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唐之使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说苑卷二十文言文1. 《说苑》二十卷译文【译文】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
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
”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
”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
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
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
’就把小马牵走了。
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
”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
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
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
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
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
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简评】一位聪明的老人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
然而齐桓公信以为真,把寓言当成了真实的事情,没有参透老人的真正目的。
名相管仲理解并接受了老人的讽谏,改进治理,下大气力解决司法公正问题。
显然,作者的用意在劝诫治政者应善于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治理好国家。
2. 说苑.卷十二.反质全文翻译秦穆公闲,问由于曰..参考译文秦穆公闲暇时问由余说:“古时候圣明的帝王,得国、失国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余说:“我听说,因为恭俭得国,因为骄奢失国。
”穆公说:“我想听听骄奢失国和恭俭得国的关键所在。
”由余说:“我听说唐尧拥有天下时,用瓦钵子吃饭,用瓦盆儿喝汤。
他的领土,南到交址,北到幽都,东西到日出、日落的地方,天下没有谁不归顺的。
【导语】《使⾄塞上》是唐代诗⼈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途中所作的⼀⾸纪⾏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王维的《使⾄塞上》,欢迎阅读! 《使⾄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注】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尽黄河上落⽇浑圆。
①单车:⼀辆车,车辆少,这⾥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②属国:有⼏种解释:⼀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存其国号者。
⼆指官名,唐⼈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
③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喻。
④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这⾥是指⼤雁北飞。
胡天:胡⼈的领空。
这⾥是指唐军占领的北⽅地⽅。
⑤⼤漠:⼤沙漠,此处⼤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云塞外多旋风。
⼜: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的平安⽕。
⑥长河:指流经凉州(今⽢肃武威)以北沙漠的⼀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河。
⑦萧关:古关名,⼜名陇⼭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⑧都护:这⾥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即今蒙古国杭爱⼭。
【赏析】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两句,是对⼤漠⼣阳景⾊的描写,写诗⼈进⼊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开阔,意境雄浑,⼗分⽣动传神,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奇句。
⾃古以来,边疆沙漠浩瀚⽆边,是最为⼴袤⽆垠的⼀⽚⼟地,所以诗⼈下了⼀个“⼤”字,钝⽽真。
边塞⼀⽚死寂,荒⽆⼈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所以烽⽕台燃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荒凉⼤漠,只⼀道浓烟,所以诗⼈称之“孤烟”。
⼀个“孤”字写出了景物单调的特点,⼜衬托出边塞将⼠的孤独⽆依。
紧接⼀个“直”字,⼜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就像将⼠们守护边关保家卫国的决⼼⼀样,耿直⽆⼆。
沙漠上环境恶劣,⼨草不⽣,没有⼭峦林⽊,那横贯沙漠的⼤河,就⾮⽤⼀个“长”字不能表达。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则为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已,而已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
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关于遣唐使的历史故事 中⽇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次”迎⼊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
下⾯我们就来看看关于遣唐使的故事吧! 遣唐使 难波港(今⽇本⼤阪)内⼀派热闹的景象,⼜⼀⽀准备渡海前往中国的使团船队要出发了。
四只巨⼤的⽊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每只船上都能载⼀百多⼈,船舷和桅杆上彩带飘场。
⽇本天皇举⾏宴会,作歌送⾏。
侍巨们唱起天皇写的送⾏诗: 希望你们渡⼤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 不⽇平安归航! 船队在⼈们的祝愿声中,离开了港⼝,驶向了茫茫的⼤海。
这时候的中国正处在唐代,经济、⽂化都很繁荣。
⽇本在646年⼤化改新后,开始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按照隋唐王朝的政权形式,建⽴起新的制度。
⽇本全国上下对吸收中国⽂化⾮常积极,于是不断派出⼤批⼈员到中国学习,这些⼈就称作“遣唐使”。
其中正式使节包括⼤使、副使,有时还有⼤使之上的持节使、押使、都是⽇本天皇任命的国家⼤⾂。
使团中还有到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匠等。
⼀千⼆百多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海并不是容易的事。
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越南等很远的地⽅。
但是,⼤海和风暴阻挡不住中⽇间的友好往来。
唐朝时期,⽇本⼀共派出遣唐使⼗九次。
每次少的两百⼈,多的有四五百⼈。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本海岸航⾏,最后在九洲北部开始横渡⼤海。
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东北部上岸。
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陆的扬州和明州(今宁波)登陆。
遣唐使⼀到中国,就受到当地⼈民的欢迎和隆重接待。
当地政府提供⽅便交通,送他们到⾸都长安(今西安)。
唐朝的皇帝常常亲⾃接见他们,有时为表⽰特别欢迎,还令画师为⼤使画像作纪念。
随使团前来的留学⽣⼤多到唐朝最⾼学府国⼦监学习,然后⼜可以在中国政府机构⼯作。
来学习的⽇本僧⼈,也都被派往名⼭⼤寺拜师求教。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原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词句注释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2. 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3. 使:派遣,派出。
4. 谓...曰:对...说。
5. 欲:想。
6. 以:用,用作介词。
7. 之:的。
8.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
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9. 守:守护。
10.易:交换。
11.直:只,仅仅。
12.怫然:盛怒的样子。
13.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谓。
14.布衣:指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5.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资治通鉴唐纪八译文《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历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共分为294卷。
其中,《资治通鉴·唐纪八》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唐朝历史的第八部分,记录了唐朝中期的历史事件。
下面是对《资治通鉴·唐纪八》的译文和拓展。
译文:《资治通鉴·唐纪八》唐天宝六载,太宗皇帝崩。
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玄宗。
唐玄宗即位后,致力于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使得国家繁荣富强。
然而在唐玄宗晚年,朝政逐渐腐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安史之乱的发生。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叛军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
为了保卫国家,唐朝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但最终还是无法彻底击败叛军。
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使得唐朝的国力急剧衰退。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开始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国力已经大不如前。
在这个时期,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如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和贪官污吏的横行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进一步动摇了唐朝的统治。
黄巢起义是民众对唐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的表现,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动荡和混乱。
