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板块二 强权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综合检测A卷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6
中国近现代史板块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这主要表明( )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解析:选C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据材料“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可知清朝并没有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故A项错误;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受到列强势力挑战,故C项正确;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有绝对化倾向,故D项错误。
2.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
按旧制,捐输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
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B.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C.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D.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解析:选C 根据材料“咸丰以来”和所学可知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迅速占据南方部分省份,使清政府财政困难,为迅速补给财政,清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故C项正确。
3.(2017·长沙质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
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 )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解析:选D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了军事近代化进程,并且近代化取得了较大成果,故A、B两项错误;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成为当时重要的思潮之一,对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戊戌变法,故D项正确。
板块五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题,共48分)1.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该规定( )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B.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的公有化体现在工业、农业方面,题目涉及的是分配,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19年”得知,此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保证军事上的胜利,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此项措施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此时苏俄处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目的是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故D项错误。
2.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作出最适度运用。
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
下列选项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B.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C.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D.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革解析:选D 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社强调提高公有化程度,一定程度损害了农民利益,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不是以家庭为单位,故C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3.(2017·昆明一中模拟)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在1918~1928年的恢复建设过程中,曾大量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
这一举动( )A.造成了欧洲经济的衰落B.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C.增大了美国经济的风险D.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解析:选C 材料中“恢复建设过程中”不是造成衰落,而是有利于恢复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不代表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故B项错误;1929年美国从柯立芝繁荣爆发大危机,与材料中“1918~1928年”相符,故C项正确;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与材料中“在1918~1928年”不符,故D项错误。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题历史(二)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D解析:本题的错选主要集中在C项,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2. B解析:解题时应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方面去分析。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奴隶制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商朝青铜制造业发达。
通过分析,可知本题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3. A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明确,“鼎”是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段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周王对不同阶层用鼎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这一规定说明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周王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本题所给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没有反映材料的本质问题,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4. C解析:解题应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它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也随之动摇,到了周朝后期,分封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形成了分裂割据势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题所给A、B、D三项都不是造成分裂割据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
5. B解析:根据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地丁银的内容及其中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来看。
6. A解析:从整个材料看,商贾与小民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包买商与雇佣工人的关系,所以,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7. C解析:此题为历史结论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理解和对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认识。
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发展资本主义和民族独立。
A项说得过于笼统,语焉不详。
B项不符合实际,美国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只要求对清政府进行改良,企图实行君主立宪制。
专题四近代中国政治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 ) A.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B.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C.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D.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可以看出作者强调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抗争、探索,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D项符合题意;AB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对中国的掠夺,故C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 A.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C.中国社会全面落后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前,西方工业文明崛起,为了满足发展中的需求,采取了对外侵略,故选D项。
]3.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人,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三线交织建通史] 政治线·经济线·文化线[三层精研明高考] 考多少·考什么·怎么考考多少全国卷选择题对中国近代史的考查也相对稳定,一般是3个小题,集中在28~30题上命题,分值稳定在12分。
非选择题侧重中西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的比较,分值最低15分,最高37分。
考什么怎么考1.注重基础性高考命题往往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作答必须结合所学知识,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30题考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注重综合性高考命题的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综合考查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方法。
3.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考查国史、党史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社会热点,强调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2017年全国卷Ⅱ第30题,材料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性。
通史整合(四)|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历史发展怎么样] 明阶段特征,有利于定位思考方向[三维坐标定位][三条主线定论]政治把握两条线索: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动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统治于1912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专题综合检测(五)[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四川南充二模)下列表格是洋务运动期间于1875~1895年聘用洋员的详细资料(部分)。
据此表可推知()B.欧美国家积极支持中国的洋务运动C.外援促使中国近代化顺利完成D.中国军事近代化洋员也做出了贡献解析:选D。
观察表格可知,洋员参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选D项。
洋员不等于欧美各国,故A项错误;洋员参与洋务运动不等同于欧美国家积极支持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部分推动中国近代化而非近代化完成,故C项错误2.(2017·山东泰安一模)下列表格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
该表表明()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解析:选D。
据表格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一方面会出现进口增加,同时客观上对出口起到推动作用,故选D项。
3.(2017·江西五市八校第二次联考)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
……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
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
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
”材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C.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D.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解析:选D。
材料体现的是改革与传统中国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材料肯定了改革的进步性,故B项错误,该项与材料所述相悖,故C错误;根据材料“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改革者们在谨小慎微中不断前行,故D项正确。
4.(2017·宁夏银川质量检测)1897年创设的商务印书馆,最初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印刷各种商业、商界的文件和账簿等,所以称为“商务”。
板块二综合检测B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郑州质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
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解析:选C 租界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能体现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A项错误;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属于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B项错误;互派公使是近现代正常的国际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中国放弃宗藩朝鲜是中国实力衰落的表现,不能体现出晚清政府实行了近现代外交体系,故D项错误。
2.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
这说明( )A.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D.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解析:选D 材料不能说明民间开始成为救灾的主导,救灾依然是政府主导之下的行为,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属于光绪中后期,而不是“光绪初年”,故B项错误;政策的变化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的变化反映出清政府的权威趋于衰弱,故D项正确。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吕思勉意在强调( )A.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B.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C.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D.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解析:选B 根据“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可知吕思勉认为外来侵略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关键,所以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故B项正确。
