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7.80 MB
- 文档页数:79
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地中海的一个大海湾)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19世纪末,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
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喀斯特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表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地下水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碱矿物质反应,生成了溶解性很强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碳酸钙逐渐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道的形成,又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系统。
在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点。
首先是溶洞,这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
溶洞内常常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石灰岩溶蚀产物,宛如一个幻境。
其次是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道常常宽阔而深远,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还有一些地下河道的出口形成了天坑,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漏斗,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地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特点,如岩溶塌陷、岩溶峰林等。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而形成的。
当地下溶洞被长时间的水侵蚀后,地表上的岩层会发生塌陷,形成一个个突出的凹陷区域。
而岩溶峰林则是由于地表的岩石在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岩柱。
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观,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区的地下河道可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提供给周边地区的居民使用。
同时,岩溶地貌也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变迁。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的形成过程既神奇又复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乐趣。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体验一下岩溶地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
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
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
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
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
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4.6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等溶解性岩石地区。
以下是对岩溶地貌的详细介绍:1. 定义: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在溶解性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等形成的地表地貌。
在岩溶地貌中,水通过溶解岩石表面的溶解孔洞和裂隙,进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2. 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溶蚀地貌: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溶解,形成溶洞、溶壑、溶谷等地貌。
这些地貌特征通常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如钟乳石、石笋等。
- 塌陷地貌:溶洞或溶壑的天花板或地面因为溶蚀而发生崩塌,形成塌陷洞、塌陷丘等地貌。
- 地下河谷:地下溶洞中的水流形成地下河谷,有时会形成地下河流。
- 岩溶塌陷:溶蚀作用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引发地表地面塌陷。
3. 主要地貌类型:- 溶洞: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
溶洞内部通常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蚀物形成的景观。
-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类型,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如石峰、石林、溶洞群、地下河等。
