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岱召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及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明清历史见证——塞外草原上的美岱召村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村委会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内蒙古美岱召村因有美岱召庙而得名。
美岱召庙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四年。
距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阿勒坦汗在漠南丰
州滩上所建“大明金国”都城。
万历三年(公元1575)十月,明庭赐予佛像,并赐名“福化城”,成了城寺结合、政教合一,人佛同居的皇城,也是阿勒坦汗统治漠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到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福化城改建为灵觉寺,清朝康熙年间,改称“敕建寿灵寺”。
而美岱召的得名,实因麦达力活佛在此坐床传道的缘故。
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14岁的达赖四世,【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村委会
【作者单位】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村委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5
【相关文献】
1.浅析土默川阴山南麓村落的历史变迁--以美岱召村为例 [J], 王崴;刘铮
2.土默川美岱召村形态演变初探 [J], 王崴;刘铮
3.谈美岱召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与发展 [J], 裴海强
4.美岱召村汉语方言中的蒙古语借词考 [J], 胡云晖
5.塞外古刹美岱召 [J], 云普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美岱召大雄宝殿壁画蒙古贵族礼佛图作者:刘冬梅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2期TEXT/刘冬梅美岱召是藏传佛教寺院,坐落在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镇。
作为蒙古草原上藏传佛教的寺院之源,美岱召不仅是蒙古草原上的弘法中心,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美岱召之所以成为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因为它是内蒙古地区第一所藏传寺庙,最主要的是由于美岱召寺庙内保存的壁画和彩绘。
这些壁画与彩绘大约有1500平方米之多,来自我国各个时期,就连我国的吕济民先生(原国家文物局局长)都称美岱召为“壁画博物馆”。
可见美岱召壁画历代被学者们所重视的程度,美岱召壁画不仅在面积和画幅上恢弘浩大,令人咂舌,是内蒙古地区佛寺的第一大壁画,它的被人重视还因为壁画中的内容丰富程度也是其他寺庙难以望其项背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岱召壁画在蒙古族美术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是蒙古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明代蒙古史、佛教史以及建筑史与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美岱召大雄宝殿上的壁画——蒙古贵族礼佛图,历来为人所称道。
蒙古贵族礼佛图位于美岱召大雄宝殿佛殿西壁下方,画面全长14.1米,高度在1.9米左右,其中描绘人物总共61人。
礼佛图的中间是须弥座,须弥座将礼佛图一分为二,北面的礼佛图被称为“三娘子图”,南面的图像被称为“迎佛图”。
要想了解礼佛图壁画,必须对其南北两面壁画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三娘子图——巾帼女英雄文治武功美岱召蒙古贵族礼佛图的北面就是“三娘子图”,在三娘子图中,无论是身穿着官服的权贵人士、杀气满身的将领统帅、穿着盛装正在演奏着某种佛乐歌曲的喇嘛,还是如小荷般亭亭而立的少女与贵夫人,都像礼佛一般围绕着一位看起来荣耀无比的老妇人。
这位老妇人,在壁画上的高度达到了1.7米左右,从其所在的位置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她是所有人中地位最尊贵的人,也是三娘子图整组壁画中的核心。
她戴着红色的皮沿笠子帽,面容红润有起色,眉目纤细有神,看起来相当慈善。
土默特右旗旅游景点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西部。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旅游景点。
以下是土默特右旗的旅游景点介绍:一、美岱召:美岱召是土默特右旗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是一座融合了藏、汉、蒙等多元文化的古建筑群。
这里既有佛教的神秘色彩,又有蒙古族的粗犷气息。
