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3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引言:《理论力学》是力学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定律的推导与应用。
本文将探讨《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力学定律的推导与应用;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牛顿力学和拉格朗日力学两个部分。
在教学大纲中,应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同时,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的方式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4.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实验条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学科,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以及力的产生和传递。
理论力学的教学大纲是指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规划和安排的指导文件。
一、教学目标理论力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应该熟悉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如质点、力、加速度等,并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
2. 理解运动规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
3. 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的方法,理解力的合成定理和分解定理。
4. 掌握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牛顿运动定律: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2. 运动学:介绍质点的运动学,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 力学:介绍力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作用点和作用线的关系,力的单位和力的测量等。
4. 动力学:介绍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摩擦力等。
5. 动量和能量守恒:介绍动量和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方法在理论力学的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数学运算:理论力学是一门涉及较多数学运算的学科,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如代数运算、微积分等。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规律。
4. 问题解析:通过解析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理论力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近代工程技术的科学基础。
本课程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全面系统的阐述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力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完整的认识,并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理论物理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以下基础知识:普通物理力学,矢量代数,线性代数,微积分与微分方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处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为学习后继理论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牛顿力学和分析力学是本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牛顿力学中应特别注重矢量运算,在分析力学部分则应注意建立基本概念,变分运算,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从这部分可学到后继理论物理课所必要的概念和方法。
(一)质点力学1.质点力学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
这部分的主要数学内容是矢量数学,应使学生尽快熟悉矢量运算,特别是矢量函数对时间微商的概念。
这对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有重要影响,必须给予注意。
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学生在普通物理力学中已接触过,因此概念部分不会遇到太大困难。
这部分内容应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提高与系统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本部分的重点是:速度、加速度在不同坐标系上的分量表示,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与解算,势能的物理意义及其与作用力的关系,运动定理与守恒律,有心力的基本性质。
3.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力学中所阐述的基本物理内容,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使他们能比较灵活自如地应用基本规律处理各种类型的力学问题。
(二)质点组力学1.质点组力学是质点力学的内容向多质点体系的推广,所以与前一部分有密切联系,同时从广义上讲,力学中所有的问题都是质点组的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更有普遍意义,它也是刚体力学的理论基础。
2.由于质点组内的质点数目众多,加之内力一般都是未知的,因此决定每一个质点的运动是非常困难的。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理论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科目,它涉及到对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理论的研究。
这包括对牛顿定律、动能、动量、力矩、万有引力定律、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学习。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建立起对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深刻理解,这将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2、理解并掌握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并掌握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及其应用。
4、理解并掌握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5、理解并掌握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理解并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课程内容1、第一章:绪论介绍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学习内容:运动学基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第三章:动量和动量守恒学习内容: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应用。
4、第四章: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学习内容: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的应用。
5、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学习内容:万有引力定律,行星运动,人造卫星运动,万有引力的应用。
6、第六章:弹性力学学习内容:弹性力学基本原理,弹性力学问题的应用。
7、第七章:流体力学学习内容:流体力学基本原理,流体力学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理论力学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和习题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知识。
3、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4、适当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每章后的习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4、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作为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论力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定一份合理的理论力学教学大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目标理论力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理论力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牛顿运动定律学生应该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相互作用关系。
2. 动量守恒定律学生应该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学习动量守恒定律,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与碰撞、爆炸等相关的问题。
3. 角动量守恒定律学生应该理解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学习角动量守恒定律,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旋转运动、力矩等相关的问题。
4. 力学系统学生应该了解力学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通过学习力学系统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关系,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力学问题。
