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制度与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6
医疗机构中的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1. 介绍医疗机构的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是确保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免受交叉感染威胁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机构中手卫生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前提要求、手卫生程序和培训及监测。
2. 前提要求在医疗机构中,实施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需要以下前提要求:- 充足的洗手设施:医疗机构应提供足够数量的洗手池,并在易接触到的地方配备洗手液、洗手粉以及干净的纸巾。
- 清洁环境:保持医疗环境整洁,垃圾分类处理,避免病原体交叉感染的扩散。
- 供应卫生物品:医疗机构要确保供应卫生餐具、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等物品,以便医疗工作者能够正确使用。
3. 手卫生程序医疗机构中的手卫生程序应包括以下步骤:- 正确洗手:医疗工作者应进行彻底的手部清洁。
使用洗手液,湿手并搓揉至少20秒钟,包括手背、手指间和指甲缝。
之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并用纸巾擦干。
- 使用洗手液:洗手液的选择要符合规范,含有消毒成分。
洗手液的量应与水的比例按要求配比。
- 手部消毒:当手部不明显脏的时候,可使用合适的手部消毒剂进行消毒。
将手部消毒剂倒在手心,搓揉手部至干燥,全程大约需要20秒钟。
- 手套使用:医疗工作者在接触患者和进行其他可能有交叉感染风险的操作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
在更换手套之前,必须进行手部消毒。
4. 培训及监测为了确保医疗工作者正确执行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实施培训和监测措施:- 培训: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培训,确保医疗工作者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卫生知识。
- 监测和评估:医疗机构应设立监测机制,定期评估医疗工作者的手卫生行为,包括洗手程序和使用消毒剂的正确性。
同时,还需要持续监测并改进洗手设施的合理性和可用性。
结论医疗机构中的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是保障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前提要求的满足,正确的手卫生程序的执行以及培训和监测的持续推进,可以有效减少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只有全体医疗工作者齐心协力地遵循和执行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才能保障医疗环境的洁净和患者的安全。
手卫生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手卫生是指保持双手清洁、无菌的一系列操作,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手卫生管理规范是指在医疗、食品加工、公共场所等领域中,对手卫生操作进行规范和管理,以确保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手卫生管理规范。
一、手卫生前的准备1.1 清洁工具准备:准备洗手液、肥皂、清洁毛巾等清洁工具,确保它们干净、无菌。
1.2 装备检查:检查洗手池、消毒器具等设备是否完好,确保正常使用。
1.3 个人卫生:保持指甲短、整洁,不带饰物,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和手套。
二、手卫生操作规范2.1 湿润双手:将双手用温水湿润,确保水温适宜,避免烫伤。
2.2 使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取适量肥皂或者洗手液,搓揉双手,包括手背、手指缝等部位,持续搓揉20秒以上。
2.3 彻底冲洗双手:用流动的清水将肥皂或者洗手液彻底冲洗干净,确保无残留。
三、手卫生后的操作3.1 用纸巾擦干双手:用干净的纸巾或者洁净毛巾轻轻擦干双手,避免细菌再次滋生。
3.2 关闭水龙头:用纸巾或者肘部关闭水龙头,避免手部再次接触污染物。
3.3 保持手部干燥:手部干燥后,避免触摸其他物品,保持双手干净。
四、手卫生时机的选择4.1 接触污染物后:如接触垃圾、污水、动物等,应即将进行手卫生。
4.2 接触食品前:在食品加工、餐饮等环节,接触食品前必须进行手卫生。
4.3 接触病人先后:在医疗机构、养老院等场所,接触病人先后必须进行手卫生,以防交叉感染。
五、手卫生管理的监督与培训5.1 监督检查:建立手卫生管理制度,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2 培训教育:对从业人员进行手卫生操作培训,提高其手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5.3 宣传推广:通过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手卫生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结论:手卫生管理规范是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准备工作、操作规范、后续处理、时机选择以及监督与培训等方面的管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
手卫生的操作规程手卫生是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步骤洗手、消毒手部的一系列操作,以预防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的行为。
在医疗机构、食品加工场所、学校等公共场所,正确的手卫生操作规程尤为重要。
一、洗手前的准备工作1. 脱去手表、戒指、手镯等首饰。
2. 升起袖子,避免衣物接触到水槽或洗手池。
3. 检查洗手间内是否有足够的洗手液、肥皂以及干手纸等洗手用品。
二、正确的洗手方法1. 打开水龙头,调节水温,使水温在38℃左右。
2. 双手掌心相对,将肥皂倒在一只手上,然后搓揉起泡,使泡沫覆盖整个手背、手掌、指间、指尖、指缘、指甲缘及手腕,注意背部、指缘、指骨等区域。
3. 用掌心对掌心的方式,手背搓揉5-10次,然后改变手掌对掌心的方式再次搓揉5-10次。
4. 交叉搓洗手心,每手交替搓揉5-10次。
5. 用右手食指捏住左手大拇指,交替搓揉5-10次,然后换手进行同样的操作。
6. 将双手相对,手腕外侧交替向前搓揉5-10次,然后改为手腕内侧向后搓揉5-10次。
7. 双手指缝交叉搓揉5-10次,确保每个指缝有泡沫进入。
8. 双手握拳,手指尖搓揉手掌5-10次。
9. 用清水将泡沫冲洗干净,注意不要将手指朝下。
10. 用干手纸擦干双手,从手腕向指尖方向擦拭,确保双手完全干燥。
11. 关闭水龙头,同时用干手纸阻隔手部与水龙头的接触。
三、手部消毒1. 手部消毒应在洗手后进行。
取适量的含酒精的手消毒液,倒在手心,搓揉至手部完全湿润。
2. 用右手掌心握住左手手腕,反复搓揉5-10次,然后换手进行同样的操作。
3. 右手掌心覆盖左手背部,手指交叉搓揉5-10次,然后换手进行同样的操作。
4. 手掌交替搓揉5-10次,确保每个角落都得到消毒。
5. 双手手指交叉搓揉5-10次,确保手指间的细菌得到彻底清除。
6. 擦干双手,从手腕向指尖方向擦拭,确保双手完全干燥。
四、其他注意事项1. 洗手液、肥皂、手消毒液应存放在明显的位置,方便使用。
2. 洗手间内应保持整洁,定期清洁水槽或洗手池,保持通风良好。
手卫生管理制度及实施规范