美岱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交流平台。
二、大青山:大青山自然风光秀丽,山势雄伟,是登山、攀岩、滑翔等户外运动的热门地点。
山中有多处溶洞、奇石,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宝库。
三、大雁滩:大雁滩是一个集草原、沙漠、湖泊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壮观的草原风光,领略沙漠的神秘,还可以体验刺激的沙漠冲浪等项目。
四、阿拉坦汗墓:阿拉坦汗墓是土默特右旗的历史遗迹之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陵墓。
这里安葬着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墓地环境幽雅,建筑雄伟,是了解土默特右旗历史和文化的理想之地。
五、乌兰布和古城:乌兰布和古城位于土默特右旗境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堡遗址。
这座古城历史悠久,见证了土默特右旗的沧桑变迁。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代城堡的庄严与神秘。
六、响沙湾:响沙湾是一个集沙漠、湖泊、草原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这里的沙子会发出奇特的声音,因此得名响沙湾。
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骑骆驼穿越沙漠、滑沙、观赏沙漠日出日落等活动。
七、九峰山:九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土默特右旗境内,是一个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主的保护区。
这里山峰奇特、森林茂密、溪流清澈,是徒步探险、观景摄影的好去处。
八、白塔:白塔是土默特右旗的又一标志性建筑,是一座藏传佛教风格的佛塔。
塔身高耸入云,塔身洁白如玉,是土默特右旗的地标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藏传佛教的独特氛围,了解佛教文化。
九、喇嘛洞:喇嘛洞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佛教文化遗址。
这里有许多佛教石窟和壁画,是研究土默特右旗佛教历史和艺术的珍贵资料。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美的佛教壁画和石刻艺术,感受古代僧侣们的智慧和才情。
美岱桥民俗馆文物简介
美岱桥民俗馆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桥村,于2007年5月正式开馆,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最大的村级民俗博物馆,它所展现的是别具特色的土默川农业村落习俗样态。
美岱桥民俗博物馆以三合院落为载体,内有农耕生产、家园面貌、工艺娱乐和岁时婚庆四个展室。
在农耕生产中,人们可以见到犁、耙、耧、链枷、碌碡、扇车等农具,以及车轮、车缰、绞椎等与农业运输相关的物件。
背山的架子和砍刀等进山采樵的工具也不时进入人们的视线。
温暖的土炕和炉灶、饸饹床、麻油灯、大油柜、油篓、油坛、油罐,这些物件还原了旧时的家园面貌。
当人们触摸着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大油柜、漆成大红色的躺柜、古色古香的梳头盒、穿衣镜、老式留声机和收音机等物件的时候,会生出许多回味。
乡间的游戏是最能勾起人们甜蜜回忆的形式。
打陀螺、踢毛踺、玩弹弓、围老虎、点卜卜等,这些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再加上飘逸的风筝和迷人的元宵舞龙道具,不知道有多少中年人要梦回乡间童年了。
同时,乡间的作坊也是最诱人的。
碾房、磨坊、粉房、豆腐坊、油坊等,在民俗馆,都可以追寻到它们的影子。
岁时婚庆展室把农业社会节日和婚庆的热闹场面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坐花轿、闹洞房、再看看旧时的四铺四盖是怎样的风光。
美岱召景区观后感朋友们!我去了美岱召景区,那可真是一场超有意思的体验啊!刚到美岱召,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古代。
那宏伟的城墙,看起来特别有历史的厚重感。
就像一个严肃的老守卫,默默地站在那里,给你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我站在城墙下,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就像个小蚂蚁在仰望巨人一样。
走进景区里面,建筑风格那叫一个独特。
那些庙宇、殿堂啥的,既有蒙古的特色,又融合了汉式建筑的元素。
就好像是两种文化在这儿开了个大派对,然后碰撞出了这种超有魅力的建筑风格。
你看那屋顶的装饰,各种小雕塑精致得很,感觉每一个小物件都有自己的小秘密,等着我去发现呢。
里面的壁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色彩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可还是能看得出当年的鲜艳。
画上的人物啊,一个个都像是要从墙上走下来跟我聊天似的。
有的画像是在讲神话故事,那些神仙们的表情可生动了,仿佛在说:“看我多厉害!”还有一些画像是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从画上就能看出来那时候的生活也是热热闹闹的,有骑马的、放羊的,大家都忙活着自己的事儿。