- 溶谷: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溶蚀沟谷。
- 塌陷地貌:由于溶洞或溶壑地表或地下部分的崩塌而形成的地表塌陷地貌。
- 岩溶小丘: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圆顶状小丘,通常由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组成。
4. 分布: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广泛,如贵州黔南地区的黔南喀斯特地貌、广西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等。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同时,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地下水的储存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岩溶(喀斯特)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
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叫岩溶作用。
岩溶作用包括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积等)。
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广泛,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为最普遍。
西南地区的岩溶区面积就有55×104km2。
一、岩溶作用(一)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溶作用主要是水与可溶性岩石之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
这种过程又为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创造了条件。
就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而言,当水中含有CO2时,溶解能力就大为提高。
CO2与水化合成碳酸,碳酸电解析出H+离子,与石灰岩中的离子起化学作用:这种离子状态的溶解物质()随水流排泄而流失。
上述化学反应过程是可逆的,如果空气中CO2减少,或者水中游离CO2减少时,化合的CO2就要向相反方向转化,使水中碳酸含量减少,这时CaCO3就要发生沉淀作用。
水中CO2的含量随空气中CO2的分压加大而增加,随水温增加而减小。
但温度的升高可加速化学反应。
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约提高一倍。
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大量CO2,所以土壤中CO2的含量大大高于大气中的含量。
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竹林中,土壤中CO2含量更高,可比大气中的含量多数十倍。
(二)岩性与构造条件可溶性岩石可分为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和卤化物盐类(岩盐、钾盐)。
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
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
泥灰岩中除方解石外还含有大量不溶解粘土。
白云岩以白云石为主。
一般说来,石灰岩比白云岩易受溶蚀,白云岩又比泥灰岩易受溶蚀。
地质构造对溶岩的发育有密切关系。
从大地构造来看,地台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广,岩性变化小,单层厚度大,有利于岩溶的发育。
而地槽区的岩性很不稳定,多紧密褶皱,岩溶发育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石灰岩地层中节理发育的地段以及区域性的大断裂带(特别是张性断裂),岩溶比较发育。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在岩石中形成的地貌类型。
它是地球表面上最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之一,经常出现在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的地区。
下面将详细介绍岩溶地貌的特征。
1.洞穴系统:岩溶地貌最著名的特征就是洞穴系统,也被称为岩溶洞穴。
这些洞穴通常是由地下水侵蚀岩层形成的。
洞穴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从狭长的通道,到宽敞的大厅,再到复杂的洞穴系统,形态各异。
有些洞穴中可见钟乳石、石笋等溶蚀物。
2.地下河流:岩溶地貌中的地下水经过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河流。
这些地下河流可能非常宽广,它们为形成洞穴提供了侵蚀力量。
地下河流通常贯穿整个岩溶地区,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系。
3.喀斯特塌陷:在岩溶地区,地下岩石溶蚀后,地表可能会发生塌陷现象,形成不规则的凹陷地形。
这些凹陷地形常被称为喀斯特塌陷,通常有深度较浅的漏斗状坑洞或大面积的平原形成。
4.喀斯特断崖:岩溶地貌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喀斯特断崖。
断崖是由地下水侵蚀岩石层所形成的陡峭崖壁,常出现在河流附近。
这些断崖可能高耸陡峭,给人以壮观的视觉效果。
著名的喀斯特地区如中国的桂林、美国的大峡谷就有大量的喀斯特断崖。
5.突出地形:岩溶地貌中还经常出现突出地形,如岩溶塔、天坑等。
岩溶塔是由溶蚀作用侵蚀周围地层而形成的孤立的峰状地形。
天坑则是地表坍塌形成的凹陷地形,通常有深度很大,可以看到地下岩层。
这些突出地形形态各异,具有特殊的地貌景观。
6.岩溶地形的多样性:岩溶地貌的形态多种多样,不仅有洞穴、地下河流等地下形态,还有突出地形、喀斯特塌陷、喀斯特断崖等地表形态。
