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治疗与循证医学
- 格式:pdf
- 大小:75.58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药学实践中的循证药学研究摘要:目的总结临床药学实践工作中开展循证药学的具体方法以及应用效果。
方法依照循证药学的原则,对于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实施检索,筛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对照研究,采取循证药学方式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对比美罗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方式,将所得出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方式应用到临床中,和没有开展循证药学实践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记录抗感染效果和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几率,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
结果本文一共筛查出系统评价文献七篇,安全性对比文献十一篇,治疗方式对比文献六篇,通过循证药物治疗方法接受治疗的患者抗感染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产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依照循证药学制定的有关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方案临床应用效果理想,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较少,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临床药学实践工作;循证药学研究;应用效果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治疗安全性与治疗方案的选择一直属于困扰临床的主要内容,临床工作人员对此无法采取理想的治疗方案,无法有效避免或是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1]。
本文依照循证药学的原则,对于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实施检索,筛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对照研究,采取循证药学方式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对比美罗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方式,将所得出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方式应用到临床中,和没有开展循证药学实践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记录抗感染效果和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几率,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接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资料100例(2016.1-2017.1),将所选的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66岁,平均41.1±18.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43.0±16.8岁;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能够开展对比。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更改的病例分析发表时间:2018-10-11T13:42:59.5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6期作者:杨金敏1 荆莉2 [导读] 结果:依靠临床药师的干预,更改治疗方案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结论:临床药师通过病例分析,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1.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 210032;2.南京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 210006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临床药师参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治疗,对患者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分析。
结果:依靠临床药师的干预,更改治疗方案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结论:临床药师通过病例分析,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抗感染方案;病例分析;临床药师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初始抗感染治疗一般经验性用药。
本病例患者为典型的CAP,初始抗感染治疗控制不佳,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判断及临床药师的干预,更改治疗方案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通过对此病例的分析,为CAP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经验依据及为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提供经验。
1 病史资料患者,男,69岁,半月前出现咳嗽咳痰,黄白粘痰,初起痰中有血块,自服头孢三天(具体不详),症状好转不明显,至我院门诊就诊,予以头孢唑肟钠抗感染治疗5天,咯血好转,但咳嗽咳痰无明显改善,故收住入院进一步治疗。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五年,最高150/95mmHg,自服“硝苯地平控释片、伊贝沙坦片”控制血压,自诉血压控制尚可;有“慢性胃炎”病史,间断予护胃治疗;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
循证医学中疾病防治的现状与前景随着医疗技术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的提高,医学治疗逐渐向循证医学方向发展。
循证医学将临床经验、科学证据和患者价值观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来指导临床决策,从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循证医学的概念、疾病防治的现状与前景,并探讨循证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一、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是一种基于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患者个体化护理的医学。
它通过系统地收集、评估、合成和应用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患者数据,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诊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循证医学主要依据研究的证据级别来确定临床实践的可靠性,通常按照研究证据的等级分为A、B、C、D四级。