在景区里逛着逛着,我就想象着以前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是不是每天都有喇嘛在寺庙里念经,声音回荡在整个美岱召;是不是也有像我这样的游客,不过那时候可能是骑着马、驮着货物的商人,经过这儿的时候被这美景吸引,然后就留下来住几天。
而且啊,景区里的绿化做得也不错,绿树成荫的。
我走累了就在树下歇会儿,微风吹过来,那感觉就像历史的微风在轻轻抚摸我,特别惬意。
总的来说,美岱召景区就像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这里既有文化的交融,又有美丽的风景,还有那让人捉摸不透的历史神秘感。
去了这一趟,就像做了一场梦,一场关于古代蒙古和汉族文化交融的美梦。
我觉得大家要是有机会,一定得去看看,保证让你不虚此行!。
美岱召美岱召位于包头市以东80公里处,始建于明朝庆隆年间,它是喇嘛教传入蒙古的一个重要的弘法中心.美岱召是一处罕见的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的建筑。
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城墙四角筑有重檐角楼,寺庙周围有土筑石包镶的城墙,敦厚结实,可以抵御军队和骑兵的突袭。
整个城池呈长方形,周长681米,南墙中部开设正门(南门)为城门。
供奉佛像的殿堂就在城内,寺里主体建筑有经堂、大雄宝殿、罗汉堂及观音殿等,殿宇高大雄伟,殿内供奉佛像、菩萨像,并陈列法器,墙面绘有佛传故事和护法神像等内容的壁画。
殿内壁画是美岱召的一大特色。
现存壁画为1650平方米,形象地描绘了明朝时期蒙古金国政治、宗教发展状况。
大雄宝殿内四周壁画从中线部分一直到天花板,场面宏大,构图丰满,仰视才能观看。
北壁正中绘有释迦牟尼巨像,背景绘有释迦牟尼的佛传故事画,如太子游四门、剃发出家、降伏魔女、得道成佛等,造型准确生动,富有人间情趣。
下壁为四大天王及伏虎罗汉、布袋和尚。
东壁画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道故事画,下壁是玛哈嘎拉和巧尔吉金刚以及巴拉登·哈蒙等多位喇嘛教中的护法神,造型威严凶猛诡怪夸张,线条奔放流畅生动。
在大雄宝殿东部有座二重檐歇山式建筑,这就是“太后庙”。
太后庙中曾供奉储藏三娘子骨灰。
在殿内明代绘制的壁画画面上蒙古服饰的人物画像中,有传为阿拉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画像,为内蒙古召庙壁画中独有的一处。
三娘子在历史上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她是明朝时期蒙古可汗阿拉坦汗的第三妻,长期以来,她的手里握有土默特蒙古部落三分之一的兵权。
由于她智勇兼备,才貌超群,深受阿拉坦汗的信任,并采纳了她与中原友好往来的主张。
美岱召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上都有重要的价值。
包头周边自驾游景点介绍美岱召美岱召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在建筑上更有独特的风格。
它是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
寺内有大量的壁画,如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的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这些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美岱召是一处罕见的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的建筑。
寺周围有土筑石包镶的城墙,敦厚结实,可以抵御军队的如雨的炮弹和骑兵的突袭。
供奉佛像的殿堂就在城内,山门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颇为特别。
寺里主体建筑有经堂、大雄宝殿、罗汉堂及观音殿等,殿宇高大雄伟,殿内供奉佛像、菩萨像,并陈列法器,墙面绘有佛传故事和护法神像等内容的壁画。
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在城内深处,太后庙里的檀香木塔,储放着太后骨灰。
石门包头石门水利风景区是依托昆都仑水库形成的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包括水景、峰峦景观、植物景观、天象景观、水库大坝及泄洪闸等巨型建筑物形成的气势庞大、独具一格的景观与人工创造的其它人文活动构筑物及历史遗迹等。
这些景观有机的组合与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区。
石门景区已成为包头市人民休闲、度假、避暑、观光的理想场所。
石门——昆都仑水库,位于包头西北约15公里的昆都仑河峡谷中,得名是因两岸山峰高耸夹峙,中间流水,若门洞开,名曰:石门。
昆都仑河古称石门水,河道宽阔平坦,南经秦直道可达咸阳,北出阴山可达大漠,史称中道,是阴山南北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石门正处于这一条要道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焖面焖面是山西、内蒙古西部等地家常面食,主料是面粉,配料主要是豆角和肉。
其他随自己喜好而加。
包头的焖面比其他的地方的粗一些,却非常入味。
包头街上很多的铁锅焖面馆,味道都很棒。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
