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262.23 KB
- 文档页数:25
第一讲序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目录1 国民收入核算
1.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
2国内生产总值
1.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
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6名义GDP和实际GDP
1.7结束语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1均衡产出
2.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
3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2。
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2.5乘数论
2.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2。
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2.8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9结束语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3。
1投资的决定
3。
2 IS曲线
3.3利率的决定
3.4 LM曲线
3。
5 IS—LM分析
3.6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3。
7 结束语
4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4。
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4.2 财政政策效果
4。
3 货币政策效果。
《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说明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
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
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8、教学进程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讲稿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第一章总产出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DP与GNP的关系是: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GNP或GDP减折旧;等于——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1. 收入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
宏观经济学总结宏观经济学总结一、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
P=Δ/ΔY.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PS=ΔS/ΔY. 二、失业类型有哪些?(概念) 答: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失业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岗位的一种状况,处于此状况的劳动力被称为失业者。
充分就业指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失业与充分就业的概念,并不单纯指劳动力因素,也包括了对资本及其他资源的使用状况。
因为劳动力的使用总是和资本及其他资源连在一起的。
根据失业的不同性质,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事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三、失业的社会经济损失有哪些?1、失业的社会影响: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稳定。
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收到损害。
高失业率常与吸毒、高离婚率、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
家庭之外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对于失业者个人则会失去信心,在情感上受严重打击。
2、失业的经济影响: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
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则实际产出的GDP就会减少。
四、通货膨胀类型有哪些?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为1)温和的通货膨胀,2)奔腾的通货膨胀3)超级通货膨胀二)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分为1)平衡的通货膨胀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三)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分为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升。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概述•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探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践应用目录•国际收支与汇率制度改革进展•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及展望01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关注总量指标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研究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国际经济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决定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国际经济研究对象不同分析方法不同政策目标不同相互联系0102030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02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有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国民收入的主要指标,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
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值。
也称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
核算方法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国民收入概念及核算方法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包括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等。
政策目标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途径通过增加投资、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开始积累起飞所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电力等。
成熟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传统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经济增长缓慢。
起飞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推动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宏观经济学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概念1【单选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商品总产量是指(A)。
A、GDPB、恩格尔系数C、基尼系数D、戴尔指数2【单选题】谁最早给宏观经济学下定义(D)A、马歇尔B、凯恩斯C、萨缪尔森D、夏皮罗3【多选题】下列关于宏观经济学说法正确的是(ABC)。
A、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各种总量关系B、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C、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变化规律D、采用个体分析的方法4【判断题】《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
(×)5【判断题】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价格就是CPI。
(√)合成谬误和市场非出清1【单选题】零售商对价格调整时所产生的(C)叫菜单成本。
A、成本下降B、额外收入C、成本负担D、收入下降2【单选题】下列说法中,关于合成谬误正确的是(C)。
A、合成谬误中,总体等同于个体的叠加B、合成谬误中,每个人个体其实都是非理性的C、合成谬误是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D、合成谬误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理论3【单选题】为什么会银行挤兑(D)A、国家经济崩溃B、货币大量贬值C、银行经营不善D、社会谣言传言4【判断题】宏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总能找到供应和需求的平衡点,从而导致市场出清。
(×)5【判断题】每个人在银行挤兑过程中采取的是一种理性的举动。
(√)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1【单选题】凯恩斯的着作是宏观经济学的发端。
(C)A、《货币改革论》B、《论概率》C、《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D、《凡尔塞和约的经济后果》2【单选题】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包括(B)。
