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第二章 第二节
- 格式:ppt
- 大小:18.00 MB
- 文档页数:163
的学科,设计学的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它毫无疑问有着它自己的研究对象。
由于设计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这使得设计学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全国百家知名出版社全国特约经销商-文乔图书专营店整理资料)又使得设计学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
本书希望引起中国设计界对理论问题的关注进而对设计教育的关注,并最终使设计学成为一门真正登载教育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落实的学科。
目录第一章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第一节设计学的研究范围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伦理的阐述,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
简单说来,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特色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
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设计史必须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必然要研究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
一、设计史1.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里美术史系也将设计史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向学生们提供。
1.美术史学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森珀和里格尔,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就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2.20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设计史家:佩夫斯纳和吉迪恩,他们同时又是极有贡献的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
佩夫斯纳通过其1936年出版的《现代设计的先锋》开创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部著作在公众心目中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进而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性第一节设计与艺术一、设计的艺术渊源1.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技术中分离开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2.随着艺术中纯形式主义研究的兴起,尤其是奥地利美术史家里格尔的《风格问题:装饰历史的基础》,终于从价值上打破了大艺术与小艺术的界限,指出了装饰和设计中内在的“艺术意志”。
3.设计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设计”最初的狭义是指素描和制图。
二、设计的艺术指向1.康德认为美有两种:自由美和依存美;依存美含有对象的合乎目的性。
2.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这种实用化的求美不是“化妆”,而是一专用的设计语言进行创造,。
3.设计被视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指向。
4.自现代运动以来,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距离日趋缩小,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极易诱发心的设计观念,而新的设计观念也极易成为新艺术形式产生的契机。
5.随着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创造纯精神产品的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
社会出现了以艺术为职业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出现了以艺术为专长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这种现象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6.当今设计不仅以科学技术为创作手段,如电脑辅助设计,还以科学技术为实施基础,如材料加工、成型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等等。
然而这些并没有损害设计的艺术特性,反而使得现代设计具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如全新的材料美,精密的技术美,极限的体量美,新奇的造型美,科幻的意趣美。
三、设计的艺术手法设计中的艺术手法有: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
1.借用:(1)定义:在设计中借用某句诗,某段音乐或某个镜头,某一雕塑或其他艺术作品,借用艺术创作的思想与风格、技巧等,是设计的一种手法。
(2)作用:这种手法使设计直接借用艺术的力量吸引、娱乐观众,达到感动观众、传播信息的效果,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这是广告设计常用的手法。
《设计学概论》考研笔记 - 第02章 - 设计的多重特征广义的设计指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狭义的设计是指具有功能性、艺术性、相应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确定的经济意义的设计。
设计具有、、等多重特性。
2.1第一节设计与艺术2.1.1设计的艺术渊源1、最早的艺术不仅和有关,同时还和有关。
2、艺术提出时间:18世纪,(1713――1780年)在他有影响力的著作《归结到同一原则下的美得艺术》,才有了美的艺术的划分。
巴托把各种艺术细分为、,以及一些。
由于近代西方越来越强调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的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
3、早期的设计概念:设计概念产生于时期,最初的意义是、,将、、及并称为绘画四要素。
设计指控制并合理安排,如线条、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等,它涵盖了艺术的表达、交流以及所有类型的结构造型。
设计是设计师的创造活动所谓设计创造是设计师的创造活动,它是通过产品或设计作品来实现,在设计的产品中体现出设计师个性情感技艺与手段,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诸多因素。
4、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设计的含义:(1)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设计即心怀一定目的,并以其实现为目标而建立的方案。
(2)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设计艺术是一个战略则很难固体或系统工程重要环节,在这个整体的战略或系统中,设计艺术与其他要素一样,既是独立的能动因素,也是与整体达于和谐的环节。
5、设计的核心内容:设计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计划、构思的形成;第二个阶段:将设计、构思、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的传达方式表现出来,如图纸、制作效果图等;第三个阶段:将设计的方案实施完整。
2.1.2设计的艺术指向★★1、设计的艺术性质:康德认为美有两种,和。
后者含有对象的合乎目的性。
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的艺术创造过程。
这种实用化的求美不是“”,而是以进行创造。
