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1.国际关系理论

(1)概念

广义: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具体:国际关系理论就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价和预测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或者叫学说)。

(2)国际关系

综上,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之间)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

(3)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国家间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

昆西·赖特的16个核心内容

卡尔·多伊奇的12个基本问题

国际与世界

战争与和平

力量与弱点

繁荣与贫困

自由与压迫

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世界人口与粮食、资源以及环境跨国过程与相互依存

感觉与错觉

活力与革命

革命与稳定

同一性与变革性

研究内容

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伦理国际组织国际教育

国际军事战略国际关系社会学外交战略

国际关系心理学

(4)国际关系理论与历史的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基础

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思维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国际关系理论服务于历史实践并接受现实历史(国际关系)的检验

(5)如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研究者应当接近国际关系的现实,不断增加、充实研究国际问题的实证内容

在整个构建过程中,应当视国际关系为一个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研究领域

努力去发现该领域的原理和规则,并寻求能说明这些已经发现的原理和规则的途径

2.人名

(1)莱因霍尔德·尼布尔P57

1人的原罪说。

2人与集体:只有信仰基督教,才能得救。

3权力和冲突时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

4道德与权力的关系:正义有赖于均势。

5尼布尔对理想主义的批评。

(尼布尔把理想主义概括为6个方面)

①相信社会无知导致社会不公,教育和智慧可以改变社会无知;

②相信文明变得越来越道德;

③人的性格将会由公正所制约;

④相信祈求会带来友善;

⑤知识会克服人的私欲;

⑥战争是愚昧的并且将会屈从于理智。

总结理想主义的失败是由于他们忽视了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之间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的悲剧。

(2)汉斯·摩根索P66

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论:

1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2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

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核心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存在,但并非一成不变。

4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整治行动的道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

政治行动。

5普遍的道德法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能混为一谈。

6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以权力界定利益。

摩根索的国际关系哲学

1人的政治哲学

2国家行为哲学

3国家道德哲学

4国际政治哲学

5对外政策哲学

摩根索的外交任务

①根据已拥有的潜在实力确定国家目标;

②评估别国的目标及其为实现这些目标已拥有的和潜在的实力;

③确定双方的目标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相容;

④决定和实施适合于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

摩根索的外交准则

①外交必须摆脱十字军精神消除战争危险,促进道义一致;

②外交目标必须以国家利益来界定,同时以祖国的国家实力来支撑;

③外交必须从别的国家的观点来观察政治形势;

④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国家必须愿意在所有非重大问题上妥协;

⑤放弃无价值的权利以获取真正的实质权益;

⑥永远不要把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⑦永远不要让一个弱的盟国代你决定

⑧均势力量是对外政策的手段,而非主宰,是战争的工具,对外政策是和平的手段;

⑨政府是道德的引领者而非随从者

(3)亨利·基辛格P78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

1.外交哲学

A外交的战略任务是将实力转为政策,起点和落点都是安全

B外交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合法占支配地位的世界,确保全面和平的实现

C外交的重点是构建和平和秩序的基本结构

D外交的核心政策是维持均势

E外交的主要手段是谈判

2.外交思想不能脱离体系分析

3.国际格局从两极到多极

4.均势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核心。

5.通过谈判实现缓和。

(4)斯坦利·霍夫曼P112

霍夫曼的传统主义基本观点——秩序-均势-伦理:

1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2国际关系的目的是寻求克服世界无政府状态的有效途径,这就是“世界秩序理论

霍夫曼世界秩序定义三要素

A世界秩序是国家间关系处于和睦状态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式;

B世界秩序是国家间友好共处的重要条件和有规章的程序,它能提供制止暴力、防止动乱的有效手段;

C世界秩序是指合理解决争端荷花冲突、开展国际合作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有序的状态。3主张运用“历史”和“现实”的方法分析均势

霍夫曼五角均势的条件

A必须同时存在5-6个主要行为体;

B必须存在一个中心平衡的机制;

C在主要行为者中必须有共同的语言和行为准则可循;

D必须存在国际等级制

4强调伦理道义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A在国与国关系上,对武力实行道义的限制和制止。提倡平等交往、国际礼让、信守诺然、尊重主权、反对武力,强调“正当的目的,适当的手段和必要的自制”。

B在对外政策的目标上,突出维护人权的原则;

C在国际社会中建立平等公正的世界秩序,以伦理和道义的力量结束世界上的“行为无节制”、“局势不稳定”的状态。

(5)肯尼思·华尔兹P136

《人、国家与战争》的战争三根源

①人的本性和行为;

②国家内部结构问题;

③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存在

《国际政治理论》

1理与理论

2体系结构理论

体系结构理论三要素

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状态而非等级的;

②国际体系是由功能相同的国家行为体互动构成的;

