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69.39 KB
- 文档页数:2
感染性腹泻处置方案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病症,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本文将介绍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症状和处置方案。
常见症状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各有不同,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
其中,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伴随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一般情况下,腹泻会在数天内病愈,但对于一些人而言,病情可能会更加严重。
处置方案饮食处理饮食调整是感染性腹泻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
患者在发病期间要注意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量,对于喂养婴儿和幼儿的家庭,可以将配方奶稀释为原先的1/3,并加大水分摄入量。
同时,增加口服含电解质的液体,例如开水、绿茶、酸奶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腹泻,不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但对于腹泻严重的情况,或者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引起的,医生可能会通过抗生素治疗来缓解症状。
然而,抗生素也会对肠道内益生菌的生长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因此,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谨慎。
预防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预防感染性腹泻的方法:•注意饮食卫生。
食品加工和贮存过程中,注意卫生安全,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长时间接触婴幼儿的尿布。
•管理家庭厨房。
保持厨房清洁,定期清理和消毒。
•减少外出就餐。
避免在路边摊或不干净的餐厅就餐。
•疫苗接种。
有些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结论感染性腹泻是常见的一种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适当饮食处理、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来缓解症状。
同时,应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以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猪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猪病,主要由猪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会导致猪只出现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因此,及时了解猪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猪只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症状:
1. 腹泻,猪只感染病毒后,常常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严重时甚至带有血丝。
2. 呕吐,感染病毒后的猪只常常会出现呕吐现象,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和消化液。
3. 食欲不振,病毒感染会影响猪只的食欲,导致食量减少,甚至拒绝进食。
4. 发热,感染病毒后的猪只常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高,精神萎靡。
治疗方法:
1. 饲养环境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饲舍干燥清洁,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
2.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感染病毒的猪只,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3. 营养支持,病毒感染会导致猪只食欲不振,可以适当添加营养液或者高营养饲料,保证猪只的营养需求。
4. 饮水管理,保证猪只的饮水清洁,充足的饮水有助于猪只排出体内毒素,促进康复。
5. 隔离治疗,对于感染病毒的猪只,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猪只。
总之,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猪只疾病,及时了解其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猪只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在日常养殖中,我们应该加强饲养环境管理,定期检查猪只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病毒传播,保障猪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病毒性腹泻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病毒性腹泻概述病毒性腹泻又称病毒性胃肠炎,是由肠道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
可发生在各年龄组,临床上还伴有发热、恶心、厌食等中毒症状,病程自限。
有多种病毒可引起本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诺罗病毒和肠腺病毒。
此外,其他能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毒还包括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冠状病毒等,以下重点介绍轮状病毒、诺罗病毒和肠腺病毒。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病毒性胃肠炎。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肠,腹部。
常见症状:呕吐、腹泻、水样便、发热、恶心、厌食。
主要病因:病毒感染。
检查项目:腹部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凝胶电泳分析、血清抗体的检测、腹部超声、腹部CT。
重要提醒:病毒性腹泻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手部和口部的卫生,不吃生冷食物。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特点三、病毒性腹泻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多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常见的病毒为轮状病毒和诺罗病毒、肠腺病毒等。
好发于婴幼儿、免疫力低下及卫生习惯不好的人群。
基本病因:1、常见病毒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和诺罗病毒、肠腺病毒,其他能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毒还包括星状病毒、嵌杯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冠状病毒等。
2、接触污染物若不小心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病毒可能会经口进入胃肠道。
3、婴幼儿体质由于婴幼儿肠黏膜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乳糖酶,而乳糖酶又是轮状病毒受体,所以婴幼儿比较易感轮状病毒。
危险因素:1、婴幼儿。
2、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3、卫生习惯不好的人群。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多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常见的病毒为轮状病毒和诺罗病毒、肠腺病毒等。
试论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猪病毒性腹泻病(Porcine Viral Diarrhea,PVD)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猪只出现腹泻、发热、食欲不振以及发育迟缓等症状。
这种疾病对猪类养殖业造成了重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其主要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腹泻:即大便稀软或水样便。
猪只感染病毒后,肠道黏膜受到破坏,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不足,最终导致腹泻。