二、疾病防治的现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比例逐年增加。
当前,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难题。
而且,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也时有所见。
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针对目前的疾病防治现状,循证医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患者。
它不能去除疾病,但可以通过集中治疗形成持久抗体,从而预防继续发病以及更严重的后果。
同时,循证医学也可以指导老年人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措施来改善生活习惯,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
对于传染性疾病,循证医学可以指导防疫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减少人员感染率,从而降低传染疾病带来的风险。
三、循证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1.针对不同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不同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方案不同,让医生或患者自己根据过去经验随意选择治疗方案会增加治疗失败的风险。
而循证医学是基于大样本、多中心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经测试可判断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减少人们盲目选择相同治疗方法的情况出现。
2.改善患者康复效果。
在患者持续非常疼痛、失眠或者抵押、焦虑等情况下,医生在应用药物时会比较激进,其中,循证医学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基于先前研究和医生的专业知识,提供药物选择和用药可能有的副作用,同时也教导患者如何减轻疼痛、焦虑等等不良症状。
循证医学案例分析报告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45岁,主诉腹痛、腹泻、发热,持续3天。
无明显诱因,无特殊疾病史。
病史回顾。
患者于3天前开始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症状,腹痛为持续性隐痛,伴有腹泻,大便为水样便,频繁排便,约10次/天,伴有里急后重感。
发热体温最高达到38.5℃,伴有头痛、乏力等症状。
未进行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
体格检查。
患者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体温38.2℃,心率90次/分,血压120/80mmHg,呼吸20次/分。
腹部无包块,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5%。
血生化,C-反应蛋白升高。
粪便常规,白细胞+,隐血+。
影像学检查。
腹部CT示,结肠粘膜增厚,局部肠腔狭窄。
诊断。
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急性感染性结肠炎。
治疗方案。
1. 对症治疗,控制发热、补液、止泻。
2. 抗感染治疗,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
随访观察。
患者入院后,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症状逐渐好转,腹痛、腹泻症状减轻,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患者在住院观察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我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分析,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循证医学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医生更科学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分享,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提高循证医学的应用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院抗菌药物用药干预指南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联合制定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44:159-177,Timothy H. Dellit摘要本文讨论了旨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用药干预指南,干预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抗感染疗程。
抗菌药物干预工作的复杂性,使得该指南成为多专科合作的成果。
参与制定指南的机构包括: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健康系统药师协会、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妇产科分会、儿科感染性疾病学会、医院内科学会和感染性疾病药师学会。
抗菌药物干预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的不良后果,包括药物毒性反应、二重感染(选择出致病菌,例如难辨芽孢梭菌)和致病菌耐药性。
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患者治疗安全的基本措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致病菌选择性耐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细菌耐药的严重程度。
有效的抗菌药物干预工作,结合可行的感染控制计划,已经被证实可以减少耐药菌的出现和传播。
抗菌药物干预的第二个目标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
本指南适用于医院的抗菌药物的管理,相关措施不针对门诊病人。
尽管门诊病人、康复病房病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其进行用药干预的相关研究非常少,很难确定哪项干预措施会有明显效果。
本指南的目标人群是所有在非康复医院住院的病人。
指南提供的循证医学建议,绝大多数来源于对住院的成年病人的用药干预研究,其中很多研究的目标人群为重症监护病房的成年病人。
部分研究的目标人群是住院的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
少数研究的目标人群是免疫功能严重抑制的病人,例如骨髓干细胞移植病人,接受化疗后出现较长时间粒细胞缺乏的病人。
尽管不同研究的目标人群存在以上差异,但是本指南还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所有住院病人。
本文推荐的措施或者建议落实后的实际效果,包括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降低耐药菌的出现和传播,将参照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相关标准进行等级评定,等级评定的内容包括建议的强烈程度和可信程度(见表1)。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⒉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4.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5.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微生物与感染 J o狀服//n f ec^o似,Febm ap25,2018,13(1) & 49-55 http:"• 49 •d o i:10.3969/j.issn.1673-6184.2018.01.009•综述•细菌性脑脓肿的抗感染治疗进展钱奕亦,金嘉琳,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上海200040摘要:细菌性脑脓肿指细菌引起的颅内脓腔性感染,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可导致严重后果。
