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8.65 KB
- 文档页数: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 B uilding Sc ience 第33卷 增刊2007年12月收稿日期282作者简介黄金胜(8),男,安徽巢湖人,硕士,主要从事结构加固改造方面的研究。
f j @63云南宁洱614级地震农村居民传统房屋震害分析黄金胜,陆 琨,陶 忠(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摘 要:2007年6月3日云南宁洱发生了里氏6.4级地震。
本文作者通过对农村居民传统房屋震害情况的现场调查,分析了此类房屋的震害特征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措施。
关键词:宁洱;震害调查;传统民居;抗震措施中图分类号:T U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33(2007)增刊-0096-05The ana lysis of r ura l r esi den ts of the trad iti ona l hou si n g dama ge i n 614ear thquake i n Y unnan Ni n g πerHUANG J ins heng,LU Kun,T AO Zhong(Facult y of C ivil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Kun m ing Unive rsity of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y,Kun m ing 650224,China )Ab stra ct:June 3,2007in Yunnan N i ng πer a 6.4earthquake was taken p lace.Through t he l oca l investigati ng i n the rural residents of the traditi ona l h ousing damage,the write r analysis the reason and the cha rac teristics of earthquake d isaste r of this house,and point out the corres ponding measure in anti 2se is m ic .Key wor ds:Ning πe r;inve sti ga tion of t he earthquake damage;traditional house;anti 2se is m ic measure0 引 言2007年6月3日云南宁洱发生6.4级地震。
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地表变形的构造分析和解释杨晓平;陈立春;马文涛;陈慧;周挚;李岩峰;谢英情;施伟华;常祖峰【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08(30)2【摘要】以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地表裂缝、喷砂冒水、地震滑坡、地震崩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震区的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资料,研究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其强震频繁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地震地表裂缝资料表明,北西向的宁洱断裂班海段具有右旋走滑的特征,北北东向的断层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330°方向上的长13.5 km、宽4 km的范围内.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亦为330°,Ⅷ度区长轴长度为17km.震源机制解资料显示,宁洱6.4级地震的北西向节面为右旋错动,北东向节面为左旋错动.大于等于2.0级的余震分布优势方向为330°,深度为3-12 km,优势深度为3-10 km,余震分布与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带一致.以上资料说明,宁洱断裂班海段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最后以活动地块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宁洱地震的动力来源为印度板块的向北推挤使青藏高原向东滑移,在滇西南地区转化为向南南东方向的挤出,使宁洱附近网络状的北西向断裂发生右旋活动,北东向断裂发生左旋活动.这种构造格局可能是该区频繁发生6.0-6.9级地震的原因.【总页数】11页(P165-175)【作者】杨晓平;陈立春;马文涛;陈慧;周挚;李岩峰;谢英情;施伟华;常祖峰【作者单位】中国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昆明,650041,云南省地震局;中国昆明,650041,云南省地震局;中国北京,100049,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中国昆明,650041,云南省地震局;中国昆明,650041,云南省地震局;中国昆明,650041,云南省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中的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模式研究——以宁洱镇民政村为例 [J], 齐文华;吴琼;苏桂武;龚强;马方毅;王若嘉;陈征山2.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J], 谢英情;李岩峰;张建国;李西;刘娜3.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通信系统在2007年宁洱6.4级地震中的应用及发展 [J], 赵恒;周兰江;曹刻;李永强;龚强;曹筱璇4.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宁洱县城现代建筑典型震害分析 [J], 非明伦;周光全;卢永坤;龚宇;郭毅;张彬;马方毅;岳建鸿5.2007年6月3日云南宁洱6.4级地震异常特征分析 [J], 林洁萍;李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活动规律与震源机制解析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为突出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频率和规模的变化牵动着人们的关注。
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以及地震的震源机制,对于地震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活动的规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地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这种聚集性主要表现在地震活动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中,即所谓的地震带。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其频繁的地震活动使该地区成为全球震源最多的地区之一。
此外,其他地区如马里亚纳海沟、阿尔卑斯山脉等也都有各自的地震带。
这种聚集性表明地震是受到地球板块运动的约束,地震活动与板块边界密切相关。
其次,地震活动还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在某个地区,地震的活动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
这种规律可以从历史地震数据中进行分析,通过对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地震序列的特点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
例如,在某些地区,地震活动可能会表现出短期急剧增加的趋势,这被称为地震活动的“爆发期”。