③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体系内力量分布不同而引起的。

3因果关系

4权力、手段与目的

5均势理论

(6)罗伯特·吉尔平P142

体系变化论(systemic theory of change)、

国家间的权力分配构成了控制国际体系的基本形式,权力的变化会带来由国家组成的体系的变化。

影响体系变化的因素

①基本的变化动力:在行为者层面上,是追求权力和财富;在体系层面上,是市场机制和技术革新

②国内对竞争与斗争的回应及对策。

③关于权力转移的国际管理。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吉尔平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点

①双重经济

每一种经济无论是国内经济还是国外经济都含有两种相对独立又相互冲突的经济部门,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这一双重性最终导致经济技术相互依存和主权国家各自为政的世界政治体系之间的冲突。

②现代世界体系

强调世界是一个大体系,体系内的国家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依照一定的经济规律行动。

霸权衰落论(theory of hegemonic decline)

一个霸权战争的结束就是另一个霸权周期的成长,扩展以及到最终衰退开始。

霸权的周期:

①均衡阶段

②改变阶段

③扩张阶段

④维持-衰落阶段

⑤重新分配阶段

新均衡的选择:A限制对外承诺;

B进行防御战争;

C侵略扩张以减少成本。

(7)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P152

复合相互依存三个基本特征:

①存在着多渠道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使国际社会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大大加强

②越来越多的问题进入国家间关系的议事日程,国内和国际问题的区别日益变小;

③军事力量的多元化作用日益明显。

现实主义与复合相互依存条件下的不同政治进程

3.国家利益论

1概念: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性因素。

2发展阶段:

①国家至上阶段

②王朝利益阶段

③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3国家利益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及研究

国家利益的笼统化

国家利益代表什么人的利益

(①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国民的利益,即国际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②国际利益分为国内利益和国际利益

③国家利益代表统治者的利益。)

由统治者决定的国家利益的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在国家决策中的作用

4《美国国家利益》

①国家利益表现为四个等级: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②根本利益强调的是国家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

③根本利益关系到美国作为一个自由国家其根被制度和价值观的存在,以及确保为美国人民的幸福创造条件;

④国家利益与对这些利益构成的威胁是有区别的,应当加以界定;

⑤国际利益也有别于为保护和发展这些利益的政策,它们是政策的基础和起点。

⑥国家利益不仅仅是政府的宣传或公众舆论的总结,而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需;

⑦除客观存在的国家核心利益之外,还存在着其它利益层次,这反应出对国家利益的主观抉择和实施能力;

⑧国家对不同利益采取不同的政策;

⑨国家利益等级的判断常常与美国承担的国际义务有关。

⑩利益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微妙的。

5国家利益分层次分析的研究方法的好处

①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即避免国家利益的模糊不清;

②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过程中根据其重要性有前后选择。

③层次分析还具有其自身的灵活性

6奈对国家利益的新探讨

国家利益的内容和分类

权利概念和内涵的变化

美国国家利益的威胁要素

国家利益中的人权问题

4.均势论

均势的形式

1 A、B双方处于权力均势状态

2 A与B处于权力关系不均衡状态,均势有利于一方

3权力态势的转变情况

(1)由均衡变为不均衡,均势有利于一方

(2)有有利于一方的不均衡变为有利于另一方的不均衡

均势的概念

1均势是一种力量的平衡

2均势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

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

4均势是处理国家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

均势的模式

1直接对抗式均势

2竞争式均势

竞争型均势的结果

①甲乙两国实力均衡,都试图维持丙国的现状,保证丙国的独立性不受侵犯,这是丙国的独立性只是两个大国关系中的一个变量;

②在这种实力对比中,如果对实行帝国主义政策的甲国有利,力量对比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丙国的独立将会受到危害;

③如果在力量对比中,想维持现状的乙国占有决定性优势时,丙国的自由就会比较有保障;

④如果在对抗中,推行帝国主义政策的甲国完全放弃了帝国主义政策或者将这一政策转移到丁国,那么丙国的自由将会得到永久的保障。

历史上的四种均势

1欧洲均势

2过渡性全球均势

3两极均势

4全球多极均势

均势理论的特征

1西方均势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寻求权势

2实力是均势的基础

3随机变换联盟是实施均势的重要手段

4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派还认为形成均势需要一个中心制衡机制,这个均衡机制只有拥有实力的强国来充当。

5.国际政治经济学

历史

两条脉络

1国际体系层次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体系与国内政治经济体系的互动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特点

1更注重经济取向,注重国际政治关系与国际经济关系的结合

2国内政治取向

3更加注重比较研究

4在研究内容上更具体细致,特别是在国际环境对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及其结果以及国内因素如何影响一国的对外政策方面。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流派

自由主义

观点:

A在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和分析单位中,个人是主要的行为者;

B个人是理性的功利主义者;

C个人实现其特定功利靠的是自由贸易。

结论:

①强调政府在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主要职能是为市场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基础;

②主张通过建立国际机制来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

观点:

A在政治经济活动中,阶级是主要行为者;

B坚持阶级分析法,不同的阶级都为自身的经济物质利益恶行动和斗争;

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通过资本对劳工的剥削,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结论:

①强调现代社会存在着劳资的对立和对抗,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不可避免。

现实主义流派

观点:

A民族国家是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行为者;

B民族国家是理性的国际关系角色;

C民族国家在对外关系中最大限度地追求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

结论

①权力表现为对资源、角色、事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追求有利于自身的财富和权力的再分配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②民族国家应重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关系,通过冲突、竞争、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其对外目标。

6.地缘经济学

一、什么事地缘经济学

二地缘经济学的内容

1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了。

2国家要想尽办法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由此势必会损害它国的经济发展。

3地缘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经济战场,而不是军事战场。

三地缘经济学的特点

1地缘经济学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地缘”二字,但是它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的地缘概念并不完全一致。

2地缘经济学在表面上看来与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有着很大区别,但在本质上讲,地缘经济学与传统现实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

3地缘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发张中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地缘经济学与传统现实主义的相似之处

①二者都把主权国家作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②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冷战后仍然主要是竞争关系。

③二者均强调权力。

④二者对国家利益所重视的方面不同。

地缘经济学的思考

1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斗争将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斗争,其最直接的表现是跨国公司、企业和个人在国际经济上的斗争,但是其实质是国家和国家之间、政府和政府间、政策水平和政策水平之间的较量。

2冷战后国际经济斗争的目标不再是争夺领土,而是抢夺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争夺国际经济主导地位成功的希望则是在高科技领域。

3在以前的国际关系中,主要是主权国家在前台扮演主角,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企业和大公司承担了过去主权国家前台角色的相当部分。

4地缘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并不意味着国际合作自然会加强,国际市场将会越来越开放。

5在今天的战争中,战争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武装斗争不再是进行战争的唯一方式。

一、论述题2个

1.三次论战

2.文明冲突论

文明的定义

1文明是野蛮、未开化、原始、兽性等的对立面,意指人类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形态、阶段

或组织

2文明是一个民族、国家、低于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可以指其中的某一历史阶段或断层。它既可以是地域概念,也可是跨越地域、民族、国家的宗教概念。

文明实力对比的变化

亨廷顿的八大文明

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日本文明、东正教文明、儒家文明和西方文明,以及两种候选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

文明冲突的原因

①文化之间“真正的”和“基本的”差异将引发战争;

②由于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并且文化之间的摩擦越来越深,由此带来的紧张局势就会越来越严重;

③现代社会和社会变迁“正把人们从传统的狭隘的个性中解脱出来”,结果导致宗教的介入填补这一真空。

④对西方思想的价值观日益剧烈的反对将加剧文明的冲突;

⑤相对政治和经济,文化的特征和差异更缺乏易变性,因此也就更不容易协商和解决;

⑥正在增长的经济地区主义是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

亨廷顿对文明冲突的分析

1文明是人类的终极部落,文明的冲突就是全球规模的部落冲突。

2微观层面的断层线战争通常发生在信仰不同宗教、不同神的人民之间,具有相对持久性、时断时续、暴力水平高、意识形态混乱、难以通过协商解决等特点。

3亨廷顿从历史学、人口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断裂带战争爆发的原因

4由于断裂带战争是间断性的、无休止的,因此永久性的结束断裂带战争是不可能的,只能暂时性地休止断裂带冲突。

断裂带战争的原因

A历史上的冲突遗产,恐惧不安和彼此仇恨的历史记忆;

B人口比例的巨大变化,一方对另一方造成政治、经济和社会压力;

C政治上的新兴实体对民主化进程的强烈要求。

文明关系的三个阶段

1遭遇:1500年前

2冲击:16-19世纪

3互动:20世纪以来

文明的未来

亨廷顿未来新秩序的三大趋势

1西方主导的时代正在终结,几个非西方国家正在作为大国凭借它们自己的权力异军突起;2这些非西方新兴大国越来越反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偏爱它们自己的文化规范,西方物质优越性的持续衰落也将极大地瓦解西方文化的吸引力;