导致细菌性脑脓肿的病原体多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在我国及亚洲地区,革兰阴性杆菌也是重要病原体。
第3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是最常用的经验性用药方案,能覆盖细菌性脑脓肿的最常见病原体。
细菌性脑脓肿抗感染治疗的疗程一般长于6周,且须密切监测患者临床表现和头颅影像学改变。
目前多采用手术联合内科药物的治疗方案,可明显缩短疗程,预后也大大改善。
单纯保守治疗在脓肿较小、病情轻等情况下可考虑,以避免手术等有创操作的风险。
但总体来说,细菌性脑脓肿的药物治疗方案仍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
关键词:脑脓肿;细菌;抗感染治疗;疗程;经验性抗菌治疗Progress on medical treatment of bacterial brain abscessQ IA N Y iy i,J IN J ia lin,Z H A N G W enhongDepartment of/nfectious Diseases,Huashan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0,ChinaAbstract:Bacterial brain abscess (BBA) refers to a focal,intracerebral infection that begins as a localizedarea of cerebritis and develops into a collection of pus caused by bacteria. Though the incidence i s low,BBA may lead to severe and even lethal consequences. In terms of etiology,Streptococcus andStaphylococcus are common,and G ram-negative bacilii are also implicated in China and Asia. In clinicalpractice,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nd metronidazole,which covers themajority of bacteria that cause BBA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empirical regimen. Basically , the treatmentof BBA lasts more than 6 weeks,and it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that patients^clinical manifestations brain imaging be closely monitored during the treatment. Currently,surgery combined with medication isthe major therapy for BBA for a shorter duration of treatmen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an be adoptable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 such as the size of abscess is small and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is relatively good,etc. , so that risks of invasive operation could be avoided. Unfortunately , the clinical evidences support themedication treatment for BBA is still in progress.Key word s:Brain abscess;Bacteria;Antimicrobial treatment;Duration of treatment;Empiricalantibiotic therapy脑脓肿是临床一大棘手问题,虽然发病率不高,菌、真菌、结核、原虫(如阿米巴)等,本文仅讨论细菌但可导致严重后果。
专家之声VO I C E O F S P EC I A L I S TS
抗感染治疗与循证医学
张永信
(上海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抗生素研究所 上海 200040)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05)09-0389-02
感染性疾病虽然已不是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但仍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
2003年的S ARS,2004年的禽流感,2005年的C群流脑和猪链球菌感染流行,以及目前我国存在的1亿多乙肝病毒感染者和显著增多的结核病、血吸虫病和艾滋病等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抗菌药物的用量一直居所有药物的首位。
如何科学地评价抗菌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充分科学依据指导合理用药,降低成本,需要规范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并以循征医学的理念来指导临床医务人员科学地评价临床试验资料。
循证医学是建立在科学依据基础上的医学,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医学为依据的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能帮助我们依据当前最佳研究结果所获的证据和最佳的临床专业知识基础,选用治疗方法,使病人达到最佳疗效。
因此我们的临床医师、药师应认真学习循证医学有关的知识,使自己的医疗、教学与科研理念更新,更实实在在地行医。
1 如何客观地评价抗菌药
专业杂志上发表的不少关于某种抗菌药对××例某种感染的疗效文章并没按循证医学的理念设计,其结果只能算实践的总结,没条件对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更不能判断试验药与对照药之间的差异及其意义,临床上不能以此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科学客观的研究大多为中心、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常跨国、几十家甚至更多医院共同参与,以同一方案对成千上万的病例进行跟踪观察,才能获得很强说服力的验证结果。
国内外出版的各种经典的“治疗指南”,大多依据循证医学的资料来编写,因此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足够的科学性,且相当实用。
例如2004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美国桑福德(Sanf ord)《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均为符合循证医学的代表性资料。
这些“指南”并非定稿不变,而是常依据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的变迁,以及新药开发和临床实践的积累,定期或不定期作修改重版,充分体现其科学性。
1998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新药评审方法”对各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随机对照组等作了具体规定,这都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