这使得岩溶地貌区的地貌景观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具有洞穴系统、地下河流、喀斯特塌陷、喀斯特断崖、突出地形等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的特点使其成为自然科学和旅游业研究的重点领域。
另外,岩溶地貌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保护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对于地质学和环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地形知识:揭示地球上的岩溶地貌地球上的岩溶地貌是一种形态奇异的自然景象,是由于地质作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化和自然风化,岩石表面被水、风、冰等自然因素侵蚀和磨蚀,形成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主要是指由于岩石溶解和侵蚀而形成的地形和景观,如洞穴、宝石湖、地下河流等。
岩溶地形的形成岩溶地形是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涉及的各种类型包括卡斯特地貌、熔岩洞穴和基岩孔穴等。
通过各种侵蚀和磨蚀作用的步骤,岩石表面会逐渐破裂、溶解和腐蚀,最终形成各种独特的地形,如天然桥梁、峡谷和内突等。
在地球上,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岩溶地形,如中国的钟乳石和蝴蝶泉、印度的艾洛拉洞穴、美国的大峡谷和圣地亚哥山谷等。
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岩溶地形,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岩石种类和化学成分、气候条件、地下水流动速度以及地形的形态。
例如,喀斯特地区由于石灰岩的存在,常常呈现出喀斯特、溶洞和峡谷等独特的地形景观。
在流域和河床的深部地区,水流会侵蚀地下岩石最脆弱的部分,形成峡谷和溶洞。
而在山地和沿海地区,河流和海浪的冲击作用以及雨水和风的侵蚀和溶解作用,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凹陷和崖壁等地形景观。
岩溶地形的特点岩溶地形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质和生态特点。
它们常常是美丽而罕见的自然景观,是地球上稀有的天然遗产。
通常,岩溶地形表面裸露,没有植物,但是在它们的周围环境中却是生态丰富的。
在岩溶地形区域,常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稀的生物,包括特殊的地下水生态系统、珍稀的岩溶生物和品质出色的矿物资源等。
另外,由于岩溶地形是由地下水流动形成的,其水资源质量也很高,通常是饮用和工业用水的优质来源。
岩溶地形的特殊地形和独特的地下水流动系统,使得其对社会和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作用。
在历史文化上,岩溶地形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许多岩溶洞穴和地下河流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场所,是古旧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例如,中国的石林和鞍山岩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等,是世界上著名的古代岩壁画的真实样本之一。
岩溶地貌名词解释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
凡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统称为岩溶地貌,如石芽、溶沟、溶斗、峰林、溶洞等。
这类地貌虽在各种可溶性岩石(严格地说是易溶性岩石)中都有表现,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硬石膏和岩盐分布区,但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最广,岩溶地貌也最为发育。
有些碎屑岩,由于含有大量的钙质胶结物,也能形成一些岩溶地貌。
在黄土中由于地下水的机械侵蚀作用(潜蚀),冻土中由于热力的融化作用,均可形成类似岩溶地貌的一些现象,诸如黄土中的陷穴、管道;冰川表面的冰塔与冰洞统称类岩溶地貌,曾称为假喀斯特和热喀斯特。
它们主要是以物理潜蚀作用为主,而不是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因此应属另一类型的地貌,如潜蚀地貌、塌陷地貌、融陷地貌和冰融地貌等。
岩溶地貌与各种工程建筑有密切
关系,既有危害的方面,如溶洞、暗河、落水洞等的存在可能造成水库、坝下或坝肩的渗漏,影响坝基、桥基、厂基的稳定,导致隧洞、地下厂房、坑道的涌水等;但也有有利的方面,如岩溶水可作为山区重要供水水源,某些大型干溶洞可用做天然的地下仓库和地下厂房及旅游胜地等。
利用岩溶首先应调查研究其发育的规律,结合工程建筑特点,针对其主要危害采取相应措施,如水工建筑方面,为了防渗对岩溶大通道采取围隔、堵塞、回填,对小通道采用灌浆、铺盖、淤积等;铁路方面路基采用填堵、加盖、跨拱、引排,隧洞采用衬砌、引排、截导、架桥等措施。
中国岩溶地貌分布极广,但因气候条件和岩性差异,造成岩溶地貌的地区性特征也不同,如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厚层灰岩出露区,岩溶充分发育,多形成以峰林为代表的裸露型岩溶地貌;而华北地区因气候较干燥,厚层灰岩区多形成以常态山为代表的岩溶地貌。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形状奇特、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包括: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代表类型,主要由碳酸盐岩在化