板块二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青岛检测)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0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选D 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铜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2.(2018届高三·河南六市联考)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解析:选C 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变化:由禁止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特别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C项正确。
3.甲午中日战争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
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C.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解析:选D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4.“官有三畏:畏洋人、畏革命党、畏姨太太;民有三畏:畏民贼、畏蠹国虫、畏卖国奴;顽固党有三畏:畏拆城、畏剪发、畏易服;学生有三畏:畏作文、畏考试、畏读国文。
现代史检测试题A卷(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1.(2017·广西重点中学联考)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
”这反映( )A。
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B。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了粮荒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解析:A 由材料可知当时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
当时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余粮收集制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不得人心,必然引发新的革命,苏俄新生政权隐藏着危机,故A项正确;政府并没有实行战争政策,故B项错误;德国军队大举入侵的是二战时期的苏联,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斯大林时期实施的,故D项错误。
2。
(2017·四川泸州三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反映了斯塔夫里阿诺斯( )A。
强调全世界都要用苏联模式B.从全球视野看待斯大林模式C。
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改造西方D。
认为苏联与西方应相互借鉴解析:B 由题干中的“五年计划”“西方经济的崩溃"和斯蒂芬斯的声明可以看出指的是经济大危机时期,苏联计划经济发挥了极大优越性,可以让西方国家借鉴,B项符合题意。
A项“都要用"表述绝对,错误;西方借鉴苏联经验的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C项错误;题意只有西方借鉴苏联,没体现苏联借鉴西方,D项排除.3。
(2017·广东惠州模拟)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
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
2018届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邦国”指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其中的表白体现出()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3、发过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丁占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
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
”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理解最全面的是()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C.公民人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4、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为此,美国推行()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5、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板块二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青岛检测)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0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选D 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铜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2.(2018届高三·河南六市联考)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解析:选C 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的移民政策的变化:由禁止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特别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C项正确。
3.甲午中日战争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
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 A.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C.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解析:选D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4.“官有三畏:畏洋人、畏革命党、畏姨太太;民有三畏:畏民贼、畏蠹国虫、畏卖国奴;顽固党有三畏:畏拆城、畏剪发、畏易服;学生有三畏:畏作文、畏考试、畏读国文。
”——1911年宁调元作。
这段材料说明( ) A.中国进行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必要B.北洋政府官员统治腐败,教育落后C.民国剪辫易服法令遭到顽固派的抵制D.清朝政府统治腐败,科举考试扼杀人才解析:选A 根据题干信息“三畏”可以得出中国有进行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必要,故A项正确;1911年北洋政府还没有成立,故B项错误;民国剪辫易服法令遭到顽固派的抵制只是材料的部分思想,故C项错误;科举制在1905年就废除了,故D项错误。
5.(2017·泉州质检)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A.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主体B.列强加大对华的商品输出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机遇D.近代经济对外资依赖加强解析:选A 表格信息中清政府外债的大部分用于赔款,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外债的大部分均用于军政,说明非生产性开支成为近代中国政府的外债主体,故A项正确;列强向中国借款,属于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表格信息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表格反映近代中国政府外债大部分并非用于实业,因而不能得出近代经济对外资依赖加强的结论,故D项错误。
6.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存在相似之处,主导方向是资本主义的,但又由于相似的国情,在革命中,无产阶级显示出了惊人的能量,而最后革命的领导权都落入资产阶级之手,而接下来中国确实是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
中国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A.指导中国的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B.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C.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解析:选C 中国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然后扩展到农村的道路,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故C项正确。
7.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
这一变化(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B.表明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解析:选B 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维新变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说明文学革命中倡导白话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B 项正确;我国的民族观念兴起是甲午战争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错误;民主共和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D项错误。
8.《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这导致了(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解析:选C 中共二大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性质,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B项错误;从中共二大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要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其结果是推动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下表是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1930年北平底层市民从业统计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缝穷A.北京地区的民族工业非常发达B.北京的城市化水平超前C.北京的政治地位影响经济结构D.北京地区贫富差距拉大解析:选C 材料中对底层市民所从事行业的统计,只有女性职工的调查才能反映当时北京地区民族工业的情况,因此不能说明当时北京地区民族工业非常发达,故A项错误;根据统计表可以看出北京底层社会男女大多从事服务业与轻工业,这与北京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有关,说明政治地位影响经济结构,故C项正确;B、D两项内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10.1930年,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
创造者,工农兵。
男和女,都是人。
一不平,大家鸣。
”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A.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B.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C.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D.“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解析:选A 据材料“创造者,工农兵。
男和女,都是人。
一不平,大家鸣”可知,基础教育重视民众的平等思想的教育,注重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具有进步性,而不是受到“左”倾错误影响,故A项正确,D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意。
11.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
下表是截至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B.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D.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解析:选A 根据表格可知机械、纺织、化学等企业内迁较多,钢铁等企业内迁较少,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故A项正确;内迁企业不能代表国民经济部门,所以不能因为内迁企业类型的不平衡认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这些企业迁到西南地区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内迁的企业中机械、化学、电器等重工业有相当的数量,不能看出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故D项错误。
12.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
这是因为( )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D.报刊可引导社会舆论解析:选D 如果任由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随意刊登,这将对日占区和汪伪政权带来巨大的统治危机和安全隐患,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
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
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
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
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材料二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
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随着西学的传入,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
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日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也日益见多”。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批判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
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
一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摘编自李桂海《略论近代中国家庭的嬗变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
(13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从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家长制的内容以及血缘宗法的内容去概括特征所在;从古代小农经济、人伦秩序、儒学传统等方面分析原因。
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婚姻革命”所体现的变化以及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上去概括家庭伦理的新变化;从思想观念变化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去评析。
答案:(1)特征: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差别;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
(6分)成因: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
(6分)(2)变化: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具有平等财产继承权。
(5分)评析:西方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有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近代化;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曲折和复杂的,要想破除旧的家庭伦理观念,需要社会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全面配合;正确看待传统的家庭伦理,全盘否定无助于现代家庭伦理的构建。
(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1到图3反映了我国计时器的使用历程。
图1所示为日晷。
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间的装置,采用干支计时,从上古沿用至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