值得强调的有:⑴感染诊断标准,观察病例中应有相当比例的病原确诊病例(80%以上)。
⑵病例要求与随机化分组。
两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及选择对照组治疗药物应有可比性。
Ⅱ期临床100例以上,Ⅲ期300例以上。
⑶疗效评价。
按四级分类: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症状、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及病原菌四项全部恢复正常为痊愈,缺一项为显效,缺二项属有效。
痊愈加显效统计出有效率,而“有效”不计入有效率中。
细菌学疗效按清除、未清除、替换、再感染四级评定。
往往细菌清除率比临床有效率更能反映药品的确切疗效。
⑷不良反应。
按肯定有关、可能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无关分类。
⑸资料作统计学处理。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的病例必须真正实施随机化分组。
仅病人不知自己属试验组还是对照组,称单盲;病人和医务人员都不知称双盲。
随机对照双盲为最佳标准的临床试验,但很难实行。
一般选用随机单盲。
若随机分A、B两组,第一阶段A为试验组,B 为对照组;第二阶段交叉;两阶段之间相隔的时间必须保证药物已完全排泄,这种交叉试验也很科学。
交叉试验也可以自身前后对照的形式来实现。
上市后再评价对发现药品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种人群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合理给药方案、成本效益的差异具重要作用。
例如替马沙星(te mafl oxacin)在上市后才发现以溶血表现为主的,伴有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不全等严重的多系统损害。
后因“替马沙星综合征”引起死亡而停止该药使用。
司巴沙星在白种人中光敏反应发生率高,而在黄种人中可能并不高。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宜用于儿童,但一直有争议,有文献报道儿童用药后长期随访并未见骨、关节损害,这些是否属于科学的结论均应经循证医学研究得出客观判定,目前必须按药品说明书和医院诊治常规规定办。
伊曲康唑原来主要用于浅表真菌感染及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等少数深部真菌感染。
在上市后经扩大临床验证对深部真菌感染的适应证才见扩大,并可用于中枢
医药论坛PUBL I C FO RUM
国际化视角下的中药知识产权管理探析
王高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南京 210029)中图分类号:F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05)09-0390-03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整体平衡的中医药日益受到重视。
中药业已成为具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朝阳产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经济日益全球化,有关开发和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中药国际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量快速增长,我国中药被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大力加强中药自主知识产权必然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值得警惕的是:业内外人士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尤其是对确保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药市场中保持优势地位的关键技术,缺乏积极主动的保密意识和措施,成为影响中药事业国际化发展的巨大隐患。
1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药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行政保护、新药保护、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也很丰富,如中药材、饮片、处方、有效成分、制药、质控、相关产品、临床研究及经验、文献及信息资料等。
我国是于198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专利法》,对药品的制造方法授予专利权。
1993年1月1日实施的修改后的《专利法》,对药品开始予以专利保护;1982年我国开始实施《商标法》,并明确关于药品商标注册的规定;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的《药品管理法》和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具体规定了中药的行政保护期限。
在商业秘密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明确阐明了侵害商业秘密权益的行为。
可以说,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开始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但在人的思想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中药的知识产权可通过众多的方式进行保护。
其主要的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
⑴中药专利保护。
专利权是国家依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申请的专利的创造享有的垄断性权利。
中药的专利保护属于法律保护,是中药知识产权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保护形式。
中药的专利保护不仅在药物研究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药物研究、开发市场也起积极的竞争作用,同时还能推动药物研究的不断创新。
我国在中药专利申请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1~2003年间全国申请的专利量为1073458件,中药专利申请量为23026件,中药专利在全国专利申请中约占2.2%。
感染,这些都是在前瞻性、随机对照、大系列临床验证基础上获得的科学评价,并非随意试用的结果。
鉴于国内循证医学发展应用仍处于早期摸索阶段,对同一组不同品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存在多少差异,应全面进行比较,在选用时可予考虑。
2 如何选用疗效相当而经济的治疗方案
前瞻性地研究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及其经济效果,可寻求出达到相同治疗结果而费用最低的用药方案,这不仅节约了卫生资源,而且有利于合理用药,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应注意国内已出现个别药物经济学研究项目受厂家、公司的影响明显,其结果偏差大,使人难以置信。
3 医院如何建立科学的进药与淘汰制度
单凭药事管理委员会有关医药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意见决定进药与淘汰品种,存在相当大的人为因素影响。
因此必须应用循证医学理论,对品种进行系统评价,对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从G MP条件、原料质量、产品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参数、产品稳定性等科学数据进行比较,选择出高质量产品。
从而提供给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使医院进药、淘汰制度更完善,做到公正、公平、科学。
(收稿日期:200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