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伞下的城市》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90.00 KB
- 文档页数:8
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总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能利用本课词语进行交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词语,学生能熟练地朗读,默写,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能利用词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每根每草,美丽的世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学,学习词语,学生达到熟悉的朗读,默写,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能利用词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难点: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教学手段教材、黑板、粉笔、字典、词典。
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
课时安排一共5课时,第一课时讲词语,第二、第三课时讲课文一,第四课时讲课文二,第五课时强化训练授课班级:7年级班第1课时年月日课题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词语)教学目标重点: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和结构。
难点:理解词语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前提测评:听写词语:费用工程装置胜地合金有机桥梁功过罕见巨变环绕街坊二、导入:熟读下列词语:老师问几些关于本科内容的问题,表扬,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如:巨伞下的城市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巨伞的有点有哪些?三、词语讲解1.供应:以物质,人力满足需要。
供应粮食,供应副食品供应居民供应农村满足供应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保证公正2.加以:表示对前面提到的实物进行某种处理,后面只能与动词搭配。
加以肯定加以维修加以宣传加以解决各地对古建筑要加以保护。
3.由:在句中引动作者。
由你负责由他发言由班长负责由学校联系这件事应该由他去办理。
4.固定:使某一东西不移动或不变动。
固定木桩固定资产固定收入现在许多人都没有固定职业。
5.恶劣:很坏。
恶劣的环境恶劣的气候态度恶劣品质恶劣这儿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这里生活。
6.抱:用手臂为主;心里存有。
他每天回家后都抱抱孩子。
7.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相续,连续不断。
节日之夜街上的行人,车辆络绎不绝。
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掌握词语,结合具体情景恰当运用重点词语“供应、固定、恶劣、抱、庇护、加以、由、络绎不绝、无稽之谈”等。
2、结合具体语境,学习掌握本课句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词语含义,尤其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真实交际,发展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仿照课文进行习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明白人可以通过聪明才智改变自然,变不利的条件为有利的条件,方便人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本课词语、句型。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
难点: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进行创作性思维,提出创造性建议。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四、教学方法:朗读法、演示法五、教学时间:五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学习词语教学目标:1、初步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掌握新词语,学会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想想看,假如有一把巨伞把整个城市罩起来会怎么样?这是不是一种幻想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巨伞下的城市”这篇文章,感受巨伞的神奇。
板书课题。
生齐读。
二、新授(一)检测词语,学习重点词语1、大屏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认读,随机抽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理解的词语,并交流学习方法。
3、根据语境选择下列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内(大屏出示):供应、固定、恶劣、抱、庇护、加以、由、络绎不绝、无稽之谈(1)每到节日期间市场上食品()都很充足。
(2)在()天气下,必须把帐篷()好,使它不至于被风吹跑。
(3)多数人对这项工程()赞成与欣赏的态度,因此来这里观光的人()。
(4)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而付之一笑。
①独立思考,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填。
②指名回答,师生评议,结合语境感悟词语意思。
六年级下教案第25西墙、26巨伞下的城市、27课(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六年级下教案第25西墙、26巨伞下的城市、27课六年级下教案(第25西墙、26巨伞下的城市、27课)25西墙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悟面对贫困,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精神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了解西墙的变化所蕴含的科学常识,体会生活处处有科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西墙的象征意义及其中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品味富有表现力、含义深刻的字句。
说明:要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对预备年级的学生而言,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
要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教学过程须由浅入深。
设计从题目切入:课文围绕“西墙”写了一件什么事加固“西墙”。
是怎样加固的为什么这种方法可行面对生活中这样一件大事,我们一家人的心态是怎样的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层层剥笋,让学生沉浸到“我”的生活中去,和“我”一起走过这样一段生命历程,进而逐步体会西墙的象征意义和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阅读课文,本文写了什么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
要求在文题前加上动词即可。
“西墙”2、除了加固西墙外,还有哪一堵墙需要加固3、为什么要加固东、西墙二、研读课文1、“我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2、种草和爬山虎的方法为什么能够奏效(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东墙:帮助邻家造房子来挡住风雨;西墙:石灰-草帘子-种草-种爬山虎。
介绍石灰、草和爬山虎的功用。
)三、深入探究1、照理贫苦的生活留给人的回忆是苦涩的,从文中你能读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吗2、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用文中的字句加以说明。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理解“西墙”的深刻内涵。
(圈画字句,讨论分析。
例如:作品中对草、爬山虎的`描绘,充满诗情画意。
把肆虐的风雨写得如一个恶作剧的孩子等。
课题: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教学内容:(词语与练习一)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词语的字音、字形,词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词语的用法,能灵活运用在练习与生活实践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记住本课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难点:掌握词语的用法,能用词语进行简单的对话以及造句。
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讲解式,启发式,问答式。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课本,黑板,词典。
教学步骤与内容: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肯定都知道伞是可以为人们遮风挡雨的,大家都会使用,那么大家见过能把整座城市都笼罩起来的巨伞了吗?那又是怎样的一个伞呢?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的词语,在学会了词语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科普知识,看看这把神奇的巨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词语1、胜地(名):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避暑胜地例:天池是有名的旅游胜地。
新疆的喀纳斯是有名的旅游胜地。
2、神话(名):①关于神仙或神话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名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②指荒诞的无稽之谈。
例:这篇神话故事讲的太精彩了。
3、合金(名):有一种合金元素跟其他金属元素融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各金属低,而硬度比组成它的各金属高。
4、有机(形):①原来指跟生物体有关的或从生物体来的(化合物),现在指除碳酸盐和碳的氧化合物外,含碳原子的(化合物);有机酸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②指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
5、装置(名):①安装;②机器、仪器或其它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的功用的物件。
自动化装置例:降温设备已经装置好了。
这个机器的都已经装置好了。
6、补偿(动):抵消(损失、消耗);补足(缺欠、差额)。
例:我会补偿你的损失的。
他所受的损失得到了补偿。
课题:第六课巨伞下的城市(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2. 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能够根据板书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思考科学技术改变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弊问题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教学难点:思考科学技术给人类的利弊问题。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工具:黑板、教科书、伞、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有雨伞么?你们的伞是什么颜色的?平常什么时候用雨伞呢?二、揭示课题同学们想象下一座城市用一把伞盖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相信吗?板书:巨伞下的城市想象这把巨伞会是怎样的。
三、抽读课文1.抽读全文2.分段抽读四、学习课文内容(抽读,分段讲解)1、引导学生从学习提示中找出课文线索:“提出设想—巨伞建成—巨大如何撑开—巨伞的功能”2.学习第一段(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提问)(1)、提出了什么样的设想(2)、解释重点词语:无稽之谈、大千世界3.学习第二段(1)、建成巨伞的时间、地点、位置、人口、天气情况?(2)、威努斯基市建巨伞的原因?4.学习第三段【1】老师泛读,同学考虑如下问题:(1)、巨伞由几部分组成?(2)、巨伞是如何撑开的【2】老师展示伞,讲解伞的结构【3】让同学动手画一幅巨伞图,体会巨伞的结构5.学习第四段(1)、巨伞的功能是什么?(2)、如何解决建伞费用?6.学习第五段(1)、研读讨论巨伞给城市的利弊(2)、那么巨伞到底好不好?五、归纳总结全文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内容:本文首先提出一个创造巨伞的设想,美国的威努斯基市建成了巨伞,并介绍了建伞的原因,随后介绍了巨伞的结构及其功能与利弊,在了解巨伞的构造及利弊后,使我们体会到人类具有创造的能力,同时也应尽可能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