3每种文明内部蕴含的主要文化价值观念作为个人和政治认同的源泉越来越重要。

避免文明间的战争三原则

1避免原则

2共同调解原则

3求同原则

对亨廷顿文明冲突的评论

1亨廷顿的文明不具备国家的功能,缺乏作为国际关系行为者的基本条件。2亨廷顿的文明的核心国并不总是存在。

3亨廷顿忽视了民族主义。

3.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某一关键人物代表作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章理论概说 1. 理论(theory) 1.1 国际关系案例:两伊战争 问题:空前激烈的两伊战争,在双方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实现停火? 解释1:伊朗和伊拉克两国都不能通过此次战争征服对方,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这次战争没有意义,停战是最佳选择。 解释2:彼此势均力敌的国家之间,由于互相牵制,没有任何一方可以通过战争获取优势,所以,战争无法解决问题,还是不打为好。 两种解释的区别:第一种是具体解释(具体事件,常常是历史研究的解释);第二种是一般性解释(一类现象,属于理论解释)。 1.2 理论的涵义 所谓理论,就是在系列假定基础上得出的关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陈述。 构成分析: 理论假定:一组默认成立、不加质疑的陈述或命题。 核心命题:理论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 传统均势理论:国家之间的权力均衡可以防止战争。 民主和平理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 1.1.3 理论的特点 特点1:理论是对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的解释。 特点2:理论是对一类事实或一般性事实进行解释。 特点3:理论是系统化的解释。理论假定和核心命题之间,通过理性主义的逻辑关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特点4:理论是人为建构的解释,虽然力求真实,但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人的主观理解。 理论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真实地”揭示事实背后的联系和机制。 但是,揭示“真实联系”的困难以及“真实”本身的信念特征,导致理论与其要解释的事实相比,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形式上表现为“人为杜撰”的特征。 理论如何产生?“用发明的方式去发现”,即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想象”出事实背后可能存在的联系和机制,又要确保这些想象出的联系和机制是事物本身存在的东西,而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1.4 理论的特征性含义: 理论是在系列假定的基础上得出的关于核心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是人们建构出来用以一般性地解释自然和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关系陈述。 根据理论解释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适性理论和仅对特定现象适用的理论。 2. 范式(paradigm) 2.1 范式的含义 所谓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一般框架和视角,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我们观察生活的方式和我们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一些根本假设。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首先提出。库恩认为,“范式”是某些科学家在从事研究活动时共同遵循或信仰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信念”,是一种“世界观”或看问题的方法。举例:关于太阳系天体运行的解释中,就出现过两种不同的理论范式: 托勒密的“地心说”; 哥白尼的“日心说”。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1.国际关系理论 (1)概念 广义: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具体:国际关系理论就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价和预测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或者叫学说)。 (2)国际关系 综上,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之间)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 (3)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国家间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 昆西·赖特的16个核心内容 卡尔·多伊奇的12个基本问题 国际与世界 战争与和平 力量与弱点 繁荣与贫困 自由与压迫 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世界人口与粮食、资源以及环境跨国过程与相互依存 感觉与错觉 活力与革命 革命与稳定 同一性与变革性 研究内容

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伦理国际组织国际教育 国际军事战略国际关系社会学外交战略 国际关系心理学 (4)国际关系理论与历史的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基础 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思维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国际关系理论服务于历史实践并接受现实历史(国际关系)的检验 (5)如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研究者应当接近国际关系的现实,不断增加、充实研究国际问题的实证内容 在整个构建过程中,应当视国际关系为一个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研究领域 努力去发现该领域的原理和规则,并寻求能说明这些已经发现的原理和规则的途径 2.人名 (1)莱因霍尔德·尼布尔P57 1人的原罪说。 2人与集体:只有信仰基督教,才能得救。 3权力和冲突时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 4道德与权力的关系:正义有赖于均势。 5尼布尔对理想主义的批评。 (尼布尔把理想主义概括为6个方面) ①相信社会无知导致社会不公,教育和智慧可以改变社会无知; ②相信文明变得越来越道德; ③人的性格将会由公正所制约; ④相信祈求会带来友善; ⑤知识会克服人的私欲; ⑥战争是愚昧的并且将会屈从于理智。 总结理想主义的失败是由于他们忽视了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之间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的悲剧。 (2)汉斯·摩根索P66 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论: 1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2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 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核心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存在,但并非一成不变。 4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整治行动的道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要点 参考书目 1.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 第一讲国际关系理论及其相关概念讨论 (一)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二)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三)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 (MNCs)和跨国公司(TNCs)。 (四)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 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五)国际关系理论 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六)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 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 第二讲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演变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1. P4理论的功能: 戴维辛格(David Singer)认为,理论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实证概括的分析整体,它拥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罗伯特利柏(Robert Lieber):第一,描述。理论必须确切地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 第二,解释。理论应对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因果,说明“行为规律”和进行“评估分析”。在一个特定的体系里,理论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第三,预测。一般来说,是预测“事物发展和结果发生的模式或总趋势,是事物的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发生” 2. P6理论与历史: 雷蒙阿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约瑟夫奈:国际关系史不是国关理论,但国际关系史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来意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原始材料和现实基础。 要处理好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必须把握住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第二,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第三,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 3. 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的定义: P7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P8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是“处于权力斗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 P8昆西赖特:国际关系意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全面叙述、解释、评价、预测世界上不同政治社会关系的研究项目或学科。 P8欧奈斯特莱弗沃:国际关系是关于主权国家之间权力对权力、利益对利益、目标对目标的长期斗争。 P9斯坦利霍夫曼:IR实质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IRT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和活动的学科。 P9弗里德里克邓:国际关系是指世界体系内各个政治集体或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核心是权力问题。IRT则是“关于那些跨国的关系的只是总和”。 P9查尔斯麦克兰德:IRT是关于“世界上有组织社会实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包括对这些互动关系的有感环境的研究。 P9卡尔多伊奇:IRT应研究民族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依存和民族国家缺少控制能力的问题。 P10海沃德奥尔克:IR是关于人类的活动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交往;IR是关于世界上基本单位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P10特莱弗泰勒:IRT是解释跨越过境的各国政治活动的学科。 P10尼古拉斯巴克曼:IR是关于属于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10多尔蒂和小法尔兹格拉夫:IRT定义为研究一国或其他国际行为者是如何用某种方式影响别国或别的国际行为者的。 P10约翰伯顿:IRT应该“说明和预测国家间关系和世界大体系的运作及其过程”。 P10罗伯特利柏:IRT……是“关于有组织的大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政治学相比,IRT 重点涉及到三大要素(无政府状态、秩序和限制)和三大关系(无政府和秩序、冲突和合作、限制和发展)。 P11 IR:(美国学者)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体、国家、MNC、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IRT 则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估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4. 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P9 对外政策表现为单向式的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表现为双向式的国家或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5. 国际关系的任务:P11(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国际政治学的任务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整理