这种时间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对地震活动的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制定。
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其机理。
地震的震源机制可以从物理和地质方面进行解析。
地震的震源一般位于地壳下的深部,其机制与地壳运动有关。
在大部分地震中,地震是由于板块间的应力积累超过了地壳强度引起的。
当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地壳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的发生。
这种应力积累和释放的过程被称为地震地貌学。
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运动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地震的预测和防灾减灾水平。
地震活动的规律和震源机制的解析是当前地震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和对地球物理和地质过程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和机理,提高地震的预测和防灾减灾能力。
然而,地震研究仍然存在很多挑战,如地震的观测精度、预测的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创新。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序列精定位卢显;周龙泉【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11(033)003【摘要】Five mobil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were set up by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main shock after the Ning'er M6. 4 earthquake on June 3 ,2007. In this paper,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Ning'er M6. 4 earthquake is relocated by using the double 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method. The data are from the 5mobil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and the permanent Simao seismic st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ngth of aftershock sequence is 40km and the width is 30km,concentrated obviously at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area between the Pu'er fault and the NNE-trending faults,with the majority occurring on the Pu'er fault around the main shock. The depths of aftershocks are from 2km to 12km,and the predominant distribution is in the depth of 8 ~ 10km. The mean depth is 7. 9km. The seismic fault dips to the northwest revealed from the profile parallel to this aftershock sequence,which is identical to the dip of the secondary fault of the NE-trending Menglian-Mojiang Fault in the earthquake area. There are more earthquakes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segment than in the southeast segment,which is perhaps related to the underground medium and faults. The depth profile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that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are mainlylocated near the Pu'er fault and the seismic ruptures dip to the southwest, consistent with the dip of the west branch of the Pu'er fault. In all, the fault strike showed by earthquake relocations matches well with the strike in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The main shock is in the top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nd the aftershocks are 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which shows that the faulting was complete in both NE and SW directions.%2007年6月3日在云南宁洱发生6.4级地震,震后云南省地震局在主震附近架设了5套流动数字地震台.利用这些地震台和思茅固定地震台记录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重新进行精定位.结果显示,宁洱地震序列的长度约为40km,宽度约为10km,明显集中在普洱断裂与NNE向断裂横断错移的构造部位,且大部分余震发生在主震附近的普洱断裂.余震序列的优势分布方向明显,震源深度分布从浅层2km至12km,大多数集中在8~ 10km优势分布范围内,平均深度为7.9km,并且平行于地震序列剖面显示的地震破裂活动沿NW向倾斜,与NE向孟连-墨江断裂带在震区的次级断层倾向一致.地震在密集区的NW段比SE段要多,可能与当地的地下介质或断裂有关.垂直于地震序列剖面显示定位后地震主要密集分布在普洱断裂附近,地震序列的破裂活动沿SW方向倾斜,与普洱西支断裂倾向一致.总之,精定位后的断层走向和震源机制解的走向吻合得非常好,主震位于余震序列上端,余震在主震下端较为对称地分布,说明断层朝SE方向和NW方向破裂比较充分.【总页数】8页(P560-567)【作者】卢显;周龙泉【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1【相关文献】1.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序列视应力研究 [J], 钱晓东;李琼;秦嘉政2.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序列及中短期地震学异常演化特征研究 [J], 刘丽芳;苏有锦;秦嘉政;付虹;李永莉3.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巩留Ms 6.0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J], 郑雪刚;马学军;赵鹏毕4.2021年云南双柏MS5.1地震序列的快速检测与精定位研究 [J], 廖诗荣;杨婷;张红才;范莉苹;秦敏;房立华5.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序列精定位与震源机制研究 [J], 张志朋;李君;冯兵;王文青;柴旭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横波分裂研究?おふ?要:通过研究2007年6月3日宁洱??M????S6.4地震余震序列的三分向记录,为探索横波分裂现象以及上地壳存在裂隙各向异性提供依据,并发现快速S波偏振有两个优势方向,分别为NW140°和NW150°,这与宁洱地区的主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