2. 发热:感染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猪只常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达到40℃以上。
3. 食欲不振:猪只在感染病毒后,常常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从而导致体重停滞或下降。
4. 发育迟缓:感染病毒后的小猪,其生长速度明显放缓,发育迟缓,甚至出现体重停滞。
5. 其他症状:感染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猪只还可能出现呕吐、虚弱、呼吸困难等症状。
1. 对症治疗:使用止泻药物,以减轻猪只的腹泻情况,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保持体液平衡。
喂食易消化的饲料,补充适当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助于恢复猪只的食欲和体重。
2.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猪舍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保持猪只的饮水和饲料的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预防接种:进行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猪只的感染风险。
可以在猪只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进行暴露性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发病率。
猪病毒性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性疾病,主要特征包括腹泻、发热、食欲不振和发育迟缓等。
针对该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强化饲养管理和预防接种。
由于该病毒的变异性较高,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稳定,因此建议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提高疗效。
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控制,对猪病毒性腹泻病做好预防工作,对减少疾病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前言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
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之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之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制定本标准对本组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本组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及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树波、陈晶晶、肖东楼、沈宝铨、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
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感染性腹泻健康教育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多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
它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和困扰。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感染性腹泻,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本文将介绍一些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
1. 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包括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寄生虫(如蠕虫、原虫)等。
它们通过食物、水源、接触传播(如不洁手或物品)以及人际传播(如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2. 预防感染性腹泻的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使用卫生间后以及与患者接触后。
- 饮食要注意安全卫生,选择新鲜、熟透的食物,避免生食和不洁食品,尤其是在外就餐时。
- 饮用水要保证安全,尽量选择煮沸水或瓶装水,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或未经消毒的水源。
- 避免与感染性腹泻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病情严重或病原体未明确的情况下。
- 定期清洁和消毒环境,特别是厨房、卫生间等易受污染的地方。
3.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在确诊后,医生会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病原体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般情况下,治疗包括补充液体、控制症状、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4. 感染性腹泻的并发症和预后感染性腹泻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肠道出血等。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感染性腹泻的预后通常是良好的,症状会逐渐缓解并康复。
5.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推广途径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性腹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和了解,培养正确的卫生习惯,减少感染的风险。
推广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校、社区、医院等场所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讲座、培训班等。
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治疗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以呕吐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热、恶心、厌食等中毒症状的急性自限性感染性疾病。
其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和肠腺病毒。
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人群,主要感染小儿。
本病病程短,病死率低,全年均可散发,但以夏、秋季多见,亦可暴发流行。
【入院评估】(一)病史询问要点1.了解是否有不洁饮食情况,同时进食者或密切接触者是否有类似腹泻发作情况。
2.询问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包括呕吐,腹泻性状、次数及腹泻量,是否伴有发热、里急后重感、腹痛及脱水表现。
(二)体格检查要点1.一般情况,体温、脉搏、血压以及神志意识状态。
2.全身体格检查,注意心肺功能,有无周围循环衰竭表现,有无脱水表现。
(三)门诊资料分析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少数可稍升高,淋巴细胞可稍升高。
2.大便常规无脓细胞及红细胞,可有少量白细胞。
(四)继续检查项目1.血生化、电解质检查包括肝功能、心肌酶学等。
2.病原学检查(1)电镜或免疫电镜:粪便标本中找病毒颗粒,但因病毒量少,阳性率不高。
(2)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血清学抗体检测:可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通常感染2周后可出现阳性。
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病情分析】(一)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了解是否有不洁饮食情况,同时进食者或密切接触者是否有类似表现。
2.临床表现不同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临床难以区分。
(1)轮状病毒腹泻:潜伏期通常为2~3d,可短至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
临床表现多样,从亚临床感染和轻度腹泻至严重脱水,甚至死亡。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腹泻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较多,每天10余次,重者可达数十次,严重病例可发生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伴有发热,一般呕吐与发热持续2d左右消失。