国际关系理论 1.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的出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密切的关系,是对战争灾难所作的反思的结果。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伍德罗?威尔逊(《论国家》、十四点纲领)、阿尔弗雷德?齐默恩(《中立与集体安全》、《国联与法权》)、约翰?默里。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性是善良的,或至少是可以改造的,战争可以避免。战争不是人性的产物,而是环境的结果。战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一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人类可以通过教育改造人性,避免战争。 (2)倡导国际主义,国家利益是可以调和的。理想主义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对外政策中强调国家利益是狭义的民族主义的表现。结束秘密外交,实现对外决策的民主进程,将有助于消除战争的起因。 (3)建立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保卫世界和平。国际联盟是威尔逊的“宠物”,是理想主义的希望,理想主义认为“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石”。 (4)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理想主义认为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规范和约束国家的行为,从而最终使世界避免战争。 (5)提倡国际道德,确保世界和平。理想主义认为,维护国际道德的途径使,通过国际联盟对实行侵略的国家进行制裁;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作用,提高民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 从以上可知,“国际主义”、“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理想主义的理论和外交实践。 2.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摩根索的扛鼎之作《国家间政治》是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核心的内容是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1)政治是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为了使社会不断完善,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 (2)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它是政治现实主义的核心,它使国际政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区别于经济学(以财富界定权力)、论理学、美学和宗教学; (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核心概念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权力是政治的目的,政治是权力的实质,任何政治都受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支配,这是普遍适用和客观存在的;另外决定历史特定时期行动的那种利益,又取决于对外政策制定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因而其有变化性和多样性; (4)普遍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领域。政治现实主义深知政治性动的道德意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政治行动。但是普遍道德原则不能以其抽象的形式应用于国家的行为,而必须渗透到具体的时间地点的情况中; (5)不应把具体国家的道德扩展为普遍的标准。所有国家都有一种把自己国家的模式推广到更大范围的冲动,但是,政治现实主义认为,某个国家的道德可能适用于特定的国家,但并不一定适合更大的范围; (6)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以权力界定利益。因此政治现实主义与其它学派之间的区别是真是的、是深刻的。 3.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 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1)国家是国际政治最重要的行为者;

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关系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当代国 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密切,理论为实践提供了参考,而实践又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一、国际关系的理论体系 1.现实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流学派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国家是国际政治体 系中的主要参与者,追求自身利益是国家的首要目标。因此,现实主义者强调强势政策和霸权主义,认为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和国家实力才是在国际上获得胜利和稳定的关键。 2.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反面,主张通过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解决国际事务。自 由主义者认为,通过自由贸易和开放的市场体系,有助于提升国际间的互相依存程度,达到共同繁荣的局面。此外,自由主义者还认为多元化、文化交流等非政治性因素也对国际关系有很大影响力。在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中,自由主义观点得到了广泛支持。 3.构成主义理论 构成主义则强调了国家的行为和观念与国际体系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看重 的是国家的“能力”因素,而“利益”并不是构成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构成主义者认为,人们的观念因素、文化推动等非常重要,影响了我们如何观察和分析国际事务。 二、当代国际关系的实践 1.“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它意味着各国必须面对共同的挑战,寻找共同 的解决方法。例如,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2.民族主义抬头和扩张主义 亿元彩票app在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加强了对民族主义的重视, 抬头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难点和挑战之一。例如,南海问题和朝韩半岛的紧张局势等。 3.新冠病毒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也给国际体系带来了巨 大的挑战。疫情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也为促进全球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结语 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非常复杂,既有简单明了的政治决策,也有新 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到国际关系。为了推动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各种困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合作,增强协调力,共同面对全球挑战。

国际关系理论提纲

国际关系理论提纲 国际关系理论的内容和范畴: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 世界政治经济理论 国际关系的常见定义: 国际关系是制包括国际组织、国家等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特别是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国际关系是指国家、国际组织、各种实体及个人相互之间的跨国关系。 国际关系学新的定义: 国际关系学是研究和探讨国际行为体相互关系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门学问。 第一部分外交政策理论 第一章国内经济政治结构与外交政策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内政的动态内容 国家内政的基本框架、结构

