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154
第五章外科感染第一节、外科感染的概述第二节、外科局部感染第三节、全身性化脓性感染第四节、厌氧性感染腐败性感染第一节外科感染的概述一、概念: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分泌毒素,是局部组织或全身发生相应的病理炎性反应,这个过程叫感染。
二)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在手术或外伤等过程中,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术区或伤口并随之繁殖,对机体产生各种有害作用,叫外科感染。
感染是炎症的一个类型,因为炎症除发生于病原菌外,还能由机械性的、化学性的和物理性因素而引起。
三)外科感染与炎症的区别:外科感染是炎症的一种,感染是由细菌或其它微生物引起的,炎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
四)污染与感染的区别:污染:细菌侵入体表或创口表面,对机体为造成有害作用,机械性接触,没有发生繁殖及对机体产生毒素作用。
并且常常由于机体的防卫机能,而不呈现病原作用。
二、感染的特点:1、绝大多数是由创伤引起的(通过皮肤、粘膜))。
例如创伤性心包炎。
2、一般具有明显的局部症状(红、肿、热、痛、机能障碍),而全身症状轻微。
于全身症状相比局部症状往往占第一位。
3、常为混合性感染(葡萄球菌+链球菌)。
4、病变主要是器质性的,损伤的组织器官(放线菌)发生坏死,化脓,损毁过程,治愈后形成瘢痕组织。
5、外科感染常需手术治疗,例如脓肿的切开引流。
6、随广谱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一般性化脓性致病菌受到抑制,但耐药性细菌和一些非致病性菌或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却有增多的趋势。
三、病源菌感染的途径:一)外源性感染:致病菌通过皮肤或粘膜面的伤口侵入机体某部,随循环带至其它组织、器官的感染过程。
二)内源性感染:侵入机体的致病菌当时未能被消灭而隐藏存活在某部(腹膜粘连部位,形成瘢痕的溃疡病灶和脓肿内,组织坏死部,作结扎和缝合的缝合线上,形成包囊的异物等),当有机体全身或局部的防卫机能下降时,则发生感染。
外科感染第一节概论外科感染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等并发症。
特点多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多为器质性病变,组织化脓坏死常见。
(一)分类1、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包括疖、痈、丹毒、急性淋巴结炎等;致病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特点先急性炎症反应,后局部化脓。
2、特异性感染致病菌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
3、感染时间急性感染:3周以内亚急性感染:3w~2月慢性感染:>2月4、其他原发性、继发性感染;来源:外源性、内源性感染;条件:条件性、二重、医院内感染。
(二)致病因素1.病菌的致病因素粘附因子;数量与增殖速率;胞外酶(蛋白酶、磷脂酶、胶原酶)、外毒素(溶血毒素、肠毒素、破伤风毒素)、内毒素(脂多糖: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2.宿主免疫天然免疫(屏障作用、吞噬细胞、NK细胞、补体、细胞因子)、获得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免疫破坏屏障不完整;留置血管、体腔内导管处理不当;管腔阻塞内容物聚集;局部血流障碍、水肿、积液;严重损伤、大面积烧伤、休克;慢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使用免疫抑制剂、CAs ;先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
(三)病理改变1.非特异性感染病菌侵入组织繁殖并合成多种酶和毒素;激活凝血、补体、激肽系统、血小板、巨噬细胞;炎性介质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局部炎性细胞聚集吞噬病菌、细胞组织。
特征表现红肿热痛;部分炎性介质可进入血液引起全身反应。
⑴炎症好转(2)局部化脓⑶炎症扩展(4)转为慢性炎症2.特异性感染⑴结核病致病物质为磷脂、糖脂、结核菌素,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形成浸润、结节、肉芽肿、干酪样坏死;结核菌素引发变态反应;液化为局部无痛性冷脓肿。
(2)破伤风合成痉挛毒素,引起肌强直痉挛;无明显局部炎症反应。
⑶气性坏疽释放多种毒素,溶解血细胞、肌细胞,并产生气泡,发展迅速,波及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