是为了确保人们在接触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场所时能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而制定的一套管理制度和规范。
以下是手卫生管理制度及实施规范的主要内容:
1. 具体操作规范:包括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方法、使用洗手液、洗手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2. 人员培训要求: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接受手卫生培训,了解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方法、规定的实施规范以及手卫生的重要性。
3. 设施设备要求:要求有必要的洗手设施、用具以及洗手液、洗手消毒剂等相关物品,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供应。
4. 定期检查和监督:要求定期对相关场所的手卫生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 工作记录和统计:要求相关场所对手卫生相关的工作进行记录和统计,包括员工的培训记录、设施设备的维护记录、检查和监督的结果等。
6. 处罚和奖惩机制:对于不按规定进行手卫生操作,或者严重违反手卫生管理制度的,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对于在手卫生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个人或单位,要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7. 宣传教育活动:要求定期开展手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手卫生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制定和实施手卫生管理制度及实施规范,可以帮助保持场所内的手卫生水平,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保护人们的健康安全。
手卫生操作规程
《手卫生操作规程》
手卫生是指通过正确的方法,保持双手的清洁和卫生,从而预防疾病的传播。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循正确的手卫生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卫生操作规程:
1.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洗手?
洗手是保持双手清洁卫生的最基本方法。
在以下情况下需要洗手:使用洗手间后、接触动物、接触污染物后、接触食品前、处理伤口或疾病时等。
2. 如何正确洗手?
正确洗手的步骤包括:用流水将双手打湿、涂抹适量肥皂、搓手指背、搓指缝、揉手心、搓指尖、冲洗干净、用纸巾擦干手。
3. 如何正确使用洗手液和洗手液消毒剂?
在没有肥皂和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洗手液消毒剂。
在使用时,需要均匀涂抹双手,直至双手干燥。
4. 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定期洗手外,还需要注意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口腔,因为这些部位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另外,定期修剪指甲也是保持双手卫生的重要措施。
遵循《手卫生操作规程》,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重视手
卫生,做到洗手、洗手液、洗手液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并且注意其他相关的卫生习惯。
2024年工作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在手部存在可见污染物,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手部清洁与消毒。
在无可见污染物的情况下,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替代洗手,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下: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接触具有传染性的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性疾病患者提供检查、治疗、护理服务后;以及需要长时间保持双手抗菌活性时。
手部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直接为传染性疾病患者提供服务后,应先用流动水冲洗,然后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必须佩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均需进行手部清洁。
各护理单元应设立医院感染监控护士,监督本部门的消毒隔离工作。
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应着工作服,不戴戒指,不穿工作服进入食堂或离开医院。
他们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使用适当的灭菌方法处理不同危险等级的物品。
应根据物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如耐高温的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用化学灭菌法。
护理人员应了解消毒剂的性能,正确配制并定期监测其效果。
更换灭菌剂时,需先对储存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氧气湿化瓶、雾化器等设备的湿化器材每日消毒,使用后进行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不同病人之间、从病人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接触病人的体液、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后,以及穿脱隔离衣、摘手套后,均需进行手部清洁。
无菌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
消毒液应密闭保存,容器每周灭菌两次。
无菌敷料罐每24小时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各室应定期通风,地面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每周进行大扫除。
如有污染,应立即用消毒剂清洁。
病人衣物每周更换1-2次,特殊情况及时更换,不得在走廊清点。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需进行终末消毒。
传染性疾病患者需遵循特定的感染控制措施,特殊感染患者的物品需严格消毒处理,使用过的敷料应焚烧。
手术室应布局合理,遵循洁污分开原则,手术间应定期清洁消毒,限制人员进出,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一、目的为了提高医院门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门诊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
三、手卫生原则1. 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规程,做到“洗、搓、擦、晾、戴”五个步骤。
2. 手卫生前应先评估手部污染情况,根据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手卫生方法。
3. 手卫生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污染。