2、美得确定:美视对象的目的而定,而目的的既可能是的也可能是的。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艺术设计的概念与定义一、“设计”的概念1、设计,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计划。
2、《新华字典》将设计解释为“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3、作为与英语“design”对译的词,设计主要指设想与规划。
4、作为名词的“design”最本质的意义是计划乃至设计,即预设一定的目标并为此而建立的方案。
5、汉语中的设计,最早是计谋的意思,主要指设想与规划。
6、在文学方面,与设计同义的还有意匠一词,意匠即意图与匠心,指创作中的构思与设想。
(2009年)7、design被译为图案、工艺美术、美术工艺等词。
8、俞剑华将“design”译为“图案”,当时所谓的“图案”,包括平面的纹样和立体的设计图样、模型在内。
9、所谓工艺美术即实用美术。
10、“design”与汉语原有词汇“设计”在本质上的含义是一致的,与汉语中的策划,策画,意匠,图案等词义相近。
二、设计的意义1、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2010/2014/2018年)2、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最早提出“工艺美术”这一概念的是蔡元培。
3、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倡导的。
4、西方设计在当代的一些本质内涵和发展趋向的内容是完整性原则,变化原则,设计的资源,综合原则,服务原则。
(2006/2010/2017/2018年)5、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6、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
(2014年)第二节设计的范畴一、分类1、设计,根据不同对象可分为现代建筑设计(室内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织品与服饰设计。
2、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在一定意义上被称为“工业设计”。
二、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1、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他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2、人是环境设计的主题和目标,人类的环境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
内容简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设计学的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它毫无疑问有着它自己的研究对象。
由于设计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这使得设计学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全国百家知名出版社全国特约经销商-文乔图书专营店整理资料)又使得设计学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
本书希望引起中国设计界对理论问题的关注进而对设计教育的关注,并最终使设计学成为一门真正登载教育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落实的学科。
目录第一章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第一节设计学的研究范围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伦理的阐述,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
简单说来,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特色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
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设计史必须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必然要研究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
一、设计史1.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里美术史系也将设计史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向学生们提供。
1.美术史学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森珀和里格尔,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就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2.20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设计史家:佩夫斯纳和吉迪恩,他们同时又是极有贡献的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
佩夫斯纳通过其1936年出版的《现代设计的先锋》开创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部著作在公众心目中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进而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
设计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设计概论课程英文名称:Design introduction课程代码:适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性质:该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研究和概述设计现象、设计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相关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设计文化修养以及对前人、他人的设计成果的吸收能力,扩展艺术思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设计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风格,开发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独立艺术创作的能力;通过学习设计概论,掌握设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运用非文字形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设计的基本概念、形成自己对设计的认识;1、能力目标1逻辑思维能力2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3对设计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力2、知识目标1了解何谓设计;2设计的本质与特征;3设计的形态、思维与美学;4设计风格学;5设计与科学技术;6设计心理学;7设计的历史;8设计与教育3、素质目标1培养审美能力;2具备独立创作的能力;3具备设计的系统理论知识;三、课程设计思路1、优化课堂目标要求在每一节课授课前,要客观、准确地确定出本节课知识点掌握上的要求,能力培养上的要求以思想方法上的要求等,并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和能力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标准;这种优化了教学目标要求有明确的表达,一定的衡量标准,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可操作性;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具体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很快地整体把握设计课题类型特征及设计要点,早日进入设计状态,并注意及时按进度要求转换角色,保证按时间要求完成作业;3 、优化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自身特点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和个性发展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吸收、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例将设计作业内容同实际工程相结合,让学生真题真做,以达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强化其设计能力的培养与锻炼;4 