约30%~50%患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儿童少。
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摘要目的:探讨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87例, 分为治疗组(44 例)和对照组(43 例),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蒙脱石散,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合乳酸菌。
结果:治疗组腹泻、发热以及呕吐等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快(P<0.05), 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 脱水症状改善也较快, 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症状体征改善快, 疗效好,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复合乳酸菌;蒙脱石散儿童秋季腹泻临床比较常见,轮状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病因, 患儿以腹泻、发热、呕吐、营养不良以及电解质紊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严重者可并发脑炎、心肌炎,甚至导致死亡, 但是目前尚没有针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特效药物, 临床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1。
本文探讨了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佐治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0 月-2015 年10月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住院患儿87例, 其中男46例,女41例, 年龄6 个月~ 4岁,病程1~5d。
患儿均有大便次数增多、糊样便、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 大便隐血, 细菌培养阴性,ELISA 法检测轮状病毒呈阳性。
所有患儿诊断符合秋季腹泻病相关标准2。
将87 例患儿根据入院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4 例, 男24 例, 女20 例, 平均年龄(16.8 ±4.7) 个月, 平均病程(2.3 ±1.2)d; 对照组43例, 男21 例, 女22 例, 平均年龄(17.6 ±4.9) 个月, 平均病程(2.5 ±1.3)d;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组间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x2性别=0.101,P=0.750;t 年龄=0.778,P=0.203;t 病程=0.747,P=0.241)。
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小儿病毒性腹泻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腹泻疾病,常见于婴幼儿期,病毒性腹泻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病程短暂等特点。
其症状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也因病毒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文将就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症状:1.腹泻,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症状是腹泻,粪便呈水样或黏液样,次数增多,甚至可达十几次甚至数十次。
腹泻的程度轻重会影响孩子的一般情况。
腹泻严重时,孩子会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眼眶下陷等。
2.呕吐,部分患儿会出现呕吐,呕吐的程度轻重因人而异。
3.发热,患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不会持续太久,但也需要及时关注。
治疗方法: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后,孩子会大量失去水分和电解质,因此需要及时补充。
可以口服含有盐和糖的口服液,也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补液。
2.饮食调理,腹泻期间,孩子的饮食需要特别注意,可以适当给予流食,如稀饭、面汤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3.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滥用药物。
预防措施:1.保持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2.接种疫苗,目前已有一些病毒性腹泻的疫苗可供接种,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总之,小儿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加注意,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同时,加强卫生防护,注重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小儿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家长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临床观察抗生素使用对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在治疗感染性腹泻时,抗生素的使用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通过临床观察来评估抗生素使用对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效果。
一、抗生素治疗的理论依据抗生素能够杀灭或抑制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对于一些严重感染或细菌致病性强的感染性腹泻患者,使用抗生素是有效控制感染的手段之一。
对于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诊断确切的患者,针对特定细菌的抗生素疗法可以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减轻症状,提高治愈率。
二、抗生素使用的注意事项1. 认真分辨病原体: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需要准确确定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腺病毒等。
仅在细菌感染确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 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对于已经确定的感染病原体,根据其耐药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需要强调的是,选择抗生素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抗生素。
3. 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对于轻型的感染性腹泻患者,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因为轻型感染往往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病毒感染不受抗生素的影响。
临床观察表明,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耐药菌株的发生风险。
三、抗生素使用对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效果1. 抗生素治疗对重症患者:对于重症感染性腹泻患者来说,早期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减轻病情。
一些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有些重症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后,腹泻症状得到缓解,并且康复时间缩短。
2. 抗生素选择合理的轻型患者:在一些针对特定细菌的感染性腹泻患者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加快疾病的康复过程。