1、社会制度与外交政策 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 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2、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政党政治、选举政治、利益集团政治 3、公众、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 公众舆论结构图: 核心舆论:决策者的舆论 中心舆论:精英舆论 边缘舆论:大众舆论 第二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第三章国家力量与外交政策 权力power=力量+影响力(控制力)

摩根索国家力量要素理论: 认为决定国家力量主要取决于九个方面的要素: 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国民特性、国民士气、外交质量、政府质量 国家力量分析与对比 克莱因国力公式: 国家力量 = (自然基本力量 + 经济力量 + 军事力量)×(国家战略 + 意志) 硬实力与软实力 约瑟夫·奈;软实力是指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力,而不是通过强制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 和结果的能力。 第四章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 孙子: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现代战略的概念:战略是对事务全局的规划和指导。 战略要素:形式判断、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引言 国际关系是研究各个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 作用的学科。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指从20世纪20 年代至今,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对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深入的理论分析,也为国际政治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经典实力政治理论 经典实力政治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主要强调国家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这一理论,国家的实力决定了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经典实力政治理论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冲突,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权力博弈的过程。 制度主义理论 制度主义理论是另一种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流派。该理论强调国际体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根据制度主义理论,国际体制是由一系列国际规则、组织和习惯构成的,这

些制度对国家的行为和政策具有约束力。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直接互动,还受到国际体制的制约和引导。 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另一个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流派。该理论强调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对于国际关系的重要性。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可以通过合作与协商来解决各种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竞争和冲突。自由主义理论主张国际关系应该建立在法治和民主的基础上,通过国际组织和机制来实现国家间的合作。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又一重要流派。该理论认为,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和意义创造的结果。社会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国际关系中的观念、认同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根据这一理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权力竞争,还包括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流。 后现实主义理论 后现实主义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该理论批判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些假设和观点。后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八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8.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软权力论(见表8-1)★★★ 表8-1软权力论 考点二:地缘经济学★★★ 1.经济/生态政治学(见表8-2) 表8-2经济/生态政治学

2.地缘经济学概论(见表8-3) 表8-3地缘经济学概论 3.由地缘经济学引起的思考 (1)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斗争将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斗争,虽然这场斗争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企业和个人在国际经济上的斗争,但其实质是国家间、政府间、政策水平间的较量。 (2)冷战后国际经济斗争的目标再不是争夺领土,而是抢夺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争夺国际经济主导地位成功的希望则是在

高科技领域。这里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3)在现在的国际关系中,企业和大公司承担了过去主权国家前台角色的相当部分。现在的国际关系,再不纯粹表现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而经常表现为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企业和企业、跨国公司和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家,甚至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4)地缘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并不意味着国际合作自然会加强,国际市场将越来越开放。 在今天的战争中,武装斗争再不是进行战争的唯一方式。在经济利益、政治斗争和战争三者的关系上,过去的公式是:经济利益——政治斗争——战争(武装斗争);今天的公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为:经济利益——战争(非武装斗争)。 考点三:两枝世界政治论★★★ 1.“后国际政治”观和“分合论”世界观(见表8-4) 表8-4“后国际政治”观和“分合论”世界观 2.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分合论(见表8-5) 表8-5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分合论对照表 3.两枝世界政治概述(见表8-6) 表8-6两枝世界政治概述

三大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国际安全观之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 [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 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国际关系理论 2.博弈论 3.集体安全 4.国际机制 5.全球化新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歧表现在哪里? 2.简析约翰·加尔腾的结构主义和平理论。 3.简述权力存在的四个条件。 4.简述冷战后美国“民主外交”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世界新秩序的不同模式。 2.国家利益在一国对外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着一国的对外政策, 请论述国家利益的内涵,并分析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国际关系理论 答: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学术总称,是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国际关系理论也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和多维性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军事战略、外交政策、国际伦理、国际教育、国际关系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心理学。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

最活跃的因素。即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 2.博弈论 答: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原是一种数学的运筹学方法,20世纪40年代被应用到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经济和贸易竞争。20世纪50年代以后,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最常见的国际政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囚犯的困境”、“针对不平等的威胁对策”和“协调博弈”等,其中又可分为“零—和”或“定数—和”、“非零一和”或“变量一和”、“两方”和“多方”的博弈模型。博弈论在国际合作问题上的应用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假定的基础上的,即:国家是统一而理性的行为主体,国际间的博弈是由国家居主导地位的。在大多数研究国际问题的西方学者看来,博弈论模型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借以分析国家间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理论方法。 3.集体安全 答:集体安全是指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禁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根据集体安全理论,一国如果侵犯其他国家,必然遭到其余所有国家的反对和制约,从而使任何侵略行为遭到失败,使潜在的侵略意图得到抑制。集体安全方案包含两个原则:威慑原则和普遍性原则。集体安全通过形成压倒性的反侵略联合力量来威慑或抑制侵略,从而促成国际冲突的解决。历史上的国际联盟和今天的联合国都是实施集体安全机制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集中反映了集体安全机制的构想。 4.国际机制 答:国际机制最典型的定义有三种:①斯蒂芬·克拉斯纳认为,国际机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②唐纳德·柏契拉和雷蒙·霍普金斯认为,国际机制是国际行为的机制化;③奥伦·扬等人认为,国际机制是指国家间的多边协议,旨在协调某一问题领域的国际行为。国际机制的三个要素包括共同的国际行为模式,协调国际间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10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10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后六章详细总结 第一论国家利益论 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经过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 1、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 摩根索提出明确的定义: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3、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们决定的,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 1、在国家利益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 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十个基本概念。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对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的好处在于: 第一,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第二,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

