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外延,干警缉获真凶 “楚人失弓”,孔子惜其不大 —概括与限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引入:由一道多元关系思辩话题考场作文审题失误说起【湖北“荆荆襄宜”部分重点中学2023届9月联考作文】【题目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
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
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
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生失误】1.脱离材料语境,泛谈“得与失”。
(无视作文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走“套作”“抄袭”“宿作”之路。
)2.取材料中某一人的观点立意之,不言其他。
(无视思辩证的二元或多元关系,片面截取材料一小部分内容,狭隘的审题,片面的立意。
)3.虽然能综合材料来立意,但读不出材料所引出话题“失之,得之”的内涵,只是围绕得失做表面文章。
(传统文化类思辩作文,作文立意得先过材料关,考生对话题内涵理解不透彻,是短板,是致命伤。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作文题目:历史故事类,传统文化主题,二元思辩,对立型。
作文材料:围绕失弓,引出三人三种看法。
楚王: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孔子: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失之,得之“得”与“失”是对立的二元关系。
材料中的三人在得失观上是一种递进关系。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围绕“失之,得之”,三人主观点是一致的,失也是一种得。
简单地说,失去也是一种得到,个人的“失去”,恰是他人的“得到”。
以个人之失,成就他人之得,这就是基本的得失观。
小了说,是不必计较;大了说,具有奉献与牺牲精神。
得失观也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
楚王以一国之君的视角看,限于楚国子民;孔子由“楚人”到“人”,超越国界,拓展到所有人,上升了一个境界;老子则省掉“人”,审视宇宙万物,人与自然的一切,充满了“失之得之”的辩证法。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全文、注释和鉴赏主之所用也七术①,所察也六微②。
七术: 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
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注释〕① 七术: 指君主控制臣下的七种权术。
《内储说》上篇即以此为题。
② 六微: 指危害君主权位的六种隐蔽的情况。
《内储说》下篇以此为题。
经一参观①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雍塞②。
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③,哀公之称“莫众而迷”。
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
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
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敌,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注释〕① 参观:“众端参观”的省略语,意即从多方面验证臣下的言行。
② 听有门户: 指只听信某一个人的话,如同出入只经一个门户一样。
③ 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 这句“经文”或这个论点的说明或解说在……(下面是某个故事的标题或提要)。
侏儒: 身材矮小的人,古代统治者常视这种人为取乐的玩物。
说一①卫灵公之时②,弥子瑕有宠③,专于卫国。
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
”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
”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④?”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⑤;人君兼烛一国人,一人不能拥也⑥。
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
夫灶,一人炀焉⑦,则后人无从见矣。
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鲁哀公问于孔子曰⑧:“鄙谚曰:'莫众而迷。
’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
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⑨,举鲁国尽化为一⑩,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曰: 晏子聘鲁⑪,哀公问曰⑫:“语曰:'莫三人而迷。
’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
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
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
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例文:从楚王失弓说开去“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人失之,人得之”,“失之,得之”。
楚王、孔子和老子,对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可见他们的差异。
楚王丢失了心爱的弓,当然很心痛。
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
在自己的国土上丢了东西,不过是让自己的子民得了去,不会跑到其他国家去。
所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肥水不流外人田”,失与得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不找也罢。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
”在别人眼里,丢失了自己心爱的弓,肯定是一件难过的事。