横波分裂延迟时间能够动态反映地下应力场的变化趋势,且较大余震发生之前延迟时间出现大幅度上升。
?す丶?词:横波分裂;裂隙各向异性;延迟时间;宁洱地震?ぶ型挤掷嗪牛?P31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1)01-0042-05?お?0 引言??随着三分向数字化记录地震台网的投入使用以及地震预报工作的开展,在地壳以及上地幔中由岩石各向异性引起的S波分裂已被广泛地观测到。
在构造应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地下介质实际上是表现为各向异性的,这种介质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之一就是横波在其中传播时会发生分裂现象。
分裂后的两列偏振波以不同的速度沿平行或垂直于裂隙面的方向传播,先到达的称为快波,后到达的称为慢波,快、慢波的到达时间之差为横波分裂延迟时间。
快波的偏振方向与主压应力场的方向有关,而慢波的延迟时间与裂隙密度、纵横比以及水的含量有关,因此对横波分裂参数的提取和分析研究对于探索地下应力场的分布、地质构造、地下裂隙的排列、介质方位各向异性以及地震预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序列主要沿无量山断裂带呈NW向分布,在宏观震中区还有多条NNE和NNW向近似共轭的次级断裂带。
考虑到宁洱地区历史上中强地震的重复性以及地质构造的复杂性,笔者认为深入了解该地区地下介质的分布特点以及追踪地下应力场的变化情况对地震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选取??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县发生??M????S6.4地震,截止到12月3日共记录到2级以上地震573次,其中2.0~2.9级地震515次,3.0~3.9级地震52次,4.0~4.9级地震4次,最大余震为5.1级。
宁洱6.4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异常场地影响分析张彦琪;崔建文;施伟华;李世成;李正光【摘要】There are more than twenty strong motion stations in Yunnan regional network (China Digital Strong Motion Network) recorded ground motion of Ning'er earthquake with Ms6. 4 which were built during "Tenth five plan". According to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k acceleration、 peak velocity and intensity, intensive region of VI degree and nearby sta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real earthquake disaster phenomena. The amplitude of ground mo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gnitude but also affected by transmission route and site condition. They analyzed causes of strong motion records oversized through overlying soil、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and tectonic structure condition. They also provide suggestion for future site effect of ground motion research in Yunnan.%“十五”期间建设并投入试运行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云南区域台网有20多个强震动台站记录到宁洱6.4级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实地考察得到的Ⅵ度以上烈度区内或者其附近的4个强震台站,从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与烈度的对应关系来看,与实际震害现象反映出的烈度有一定差异.究其原因,地震动幅值的大小和震级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也和地震波的传播途径及场地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从场地因素的角度出发,从覆盖土层、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等方面对造成强震动记录值偏大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云南地区地震动研究场地影响的考虑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期刊名称】《内陆地震》【年(卷),期】2013(027)001【总页数】9页(P45-53)【关键词】宁洱地震;强震动记录;加速度峰值;场地因素【作者】张彦琪;崔建文;施伟华;李世成;李正光【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007年6月3日5时34分56.6秒,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生MS6.4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震中位置为23.0°N,101.1°E。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监测与研究
利用宁洱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监测资料进行精确定位,结合云南区域测震台网地震波资料,给出了宁洱地震主、余震的震源参数,分析讨论了宁洱地震的震源过程.研究显示,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NW向断裂,主破裂走向约N50°W,倾向WS,倾角约80°,断层*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长度约为30km,宽度约5km,破裂面深2~12km,断层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震源参数研究表明,宁洱震区地震矩范围为1012~1018N·m,震源破裂半径为300~3500m,应力降为0.0044~14MPa.高应力降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4~10km深度范围内,表明该深度区是宁洱地震的主要活动区域.地震应力降随时间逐渐衰减,表明宁洱地震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ichuan B uilding Sc ience 第33卷 增刊2007年12月收稿日期:2007208215作者简介:谭冠平(1981-),男,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木结构抗震与加固、工程抗震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856);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53M ,5M );云南省建设厅“地震安全工程”资助基金8@63宁洱 6.4级地震砖混结构房屋震害特征及分析谭冠平,陶 忠,潘 文,杨晓东,白 羽(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摘 要:2007年6月3日5时34分,在宁洱县发生了M 6.4级地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本文介绍了砖混结构的典型破坏现象与破坏特征,对其震害进行了分析,并建议在恢复重建中采取相关措施。