最终,唐朝在内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压力下,于公元907年灭亡,结束了长达289年的统治。
拓展:《资治通鉴·唐纪八》是唐代历史的重要记载之一,对于我们了解唐朝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唐纪八》,我们可以了解唐朝盛衰的原因和历史进程,从中汲取历史教训,为当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借鉴。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其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然而,唐朝在盛世之后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最终导致了其灭亡。
通过研究《资治通鉴·唐纪八》,我们可以探索唐朝灭亡的原因,如政治腐败、军事失策和社会动荡等因素,这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建立健康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使至塞上》批注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唐朝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使至塞上》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一说指附属国,即少数民族附属于汉、唐等汉族王朝而存其国号者。
二说指官名,即秦汉时设置的官职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代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地。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皇甫百泉《三州集》序|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皇甫百泉①《三州集》序(明)王世贞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
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
为之上者,不以责其吏②能;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③、簿书期会之烦。
其余日,则足以竭其工于诗。
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
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憯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④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明世则不然。
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其秩级,而不限以地之远近。
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
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
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
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
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
先生绮岁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
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
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以罢。
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
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
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
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
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
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
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
先生庀材于江左,得格于大历,其为虞部,有《虞部集》;为司勋,有《司勋集》;中岁依白下释氏居,有《禅栖集》;宪滇,有《南中集》;归,有《还山集》;其所用,得罪为三州故,详自序中,兹不赘。
《唐雎不辱使命》精典练习及答案《唐局不辱使命》练习一、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受地于先王:2、仓鹰击于殿上:3、因使唐雎使于秦: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5、以头抢地尔:6、故不错意也:7、轻寡人与:8、虽千里不敢易:9、请广于君:10、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11、岂直五百里哉!()() 12、长跪而谢之曰()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弗敢换。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长跪而谢之。
4.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5.岂直五百里哉?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7.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三、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2.仓鹰击于殿上:四、选择题。
1.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2.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五、填空。
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4.唐雎面对秦王以相威胁时,他以作答,列举、、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的形象。
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的君王形象。
六、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②岂直五百里哉?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3.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4.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5.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旧唐书》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篇1李愬以父荫起家,授卫尉少卿。
愬有筹略,善骑射。
元和十一年,用兵讨蔡州吴元济[注]。
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
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
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
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
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
”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
战者,非吾事也。
”军众信而乐之。
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
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
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
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
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
士良能降秀琳。
”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
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
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
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
”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
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
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
”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
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
愬乘间常召桔,屏人而语,或至夜分。
愬益知贼中虚实。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冠诸军,贼悉以精卒抗光颜。
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
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
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曰:“愿之久矣。
未得可使者。
”仓唐曰:“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
”于是乃遣仓唐■北犬,奉晨凫,献于文侯。
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庖厨,■北犬,敬上涓人。
”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
”召仓唐而见之,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
”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
”文侯怵然为之变容。
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
”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仓唐曰:“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偶,无所拟之。
”曰:“长大孰与寡人。
”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则不更其造。
”文侯曰:“子之君何业?”仓唐曰:“业诗。
”文侯曰:“于诗何好?”仓唐曰:“好晨风、黍离。
”文侯自读晨风曰:“■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文侯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乎?”