可楚王想到的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所以,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洒脱和风度。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他认为如果把楚字去掉就好了,“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
言外之意,就是楚王只想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虽然洒脱,但毕竟还囿于“楚”地,视野还不够宽阔。
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
孔子说“人失之,人得之。
”虽然比楚王胸怀大,但还只是人道,算不上天道。
改成“失之,得之”后,才符合天道。
他看问题的眼光,显然比孔夫子又略胜地一筹。
欧阳晔破案的原文及翻译欧阳晔破案的原文及翻译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
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版本二:欧阳晔治鄂州。
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讫,悉劳而还之狱。
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
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
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译文版本1: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版本2: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掌管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
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地左右看。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囚犯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欧阳晔。
字词解释1,致:致使。
2,狱:案件。
3,临:到。
4,狱:监5,讫:完。
6,色:脸色。
7,惶:惊慌。
8,顾:四下看。
9,佯:假装。
10治:管理。
11劳:安慰。
12箸zhu:筷子。
13欧阳晔:复姓欧阳,名晔。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白话译文君主观察和听取臣下的言行,如果不加验证,就不会知道实情;如果偏听偏信,就会受到臣下的蒙蔽。
有关的解说在“说一”中侏儒梦见灶,鲁哀公称引“莫众而迷”部分。
所以有齐人看见黄河神的事,而惠施说君主会失去一半人的意见。
有关的祸患表现在竖牛饿死叔孙,江乙评论楚国风俗部分。
卫嗣公想治国却不懂方法,结果臣妄相抗衡,自己更闭塞。
因此明君类推积铁防箭的道理,明察三人成虎的祸患。
必罚二君主过分仁慈的话,法制就建立不起来;威严不足的话,就要受到臣下的侵害。
因此刑罚执行得不坚决,禁令就无法推行。
有关的解说在“说二”中董阀于巡视石邑和子产教导游吉。
所以孔子要谈论降霜,殷法要重刑把灰烬倒到街上,领队要辞别乐池,而商鞅要重罚轻罪。
因此丽水的金子会守不住,而积泽的火会没人救。
成欢认为齐王太仁会削弱齐国,卜皮认为魏王慈惠会走向灭亡。
管仲懂得必罚,所以要分斩尸体来禁止厚葬;卫嗣君懂得必罚,所以要买回逃犯。
赏誉三赏誉轻而不兑现,臣下就不为君用;赏誉厚而守信用,臣下就争着为君献身。
有关的解说在“说三”中文子称说臣下“若兽鹿”。
所以越王要焚烧宫室,吴起要奖励搬车辕的人,李悝断案要依据射箭,会有宋都东门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引出死亡的故事。
勾践懂得赏誉的作用,所以会向怒蛙凭轼致敬;昭侯懂得赏誉的作用,所以会收藏旧裤子。
厚赏能使人成为孟贲、专诸那样的勇士,妇人拾蚕,渔夫捉鳝,就是证明。
一听四全面听取意见,愚和智就不会混乱;督责臣下行动,庸和能就不会混杂。
有关的解说在“说四”中魏王想要吞并韩国和南郭处士吹竿。
祸患表现在申不害通过赵绍、韩沓去刺探韩昭侯。
所以会有公子汜议论割让河东的故事,会有应侯谋划放弃上党的故事。
诡使五君主通过频频接见某人、长期留住某人而不予任用的方法,奸臣就会疑惧起来,就会像惊鹿一样四下逃散。
君主派遣使者询问其他事情,臣下就不敢隐私不报。
因此,庞敬要召回公大夫,戴欢要下令侦察卧车,周君要假装丢失玉簪,宋太宰要责问牛屎。
自相矛盾故事的概括自相冲突故事的概括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下面我为你整理了自相冲突的故事概括,盼望能帮到你!自相冲突的故事概括篇1【成语】:自相冲突【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爱护自己的盾牌。
比方自己説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説自己所卖的盾结实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説自己所卖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
路上有人听见后,忍不住説:“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即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行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行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説:“我的盾很结实,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説:“我的矛很锋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消失在一起。
解释(1)楚人:楚国人。
自相冲突图片(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赞扬,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锐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王孙满对楚子》文言文注释赏析及译文鉴赏《王孙满对楚子》是由左丘明所创作的,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野心家代不乏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孙满对楚子》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王孙满对楚子》春秋战国:左丘明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天祚明德,有所止。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对楚子》翻译/译文《王孙满对楚子》译文一楚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