关键词:砖混结构;震害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T U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33(2007)增刊-0026-05C haracter isti cs and ana lysis of ea r thqua ke d is a ster s for ma sonr y str ucture housi n g to the N i n g πer M 6.4ear thquakeT AN Guanping,T AO Zhong,P AN W en,Y AN G Xiaodong,BA I Yu(T he Faculty of A rchitectural Enginee ri ng,Kun m 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 y,Kun m ing 650224,China )Ab stra ct:A str ong ea rt hquake of M6.4occurred in Ning πe r county a t 5:34,June,3,2007,brought huge dis a ste r t o t he l oca l.In this paper,the destructi on and cha racte ristics of seis m i c disa ste rs for ma s onry struc tures have been intr oduced,and the destructiv e has been ana lyzed .Finally,so me corresponding proposa ls are p r oposed for post 2disaster reconstruction .Key wor ds:ma s onry structure;de struc tive cha racte ristic;seis m ic dis a ster ana lysis1 概 况北京时间2007年6月3日5时34分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经10111°、北纬2310°)发生了614级地震。
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分析地震背景在2018年2月17日,Yunnan省宁洱县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
该地震导致24人死亡,163人受伤,并且损坏了许多房屋。
地震发生原因在地球上,板块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的表面被不断的推动和拉扯着。
当板块之间的摩擦发生了变化时,将会释放出能量,导致地震。
在宁洱地震中,造成地震的主要是横断山-滇池纵向断裂和嵩明断裂。
这两个断裂相交于宁洱县和思茅市。
这次地震是在横断山-滇池纵向断裂带的东北部局部区域发生的。
建筑结构分析该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都说明了这个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小。
但是,由于该地区属于地震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是需要提高的。
地震中,房屋的稳定性和地震损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因此,建筑物的结构对于抵御地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是一种常见的抗震设备,该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防止建筑物在地震中崩塌。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震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横断山-滇池纵向断裂是亚洲大陆东部边缘褶皱带和东南沿海地缘构造的分界带,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裂谷体系之一。
该断裂带的活跃性和地震危险性在多次地震事件中得到了充分证明。
地质构造有助于我们的抗震设计和建筑结构的改善。
研究地下岩石的分布和运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来的地震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结论总的来说,宁洱6.4级地震的发生是与横断山-滇池纵向断裂和嵩明断裂带相关的。
地震对于建筑物的影响较小,但是该地区属于地震带,需要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地质构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未来的地震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云南宁洱6.4级地震砖混结构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
伍圣喜;吴从晓;韩家军;张超;周云
【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
【年(卷),期】2007(002)003
【摘要】本文根据地震现场考察情况,介绍了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6.4级地震造成的砖混结构房屋的破坏情况,归纳总结了这类结构房屋的震害特征,分析了其破坏原因,并对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与施工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总页数】5页(P285-289)
【作者】伍圣喜;吴从晓;韩家军;张超;周云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
州,510006;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云南宁洱6.4级地震村镇民居震害分析 [J], 潘兴庆;陶忠;潘文;杨晓东
2.云南宁洱6.4级地震农村居民传统房屋震害分析 [J], 黄金胜;陆琨;陶忠
3.宁洱6.4级地震砖混结构房屋震害特征及分析 [J], 谭冠平;陶忠;潘文;杨晓东;白羽
4.云南宁洱6.4级地震某教学楼的震害分析 [J], 魏昶帆;赵宝生;唐勇
5.宁洱
6.4级地震房屋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J], 贺秋梅;李方杰;吕红山;鄢家全;李小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洱MS6.4地震的强震记录与地震烈度
施伟华;李世成;李正光;张彦琪;崔建文
【期刊名称】《地震研究》
【年(卷),期】2010(33)4
【摘要】介绍了记录到的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较大主震加速度并且位于Ⅵ度及其以上烈度区内或附近的4个观测台强震动记录的各项参数、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及地震活动、现场震害调查方法及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烈度,并将其与按照最大峰值加速度确定的烈度做对比.最后分析了这4个强震台的记录与实际现场调查的烈度的差异,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总页数】8页(P337-344)
【作者】施伟华;李世成;李正光;张彦琪;崔建文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9
【相关文献】
1.利用宁洱地震强震记录分析场地响应 [J], 王赟赟;钱进;崔建文;黄建华
2.用强震动观测资料估算2007年宁洱Ms6.4地震震源参数 [J], 崔建文;卢大伟;高东;李世成
3.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 [J], 崔建文;李正光;赵云旭
4.宁洱6.4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异常场地影响分析 [J], 张彦琪;崔建文;施伟华;李
世成;李正光
5.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
6.4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初步分析 [J], 李文倩; 朱皓清; 何金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