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
美岱召镇境内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说明一、塞外古刹—美岱召美岱召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土右旗宗教文化旅游核心区。
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距今已有445年的历史,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美岱召是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勒坦汗主持兴建的,初为阿勒坦汗的全国都城,后改建成为寺院,是蒙古草原的寺庙之源和弘法中心,是塞北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城池,是全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城寺合一,风格独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岱召古城是一座不规则的方城,南门是正门,城门台上筑歇山式顶二楼为三重檐城楼,名为泰和门,为阿勒坦汗孙媳五兰妣吉于1606年所建,目前有遗物石匾,上书“皇国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
进泰和门后为大雄宝殿,殿前有两株明代油松,挺拔强健。
大殿为三间重檐歇山顶两层楼,南厅经堂、北厅佛殿三者勾连一体,佛殿西壁下部绘一组蒙古贵族礼佛图,大殿后为琉璃殿,歇山式三层楼阁,覆有琉璃瓦,故名。
其东为太后庙和达赖庙,太后庙为重檐歇山顶有围廊柱的灵堂建筑,传为三娘子灵堂,殿内原有一座3米高的覆钵式檀香木塔,塔下有地宫,藏有骨灰、木梳、镀银铜盆、钻石耳坠及念珠等物。
达赖庙(公爷府)在太后庙北,系一做独立小院,主房顶为二层硬山式小楼,东西各连耳房,据传达赖三世曾居于此,门前一株明代古柏,傲然挺立,此处也是乌兰夫等革命活动的旧址,太后庙前有一古井,井水甘甜清洌,富含矿物质,为召中取水处。
大殿西方佛殿和八角乃春庙。
乃春庙为藏式二层建设,作为西藏来蒙古传教的麦达里活佛住房,为密宗要地。
八角庙为重檐尖亭。
美岱召具有悠久的历史,北靠山峰,前临平原,常年有水从美岱沟流出,周围林木茂密,鸟语花香。
召内多壁画,堪称“宗教壁1画艺术博物馆”,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旗政府高度重视美岱召的规划和开发。
2005年旗政府投资40余万元,对严重影响召庙整体景观的广场进行集中拆迁清理,使美岱召庙城池景观整体凸现出来,提升了景区整体和谐之美。
内蒙古包头美岱召古遗址的文化遗产价值(一)摘要:美岱召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东部的大青山下,是集城池、寺庙、王族寝宫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址,它最早的主人是名朝中晚期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明史称俺答汗)。
阿拉坦汗深明大义,他在政治和宗教上卓有建树,通过长期的努力与明廷“隆庆议和”使蒙汉建立友好关系,使漠南中西部地区的文化经济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
美岱召是阿拉坦汗将藏传佛教引入蒙古地区的始端;美岱召是一段蒙汉人民文化生活友好交流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包头市的历史文化财富,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目前有关美岱召的一些学术上的探讨屡有争议,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对文献的研究,本文就其争议之处阐述自己的一些浅见,以待与大家共商榷。
关键词:美岱召阿拉坦汗隆庆议和藏传佛教文化遗产及其价值内蒙古地区分布有许多有名的召庙,它们象星星一样洒落在草原各地,与蒙古草原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
如呼和浩特的大召、小召、鄂尔多斯的伊克召、准格尔旗的准格尔召、达茂旗的希拉穆仁召、包头地区的五当召、美岱召等……一提到召,不免要想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其中美岱召独具风采。
无论是它的建筑结构、还是其壁画风格、以及它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都具有极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长期以来,许多专家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免有许多争议之处,这又是其自身所拥有的深厚草原文化背景的魅力之所在。
一、大青山脚下的“石头城”美岱召座落于内蒙古包头市东部的土默特右旗,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四周沃野阡阡,林木葱茏。
它于北元时期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在万历三年(1575)始建。
美岱召因四周圈围着坚固的石头城墙,所以也叫石头城。
城墙周长681米,圈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外墙由毛石堆砌,内夯筑黄土,城墙很宽,顶部可走车马。