楚王问到周王室的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
从前夏朝正在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地把各种奇异东西都画成图象,九州贡献出金属,铸成九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鼎上面有各种东西的图象,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异。
所以人民进入川泽山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
螭魅罔两这些妖怪都不会遇到。
因此能够上下和协,受到上天的保佑。
夏桀昏乱,鼎迁到商朝,前后六百年。
商纣暴虐,鼎又迁到周朝。
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
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
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极限的。
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
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
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王孙满对楚子》译文二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来到雒水,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
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这决定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鼎的本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
”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
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
”公曰:“不反列,且行法。
”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换阵矣,公乃鼓之。
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
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
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材料二: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宋公,天子之上公。
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
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聚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人能紾[注]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
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
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
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
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此独妄庸耳。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紾:弯转,扭曲。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君子杀一牛A犹不忍B而宋公戕一国C君若犬豕D然E此而忍为之F天下G有不忍者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趋,小步快跑,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趋”意思不同。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震川先生小传钱谦益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
九岁,能属文..。
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
浸溃演迤,蔚为大儒。
嘉靖庚子,举南京第二人,为茶陵张文隐公所知。
其后八上春官,不第。
读书谈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
乙丑,举进士。
除长兴知县。
用古教化法治其民。
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刺刺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
有所击断寝息,直行其意。
大吏多恶之,有蜚语闻,量移通判顺德。
隆庆庚午,入贺。
新郑、内江雅知熙甫,引为南京太仆寺丞,皆掌制敕,修世庙实录。
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
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
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
当是时,王弇州①踵二李之后,主盟文坛,声华烜赫,奔走四海。
熙甫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树牙频相搘柱,不少下。
尝为人文序,诋排俗学,以为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
弇州闻之,曰:“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
”熙甫曰:“惟妄,故庸。
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弇州晚岁赞熙甫画像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
余岂异趋?久而始伤。