、优化导学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点拨和诱导,就不能保证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把所授知识转换成更贴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好“ 教” 与“ 学” ,即“ 主导” 与“ 主体” 之间的辨证关系,确立起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明确“ 学” 是教学的中心; “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窃” ,教师的职责在于“ 引路” ,而不是“ 包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理解、分析、加工所授教材内容,把学生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习本身的执行者;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收集、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出的每一个信息,及时教育引导,使他们不仅能够主动学习,而且学会学习,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自主地观摩事物,自主地发展思维,进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艺术离不开创新,设计离不开创意,在共性基础上个性创造实际上是建筑装饰设计师最为重要的素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其个性必须受到压抑;为此,对一些叙述性较强的课堂教学内容,坚决摒弃那种“ 教师疯讲,学生傻记” 的填鸦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选用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无疑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我们采取的讨论式分组教学法,增加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及时肯定正确观点或指出问题,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看问题的角度,思想的火花及其局限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不能独立思考问题,一味地把教师当作“ 拐仗” 的学生,应把握好“ 教” 的尺度,从严要求,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到“ 放而不松,管而不死”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论讲授第一章设计概述学时:2学时要点:阐述设计的产生、定义、本质,以及设计的各类型;重点:设计的本质,以及各组成要素;难点:设计的形式要素、经济要素;第一节:设计的内涵第二节:设计的组成要素第三节:设计的类型第二章设计史学时:4学时要点:介绍世界设计的发展史;重点:设计的产生过程;难点:设计从开始到最后成熟的过程;第一节:设计的产生第二节:中国设计的发展过程第三节:西方设计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设计美学论学时:2学时要点:设计与美学;设计美的性质;中国设计美学思想;西方设计美学思想;重点:设计美的性质,中国与西方的设计美学思想;难点:设计与美学;第一节:美学概论第二节:设计审美特征与标准第三节:设计审美创作过程第四章设计文化论学时:4学时要点:设计文化的基本概念,设计中的风格流派,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重点/难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第一节:文化的基本含义第二节:设计文化的两个维度第三节: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第四节:设计风格第五章设计思维学时:2学时要点:设计思维的特征;设计思维的类型;设计思维的模式;设计思维的方法;设计过程; 重点:设计思维的特征、类型、模式、方法;难点:设计思维的方法;第一节:设计思维概述第二节: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第六章设计市场学时:2学时要点:设计市场的分析重点/难点:设计市场的价值观与规律性第一节:设计市场概述第二节:设计市场的价值观与规律性第七章设计教育学时:2学时要点:早期的设计教育;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中国的设计教育;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重点:了解早期与现代的设计教育,深入思考中国未来的设计教育发展难点:中国的设计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第一节西方设计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第二节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第八章设计师学时:2学时要点: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其社会职责重点: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团队精神以及对社会应有的贡献难点:设计师的特质第一节设计师的专业素质第二节设计师的特质第三节设计师的社会职责第九章设计批评学时:4学时要点:设计批评的概念、含义,设计批评的特征、标注、现状重点:设计批评的含义难点:设计批评的特征、标准、现在第一节设计批评概述第二节设计批评的特征第三节设计批评的标准第四节设计批评的现状第十章设计方法学时:2学时要点:设计定位,整体与布局的和谐统一,设计的程序重点: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实施阶段难点:深入、细致和扎实的准备工作第一节设计的方法第二节设计的程序第十一章设计心理学学时:2学时要点:设计与心理;设计与视知觉;设计与知识;设计与情感重点:设计与心理的关系;设计与知识、情感之间的联系难点:深入、细致和扎实的准备工作第一节设计心理概述第二节设计心理与消费者第十二章设计创意学时:2学时要点:设计思维的特征;设计思维的类型;设计思维的模式;设计思维的方法;设计过程; 重点:设计思维的特征、类型、模式、方法难点:设计创意的思维训练第一节设计创意的基本内涵第二节设计创意的产生过程第三节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第四节设计创意的创造技法第十三章设计营销与管理学时:2学时要点:设计营销与管理的关系,设计与营销,设计与管理重点:设计管理的特征难点:设计营销与管理的关系、特征第一节设计营销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设计管理的基本概念第十四章走向未来的设计学时:2学时要点: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重点/难点:绿色设计与非物质设计的定义第一节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二节绿色设计第三节非物质设计五、教学方式通过实例进行理论教学:将案例,运用到课程教学之中,深入分析,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开发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独立艺术创作的能力;六、考核方式1、考核形式平时出勤率+平时作业成绩+期末成绩2、考核评价表七、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参考教材: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郝卫国.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参考资料:魏长增.设计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八、编写说明本课程是对设计理论全面系统的阐述,内容涵盖了与艺术紧密相关的各科理论,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同时对学生的审美情操、道德境界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二○一三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