仓唐曰:“不敢,时思耳。
”文侯复读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文侯曰:“子之君怨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
”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敕仓唐以鸡鸣时至。
太子起拜,受赐发箧,视衣尽颠倒。
太子曰:“趣早驾,君侯召击也。
”仓唐曰:“臣来时不受命。
”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遂西至谒。
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
”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
故曰:“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
”赵仓唐一使而文侯为慈父,而击为孝子。
太子乃称:“诗曰:…凤凰于飞,哕哕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舍人之谓也。
”
魏文侯封太子击到中山去。
过了三年,没有派使者往来两国之间。
有一位舍人,是赵国人,名叫仓唐的,进谏说:“做人子女的,三年未知父亲的消息,不能叫孝顺;做人父亲的,三年不管儿子,不能叫慈爱。
君上为什么不派遣人出使大国呢?”太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尚未得到可以出使的人。
”仓唐说:“我愿意奉命出使。
请问君侯有何嗜好?”太子说:“君侯嗜食晨凫,喜爱北方的犬。
”于是就派遣仓唐牵着一双北犬,奉着一双晨凫,献给文侯。
仓唐到达后,请求谒见,说:“我是您罪孽深重的儿子击的使者,不敢列于大夫的朝廷,谨利用空闲的时间,奉着晨凫,敬献给您的庖厨,牵着北犬,恭敬地上奉给您的近臣。
”文侯高兴地说:“击爱我,知道我的嗜欲,知道我的喜好。
”
因此召见仓唐,说:“击身体没有毛病罢。
”仓唐说:“嗯!嗯!”这样一问一答,一共三次,忽然说:“君上派出太子,封他为国君,直呼他名字,是不礼貌的。
”文侯吃惊地改变脸色,问道:“你的君王还好吗?”仓唐说:“我要来的时候,他尚在宫庭里拜送书信呢!”文侯回头指着左右侍者说:“你的君王,身高和谁一样。
”仓唐说:“按照礼节,比拟一个人必须找适当的对象,诸侯不可有所匹敌,因此
找不到比拟的对象。
”文侯说:“他身高跟寡人比如何?”仓唐说:“君上赐给他外府的皮裘,还能穿得,赐给他的尺带,不必再更改。
”文侯说:“你的君王研究什么?”仓唐说:“研究《诗经》。
”文侯说:“《诗经》中他喜好什么?”仓唐说:“喜好《晨风》、《黍离》二首。
”文侯自己读《晨风》之诗道:“那疾飞的晨风鸟,飞入苍郁的北林了,我好久不见贤明的君上,内心忧愁不能忘怀,奈何!奈何!难道他早已将我遗忘了吗?”文侯读完说:“你的君王以为我遗忘了他吗?”仓唐说:“岂敢,常常想念罢了。
”文侯又读《黍离》之诗道:“那垂垂的黄米,那稷谷的幼苗;我慢慢行走在征途上,心中十分烦恼,了解我的人说我心忧,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何奢求?悠悠的苍天啊!这是为什么?”文侯说:“你的君王在埋怨吗?”仓唐说:“岂敢!时常想念罢了。
”文侯于是派遣仓唐赐一副衣裳给太子,命令仓唐在鸡鸣时到达。
太子起床迎拜,接受赏赐,打开衣箧,看见衣裳全部颠倒了。
太子说:“这是催促我早点动身,君侯要召见我了。
”仓唐说:“臣来的时候,君侯没有下这个命令。
”太子说:“君侯赏赐我衣服,并不是因为寒冷的关系。
是想召见我,不再和别人计议,所以命令你鸡啼的时候抵达。
《诗经》说:…东方尚未破晓,做臣下的为了赶上早朝,慌张之间,颠倒衣裳,颠来倒去间,已有人从君侯之处来催召我了。
‟”于是就西去谒见。
文侯非常高兴,摆上酒席,说道:“远离贤人而接近自己宠爱的人,不是国家的好政策。
”就派出少子挚,封到中山,使太子击回国。
所以说:“想要了解他的儿子,看看他结交的朋友;想要了解他的国君,看看他所派遣的使者。
”赵国仓唐出使一次,便使文侯变为慈父,使击成为孝子。
太子用《诗经》的诗句称赞说:“凤凰飞来了,发出美妙的叫声,它们飞翔又落下,栖息在梧桐树下。
周朝的王室,也有众多的贤能之士,做天子的使者,归顺爱戴天子。
”这也是形容仓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