城墙圈围成一个不规则的正方形。
城墙高约5米,城垣四角设有重檐角楼,可御敌、也可屯兵。
泰和城门在南墙居中开启,十分壮观。
如果将城内建筑由城门为起点稍向东倾斜划一条中轴线至北城墙,那么城内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平列的十八罗汉庙和观音殿,最北是琉璃殿。
内蒙古包头市美岱召景观环境浅析张羽洁(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00)美岱召作为蒙古草原黄教第一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具有汉藏结合风格特点的召庙,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景观环境具有异于中原地区园林别样的特点。
以美岱召整体景观环境为研究对象,从构成的两大序列入手,对构建要素进行逐一分析,进而总结出美岱召景观环境空间具有的特点。
美岱召;景观环境;特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景象依然如故。
到了明代,丰州城被废,明朝与蒙古各部近200年的战争以及蒙古各部间100多年频繁的拉锯战争,使得丰州滩尸横遍野、土地焦灼,阿勒坦汗率领蒙古土默特部占据丰州滩,易名土默川,并将牙帐设置于此地,这便是日后蒙古金国的都城。
1.3植物配置美岱召从顺应第一自然逐渐发展为转变生产方式创造第二自然,继而在日渐丰富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观赏性的第三自然[3]。
召内的植物以观赏花木与果树为主,除乡土树种松、柏外,还栽有桃、杏、旱柳等,当时的土默特平原已经有成规模种植的桃树、杏树、李树、苹果树、海棠树等,这些树种的果实不仅可以食用,其花也可用于观赏;殿堂建筑前也栽植有被宗教化的植物,如大雄宝殿前2株有400多年树龄的古松,被民众演绎为阿勒坦汗与三娘子的再生,成为美好姻缘的象征,达赖庙院中的望佛柏、东万佛殿中的古柏,都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树名木。
1914年地理学家张相文莅临美岱召。
据《塞北游记》记载“召中喇嘛三十余人,垣内为圃,针叶松亭亭独立,青葱可爱,柳色半黄,桃杏含苞”,以及著名画家刘岱先生通过参考《土默特志》以及美岱召周边居民的口述,绘制的较为真实美岱召复原图来看(图1),当时美岱召内的主要常绿树种是松柏,落叶乔木以柳树为主,辅以桃树、杏树,以及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生机勃勃。
这一时期的美岱召出现了第三自然,即是美学的自然,具有观赏功能以及建筑的配景功能,但配置方式比较自然粗犷。
2精神生态构建序列2.1人文底蕴美岱召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不同时期人民的需求,完成了由都城到城寺,再由家庙到美岱召村的社会交少数民族园林是我国园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岱召的介绍
美岱召是一座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美岱召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是当时蒙古族部落首领阿拉坦汗的宫殿和寺庙,也是他统治时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美岱召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蒙、汉、藏三种文化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
寺庙建筑群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钟楼、鼓楼、藏经楼、罗汉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多座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雄宝殿和藏经楼。
大雄宝殿是美岱召的主体建筑,高达33米,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寺庙,内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和其他佛像,是美岱召的核心建筑。
藏经楼则是美岱召的图书馆,珍藏着大量的佛经和历史文献,是研究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除了寺庙建筑,美岱召还有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美岱召周围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和山脉,景色秀丽,是旅游观光和户外运动的好去处。