例如,对于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来说,口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3. 抗生素不适用于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的轻型腹泻,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治愈疾病,同时还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2-02-01T11:34:06.2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赵宏伟胡晓丽施中凯[导读] 是脓血便还是水样便,腹泻次数及腹泻量,是否伴有里急后重,是否伴有发热,是否伴有循环衰竭的表现。
赵宏伟胡晓丽施中凯(黑龙江省医院 150040)
冠心病是一多因素疾病,已知的危险因素不能准确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关键词】病毒感染性腹泻治疗
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以呕吐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热、恶心、厌食等中毒症状的急性自限性感染性疾病。
其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和肠腺病毒。
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人群,主要感染小儿。
本病病程短,病死率低,全年均可散发,但以夏、秋季多见,亦可暴发流行。
【入院评估】
(一)病史询问要点
1.了解是否有不洁饮食情况,同时进食者或密切接触者是否有类似腹泻发作情况。
2.询问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包括呕吐,腹泻性状、次数及腹泻量,是否伴有发热、里急后重感、腹痛及脱水表现。
(二)体格检查要点
1.一般情况,体温、脉搏、血压以及神志意识状态。
2.全身体格检查,注意心肺功能,有无周围循环衰竭表现,有无脱水表现。
(三)门诊资料分析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少数可稍升高,淋巴细胞可稍升高。
2.大便常规无脓细胞及红细胞,可有少量白细胞。
(四)继续检查项目
1.血生化、电解质检查包括肝功能、心肌酶学等。
2.病原学检查
(1)电镜或免疫电镜:粪便标本中找病毒颗粒,但因病毒量少,阳性率不高。
(2)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血清学抗体检测:可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通常感染2周后可出现阳性。
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病情分析】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了解是否有不洁饮食情况,同时进食者或密切接触者是否有类似表现。
2.临床表现
不同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临床难以区分。
(1)轮状病毒腹泻:潜伏期通常为2~3d,可短至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
临床表现多样,从亚临床感染和轻度腹泻至严重脱水,甚至死亡。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腹泻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较多,每天10余次,重者可达数十次,严重病例可发生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伴有发热,一般呕吐与发热持续2d左右消失。
约30%~50%患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儿童少。
除腹泻外可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厌食、腹胀、全身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表现。
多数患者腹泻病程较短,一般持续3~5d,多数具有自限性,少数患者可持续1~2周。
免疫缺陷者可发生慢性腹泻。
(2)诺沃克病毒性胃肠炎:潜伏期通常为1~2d。
起病急,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成人腹泻症状较突出,儿童则较多出现呕吐,腹泻每天10余次,水样便或稀水样便。
有时腹痛明显,可伴有低热、头痛、乏力、肌痛等表现。
体弱及老年人病情较重,症状持续1~3d自愈,罕见死亡病例。
(3)肠腺病毒腹泻:潜伏期为3~10d,平均7d。
多数为5岁以下儿童,腹泻每天10余次,稀水样便,伴呕吐、发热,重者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少数患者伴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发热持续2~3d而恢复正常,腹泻持续1~2周消失,多数呈自限性,少数患者腹泻持续3~4周或转为慢性腹泻。
3.体征特点
主要观察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是否有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是否有明显脱水体征。
4.实验室诊断依据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少数可稍升高,淋巴细胞可稍升高。
(2)大便常规:无脓细胞及红细胞,可有少量白细胞。
(3)大便中寻找病毒:使用电镜或免疫电镜可在大便中寻找到致病病毒。
(4)查病毒核酸:使用PCR检测病毒核酸。
(5)血清抗体检测:检测患者患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二)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大肠杆菌、沙门菌、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相鉴别。
(三)疾病预后
绝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极少数婴幼儿可因严重脱水、治疗不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死亡。
【治疗计划】
1.治疗原则
本病患者多数临床表现较轻,病程短,呈自限性而自愈。
绝大部分患者可在门诊接受治疗,3%~10%的婴幼儿患者因腹泻严重脱水需住院治疗。
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等对症支持治疗,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2.对症治疗
轻度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可以口服等渗液或口服补液盐(ORS)。
米汤加ORS对于婴儿脱水很有益。
对出现意识障碍的婴幼儿不宜口服液体,以防止液体吸入气道,应尽快静脉补液。
对慢性病毒性腹泻,特别是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时,可以喂含轮状病毒抗体的生奶或母乳。
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应静脉补液,特别当腹泻导致低钾时应注意钾的补充,酸中毒时应纠酸,情况改善后改为口服。
由于小肠受损害,其吸收功能下降,故饮食宜清淡及富水分为宜。
吐泻频繁者禁食8~12h,然后逐步恢复饮食。
近来研究表明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腹泻具有很好疗效,常用剂量:1岁以下患儿1g,1~3岁1.5g,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3g,50mL温水冲服,每天3次,疗程3d。
患者出现痉挛性腹痛时,可口服或注射山莨菪碱(654-2)减轻症状。
有人认为早期应用干扰素、利巴韦林(病毒唑)治疗可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可考虑试用。
【疗效与病情观察】
本病患者大部分为自限性,即使不经治疗亦可自愈。
1.观察体温变化
一般发热为一过性,不需特殊处理,伴有一定的感染中毒症状。
2.观察腹泻情况
腹泻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注意腹泻时大便量及腹泻次数的变化。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了解患者循环稳定情况,以及脱水程度。
【住院小结】
1.疗效
本病患者大部分为自限性,即使不经治疗亦可自愈,仅少部分严重腹泻婴幼儿因治疗处理不当可导致慢性,甚至发生病死。
2.出院医嘱
清淡饮食,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主要饮食卫生。
【临床经验】
(一)诊断经验
1.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
是否有不洁饮食情况,以及共同进食者是否有类似表现。
2.注意询问大便性状
是脓血便还是水样便,腹泻次数及腹泻量,是否伴有里急后重,是否伴有发热,是否伴有循环衰竭的表现。
3.注意生命体征。
(二)治疗经验
1.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2.轻度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可以口服等渗液或口服补液盐(ORS),严重脱水者应静脉输液,并注意补钾及纠正酸中毒。
3.腹痛显著者可给予解痉处理。
参考文献
[1]娄元霞,陈恩富,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10年03期.
[2]缪晓辉,急性感染性腹泻研究进展[A];第二届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