”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弇州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
熙甫没,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
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
”刻既成,贾人为文祭照甫,具言所梦,今载集后,季子子慕,字季思,以乡举追赠待诏。
冢孙昌世,字文休,与余共定熙甫全集者也。
嘉靖末,山阴诸状元大绶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
入夜,良久乃至。
学士问口:“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
《矛与盾》原文、译文及赏析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矛与盾》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矛与盾先秦:韩非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者:...的人莫:没有什么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作者简介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
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6 .限制外延,干警缉获真凶“楚人失弓”,孔子惜其不大——概括与限制1978年,在北京发生了一起“一一一○”案件:1978年11月11日下午3点多钟,北京市朝阳区金盏公社长店大队几名女社员去村南地里劳动,在田间土路旁,发现水沟内有一具女尸,立即向市公安局报案。
市公安局迅速派侦查员和技术人员赶赴现场。
现场位于金盏公社以西一条南北走向的田间土路东侧的水沟内,沟内有少量积水。
尸体头北脚南仰卧,上面盖着一些玉米秸。
尸体两侧的沟坡上有穿袜子往返的脚迹,脚印长25.5厘米。
沟旁的两棵杨树上有人手攀扶的血迹,土路东侧地面上有一片10×10厘米的血迹。
在土路西边,距尸体15米的麦田里,有死者的一只右脚棉鞋,沾有血迹和头发。
死者上身的外衣扣子已全部解开,下身只留下裤衩,左裤腿脱至大腿中部,右裤腿脱至膝盖下面,右脚赤露。
头部有钝器伤39处,颅骨多处塌陷,嘴唇破裂,牙齿有脱落,左颧骨有2.5×3厘米的圆形皮下出血。
右手小指骨折。
……从死者牙齿推断,年约二十五六岁。
从尸僵、尸斑情况看,死亡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从伤痕的形状分析,凶器可能是一把直径约2.5厘米的圆形铁锤。
死者的姓名与身份不明。
根据现场情况判断,这是一起强奸杀人案。
由于死者被害时间有很大可能是在11月10日,这起强奸杀人案件就被定名为“一一一○案件”。
读了上述的案情介绍,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个案子是怎样侦破的吧。
下面我们着重从逻辑角度简析公安人员侦破这个案子的过程:第一步,查清死者是谁。
侦察人员以死者衣物中的一封电报底稿为线索,查出死者是李××,女,26岁,家住上海普陀区某新村某号,1970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参加农业劳动,平时为人老实,作风正派,这次是回上海结婚的。
第二步,查找杀人第一现场(即主现场)和凶手。
1.根据现场勘查和尸体表面检查,侦察人员认定杀人第一现场是在汽车里(小轿车或卡车驾驶室),而后又用汽车作交通工具,将尸体抛至野外。
北京汽车数以万计,不可能逐一检查,必须缩小范围。
2.经过进一步走访,获得重要线索,侦察人员认定此案很可能是在“横排尾灯的小轿车”里发生的。
这样,就把大卡车和没有横排尾灯的小轿车排除在外,把调查重点放在装有横排尾灯的小轿车上。
装有横排尾灯的小轿车当时在北京数以千计,光车型来说就有大、中、小丰田等11种,仅城区和近郊10个区、县内就有5千辆之多,很难一一检查,还需缩小范围。
3.经过现场行车试验,旁证者证实,侦察人员认定此案很可能是在大丰田小轿车里发生的。
这样,就把非大丰田小轿车的其他带横排尾灯的小轿车排除在外,把调查重点放在大丰田小轿车上。
大丰田小轿车在北京数以百计,这就需要查出开大丰田小轿车在车内作案的司机特点。
4.通过进一步走访,运用比对方法,侦察人员查出作案人特征:身高约1.7米,年龄35岁以下,长方脸,留寸头;平时有流氓行为;10日晚以后,脸部、手部有伤痕;再对可疑人的车内进行检查,看有无血迹或破损,发案后有没有洗刷过车子和换过座套;又经血迹化验,终于查出罪犯——石油部司机李本东。
第三步,逮捕罪犯,绳之以法。
由上可见,侦察人员在侦破这个案子的过程中,用了许多侦察方法。
其中有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限制什么是概念的限制呢?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慨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从而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的逻辑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在“一一一○”案件中,公安人员是怎样运用概念的限制的。
根据现场勘查和死尸表面检查,公安人员认定杀人第一现场是在汽车里。
汽车的外延太大,在北京是数以万计,需要对汽车的外延加以限制。
怎样限制呢?可以通过增加内涵的方法来限制。
因为概念的内涵与概念的外延是成反比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
要缩小汽车的外延,就必须找出是什么样的汽车。
通过走访,公安人员找出是有“横排尾灯的小轿车”。
这时,汽车的内涵增加了:横排尾灯、小型轿式,汽车的外延缩小了:在北京由数以万计缩小到数以千计。
但有“横排尾灯的小轿车”的外延仍然很大,需要进一步缩小。
经过现场行车试验,公安人员查出是“大丰田牌小轿车”。
这时,“横排尾灯的小轿车”的内涵增加了:大丰田牌,外延缩小了:在北京由数以千计到数以百计。
大丰田牌小轿车的外延还是比较大,仍需进一步缩小外延。
最后公安人员把它缩小到某一辆大丰田牌小轿车上,因为这辆大丰田牌小轿车在案发后洗刷过、换过座套,而且残留有与死者完全相同的血迹。
再由物找人,罪犯终于落入法网。
公安人员运用概念的限制过程如下:汽车→横排尾灯的小轿车→大丰田牌(横排尾灯的)小轿车→石油部李本东开的大丰田牌(横排尾灯的)小轿车如果用图形表示,那就是:A表示汽车,B表示横排尾灯的小轿车,C表示大丰田牌的小轿车,D表示李本东开的大丰田牌的小轿车。
对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可以连续限制。
例如,由“物”这个外延极大的概念,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把它限制到某一位学生。
其限制过程如下:物→生物→动物→人→学生→中学生→宁夏中学生→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宁大附中高中学生→宁大附中高中一年级学生→宁大附中高中一年级一班学生→宁大附中高中一年级一班班长李小强概念的限制是有极限的,它的极限就是单独概念。
