图案,正中部万里长城和山水图案象征祖国悠久历史、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两侧由银杏树叶和茶树叶组成的环形图案象征风景名胜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植物景观。
图案下半部汉字为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上半部英文为NATIONAL PARK OF CHINA,意译为中国国家公园。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摘要: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体系是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传统旅游资源的区别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境、文化和经济维度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并对每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评价指标构建及权重设计。
这一分类与评价体系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旅游形式,以其注重环境保护、传承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
然而,由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与评价,成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相比传统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环境依托性:生态旅游资源必须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其保护和管理要求比较高。
2)文化内涵:生态旅游资源往往带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需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3)地域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往往具有地域特色,如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
三、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基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环境维度、文化维度和经济维度三个大类。
1)环境维度:包括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域和气候等。
2)文化维度: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民俗和乡村旅游等。
3)经济维度:包括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业和旅游产品等。
这一分类体系能够全面反映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四、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了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我们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以科学客观地评价每个维度下的资源。
1)环境维度评价:可以从景观质量、物种多样性、空气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2)文化维度评价:可以从历史价值、文化底蕴、民俗传承等方面进行评价。
3)经济维度评价:可以从旅游收入、就业机会、投资回报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设计,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劣。
五、案例分析以某国家的一个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上述的分类与评价体系进行评估。
2019年11月下半月刊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研究述评邹伏霞本文通过对国内近十几年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研究文献梳理后发现,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用性研究两方面进行。
生态旅游资源本体属性的分类占主流,但仍存在问题和矛盾。
本文重点分析了资源属性视角分类和学科视角分类的不足,并提出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应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为理论依据,保持与生态旅游理念的一致性。
一、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研究现状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类,是认识和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建立在其概念基础上,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导致学者们对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认识上意见不一,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有所长的多种分类方法。
综合学者们对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侧重理论性研究和侧重实用性研究两个方面。
(一)侧重理论性研究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李海军、杨阿莉(2007),程道品、王金叶等(2009),杨桂华、钟林生(2010)、乌兰、李玉新(2010),陈玲玲、严伟等(2012)等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总结和述评。
1.基于学科依据视角的分类李海军等认为目前主要将生态学、旅游地理学、环境学3个学科做为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理论依据,并按时间分为两大类:一是依据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分类;二是旅游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相结合的分类。
(1)以旅游地理学为学科依据,可分为以下五种。
①按生态旅游资源本体属性分类,此分类中又包含两种方法。
一种是生态旅游资源本体属性“两分法”,分为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以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两大类。
如张建萍(2001、2003),田里、李常林(2004),陈秋华、陈桂松(2009),乌兰、李玉新(2010)等,唯有白光润(2002),赛江涛、张宝军(2004)将其命名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另一种是生态旅游资源本体属性“三分法”,不仅包含了“二分法”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两大类,还增加了第三类: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袁书琪(福建师范大学,福州350007)摘 要 生态旅游成为世界旅游发展方向。
国内外对生态旅游资源基本问题的研究还在深化的过程中。
笔者针对我国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新国家标准在长期实践研究中总结经验,提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
这些基本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态旅游资源,特性,类型,评价中图分类号 Q 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4)02-0109-05On the characteristic ,type and evaluatin system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 .Y UAN Shuqi (Fu -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4,23(2):109~113.Ecological tourism has been becoming one of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world tourism .T h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issues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weak .Based on the action of our country 's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 tio n and evaluatio 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natio nal standard and the abundant ex perience of long -term practice research ,the author put forw ard the char -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 stem of ecology ical tourism resource put fo rward .T he essence issues have special sig nificance to w ester n China who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weak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 ,characteristic ,ty pe ,evaluatio n sy stem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R ].北京.2)国家环保局.2002.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R ].北京.*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D0310011)。
**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02-10-09 改回日期:2002-12-101 引 言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成为世界旅游发展方向,应当引起旅游学界对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的足够重视。
针对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新国家标准,国内外对旅游资源的研究和认识正处在深化的过程中,而对相对较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和认识还存在不少问题[2,5]。
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讨论1)。