5. 力学运动学学生应该掌握力学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通过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学生能够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6. 力学动力学学生应该理解力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学习力、质量、加速度等概念,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力学相关的动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教师应该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向学生介绍和解释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教师可以借助实例和图表等方式,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和易于理解。
2. 实验演示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实际观察和数据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理论力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3. 问题解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理论力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理论力学》英文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性质:专业教育必修课程课程编号:O131004所属院部:机电工程学院周学时:4学时总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教学对象(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预备知识:《机械制图》,《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理论力学是面向大学工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类本专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理论力学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同时是一门对工程对象进行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的技术基础课,在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相关的后继课程以及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一是掌握力学知识,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二是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三是学习力学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课程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I)》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参考书目:[1]景荣春.《理论力学辅导与题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2]李明宝.《理论力学(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3[3]程燕平,王春香.《1978-2008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本科期末考试题汇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0[4]程燕平,孙毅。
《1979-2007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理论力学试题汇编与解答》,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0[5] 孙毅等.《理论力学习题全解》,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9考核形式:闭卷笔试。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开实验2个)Theoretical Mechanics学时:64 学分: 3层次:本科适用专业:机械设计、机电、汽车服务类等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论力学》是工科大学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的学科,而且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有关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运用文字和图象等的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一些简单工程实物抽象为力学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应用力学原理求解)得到训练与提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篇:静力学(20学时)基本要求:熟悉力、力矩和力偶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
熟悉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熟悉简化结果,能熟练地计算主矢和主矩。
能应用平衡条件和各种类型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能熟练地选取分离体和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掌握求解简单桁架、组合桁架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
掌握计算物体重心的各种方法。
理解滑动摩擦、摩擦力的概念,能求解考虑摩擦时简单的物体系统平衡问题。
了解滚动摩擦的概念、超静定问题概念。
第二篇:运动学(2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自然坐标法及各种方法下点的运动轨迹、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
熟悉刚体平动、刚体定轴转动的概念,能求解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及应用。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理论力学是物理学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涉及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本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质点与刚体在力学中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基本定律和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概念,掌握质点的描述和运动状态的变化;2. 熟悉刚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质心运动和转动的特点;3.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和公式,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大纲1. 质点的运动学1.1 位置和位移1.1.1 矢量和标量1.1.2 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 速度和加速度1.2.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2.2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3 加速度的均匀变化和非均匀变化 1.3 运动图象和运动规律1.3.1 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1.3.2 运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2. 质点的动力学2.1 牛顿第一定律2.1.1 惯性和参考系的选择2.1.2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2 牛顿第二定律2.2.1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推导 2.2.2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 重力和弹力2.3.1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2 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4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4.1 摩擦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2.4.2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刚体运动3.1 刚体的基本概念3.1.1 刚体和质点的区别3.1.2 刚体的自由度和运动状态描述3.2 刚体的转动3.2.1 角度和角位移的概念3.2.2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计算方法3.2.3 转动惯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3 质心运动3.3.1 质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3.2 质心运动的性质和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理论讲解、数学推导、实例分析和解题讨论等。
教师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件一《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理论力学是高等学校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它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研究宏观物体做机械运动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更系统、更严密地阐述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应达到以下的目标:1.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理论物理素养。