第三,这样的层次分析还具有它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第二派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 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统治者的利益。 3、摩根索认为,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个国家的权力来决定的。国家的权力大, 国家的利益就可能大;国家的权力小,国家的利益就只能小。总之,一个国家国家利益的制定说到底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而这个客观存在物就是一个国家的实力。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世界政治的主要推动力” 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外交决策中起者关键的作用,任何其他因素在外交决策中都不可以取代它。 第二论权利论 一、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权力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政治中。 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的行为之上的能力。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权力在国内政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应得惩罚的权力、报偿的权力和制约的权力。 西方学者还认为,在国内政治中,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人格、财产和组织。 在国际关系上对权力的研究,我们应当注意两个问题: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1. 引言 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国家间相互关系、国际组织和全球性问题的学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发展,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思想。本文将介绍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和核心观点。 2.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之一。现实主义强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竞争。它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无情的现实,国家的行为主要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著名的现实主义学者包括摩尔根索与吉尔平等。 现实主义分为结构现实主义和经典现实主义两个分支。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和力量分配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国家的行为主要受到国际体系的制约。经典现实主义强调国家的利益和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相互依存和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3.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流派。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共同利益和国际制度的重要性。它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竞争和冲突的结果,合作和共同利益也非常重要。自由主义学者强调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多边合作的作用。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包括凯特伯尔和约瑟夫等。

自由主义分为制度自由主义和民主自由主义两个分支。制度自由主义认为国际体系和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有重要影响,它们可以帮助国家解决协调问题并促进合作。民主自由主义则认为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经济有助于国际合作和和平发展。 4.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它强调国际体系和社会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国家行为不仅受到国际体系的制约,还受到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影响。结构主义学者主张通过研究国际体系和国家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和预测国际行为。 结构主义分为阶级结构主义和文化结构主义两个分支。阶级结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不平等和阶级冲突对国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文化结构主义则认为文化差异和认同对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5. 重构主义 重构主义是一种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批判和重构的新兴理论。重构主义认为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往往忽略了非传统的因素和视角,需要更加关注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因素。重构主义强调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主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引入更多的跨学科方法和视角。 重构主义学者强调国际关系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多样性,重视文化认同、历史地理和身份政治的因素。他们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应该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对话,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解释。