4. 手卫生后应保持手部清洁,不得触摸面部、眼睛、口腔等部位。
四、手卫生操作规程1. 洗手(1)使用流动水,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
(2)揉搓双手,包括手腕、指缝、指甲等部位,时间不少于30秒。
(3)冲洗双手,确保泡沫被冲净。
2. 搓手(1)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涂抹于双手。
(2)揉搓双手,包括手腕、指缝、指甲等部位,时间不少于15秒。
(3)冲洗双手,确保泡沫被冲净。
3. 擦手(1)使用一次性纸巾或擦手布擦干双手。
(2)确保双手完全干燥。
4. 晾手(1)将双手自然晾干。
(2)如需戴手套,应在晾干双手后进行。
5. 戴手套(1)取适量手套,撕去包装。
(2)将手套套在双手上,确保手套完全贴合。
五、手卫生监测与培训1.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手卫生意识。
2.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操作技能考核,确保操作规范。
3. 定期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对不合格者进行通报批评,并要求重新培训。
六、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手卫生监测合格者给予表扬和奖励。
2. 对违反手卫生制度、手卫生监测不合格者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
3. 对严重违反手卫生制度、造成医院感染事故者,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相冲突,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为准。
手卫生制度1. 医务人员上班期间严禁留长指甲、戴戒指。
按要求进行洗手或手消毒,保持手部皮肤清洁和卫生。
2. 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必须洗手:直接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前后;进行无菌操作、手术及侵入性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传染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脱去手套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 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必须进行手消毒: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传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之后;需要洗手而不便洗手时。
4. 每次洗手时必须按洗手六步法的规定动作认真洗手和消毒.手卫生操作规程一、目的清除手部污染,减少手在医院感染传播中的影响。
二、使用范围本规程制订的“手卫生"是指洗手和卫生手消毒操作规程,不包括外科洗手消毒。
三、手卫生操作规程1. 手部清洁指征进入和离开病房前。
处理干净物品前和处理污染物品后。
无菌操作前、后。
接触伤口前、后.护理特殊易感病人前、后.在高危病房接触不同病人或进行不同部位操作前、后.戴手套前、后。
使用厕所前、后。
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前、后。
与任何病人长时间密切接触后。
2. 手消毒指征实施侵入性医疗护理操作前。
接触伤口前、后。
接触粘膜、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之后。
接触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之后.护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或新生儿之前。
护理具有传染性或有多种抗药细菌定植的病人之后。
特殊情况下,可用手消毒代替洗手。
3。
正确的洗手程序取下手部饰物及手表,开启水龙头冲洗双手.接取手清洁剂。
用力充分搓洗双手、手腕及腕上10 cm 处,10~15 秒。
流动水冲洗。
用擦手纸(巾)擦干或用烘干器烘干双手。
4. 常用手消毒剂及要求4。
1 醇类和胍类(醋酸氯已定等)复配的手消毒液。
4。
2 有效碘含量为5000 mg⁄L 的碘伏溶液。
4.3 75%乙醇溶液或70%异丙醇溶液.4.4 酸性氧化电位水.4.5 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用于手消毒的其他消毒剂.4。
2024年手卫生管理制度及实施样本一、医务人员手卫生时机1. 在进入和离开病房、感染重点部门等区域前后;2. 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3. 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其污物后;4. 需要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二、医务人员手消毒方法1. 取适量速干手消毒剂置于掌心;2. 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确保消毒剂全面覆盖手部皮肤;3. 持续揉搓直至手部干燥,以达到消毒效果。
三、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医务人员手卫生应达到以下标准:1. Ⅰ类和Ⅱ类区域(如普通手术室、产房等)手卫生要求应≤5cfu/cm²;2. Ⅲ类区域(如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等)手卫生要求应≤10cfu/cm²;3. Ⅳ类区域(如感染性病科、传染病科等)手卫生要求应≤15cfu/cm²;4. 各区域工作的医务人员手部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四、手卫生设施和用品配备1. 处置室、换药室、病房等应配备流动洗手设施,手术室、产房等重点部门应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2. 提倡使用洗手液;3. 洗手后的干手物品或设施应避免二次污染,建议使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小毛巾应一用一消毒。
五、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健全管理体系:在院长领导下,制定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制度,并负责监测、评估、改进及研究对策,同时组织业务培训。
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物品消毒法和传染病防治法。
2. 强化教育培训与感染监测: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树立牢固的无菌意识和感染控制意识。
感染控制人员需掌握必备知识并熟练运用技术。
3. 改善医院环境、消灭污染源:为患者提供安静、优雅、整洁和舒适的治疗环境。
严格消毒处理污水、废物等污染源,避免院内环境污染。
4. 规范操作、培养无菌观念:进行严格的医疗操作规程训练,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应严格要求,减少或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手卫生制度
1. 医务人员上班期间严禁留长指甲、戴戒指。
按要求进行洗手或手消毒,保持手部皮肤清洁和卫生。