2.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
并能初步分析一些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提高作为21世纪科学人才和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3.认识物理学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能比较灵活地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了解经典力学的新发展和现代力学的研究前沿。
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54学时左右,其中讲课为42学时左右,习题课为10学时,机动2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有“*”的内容可以选讲或不讲。
每章列出的参考时数见下表。
2.考核方式:采用笔试。
期末考试占总分的60%;期中考试占百分之20%-30%,平时成绩占10%-20%。
二. 学时分配表[注]1.本大纲参照1983年国家教育部编的大纲和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编的教学大纲,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实际教学情况制订。
2.自02级本科师范物理学专业开始采用本大纲。
以后各年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再作增删、修改。
三.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现代力学的新进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3+1)一.运动的描述方法⑴参照系与坐标系,运动学方程与规迹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二.速度、加速度在各种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⑴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⑵速度、加速度在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⑶速度、加速度在平面极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⑷速度、加速度在柱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⑸*速度、加速度在球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说明:⑴质点运动学的描述,应在普物力学的基础上加深、提高、阐明基本思想,使其系统化,并注意避免过多的重复。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是力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它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地进行理论力学的教学,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一、教学目标理论力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力学问题。
此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如质点、力、运动、相互作用等,并介绍牛顿运动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力学的基本原理。
2. 力学的基本方法介绍力学的基本方法,如坐标系的选择、运动方程的建立、受力分析、动量守恒等。
通过实例和习题,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力学问题的技巧。
3. 牛顿力学详细介绍牛顿力学的内容,包括质点运动、刚体运动、万有引力等。
通过数学推导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 力学的扩展与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力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工程力学、天体力学、流体力学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三、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力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力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表、动画和实例等,直观地展示力学的概念和原理,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作业、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总学时数:64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8
学分:
选用教材:
[1]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参考书目:
[1]理论力学.西北工业大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2]理论力学.重庆建筑大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理论力学习题讲义,叶伯年.山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土建、路桥、水利类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理论体系为核心,以基本分析技能、技巧为基础,充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表达表述的能力。
主要任务是培养表达能力,培养条理性分析能力,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课程目标
(1)静力学阶段:以培养学生基本分析技能、技巧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表达能力。
(2)运动学阶段:以复杂性分析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条理性分析能力。
(3)动力学阶段:以综合应用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基本要求
(1)总的教学要求:对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的规律有效系统的全面了解,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以理论体系为核心,以基本分析技能、技巧为基础,充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2)各部分的要求
静力学:a、能够准确分析物系,区取分离体,熟练画出受力图;
b、掌握汇交力系,里偶系、一般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c、熟练应用物体系的平衡方程,解决物系平衡问题;
d、掌握摩擦概念及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运动学:a、能够应用直角坐标法和弧坐坐标,分析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问题;
b、掌握刚体作平动和定轴转动时,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分布情况;
c、掌握点的三种运动判断方法,能够应用速度和加速度合成定理进行计算;
d、能够应用基点法、投影法、速度瞬心法计算作平面运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动力学:a、掌握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并能解决两类问题;
B、掌握动量、动量矩和动能定理的内容,并准确计算动量、动量矩和动能;
C、能够综合应用动力学三大定律解决动力学综合问题。
2、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1)静力学
静力学基本内容
a、力的性质和受力分析;
b、力系简化和平衡条件;
c、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静力学重点: a、受力分析; b、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静力学难点:a、物体平衡方程的解法;b、用几何法解考虑摩擦时的平衡方程
(2)运动学
运动学基础内容:
a、点的运动和刚体的简单运动;
b、点的合成运动;
c、刚体的平面运动
运动学重点:
a、点的合成运动速度合成;
b、刚体的平面运动速度、角速度分析;
运动学难点:
a、点的合成运动、平面运动加速度计算;
b、科氏加速度的判定;
c、运动学综合
应用
(3)动力学
动力学基本内容:
a、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
b、动力学三大定律;
动力学重点:
a、动力学三大定律;
动力学难点:
a、动量矩定理的应用;
b、应用动力学三大定律解动力学综合问题;
(4)总复习
3、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三、主要教学环节
1、课外习题:本课程计划学时56学时,其中习题课、讨论课等实践性环节占有一定比例,为达到基本要求,课外习题不少于100题,其中包括概念题、计算题、综合题等;
2、教学方法:注意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素质教育:教研室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包括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力学创新设计竞赛,力学双语竞赛,力学知识应用竞赛。
4、双语教育:力学关键词汇给出英文解释,并且在板书上体现出来;
5、能力培养;
a、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分析判断等);
b、抽象化能力(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
c、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
四、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和考试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40分,考试成绩60分。
五、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理论力学》,王永岩主编,煤碳工业出版社;
《理论力学》,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理论力学习题解答》,陈明程燕萍,刘喜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执笔:审核:制(修)订时间:2014.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