也就是说,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限制到单独概念就到顶头了,不可能再往下限制了。
是否每个概念都要限制到单独概念呢?不是的。
这要根据需要而定。
可以限制一次,也可以限制多次。
概念的限制的作用是: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一般过渡到特殊,从而使认识越来越具体。
公安人员在侦察过程中常用概念的限制的方法,从一般到个别,最后揪出罪犯。
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概念的限制的方法,使认识越来越具体。
请看某班文娱委员的回答:某日,某班文娱委员对同学说:“今天放学以后不要马上回家,有活动。
”有同学问:“什么活动?”答:“文娱活动。
”问:“什么文娱活动?”答:“看电影。
”问:“看什么电影?”答:“看国产电影。
”问:“什么国产电影?”答:“看《开国大典》。
”这位文娱委员在回答的过程中,就在不断地对概念进行限制,使活动内容越来越具体。
当同学知道了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后也就不必再问了。
对概念的限制要恰当。
有个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先进事迹”这个概念的内涵已包含有“不平凡的成绩”这一属性,如果再用“不平凡的成绩”来限制,那就成了多余的了,应该把“不平凡的成绩”删掉。
有个同学这样说:“我爷爷是个老红军,已经去世两年了,他在世的十几年中,经常教育我,要艰苦朴素。
”用“他在世”来限制“十几年”是不恰当的,因为爷爷在世决不可能十几年。
如果爷爷在世只有十几年,甭说见到孙子,教育孙子,恐怕连儿子还不一定有哩。
这句话应改为“他在去世前的十几年中,经常教育我,要艰苦朴素”。
概念的概括与概念的限制相反的一种逻辑方法是概念的概括。
什么是概念的概括呢?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从而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的逻辑方法。
《孔子家语》有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楚恭王出游,亡鸟号之弓。
左右请求之。
王曰:“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
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楚恭王丢失了弓,他的手下人要求去把弓找回来,楚恭王说:“不必去了,楚人丢失弓,捡到的仍是楚人,何必去找?”孔子听到这件事,就说:“可惜楚王的胸襟还不够广阔。
说人丢失弓,人捡到弓就行了,何必加个“楚”字呢?”在这个故事里,从“楚恭王”到“楚人”,从“楚人”又到“人”,就是概念概括的过程,“楚人”的外延比“楚恭王”的外延大,但内涵比“楚恭王”少,“人”的外延义比“楚人”的外延大,但内涵比“楚人”少。
“人”是“楚人”的属概念,“楚人”则是“楚恭王”的属概念。
这个故事中运用概念的概括过程如下:楚恭王→楚人→人如果用图形表示,那就是:A表示楚恭王,B表示楚人,C表示人。
对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可以连续限制。
例如,由“杨朔写的《荔枝蜜》”这个单独概念,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把它概括到哲学范畴的“现象”。
其概括过程如下:杨朔写的《荔枝蜜》→中国当代散文→当代散文→散文→文学作品→作品→书面语言→语言→社会现象→现象概念的概括也是有极限的,它的极限就是哲学范畴。
也就是说,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概括到某一哲学范畴就到顶头了,不可能再往上概括了。
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可以概括到某一哲学范畴,这是可能性,但并非要求每个外延较小的概念都要概括到某一哲学范畴。
这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概念的概括的作用是: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特殊过渡到一般,把认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说,张三是人,羊是动物,笔是文具,锹是劳动工具,勤劳、勇敢是美德,助人为乐是高尚品德,迟到、早退是不守纪律的现象,随地吐痰是不讲究卫生的表现等等。
当同学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那不就是在运用概念的概括这一逻辑方法了吗?概念的概括要恰当。
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必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概括;第二,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但不能“无限上纲”;第三,可以从个别概括到一般,但不能从局部到整体,否则会出现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概括不当的语句。
1.徐大伯饲养了鸽、兔、鸡、鸭等家禽。
此句中“鸡”、“鸭”与“家禽”是种属关系,把“鸡”、“鸭”概括为“家禽”是正确的,但“鸽”、“兔”与“家禽”却不是种属关系,把“鸽”、“兔”概括为“家禽”那就错了。
这句话有两种改正方法:①把“鸽”、“兔”删掉;②保留“鸽、兔、鸡、鸭”,把家禽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为“小动物”。
2.植物的生长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磷、钾等肥料。
此句中的“氮”、“磷”、“钾”与“肥料”是种属关系,把“氮”、“磷”、“钾”概括为“肥料”是正确的;但“水分”与“肥料”并非种属关系,不能把“水分”概括为“肥料”。
这句话是因为误用标点引起的错误。
“水份”的后边不能用顿号,应该用“和”字,这样,“水分”与“肥料”就是并列的了。
3.有个学生在上化学实验课时不小心把一个玻璃试管掉在地上摔碎了。
实验员生气地说:“你破坏公共财物!”这位同学一听,怒上心来,瞪了实验员一眼,就离开了实验室。
这位同学听了一句过头话就不上课了,这样做不好。
但那位实验员给一个不小心摔破小试管的行为扣上“破坏公共财物”的大帽子,这就犯了“无限上纲”的错误。
这样的批评只能适得其反。
概念的限制与概括是我们常用的逻辑方法,掌握了这种逻辑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但一定要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恰当地进行限制与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