2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生态旅游资源是否等同于一般旅游资源,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关系到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3]。
迄今为止,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并没有单独列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旅游资源评价因子只涉及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而未涉及生态价值。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亟待研究。
2.1 生态旅游的特性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取决于生态旅游的特性。
我国正在研制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对生态旅游涵义的界定,是一切生态旅游管理规范的前提2)。
诚然,迄今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国内外不同看法很多,但共识的成份比较大,且趋同的态势明显[4]。
2.1.1 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从旅游发展的吸引力来看,生态旅游的特点在于依赖人(包括游人)与环境的和谐。
这里所谓的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但也包括与自然环境关系和谐的人文环境。
而一般旅游吸引力来自景观美或某种兴趣活动的便利。
2.1.2 生态旅游的场所 从旅游活动场所来看,生态旅游的特点是处于环境质量优越的自然环境。
当今地球上纯自然环境已经不多了,且远离人类社会。
所以这里所谓的自然环境包括部分人化自然(如人工林地),以及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乡村社区。
2.1.3 生态旅游的目标 从旅游开发的目标来看,生态旅游的特点是侧重生态效益。
生态旅游地的开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 logy 2004,23(2):109~113 DOI :10.13292/j .1000-4890.2004.0059发,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建设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的游客不但有享受优质生态的权利,而且也有接受环境教育、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义务。
生态效益还包括保持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社区文化,为当地创造绿色经济及其就业机会。
2.2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2.2.1 环境容量较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旅游资源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环境容量足以支持比较全面的生态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游客要体验到优质环境,要开展人与环境和谐的活动,一些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是不足以满足这些旅游需求的。
所以生态旅游资源不是旅游资源单体,而是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是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如一座山林、一片湿地等。
2.2.2 环境质量较好 并非所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森林、草地、湿地和海滨等都是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与一般自然旅游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环境质量较好。
一些林木分泌不利于人类健康的物质,一些谷地、林地小气候恶劣,一些洞穴、湖泊、湿地有毒气,一些自然生态系统有致病的生物和微生物。
所以,并非所有的生态系统、所有的生物群落都适宜开发生态旅游。
应当指出,某些典型的生态环境退化地,也可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反面生态旅游开发价值。
如某些水土流失地等。
2.2.3 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较好 如前文所述,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不宜过多地人为加工。
人为加工多了,会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削弱旅游资源的生态功能。
如果某处生物群落可进入性极差,如果某处生态环境较好但区位环境偏僻,如果某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如果某地自然环境自然灾害频繁,如果某处生态系统是其他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的保障(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则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至少现在目前还不能成为生态旅游资源。
3 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3.1 从空间分布角度对生态旅游资源分类3.1.1 山岳生态旅游资源 由于人口和聚落稀少,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由于山体的高度和隔离作用,山岳可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组成部分的植物、动物也比较多。
山岳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保留有不少与自然环境和谐之处,也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
山岳生态旅游资源呈垂直分布,而具有多样性。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山岳生态旅游空间十分广阔,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多样。
许多山区与林区重叠。
我国山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1)。
1)福建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1999.福建省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南缘旅游区总体规划[R].福州.2)福建师范大学旅游系.2002.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R].福州.3.1.2 滨海生态旅游资源 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海陆交界地带。
由于海陆之间空气和水的往复运动,使海洋巨大的环境净化作用延伸到沿海陆上,虽然存在较密集的人口和聚落的干扰,而滨海地带仍具有较高的生态质量。
规模不大的海湾、海岛、半岛,海滩、岩岸,滨海林地、田野湿地以及近岸水域等都是滨海生态旅游资源。
滨海地带水中、陆上、空中多种多样的生物,大多数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
由于有海水作为生态旅游的活动载体,由于人类天生的亲水习性,滨海生态旅游资源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我国是个海陆兼备、季风典型的大国,海岸线漫长而曲折,滨海生态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前景看好2)。
3.1.3 河湖生态旅游资源 环境质量较高的河湖水域构成河湖生态旅游资源,其特点与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类似。
我国河川、湖泊众多,河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较多,应提高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3.1.4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 湿地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在我国是近年的事,例如东北地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经评价,其价值不亚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湿地破坏严重,必须树立湿地生态保护意识。
种类繁多的湿地生物是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
3.1.5 草原生态旅游资源 构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是高原和平原上规模较大的草地。
高山草甸和湿地草地归属山区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
草原人烟稀少,可进入性强,生物可见性强,生态旅游开发价值较高。
但草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我国草原面积虽大,但已有不少地区受到破坏。
草原生态旅游的环境容量比较有限,且季节性较强。
3.1.6 荒漠中绿洲生态旅游资源 荒漠并非毫无生机,平原和高原上的荒漠中也有绿洲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荒漠面积较大,其中的绿洲生态旅游开发利用还很少。
荒漠环境十分脆弱。
3.1.7 冰雪地带生态旅游资源除了山区、滨海、河湖、湿地、草原等地的冰雪覆盖地带之外,苔原、冰原地带的冰雪覆盖空间中也存在冰雪生态旅游资源。
110 生态学杂志 第23卷 第2期 苔原、冰原地带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远景开发价值。
这种生态旅游资源环境脆弱,特别易受污染。
3.2 从旅游产品开发角度对生态旅游资源分类3.2.1 生态观光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质量,而且具有较高的景观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多种感官吸引力。
优质生态环境中的构景地貌、构景水体、构景生物群落、构景天象气象、突变遗迹及人为生态恢复景观等,均属生态观光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对可进入性要求不高,如封山育林也可,远望景观也可。
有不少景观不美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宜开发观光旅游,少数可在生态环境许可的前提下作一些景观更新。
野生或放养动物和珍稀植物,是这类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
3.2.2 生态运动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对景观审美要求不高,注重生态质量和运动适宜空间,主要开发运动旅游产品。
例如在天然氧吧中开展有氧运动,在优质生态环境或生物群落中开展多种体育运动和竞赛。
这类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可进入性、空间容量、适宜运动多样性、适游期等。
3.2.3 生态休闲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注重生态质量、环境容量、环境多样性,对运动场地、景观审美要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