2. 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必须洗手:直接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前后;进行无菌操作、手术及侵入性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传染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脱去手套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 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必须手消毒: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传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之后;需要洗手而不便洗手时。
4. 每次洗手时必须按洗手六步法的规定动作认真洗手和消毒。
手卫生操作规程
一、目的
清除手部污染,减少手在医院感染传播中的影响。
二、使用范围
本规程制订的“手卫生”是指洗手和卫生手消毒操作规程,不包括外科洗手消毒。
三、手卫生操作规程
1. 手部清洁指征进入和离开病房前。
处理干净物品前和处理污染物品后。
无菌操作前、后。
接触伤口前、后。
护理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在高危病房接触不同病人或进行不同部位操作前、后。
戴手套前、后。
使用厕所前、后。
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前、后。
与任何病人长时间密切接触后。
2. 手消毒指征实施侵入性医疗护理操作前。
接触伤口前、后。
接触粘膜、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之后。
接触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之后。
护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或新生儿之前。
护理具有传染性或有多种抗药细菌定植的病人之后。
特殊情况下,可用手消毒代替洗手。
3. 正确的洗手程序取下手部饰物及手表,开启水龙头冲洗双手。
接取手清洁剂。
用力充分搓洗双手、手腕及腕上10 cm 处,10~15 秒。
流动水冲洗。
用擦手纸(巾)擦干或用烘干器烘干双手。
4. 常用手消毒剂及要求
醇类和胍类(醋酸氯已定等)复配的手消毒液。
有效碘含量为5000 mg⁄L 的碘伏溶液。
75%乙醇溶液或70%异丙醇溶液。
酸性氧化电位水。
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用于手消毒的其他消毒剂。
手消毒液每次用完后容器必须更换,经清洗消毒后再装入新的手消毒液,切勿未用完就添加新液,以防止细菌在溶液中生长。
反复使用的潮湿棉织毛巾可积聚大量细菌,洗净的双手若用这样的毛巾擦手,很容易使已清洗或已消毒的手再次污染。
因此擦手的毛巾必须清洁干燥,最好是使用后丢弃或使用一次性的擦手巾。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装备烘干器,但手术室不推荐使用。
5. 手清洁消毒的方法包括普通洗手、卫生洗手消毒和外科洗手消毒操作规程
普通洗手法
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取适量手清洁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 秒钟,应注意清洗到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④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⑤弯曲手指使腕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⑦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外科洗手消毒法
洗手之前应当先摘除手部饰物,并按要求修剪指甲。
取适量的手清洁剂刷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清洁双手时,
应清洁指甲下的污垢。
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至上臂下1/3。
用清洁毛巾彻底擦干双手、前臂至上臂下1/3。
进行外科手消毒时,应将适量的手消毒剂认真揉搓至双手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充分揉搓2~6 分钟,用洁净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彻底擦干。
如果使用免洗手消毒剂,则充分揉搓至消毒剂干燥,即完成外科手消毒。
6. 注意事项
对于酒精不能杀灭的病原体如诺如病毒等,应采用流动水洗手做为手卫生的方法。
尽量选用含有护肤成分的速干手消毒液。
不可用消毒盆浸泡做为医务人员的卫生手消毒方法。
应加强对护工和保洁工人的手卫生培训、教育和监督。
应对陪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进入病室探视患者前,和结束探视离开患者时,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液消毒进行手卫生;
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全院临床医技科室。
2、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3、必须配合合格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必须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
4、洗手液的容器定期清洁和消毒。
禁止将洗手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中,必须在清洁、消毒取液器中,必须在清洁、消毒取液器后添加洗手液。
5、每月对全院各科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怀疑流行暴发与医务人员手有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6、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7、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①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
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②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
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③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
染物品之后
④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
液污染后
8、医务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9、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进行手消毒
①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②接触具有传染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
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③直接为传染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其污物后
④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10、医务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1、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必须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必须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