此外,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十,美岱召还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和民俗表演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美岱召不仅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文化交融视角下内蒙古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空间环境研究文化交融视角下内蒙古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空间环境研究摘要:内蒙古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本文从文化交融的视角出发,对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的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通过对美岱召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和构造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内蒙古美岱召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在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同时,形成了一个独特而立体的文化交融空间。
关键词:文化交融;空间环境;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引言内蒙古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是内蒙古地区一处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建筑群体。
美岱召建筑群建于元朝,它是蒙古族地区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活动场所,享有盛誉。
美岱召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空间布局和构造特点,它是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本文旨在从文化交融的视角,对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的空间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和传承该建筑群体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 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的历史起源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建于元朝,是由当时的蒙古族地方官员修建而成。
美岱召传统建筑采用了蒙古族特有的建筑方式和艺术风格,它是蒙古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2. 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的文化特征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融汇了蒙古族、汉族、藏族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它既具有蒙古族建筑的特点,如四合院式布局、木构建筑、彩绘壁画等,也融入了汉族的建筑方式和藏族的装饰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多元的文化风貌。
二、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的空间环境特点1. 空间布局的特点美岱召传统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遵循了蒙古族传统建筑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建筑群整体呈现出“临水而建、面山而居”的特点,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空间关系。
在建筑群内部,主要由前堂、正殿、后殿等建筑单元组成,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和位置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机而有序的空间序列。
2. 构造特点的体现美岱召传统建筑的构造特点是其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寻找老呼市——公主府之美岱村美岱村,蒙古语村名。
据《呼和浩特市地名志》记载,“美岱”系佛名之一,清代建村。
现在的美岱村隶属于赛罕区黄合少镇,清代此地叫“卖岱”,后来称“美岱”。
该村位于土默川平原最东边,大黑河出山口处北岸。
“'美岱’是佛名,但现在村里已没有人信奉佛教,对于村名深层次的含义也无人知晓。
美岱村是有山有水的地方,公主府的公主死后就葬在东郊美岱村,美岱村附近的大黑河上四村水浇地尽属公主府,其后裔多居住在这里。
黑水河附近的美岱村公主府墓地里,埋葬的是和硕格格。
这个和硕格格应该是谁呢?从《公主府志》三代公主说来看,是指静宜公主、恪靖公主、和硕格格三代和亲公主。
早期的和硕格格、公主称呼不严格,但再不严格,只能是格格被高呼为公主,不能把公主降称为格格。
若论封号,只有多尔衮孙女是和硕格格封。
静宜公主是被历史湮没的人,仅仅是以康熙帝妹妹身份出嫁的和亲公主,没有任何封号,也非和硕格格。
恪靖公主有正式的固伦公主封,高于和硕格格。
按公主府墓地所属来看,静宜公主、恪靖公主、多尔衮曾孙女墓地,应该都在这里。
但是,如果她们都葬在这里,墓地就没有必要叫公主府和硕格格墓了。
埋葬的和硕格格,应该是雍正帝指婚的多尔衮曾外孙女和硕格格。
《公主府志》提到:“先祖四公主,死后北归库伦。
”恪靖公主墓地在大库伦,家族后裔每年去喀尔喀祭祀,直到清朝灭亡。
四公主指谁?先祖四公主,只能指固伦恪靖公主。
