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审题立意
- 格式:pdf
- 大小:49.42 KB
- 文档页数:4
审题立意1(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解读】在写作课堂中,要有自己独到见解。
写作不只是写的过程,还要有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学会从生活中去提取素材,同时还要有做到构思立意。
在构思立意这一块,就好像一篇文章的心脏,只有将中心确立,才能好的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方向。
二、教材解析(一)编者意图1.单元导语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
这个单元的小说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读来令人难忘。
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解读】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名家小说,通过学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品味文章的语言。
本单元的写作注重明确文章的题目和要求,让学生认真审题,恰当立意,做到不跑题,不偏题,能够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2.课文插图3(二)文本解读1.主要内容本课共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审题立意,先说了审题和立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然后列出了审题和立意时需要注意的点。
审题: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写作的要求;还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分析探究其中的含义。
《审题立意》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习作指导:一、题目分析(一)审题1. 审清题目:以“翻过那座山”为例,明确题目要求,理解”翻过那座山“的含义。
2. 分析材料: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能是文章的主题或立意的提示。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材料可能会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如何克服障碍,实现目标。
3. 注意限制:题目可能会对文章的内容、体裁、字数等方面做出限制。
例如,《翻过那座山》可能要求你写一篇记叙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二)立意1. 确定主题:根据审题,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主题可以是”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和勇气去克服它“,或者”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等。
2. 提炼观点:根据主题,提炼出文章的观点。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观点可以是”翻过那座山,你将看到更美的风景“,或者”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等。
3. 选择角度: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阐述观点。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他人的故事、历史事件等方面来选择角度。
(三)主题分析1. 主题内涵:深入分析主题的内涵,理解主题的含义和意义。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主题的内涵可能包括”困难是成长的机会“”毅力和勇气是克服困难的关键“”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等。
2. 主题联系现实:将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场竞争等,来阐述主题的现实意义。
3. 主题延伸:对主题进行延伸,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探讨如何培养毅力和勇气,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等。
二、习作指导1. 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和限制。
注意关键词、主题、体裁等方面的提示,确保自己的写作符合题意。
2. 提炼中心思想: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应明确、独特且有深度,能够体现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一'写作目标1.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2.在写作训练与交流中,梳理审题立意的思路,提升审题立意能力。
二、评价标准1.审题能找到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变换不同角度思考,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2.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能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3.立意时表达的思想有一定深度,能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选取熟悉且能驾驭的素材。
4.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生活蕴含哲理的感悟。
三' 评价任务1.圈画出审题立意的概念及基本要求,说一说审题立意的注意事项。
2.举具体例子说明审题立意的方法,梳理出不同类型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3.完成审题立意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评选“立意高手”,并说明依据。
4.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积累素材。
四、习作任务题目1:《翻过那座山》要求: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写作时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不少于600字。
题目2:《写给的自己》要求:最是青春年少的年纪,最是肆意潇洒的时光,有太多的梦想等着去实现,也有太多的疑惑等着答案,有哪些话,是你最想告诉自己的?以《写给—的自己》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五' 审题指导《翻过那座山》1.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
“山”是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方面思考。
2.“山”可以是学习、工作、实践中的某个障碍、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狭隘、短视,可以是性格上的胆小、自私、偏激、懒惰,也可以是意外发生的误解、差错等。
“翻过”的意思可以是超过、克服、消灭、战胜、消除、克制、征服等。
因此,翻过那座山的意义是越过障碍,克服困难,战胜懒惰,消除偏见等。
3.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再从多个角度罗列材料,从中选择最恰当的作为写作题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写作审题立意》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作指导文章。
本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
教材通过理论指导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审题不准确、立意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审题和立意。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以及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写作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论讲解: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重点阐述审题和立意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4.实践训练: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写作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写作技巧、文体特点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写作技巧和文体特点的掌握程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写作审题立意01文题展示文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文题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文题三: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不少于600字。
02思路点拨:文题一、二:两题紧密相承,合到一起便构成了一道材料作文题。
要求学生在通读“猫头鹰与斑鸠”这个作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地审题,审明材料中的立意倾向,并以此为主题,写成一篇作文。
通读材料,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由斑鸠说的“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这一具有教育意义的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关键性的主题提示语可立意为“让自己适应环境”“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治标不如治本”等等。
另一种是站在猫头鹰的立场上看问题:猫头鹰并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自我”“容纳自己的环境。
