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格式:ppt
- 大小:787.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惠帝时,曹参为相,更不求有为,无所事事。
朝廷大臣及地方官吏有事禀报,他一律“饮以醇酒”,直到其“醉后而去,终莫得开说”,如此“以为常”。
这反映了汉初曹参接受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下图是汉武帝问策贤良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的场景,,他提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学术自由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学地位D、统一思想文化3、汉武帝是董仲舒发挥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
后来唐人颜师古曾解释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吸取了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4、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
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语,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人物是A、老子B、庄子C、韩非子D、董仲舒5、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人性本善,君权神授6、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应指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和谐中庸7、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十年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汉武帝为使人民“只读一种书”采取的具体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设立太学,以儒为教C、鼓励学习,游而入仕D、注重孝廉,察举征召8、“汉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2.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春秋时期,孔子创立3.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孔子、孟子、荀子等4.简述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5.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归纳导入自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之后,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也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付诸实施,从此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由此导入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篇一: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概念解释?2、为什么?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②王国威胁中央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