可是,固伦恪靖公主不存在四公主说,即便也称四公主,也管理公主府胭脂地,口子上村四公主碑也只能属于静宜公主。
因生活在清水河畔公主府开垦农田的,是静宜公主。
固伦恪靖公主出嫁喀尔喀王公,公主府就搬迁到扎达盖河一带新居了。
若静宜公主和恪靖公主二人,都有四公主称,倒也通。
两个四公主,都归库伦了?四公主说,是个谜。
静宜四公主模糊不清的史迹,根源就在于叛逆者子女,是朝廷禁忌。
已确定固伦恪靖公主墓地不在美岱村公主府墓地里,归喀尔喀。
静宜公主墓地,是否就在和硕格格墓地?她没有任何封号,非常有可能既称公主,又称格格。
对美岱召景区的提升意见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北魏民歌被生活在塞外阴山下的人民广为传唱,一首古代民歌,把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展露无遗。
作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右旗,长期以来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在这里交融,孕育产生了敕勒川文化,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但敕勒川文化的印记,却在土右旗美岱召这座百年古刹里处处彰显,踏寻美岱召,往事并不如烟。
着力改善设施水平。
始终坚持高起点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打造,建设整村改造、原生态村落、特色集镇“三型”村庄,实现“一村一规划”。
近年来,土右旗保护开发建设了美岱召蒙元历史人文景区,实施了以美岱召为核心的敕勒川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建成了6万平方米的庙前广场、美岱召历史博物馆、壁画展览馆及各种功能用房。
力争把美岱召建设成以佛教旅游文化为主,兼具历史凭吊、爱国教育、名人追访、休闲游憩和民风考察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走完美岱召,仿佛翻完了一本史书。
伫立在苍松下,仰望近在咫尺的古老阴山,历史一幕幕地在眼前闪过。
美岱召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及发展
1背景和概况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入选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名单。
美岱召村历史悠久,古城召保存完好,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美岱召村目前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村落格局和基本建筑布局形制,适合作为地区村落整体保护发展的典范,应在历史名村的保护中抢得先机,探索出呼包鄂地区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和发展新型产业相结合的路子,让历史古村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美岱召村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族大青山下。
南望黄河,背依宝丰山,东有美岱沟,西有干沟,属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管辖,西距萨拉齐镇20km。
110国道和京藏高速公路像2条巨幅的哈达,横呈于村庄面前。
村后山势险峻,村内树木葱郁。
村中央的美岱召,是土默川上一个璀璨的明珠,前来旅游观光者,无不赞赏其精美而独特的城寺建筑,无不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所倾倒。
2历史特色和价值定位
2.1历史特色
1)大明金国,板升都城。
成吉思汗17世孙阿拉塔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领导土默特部后,在宝丰山下建起大板升城(今美岱召城),并以此为基地,率领土默特部西征东扩,南讨北伐,建立了东至辽东,西达青藏的强大汗国———金国(阿拉坦,汉意为金),大板升城成为蒙古金国最初的都城,当时的萨拉齐称厂汗圐圙,因其牧主专为居住在美岱召的阿拉塔汗家族提供奶制食品,故称其为“萨拉齐”(汉意为“奶食品制造者”)。
隆庆五年(公元1570年),阿拉塔汗在妻子钟金哈屯(三娘子)的辅助下,达成“隆庆和议”。
次年,明朝奉阿拉塔汗为顺义王,阿拉塔汗奉明朝为正朔,称自己建立的国家为“大明金国”,大板升城仍为其都城,明廷赐名“福化城”,一直到1580年,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建成后,汗廷东迁。
2)依山傍水,城寺合一。
美岱召背靠大青山,南望黄河水,景色优美,建筑独特。
城召仿中原汉式,将蒙藏文化融于其中,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
召庙内有大量壁画,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蒙汉交融,脉络清晰。
阿拉坦汗主
政敕勒川的初期,这里的蒙古人依然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
在我国进入明王朝时期,由于官吏和地主的剥削及压迫,许多靠近边关的劳苦大众走出关外,谋求新的生活,其中多数逃亡到敕勒川。
开明智慧的阿拉坦汗,看到了这些背井离乡的汉人掌握的手工艺和农耕技术,收留并鼓励其在敕勒川发展农业,建设家园,才有了敕勒川上“开良田数千顷”“村连数百”的繁荣盛景。
