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六国论》2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6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2.导语设计: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河北省围场县卉原中学 高二语文选修古代散文部分 NO.11 使用时间:12.30 姓名: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1《六国论》学案(第2课时)制作 门鹏飞 审核 高二语文组 包科领导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智力、其实、故事、颠覆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自主学习一.研习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 丹以 荆卿为 计,始速 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
洎 牧以 谗诛,邯郸为 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
且燕赵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理清背诵思路: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层意思,怎样论证的?明确:本段紧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地论述。
板书:二、研习第四、五段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 割,以 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 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解说:本文借史立论,以古鉴今,从而阐明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本文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专题五学案二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视线延伸至广阔的沙漠。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恍如隔世、人事全非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常借助“江”和“月”的组合表达某种人生况味和生命情愫。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多处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散入珠帘湿罗幕瀚海阑干百丈冰(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或: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句写琵琶女的事业衰退、粉丝尽失,后句揭示其人生的归宿,可谓言简意赅。
(3)“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其余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琵琶行》中诗人听了琵琶女的身世诉说,感慨与之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然后用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了自己左迁九江的遭遇。
2024年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古诗文梳理:《六国论》高考风向+素材积累+120个实词积累之“去”“劝”“却”+挖空释义+理解性默写高考风向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关联,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而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
看来,2024高考比以往要更注重教材梳理乃大势所趋、提分必备、关键一招、制胜法宝。
现在,助攻来了!素材积累1.素材提取:不畏强敌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争相“抱薪救火”般地割地赔款,以求一夕之安寝。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六国从此一蹶不振,终至覆灭。
苏洵以此作喻,劝诫宋朝执政者不要因畏惧强敌而主动送去财货来换取一时太平。
运用示范:一个国家在强敌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被吞并。
正所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假如六国能不畏强秦,积极壮大自己,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2.素材提取:团结一心六国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各自保持独立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由于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六国之间矛盾重重。
它们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国,殊不知“唇亡齿寒”,“搬起石头终究要砸自己的脚”。
运用示范:(1)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沃土的给予及阳光的馈赠;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就离不开众人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沟通与合作。
无数的历史故事说明了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
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不团结、不合作的弱点。
故苏洵在《六国论》中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一致抗秦,六国之亡或许能够避免。
六国灭亡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六国论导试题能力迁移篇基础知识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然后一夕安寝.(jìn)洎.牧以谗诛(z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暴霜露,斩荆棘..独完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⑤然后..百倍..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 D.是故圣.益圣,愚.亦愚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D.项伯杀人,臣活.之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拓展提升三、(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六国论》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2. 继续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一、背熟课文,默写名句(A层)1、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2、古人云:“以地事秦,,,。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则胜负之数,,,或为易量。
4、悲夫!有如此之势,,,。
为国者。
二、自主学习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A、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C、后秦击赵者再D、始速祸焉E、可谓智力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C、当与秦相较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赵尝五战于秦5、解释下列多义词(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2)为至丹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为国者无使为威之所劫哉(3)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6)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以)地事秦洎牧(以)谗诛至丹(以)荆卿为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梳理文章结构,探讨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四、当堂检测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ào 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jì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D.②④⑥⑨⑩2. 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3.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此言得.之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7.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日削月割”相同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五、作业:1、巩固并整理所学知识,完成《六国论拓展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4.背诵本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五、教学方法1、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之“后人之鉴”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组别
自主梳理篇
【复习目标】
1.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背诵全文。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准确译文。
【文本回顾】
《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
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_______”。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 ,两个分论点是:一___ ;二_____ 。
作者从
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________ 。
【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当.与秦相较()斩荆棘.()日削.月割()
【解释加点字】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⑤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⑥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名句默写】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故宜然。
古人云:“,,,。
此言得之。
4.悲夫!有如此之势,,,。
!
5.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整合提高篇
一、文言实词
1.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找出活用字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
(2)以弱天下之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觉今是而昨非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或: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得: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至德不得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⑤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相见恨晚
③死者相藉
④伯乐相马
(5)势:
①其势弱于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蹇叔之子与师。
(与师,参军作战。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④与人为善
⑤与战胜而得者
⑥六国与秦皆诸侯
(7)速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
③不速之客
④樊子使来速铭,曰:“不则无以掩诸幽。
”乃序而铭之。
——《贞曜先生墓志铭》
(8)厥
①思厥先祖父
②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③和之璧, 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
——《荀子》
二、文言虚词
(1)而:
①赂秦而力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而秦兵又至矣
④二败而三胜
⑤某所,而母立于兹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之:
①破灭之道也
②诸侯之所亡
③子孙视之不甚惜
④此言得之
⑤苟以天下之大
⑥句读之不知
⑦顷之,烟炎张天
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
③以有尺寸之地
④以地事秦
⑤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4)始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③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④始适还家门。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三、指出下面特殊句式的类型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后秦击赵者再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四、翻译句子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
文本回顾
.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2.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
6)以事
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1)非:
①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②不对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③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
(2)或:
①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3)得:
①动词,得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
②适宜,得当此言得之 (《六国论》)
③找到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④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⑤能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⑥必须,一定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相:
①互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②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相见恨晚
③递相,先后死者相藉 (《捕蛇者说》)
④亲自观看伯乐相马
(5)势:
①势力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
②形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7)催促(8)因而表承接玉石
二文言虚词略4、开始;开始;曾经;刚刚才
5.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
(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