猫头鹰鸣叫是本性使然,也是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猫头鹰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猫头鹰吗?既然猫头鹰叫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换一个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由此可立意为“换个环境又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世界因个性不同而丰富多彩”等等。
立意角度多了自己个性不可丢”“何妨”“以后,可从中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己发挥的主题进行写作。
该作文题对文体没有提出特定的要求,既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
文题三:首先明确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不能更换。
其次,仔细审题,审明“翻过那座山”到底包含了什么意思。
如果是现实中的山,翻过之后须有一种深刻的体会或感悟;如果把“翻过那座山”理解为“翻过心中的那失座山”,心中的恐惧”“则“那座山”就有了比喻或象征意味,可以指“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境、挫折、磨难”“翻过那座山,走出失败之后败之后内心的压抑”等等,由此立意就可以定为“翻过那座山,走出心中的恐惧”“内心的压抑”“翻过那座山,克服人生路上的困难”等等。
立意角度多了以后,可从中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因此,此题只己发挥的主题进行写作。
最后,该作文题对文体提出了特定要求,要求“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能写记叙文。
03写作导航一、审题: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含义。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
审题的具体任务是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
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议论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眼”,“那么,应如何抓“题眼”呢?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
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赞成”展开。
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如《过生日》,“题眼”是“过”,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要写出课堂学习生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
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
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
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材料、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
立意往往在审题之后进行。
1.立意要正确。
立意正确,是指文章表达的思想符合实际。
一篇文章,要使读者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立意。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正确;二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2.立意要深刻。
要对所写的事物作分析。
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意愿,也要有一个逻辑思维过程。
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挖掘出题目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揭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立意一定要深刻,才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教育。
3.立意要新颖。
立意新颖,指文章的立意要新,不落俗套。
从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出发,不人云亦云,不局限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展开新的思考,想他人之所未想,言他人之所未言。
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纳入文章中,从而达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4.立意要集中。
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
一篇文章只能集中一个主题,这样中心思想才能突出,也便于做到深刻、具体,写起来也会顺手些。
主题分散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
审题和立意很难一步到位,草率的态度决不可取;特别是在限时作文中,用于审题和立意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疏漏,因此,在下笔的过程中如有所发现,应当及时加以修正。
04写作例文文题二:例文简析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曾孤身在黑夜中度过,世界却从来没有为任何一个人而点亮暗夜。
此时,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要改变自己。
不要一出现问题就埋怨他人,指天怪地,在这之前,请想一想究竟是谁的问题,是谁的错,不要到头来发现是自己的错,却将他人错怪。
你总以为别人的衣服没洗干净,为何不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窗子没擦干净呢?很多时候,我们将责备的矛头指向了别人,却从来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礁石在大海中沉寂多年,不言不语;急速驶来的船,难道要直面礁石往上撞吗?学习中,不要总埋怨老天不公,让自己每次都考倒数第一,而是先看一看自己的作业做了没,看一看自己最近对学习付出了多少。
如果最近贪玩了,那么请改变自己,倒数第一的位置也会因你的改变而改变。
改变自己,让梦想变成现实。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房屋瞬间化为灰烬,美丽的舞者廖在地震中失去双腿,这对一个舞者来说,无疑就意味着舞蹈之路的终止,梦想的破灭。
为此,她痛苦过,绝望过。
然而,在苦难的命运面前,她最终改变了自己,调整好心态,学会了适合自己的轮椅舞,她又回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个舞台,梦想这个帆将再次搭着她驶向成功的彼岸。
改变自己,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为他人带来欢乐或减轻烦忧。
猫头鹰的叫声惹人讨厌,如果不改变它的叫声,即使到了别处,也依然不会受欢迎。
你通过改变使自己更优秀,同时他人也会欣赏到一个更优秀的你。
改变自己,让梦想变成现实,让自己更优秀,让他人更喜欢……改变吧,亲爱的自己!→开篇入题,语言富有意蕴。
→由生活经历谈起,却不纠缠于生活琐事。
运用问句,引人深思。
→简要地概括式引用廖凡的事例,证明“改变自己,让梦想变成现实”的观点;最后一句“梦想这个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极具文采。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气势。
【名师点评】这篇议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层次清晰,思路严谨。
它采取了入题(开篇点题)——证题(由己及人证明主题)——结题(结尾扣题,收束全篇)的结构形式,证明了“改变自己”这一观点。
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这些论证方式的运用,避免了论证方式的单一化;并且这些论证本身,分析合理,逻辑严密,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题三:例文简析翻过那座山我的班级曾是我心中一座难以越过的高山。
我很讨厌我的班级,因为班级曾严重违反纪律被当着全校批评和那倒数第二、三的成绩让我在小学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我的班级几乎是纪律最差的班,甚至差到全校每个老师都知道我们班上的“丑事”。
在办公室门口那张贴着表扬班级的纸上,总是看不见我们班,而旁边违纪学生的名单中,我们班却稳居第一。
我是这个班的班长,每次和小学同学聚会时,我最害怕别人说我的班级,我认为那是一种羞辱。
一次,和几个小学同学聊天,他们问起了每个人在哪个班当什么职位,轮到我了,我支支吾吾地说出了我所在的班级,一个同学用刺耳的声音大声说:“他现在是全年级最差的××班的班长。
”顿时,一双双诧异中夹着嘲讽的眼神向我投射,我的自尊也被那一道道目光穿得支离破碎。
我低头沉默着,等他们不注意悄悄走开了。
回到学校,再次看见班上同学的大吵大闹,想到其他人的嘲讽目光,我趴在桌上,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班主任知道后,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他把手放在我肩上,说:“我们班成绩的确不好。
成绩固然重要,但不代表一切。
我们班也有许多优点,我们班氛围活跃,体育成绩名列前茅啊。
”半晌,他接着说:“要篮球比赛了,我们班肯定能打进四强!”我的心情平复了许多。
回到家里,看到QQ上班级同学的说说“我很幸福,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在一个很好的班主任带领下的好班中学习!”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心中的那座山不是班级的好坏,而是我对待班级的主观的心。
我开始慢慢融入班级中去。
篮球比赛时,班上同学的加油声远远大过了其他班,场上的“差生”也奋发图强,最终我们拿了全年级的第一名。
从那时开始,我再也不怕别人对我的班级的看法,每当他人问我在哪个班时,我会骄傲地告诉他:“我是那个篮球比赛第一名的××班的班长!”我知道,我已经翻越了我心中的那座大山!→开篇点明“那座山”是我的班级。
→简述“我”的班级是“我”难以越过的高山的原因。
→生动的人物描写,富有感染力。
→写“我”的心理发生转变。
→结尾点题。
【名师点评】作者记叙了自己心态的转变,从因班级“差”而抬不起头到发现自己班级的优秀之处,懂得了正确看待自己的班级,诠释了“翻过那座山”的主题。
文章立意新颖又写出了真情实感,是一篇优秀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