据相关历史文献统计,明万历间,敕勒川的汉人高达十余万。
2.2价值定位
1)“政教合一”文化的稀有载体。
最初的美岱城召是汉人为阿拉塔汗主政敕勒川而修建的政治中心,至明穆宗隆庆五年,佛教红黄两派相争,黄教喇嘛到敕勒川传教,说服了原先信奉萨满教的阿拉塔汗及其贵族官员,阿拉塔汗还邀请西藏活佛索南嘉措到敕勒川弘法传教,自此,黄教在敕勒川开始盛行,明朝廷颁给阿拉坦汗金字番经及遣喇嘛番僧传习经咒,阿拉坦汗和索南嘉措在青海举行了盛大的会晤仪式并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仰华寺,并互赠尊号,美岱城召自然成为黄教在敕勒川的弘法中心。
也就造成了美岱城召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作为理政、弘法、人居的集合体,实属世界罕见的一种现象。
2)走西口文化的历史见证。
美岱召晋绥故道俗称陈大路,在美岱召村南约1km处,东西向。
故道东面从陶思浩村延伸至协力气村分岔,上路经同美岱召村而过向西延伸,下路在美岱召村南、马场村北,向西延伸。
现吕家村后仍有几百米长的一段古道遗迹依稀可见。
清代,山西汉人走西口出口外,取道杀虎口,步行十多天才能到达美岱召一带。
清乾隆年间开垦蒙地,“二饼饼”车、骡驮桥等都要往来穿梭于山西、晋绥故道。
如此的车马人流在当时来说,一定是可观的。
1945年贺龙大军打包头,向东转战,也从晋绥故道而来,路过美岱召村。
傅作义部队的大炮车在通过美岱召村时,曾被美岱召沟的山洪冲走过。
晋绥故道对繁荣塞外经济起过很大作用,但它也给美岱召一些人留下过历史的痕迹。
随着1923年平绥铁路的贯通,到日伪时期绥蒙公路的维修,晋绥故道才渐渐失去它昔日的繁荣与辉煌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3)明清蒙汉商贸活动的研究范本。
明、清时期,土默川丰州滩既是通往漠北的必经之地,也是与中原、西方的联通要道。
明末,阿勒坦汗驻牧丰州滩后,主动与明廷通贡互市,恢复蒙汉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一定要有承载商贸活动的场所才能实现,而美岱召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4)塞外板升文化的典范。
元朝灭亡后,
汉族地区农民受到封建主的严重剥削,再加上中原不断发生战争,而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却比较富裕和自由,于是大量的汉族平民不断逃入广袤的大草原躲避灾难,却遭到草原封建主的驱赶。
占居土默川的封建主阿勒坦汗很快发现,汉人进入草原后,不断地开荒种地为草原上的牧民解决了粮食、蔬菜、马草等让他困惑已久的问题。
除此,进入草原的汉人还将一些先进的技术带到草原上,造船、炼铁、种植等技术解决了游牧民族很多生活问题,汉人的进入不但不影响牧业还促进了牧业的发展,于是阿勒坦汗开始欢迎大量的汉人进入草原,并按工种不同将汉人分类聚居,现在的“察素齐”就是过去造纸的汉人聚居的地方,“萨拉齐”是挤奶人聚居的地方,“毕克齐”是书写的人居住的地方。
于是,汉人聚居的村落就成为一个个“板升”。
“板升”渐成草原重镇。
随着汉人的继续进入,草原上一个个小小的“板升”逐渐发展为工业、农业、造纸业、牧业等不断完善的城镇,直至发展成如今的大城市。
历史学家王俊杰说,“板升”的出现是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历史上的重大事情。
3发展构想
通过对美岱召的深入分析,让人不由得会对美岱召、藏传佛教和现行哲学观之间产生些许联系,如图1所示。
“缘起性空”(格鲁派教义)缘起: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即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因果法则。
佛教的欲界(现在)、色界(过去)和无色界(未来),在这里,分别对应:有情居所的凡间世俗———村寨、市场等,尘世大众;清净色质的修行之所———召庙、经殿和僧侣等寺庙主体建筑,居住修行僧侣;无形有神的自在世界———象征涅槃世界,居得道神佛仕。
哲学解释:1)关系的演绎———大中小各层空间之间既独立又关联,反映时间和空间之间、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2)境界的升华———从物质到精神,人生境界的层层递进、升华。
佛教文化和哲学价值观仿佛在追求价值、感悟幸福的新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升华和融合。
4空间布局
通过对地域风水结构的解读,找到能够统御美岱召整体空间结构的宝丰塔,进而顺应山势往南侧黄河方向推移,将美岱召村分为三大功能板块:外围板块、中心板块和入口板块。
外围板块———周围山坡谷地为主,坡度较陡,以树林果园等自然要素为主,可小规模点缀式开发。
三大空间表现形式为:守望、传承和
休闲。
中心板块———集中基地核心资源(村落、城召、学校),场地坡度缓,与现状要素进行镶嵌式开发。
三大空间表现形式为:追忆、纪念和重现。
入口板块———场地平整,可集中进行前景区建设,入口门户。
三大空间表现形式为:观赏、消费和休闲。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美岱召村“特色”和“价值”两个属性的准确解读,紧紧围绕美岱召、藏传佛教和现行哲学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征,展开描述美岱召村的发展设想和空间布局,运用全新的思维模式诠释新时代背景下美岱召村的文脉之道,为美岱召村找到了发展方向。
笔者希望通过对美岱召村实例的分析和解读,让具有不同属性和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