A、市场组织应当是自由放任的B、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干预C、市场应当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D、需求和供给能达到均衡而促使市场出清3【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帕累托有效性的含义(C)A、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不均衡点B、需求曲线的最高点C、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均衡点D、供给曲线的最高点4【判断题】从个体理性的角度来说,尽快倒掉是经济危机中处理大量滞销牛奶滞销的最佳方式。
(√)5【判断题】虽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但两者不是绝对对立的。
(×)经济危机与反危机1【单选题】凯恩斯支出的经济危机产生的三大规律不包括(D)。
A、灵活偏好与流动性陷阱B、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C、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D、产量边际成本递减规律2【单选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消费增加的速率会随收入的增加而(D)。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增加D、降低3【单选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C)。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增加D、降低4【判断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投资的收益会随着投资规模的阔大而扩大。
(×)5【判断题】宏观经济学中讲的储蓄是指存入银行的收入。
(×)反经济危机政策解读1【单选题】谁最早指出资本主义会产生过剩危机(A)A、马克思B、恩格斯C、凯恩斯D、马尔萨斯2【单选题】下面不属于凯恩斯反危机政策的是(C)。
A、深矿埋金B、挖沟填沟C、抑制消费D、发放钞票3【单选题】美国以()为主导展开了大量的工程,以此度过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C)A、资本家B、个人C、政府D、社会4【判断题】阿尔弗里德·马歇尔认为经济仅仅依靠自我的均衡是不可能平稳发展的。
(×)5【判断题】保障个人持有黄金的合法性,稳定国家经济的秩序是罗斯福提出的《黄金法案》的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变革1【单选题】马克思和凯恩斯在下列哪个领域具有一致性(A)A、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在表象B、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D、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方式2【单选题】马克思认为,(A)必然会发生新的社会变革。
A、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最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C、发展资本主义较晚的国家D、发展资本主义最早的国家3【多选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包括(ABC)。
A、灵活偏好与流动性陷阱B、资本主义消费群体的基本矛盾C、投资边际效率递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4【判断题】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认为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来避免。
(×)总产出核算的指标1【单选题】按照相关规定,中国现阶段每()统计一次GDP(B)A、年B、季度C、半年D、月2【单选题】世界大多数国家逐步开始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是在(D)。
A、60年代中期B、70年代中期C、80年代中期D、90年代中期3【单选题】下列关于GNP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B、GNP统计的是实际有形的产品,不包括无形的服务C、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不是中间产品D、GNP是流量而非存量4【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冷战时期采用的统计系统(A)A、WPSB、SMIC、GSWD、GNP5【判断题】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叫做GDP。
(×)总产出统计的标准【单选题】中国经济增长率每降低一个点,失业人口数量就可能增加多少(D)A、1400万-1600万B、1200万-1400万C、1000万-1200万D、800万-1000万2【单选题】人均GDP高于个人收入,不会受到下面哪一项因素的影响(A)A、个人所得税B、公司未分配利润C、折旧D、社会保障支付3【单选题】NDP在总产出核算的指标中指的是(C)。
A、国民收入B、个人可支配收入C、国内净产值D、个人收入4【判断题】按经济活动所在地来统计GDP,而不需要考虑其国籍。
(√)5【判断题】按国际所在地来统计GNP,而不需要考虑经济活动地。
(√)总产出指标的关系与计算1【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现阶段统计各项生产总值的主要方式(A)A、收入法和支出法B、储蓄法和投资法C、流量法和存量法D、生产法和消费法2【单选题】下列哪一项是在国内净产值到国民收入的过程中被扣除的(A)间接税B、折旧C、公司未分配利润D、转移支付3【单选题】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通过提高价格等方法将税收负担转嫁给(D)的税种叫做间接税。
A、运输者B、销售者C、生产者D、消费者4【判断题】计算总产出时,因国内私人投资和居民最终消费可以在同一个计算方法中同时计算。
(√)5【判断题】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的个人收入叫做个人可支配收入。
(√)总产出计算的校正1【单选题】考虑到进出口,()需要在以支出法计算总产出时加上。
(C)A、出口额B、进口额C、出口额减去进口额D、出口额加上进口额2【单选题】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这个过程中扣除了(C)。
A、重复计算因素B、物资折旧因素C、物价上涨因素D、相关税收因素【单选题】国家在统计总产出的时候,如果受到灰色收入或地下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会出现(D)。
A、总支出等于总收入B、总支出与总收入无法统计C、总支出小于总收入D、总支出大于总收入4【判断题】根据现阶段通行的做法,一般报道中提到的未明确标明的GDP不代表实际GDP。
(×)5【判断题】考虑到逃税等方面的因素,中国现阶段的GDP应该是比被统计出来的数字高的。
(√)消费与消费函数1【单选题】对于消费函数的二阶导数,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A、小于0B、等于0C、大于0D、不确定2【单选题】消费支出与(B)之间的依存关系叫做消费函数。
A、决定生产的各种因素B、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C、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D、决定收入的各种因素3【单选题】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上来看,下列哪一项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C)A、消费品的价格水平B、消费信贷及利率水平C、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D、消费者对其未来收入的预期4【判断题】当函数的一阶导数大于0时,反映在经济学中体现的是一个变量增加,另一个变量减少。
(×)【判断题】一般来说,消费不会跟随收入的增加而等比例增加。
(√)消费函数分析与消费倾向1【单选题】消费函数C=a+bY中的b代表的是(C)。
A、边际收入倾向B、边际储蓄倾向C、边际消费倾向D、边际成本倾向2【单选题】下列关于消费函数C=a+bY中a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其变化受收入水平影响较小B、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C、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自发性消费D、a是一个常数3【单选题】消费函数C=a+bY中的Y代表的是(B)。
A、消费B、收入C、支出D、投资4【判断题】消费与收入的比率叫做消费倾向。
(√)5【判断题】中国的消费倾向为0.5左右,储蓄在收入中的比例大概是二分之一。
(×)储蓄与储蓄函数1【单选题】下列哪一项是影响储蓄的最重要的因素(B)A、利率水平B、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C、消费习惯D、财富分配情况2【单选题】未来中国的长远边际消费倾向是(C)。
A、先低后高B、先高后低C、逐渐升高D、逐渐降低3【单选题】下列关于储蓄函数说法正确的是(C)。
A、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小于0B、一阶导数小于0,二阶导数大于0C、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大于0D、一阶导数小于0,二阶导数小于04【判断题】收入正好用完,没有任何储蓄是储蓄函数与纵轴的交点处所代表的含义。
(×)5【判断题】从中期看,购买大宗消费品是中国储蓄率较高的原因。
(×)储蓄倾向与投资1【单选题】下列等式不正确的一个是(D)。
A、MPC+MPS=1B、Y=C+SC、APC+APS=1D、APS+MPS=12【单选题】储蓄总量与(B)的比率叫做平均储蓄倾向。
A、手持现金总量B、收入总量C、消费总量D、投资总量3【单选题】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中(B)A、互相重合B、无关C、互补D、互斥4【判断题】期初的资本存量减去期末的资本存量叫做净投资。
(×)5【判断题】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总量叫做投资。
(×)投资函数1【单选题】关于投资函数,我们能够直接确定的是(C)。
A、二阶导数小于0B、二阶导数大于0C、一阶导数小于0D、一阶导数大于02【单选题】下列哪一项是影响投资的最重要因素(A)A、利率水平B、货币供求状况C、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D、投资者个人的资金状况3【单选题】α在投资函数I=α-βr中代表的是(C)。
A、自发性储蓄B、收入总量C、自发性投资D、支出总量4【判断题】β在投资函数I=α-βr中指当时的利率。
(×)5【判断题】一般来说,利率越高,投资越低。
(√)投资函数的变化与边际效率1【单选题】正常情况下,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会随着随着投资的增加而(D)。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递增D、递减2【单选题】投资函数中,原函数图像会随着β发生变化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