学溶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
其特点是石灰岩地表上布满了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的洞穴、峰丘、潭池、峡谷等地貌形态。
2.石漠化地貌:石漠化地貌是由于人类开垦、过度放牧等活动导致的土地
退化现象,表现为土地被石头或裸露的岩石所覆盖,地表无法生长植被,
形成裸露的石质地貌。
3.风蚀地貌: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作用下的物理侵蚀和化学风化而形成的地
貌,如沙丘、沙漠、风蚀石林等。
4.溶洞地貌:溶洞地貌是岩溶地貌中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化学侵
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洞穴、地下河等。
5.石灰岩峰林地貌:石灰岩峰林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在长期的化学溶蚀和物
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山地地貌。
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峰一
般呈圆锥形或钟乳状,山间的沟壑纵横交错。
6.岩溶峡谷地貌:岩溶峡谷地貌是由于岩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溶蚀作用而形
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多变,山峰、峡谷、瀑布等地貌形
态错落有致。
15大典型岩溶地貌景观岩溶地貌,又叫喀斯特,是可溶岩石地区,岩石溶蚀或沉积的地貌现象。
英文名字k a r s t源于斯洛文尼亚地名k r a s,意思就是裸露贫瘠的石头山。
1840年,第一次使用此名,后正式流通。
中国岩溶地区分布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按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计,可达340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滇、黔、桂为主体的我国西南岩溶区最为重要,其碳酸盐岩总沉积厚度在一万米以上,几乎分布于各个地质时代。
分布面积广大的碳酸盐岩构成我国岩溶地貌形成的雄厚物质基础。
中国及周边岩溶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
地表水流沿着可溶岩的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下渗,以及地下水长期溶蚀(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造成地表和地下奇特的地貌。
(图/中国国家地理/大石围天坑)(图/中国国家地理)喀斯特地貌中:天坑的形成,是先有条地下河,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地下洞穴,洞穴顶部不断塌陷,形成地下大厅,继续受地下水侵蚀搬运,再加上重力作用,继续塌陷,连地面也塌陷了,就形成了天坑。
中国岩溶地貌景观是所有各类岩溶景观中演化最充分的类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15类岩溶地貌景观以及各类景观中一些典型地区代表。
峰林峰丛地貌景观典型地区:桂林阳朔葡萄峰林平原、桂林雁山峰丛洼地、贵州兴义万峰林峰丛洼地、云南普者黑、广西大化七百弄峰丛、广州英西峰林桂林阳朔葡萄峰林平原桂林雁山峰丛洼地贵州兴义万峰林峰丛洼地云南普者黑广西大化七百弄峰丛广州英西峰林钙华堆积地貌典型地区:四川九寨沟、四川松潘县黄龙沟、云南香格里拉白水台四川九寨沟四川松潘县黄龙沟五彩池云南香格里拉白水台石林地貌景观典型地区:云南路南石林、湖南古丈红石林、四川兴文石林、广西贺州玉石林、福建永安鳞隐石林云南路南石林湖南古丈红石林四川兴文石林广西贺州玉石林福建永安鳞隐石林石柱林地貌景观典型地区:湖北清江石柱林、河南关山、涞源白石山湖北清江石柱林河南关山涞源白石山天生桥地貌景观典型地区:重庆武隆天生三桥、广西凤山江洲天生桥、广西布柳河天生桥、广西鹿寨香桥岩天生桥重庆武隆天生三桥广西凤山江洲天生桥广西布柳河天生桥广西鹿寨香桥岩天生桥岩溶峡谷地貌景观典型地区:长江三峡、漓江峡谷、湖北清江峡谷、重庆奉节地缝式峡谷、台湾太鲁阁峡谷、太行山峡谷、乌江(或芙蓉江)峡谷长江三峡漓江峡谷湖北清江峡谷重庆奉节地缝式峡谷台湾太鲁阁峡谷太行山峡谷乌江(或芙蓉江)峡谷岩溶瀑布地貌景观典型地区:广西大新德天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广西大新德天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与生物有关的岩溶地貌景观地典型地区:贵州荔波、广西弄岗、安县生物礁贵州荔波广西弄岗安县生物礁与文化有关的岩溶地貌景观地典型地区:龙门石窟、中国猿人洞、广西花山岩壁画、桂林甑皮岩龙门石窟中国猿人洞广西花山岩壁画桂林甑皮岩名山和象形山石地貌景观地典型地区:桂林象鼻山、安徽琅琊山、浙江金华北山桂林象鼻山安徽琅琊山浙江金华北山岩溶湿地(湖泊水库)地貌景观地典型地区:贵州草海、桂林西塘、广西临桂会仙湿地、贵州红枫湖贵州草海桂林西塘广西临桂会仙湿地贵州红枫湖岩溶大泉地貌景观地典型地区:娘子关泉、趵突泉、晋中洪山泉娘子关泉趵突泉晋中洪山泉重要洞穴地貌景观地典型地区:贵州织金洞、重庆芙蓉洞、武隆竖井群、贵州双河洞、北京石花洞、凤山江洲洞、湖北腾龙洞、丰都雪玉洞、广西巴马水晶宫贵州织金洞重庆芙蓉洞武隆竖井群贵州双河洞北京石花洞凤山江洲洞湖北腾龙洞丰都雪玉洞广西巴马水晶宫地下河地貌景观地典型地区:广西地苏地下河、广西坡心(月)地下河、贵州册亨洛帆地下河广西地苏地下河广西坡心(月)地下河贵州册亨洛帆地下河岩溶天坑(群)地貌景观地典型地区: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重庆武隆后坪天坑群、四川兴文天坑、贵州兴义万峰林天坑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重庆武隆后坪天坑群四川兴文天坑贵州兴义万峰林天坑岩溶地貌中有丰富的沉积矿床,世界上50%的石油储藏在多孔的岩溶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