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共政策评估--JA7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72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的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
公共政策评估的条件1.政策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的需要。
2纠偏的需要3,衡量成本和效果的需要。
4。
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积极目的:1.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2.通过政策评估活动明确政策的可行性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可行性判断3.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的程序与技术4.不同的政策会有不同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这就需要评估活动,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利条件。
消极目的:1.炫耀工作业绩为本级政府或相关政府部门功德歌颂,过分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
2.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策活动运算,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
3.规避责任。
4.拖延时间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提供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
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政策调整的三种手段:1.政策延续 2。
政策革新 3。
政策终结3.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
4.政策评估是从新配置资源的基本前提。
5.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途径.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重。
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公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进行公共政策评估的工作:A.政策调查报告 B 政府工作报告 C 公民意见和投诉 D 政策听证会E. 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2.专业机构和人员。
3.大众传播媒介.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正式评估: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根据一定的评估理论,为了实现评估目标,按照一定的评估程序而对相关的评估对象所进行的评估。
特点:1。
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1 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冲突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与动态性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形成、提出与分析一公共政策问题有谁提出1政治领袖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3民意代表4大众传媒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6政府部门本身二公共政策问题分析边界分析法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多角度分析1个人角度2组织角度3技术角度类别分析法1实质的相关性2穷尽性3相互排斥性4一致性5层析分明原因层次分析1可能原因2合理原因3可行原因类比分析法1人的类比2直接类比3符号类比4想象类比头脑风暴又称为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1组建团体2意见产出3意见评估4意见排序假设分析法1确定厉害人关系2呈现假设3评比假设4汇集假设5综合假设第三节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1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2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政府议程按照建立的过程分为1界定议程2规划议程3磋商议程4循环议程按照政策问题的重要程度分为实质议程和象征议程二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1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主要有四个阶段1创始2说明3扩散4进入1外在创始模型属于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民主和和平的社会中常见2动员模型属于政府直接常识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不太民主的3内在创始模型属于政府因解决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中标在财富和权利高度集中的社会比较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指标和效果。
执行公共政策评估一、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所谓程序,是指对某种活动进行的步骤、次序等的规定或计划。
许多事务的处理要讲程序,公共政策评估活动也不例外,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或步骤。
一般来说,公共政策评估活动存在三个相互关联的程序,即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
1.评估准备阶段正如一项工程在施工之前要进行严密、精心的设计一样,每项公共政策评估在实施以前也都要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
评估准备阶段对于公共政策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就能抓住关键的政策问题,明确评估的中心和重点,避免盲目性,使公共政策评估工作顺利进行。
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1)明确评估目的。
所谓明确评估目的,就是确定为什么要进行评估的问题。
评估目的可能不止一个,但往往要确定其主要的目的。
评估目的决定了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基本方向。
只有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评估,才能使各类参与评估者及其直接评估者步调一致,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
(2)确定评估对象。
这是评估工作的第一步。
只有解决好评估什么,才能把评估的目的、标准与方法等要素随之而确定下来。
公共政策的相关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在确定公共政策的评估对象时要有所选择,不能随意或胡乱评估某一公共政策。
这就要求做到:一方面选择的评估对象必须确有价值,能够通过评估达到预定的或可能的目的;另一方面所选择的评估对象又必须是可以进行评估的,即从时机、人力、物力、财力上看均能满足评估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3)确定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有一般标准,也有具体标准,有国外的标准,也有国内的标准;这就要根据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
实践中,评估标准一般都要进一步地量化,即采用“指标体系及其指标体系的集合”来实施评估活动。
(4)评估人员培训。
评估人员是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系统构成要素中的最主要的要素。
其素质的高低、专业化程度、评估态度、敬业精神、评估立场等都直接影响评估的质量。
因此,培训和选择评估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及其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公共政策评估的定位与核心职能当前,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大幅度提升了政府决策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亟须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建立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用以提升重大决策的效率与科学性,其不仅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落地性环节,同时也是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着力点。
对于智库等第三方政策评估机构而言,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方法、指标体系、标准化流程以及决策咨询大数据等内容,将使评估过程成为国家科学决策体系中的必要性环节,以此进一步完善我国决策咨询制度建设。
公共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科学的评估工具与评估方法对于政策的必要性、可行性、成本收益及实施效果作出的综合判断与评价,其目的在于降低决策风险,提升政策实施效率,对不合理或不完善的政策立项与实施过程适时进行调整与改进,以及为新政策的制定建立理论依据和经验比对。
公共政策评估工作在正式启动后将依次开展以下四项基本程序:一是明确独立性的评估主体;二是确定评估工作的原则与标准;三是运用一定的评估方法对政策方案作出具体评估;四是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从国际经验看,一是成立专门、独立的评估机构或组织团体,保障公共政策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二是重视评估主体构成的多元化,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参与机制,用以提高评估工作的民众参与度和公信力。
三是注重评估工作的保障机制建设,将评估过程的核心事项进行立法,确保评估工作的权威性与约束力。
四是制定评估实施方案,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与标准化的评估步骤。
五是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公众对于政策评估过程的知情权,通过信息反馈机制降低政策实施风险。
六是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组建和选拔,通过教育培训、资格认证等方式,提升政策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水平等。
公共政策评估的定位与核心职能公共政策评估从“评估主体权责化”“评估标准科学化”以及“评估技术规范化”等三个方面明确了公共政策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与互动机制,有利于建立职责明确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效率和水平,切实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