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图式
- 格式:docx
- 大小:23.75 KB
- 文档页数:11
各年纪阶段心剪发展图式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年龄 0-3 岁 3-6 岁 7-12 岁11.12 —15.16 岁17.18-35 岁35.40-60.65 岁60 岁以上总特色动作发展游戏学习生理和心理矛盾一般特色生理变化心理变化观感知觉发展语言发展记忆发展记忆发展智力发展感知觉变化感知觉退行性认知发展记忆发展思想发展语言发展记忆发展思想发展思想发展思想发展思想发展记忆发展变化创建力发展记忆年迈变化思想年迈变化情绪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退休前后生活变化气质道品德为亲子关系情绪变化人生价值观确定人品变化人际关系变化社会性发展社会性迷恋自我意识发展性别角色伙伴期伙伴关系友情发展第二抗争期人际关系发展亲近感成立社会关系变化职业变化人际关系变化人品变化死亡到临第一抗争期欺凌与被欺职业适应负人品变化①保证婴儿充分①组织多种形①学会学习①进行青春期性教①建立正确的择偶①劳逸联合,防止①提早做好退休后的的营养和睡眠式的游戏②培养优秀品育,做好知识准备观,正确对待爱情心理疲惫生活准备②关注婴儿感情②鼓励孩子与质和心理准备中的挫折②培育豪迈的人生②生命不息,活动不需要,成立安全伙伴交往②尊敬少年少儿的②加强择业意识的观,战胜中年危机至型母婴迷恋③培养优秀的独立意识,帮助他自主性,促使职业③正确办理家庭和③保持优秀的人际关③针对不一样种类生活行为习惯们顺利渡过抗争期生涯的顺利发展工作关系系生理卫生气质特色踊跃对④培养其独立③教给青春期少年③提升人际交往能④坦率面对死亡待婴儿性儿童情绪调控方力,踊跃适应社会④促使婴儿的认法,除去不良情绪变化知活动各年纪阶段心剪发展的总特色年纪阶段总特征主要观点①婴儿动作发展始于重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既而发展起来的无条件发射。
婴儿期动作②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任意动作向任意动作发展;拥有必定方向性温次序性(头尾、近远、大小)0-3 岁发展③婴儿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1.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一个生理需要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
婴儿从出生开始,会依靠感官经验来感知和探索世界。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认知能力会不断发展,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并开始学会利用言语、表情和动作来与他人进行沟通。
婴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也在这个阶段进行,他们会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并通过与他人互动来满足情感和社会化的需求。
2.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个体开始发展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身份和意识,并体验到主动性和自主性的需求。
他们会通过模仿行为和言语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
幼儿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显著的提高,他们开始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并开始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
3.儿童期(6-12岁)儿童期是个体开始发展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开始对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儿童的社会认知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冲突。
4.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是个体开始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和性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开始探索和建立自己的身份。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继续发展,他们能够进行思维抽象和逻辑推理,并开始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青少年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开始探索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和性别身份。
5.成年期成年期是从青少年向中年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通常建立自己的家庭和职业生涯,并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成年期也是个体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的时期,需要应对工作、家庭和社会期望等各种角色。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涉及到自我认同、职业发展、家庭关系以及个体对生活意义的思考等方面。
总之,发展心理学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
主题: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2、前运算阶段(2-7 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2-15 岁)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人物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8.9-1980.9.16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一、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局限于自己的感觉运动,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但到达阶段的末尾时,儿童已开始具备运用心理表象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还不完备。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因果联系形成。
皮亚杰将本阶段划分为六个分阶段1、反射练习期(出生-1 个月)在这一个月内,婴儿的行为完全是反射性的,如吮吸反射和抓握反射等。
无论面临什么刺激,婴儿都以少数几个反射格式进行同化。
到两三个星期时,才开始出现简单的调节,如移动头部寻找奶头等。
名词解释: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 )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图式(schema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2、习惯动作时期(1~4.5 个月)初步适应和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儿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适应性的习惯,如吮吸手指、移动头部等,是婴儿主动做出的。
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里,皮亚杰还提出了“ 循环反应”的概念。
循环反应意指婴儿发现一个偶然的反应是有趣的,于是就重复这个反应,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
第一章1,发展:个体在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系统的身心变化,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相对持久的,并且使个体行为具有适应性,组织性和更为复杂。
儿童心理发展常分为三个领域:①生理的成熟和发展②认知和语言的发展③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2,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②人类心理的发展③人类个体心理发展3,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注意此处的儿童,不是我们一般意义的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十七八岁这一年龄段的个体)。
一般分为5个阶段:出生前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9个月时间内,一个单细胞有机体发展成适应能力很强的人类婴儿。
婴儿期:0-2岁,身体和脑发育迅速,个体从嗷嗷待哺到独立行走,会用语言表达,并发展了自我再认能力,与主要照料者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
幼儿期:2-7岁个体身体机能更加协调,游戏成为主要活动吧,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迅速,道德感更加明显。
童年期:7-12岁,个体通过学习以及学校中的师生交往,同伴交往,不断地促进思维,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青少年期:12-18岁,这是儿走向相成年的过渡期。
个体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性意识萌动。
确立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自我同一性,走向独立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4个基本主题①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儿童发展中各起多大的决定作用②儿童在自身的发展中是主动还是被动③发展是连续、渐进的还是阶段性的④发展是开发的还是稳定不变的对于以上基本主题,现代已不在采用极端的观点,而是同时采纳多家优点,采取一种综合性的立场,它们相互发展、互为补充(一)儿童心理发展学简史几个关键人物事件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荣格)2.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约(约翰.B。
华生,斯金纳,阿尔伯特,班杜拉)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4.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科学儿童研究的先驱)5.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6.霍尔《青少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二)研究方法⑴基本研究方法Ⅰ系统观察法(①自然观察法②结构观察法)Ⅱ自我报告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和测验法)Ⅲ个案研究另外还有人种志研究法、心理生理学法⑵保证科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信度:信度指的是行为测量的一致性,可重复性。
主题: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人物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8.9-1980.9.16),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局限于自己的感觉运动,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但到达阶段的末尾时,儿童已开始具备运用心理表象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还不完备。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因果联系形成。
皮亚杰将本阶段划分为六个分阶段1、反射练习期(出生-1个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个月内,婴儿的行为完全是反射性的,如吮吸反射和抓握反射等。
无论面临什么刺激,婴儿都以少数几个反射格式进行同化。
到两三个星期时,才开始出现简单的调节,如移动头部寻找奶头等。
名词解释: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图式(schema),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2、习惯动作时期(1~4.5个月)初步适应和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儿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适应性的习惯,如吮吸手指、移动头部等,是婴儿主动做出的。
发展心理学(图表)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1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概念和性质1.心理发展的内涵1)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2)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3)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2.心理发展的性质1)整体性,把握两个要点:a、质的规定性;b、各种心理过程的互动作用2)社会性3)活动性: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皮亚杰)活动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和超越化。
2、特殊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即发展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二、研究的设计方式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1)适用性;2)时效性缺点:1)人为联结性;2)组群效应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1)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2)揭示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1)时效性差;2)被试容易流失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可以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三、研究方法的新趋势四种趋势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因素论观点及代表人物高尔顿二、环境因素论观点及代表人物华生三、遗传与环境二因素论观点四、社会学习理论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都拉)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五、社会文化因素论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心理机能发展的四个指标;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略前性原则及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2个前提和条件)六、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皮亚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3个;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4个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1、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4个阶段的划分及主要特点P2042、人格发展阶段(埃里克森)8个阶段的划分及主要发展任务及良好人格品质(心理社会危机)第五单元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