卢明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笔记整理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笔记整理 第一章国际关系发展史上的四次大论战(略) 第二章国家主权论 2.1 国家主权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西欧“领土国家”的形成。主权概念的出现同领土国家的形成相联系。领土国家:⑴必须有一定的人群组合。⑵这些人群必须在政治上组织起来,必须能够集体地行动。⑶必须有一定的领土。 第一个提出主权原则的是法国人让·博丹(Jean Bodin),他在《论共和国》说,⑴国家的本质是其政府的统一性,一个国家必须且只能有一个君主。⑵君主虽不受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约束,却受到深得民心法律或自然法或理性法的约束(接近国际法的概念)。 评价:博丹的主权概念还是很朦胧的,主要是领土国家内的最高权力的体现,基本上没有涉及主权的外部体现。 荷兰法学家雨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625年出版《战争和和平法》,被誉为第一部国际关系教科书。他认为,一个主权国家不能受另一国的法律制约。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正式承认国家主权原则是国家关系中应当遵守的准则。该条约是近代史上最早承认国家主权原则的国际条约。这是国家主权原则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一个重大发展。 民族国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促使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nation)和“国家”(state)而词经常变换使用。具有共同语言、习惯和传统的人民逐渐有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和国家应当合二为一,每一个民族应当拥有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民族。评价:当时民族国家的概念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历史进步性,也暴露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不是单一民族国家的“理想”,而是“民族国家”的现实才是主权国家当时被赋予的新属性。 瑞士法学家瓦特尔(Emerich de Vattel)1758年出版《国际法》。他认为,国家级不受其他国家的约束,也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他的国家主权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或平民阶级(第三等级)反对君主权力,不承认君主制定的法律,要求平民主权的愿望。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其原意就是“平民主权”(popular sovereignty),都订了郡主主权的旧概念。卢梭特别强调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2.2 国家主权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性 国家主权的内部特征,即国家主权在国家内部的体现,通常称为“对内主权”(internal sovereignty)国家主权在国内体现为在本国领土范围内对人民、土地和其他国家财产行使最高司法管辖权,包括征税权、土地使用权以及必要得市的征兵权等等,执行国内主权的国家代表是该国合法的中央政府。 国家主权的外在特征,即国家主权的外在体现,通常称为“对外主权”(external sovereity),确切的含义实在外部世界,在对外关系中行使自己国家的主权。体现:⑴独立。 ⑵平等。⑶一致同意:各主权国家在处理共同的国际植物或处理双边、多边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时,不能强加于人,只能通过协商和谈判求得一致同意。有时,多数同意的协议或决议也可以施行,但只对已同意的国家有约束力。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否决权也是平等的。2.3 国家主权原则和国际法、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和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的关系 一、国家主权原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一致性 ⑴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一部分,是最基本的国际法准则。因此,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⑵现行国际法除了国家主权原则无可争议以外,很少为所有国家都接受。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重点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第一章当代世界总格局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1.含义:雅尔塔体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三国首脑通过德黑兰会议,雅 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就如何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处理战后问题达成的一系列协议。 2.雅尔塔体制的基本内容 (1)欧洲一分为二(西欧—资本主义东欧—社会主义) (2)德国一分为二(西边—美、法东部—苏联) (3)调整了欧洲国家领土(压缩波兰的领土面积,扩大苏联领土面积) (4)确认巴尔干半岛的实力范围(苏联的势力范围) (5)在远东地区划分势力范围(日本—美国占领美国势力范围) (6)建立联合国问题 3.影响 (1)积极作用:雅尔塔体制的最终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清除德日法西斯势力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为了共同利益,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是可以实现有效合作、和平共处的。 (2)消极作用:雅尔塔体制具有美、英、苏三国根据自己实力争夺和瓜分胜利果实的性质,一些国家的主权由此遭到了践踏。 (3)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1.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1)凯南报告—冷战的酝酿(1946年2月美国驻苏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国会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报告:首次提出对苏联实行遏制的方针,为美外交政策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2)“铁幕”演说—冷战信号(1946年3月5号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威斯敏特学院发表了铁幕演说,呼吁英美合作,建立军事同盟,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3)“杜鲁门主义”—冷战全面展开(22页第四段,1947年3月12杜鲁门主义实质“反共,反苏) (4)“马歇尔计划”—冷战的政策(1947年6.5.。。。。。。) (5)第四点计划(33页第三段) (6)北大西洋公约—最终形成 2.社会主义阵营 (1)成立情报局(1947.7)—政治上(9个国家) (2)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7—1949)简称“互经会”(6个国家) (3)中苏同盟(1950.2) (4)“华沙条约”(1955.5) 3.两大阵营的对峙(24—25页) (1)政治上主要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 (2)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3)军事上表现为“冷热站对抗”—柏林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总结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汇总 无政府社会 英国著名学者赫德利·布尔撰写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被称为“英国学派”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书从国家组成国际社会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分析了世界秩序或国际秩序如何得以维持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该书作者认为,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等国际社会的制度,同国际秩序的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本书中,布尔探讨了三个主要问题:世界政治秩序的本质是什么?在当代国家体系中,秩序如何得以维持?通往世界秩序的何种替代道路是可行的和适当的?与许多肤浅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主权国家体系没有衰落,它并不是世界秩序的障碍,而是其重要的基石。 本书第一部分试图界定秩序,以说明世界政治中并不存在着秩序,探讨了世界政治中秩序与正义的关系。第二部分说明了秩序在当代国家体系中是如何通过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的特殊地位等国际社会的制度得以维持的。第三部分分析了世界政治组织的替代形式。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鉴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发展了一套国际体系的社会建构理论。亚历山大·温特阐述了建构原则的中心要求,提出了相对于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如今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本体论——的建构理念主义的世界观。他构筑了一个国际政治的文化理论,该理论使国家——无论它们彼此间是看作敌人、竞争对手还是朋友——成为其中的一个基本的决定性因素。这些不同的角色由不同的“无政府状态文化”所构成,就像霍布斯式、洛克式和康德式这三种独立的宏观层次国际政治文化分别描述的那样。无政府文化是一种国家控制的共有观念,这种思想影响着国家权力的含义和国家利益的内容,并且在国际体系中产生了行为趋势。这部著作描述了驱使一种无政府文化向另一种无政府文化转变的四个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化以及自我约束——并且把它们与资本主义和民主在时兴康德文化的西方所扮演的角色联系起来。 国际政治理论 是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的宣言书,它标志着一个既不同于科学行为主义又有别于经典现实主义的新学派的诞生。自那时以来,新现实主义的各种观点及其变迁和新自由主义的批评,无一不是同沃尔兹的这篇名著联系在一起的。沃尔兹从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构建起一套全新的、系统的、以国际政治结构这个概念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论。沃尔兹明确宣布了他所代表的新现实主义与摩根索所代表的经典现实主义的区别。他说,摩根索始终关注强权,而他则看重安全;前者从人和国家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去理解国际关系,而他则从国际政治的单位和结构两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上去探求国际关系的规律,因此,他所展示的国际关系是多层次的、系统的、但以结构为核心的。沃尔兹进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