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评论分析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评论分析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评论分析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评论分析

--

精选试题情境素材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2019 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

2019 年高考化学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握新时代的育人方向,落实新时代的

选取古代化工方面的优秀成果和我国化学育人要求,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良好的选拔功能工作者在化学领域的科研成就,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拼搏精神,全面落实“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和积极的育人效果。持续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系的要求,精选试题情境,呈现真实问题,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彰显教育改革的鲜明导向。

1精选情境,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1.1 选取我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典籍中有关情境,增强文化自信高考化学试题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

物质鉴别等古代化学技术方面的成术创新思想,选取我国古

代的陶瓷制

展示中华优果,造、

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献,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I 卷第7 题以陶瓷性质为载体,考查硅酸盐的物理化陶瓷是中国的名片。理科综学合

性质;尤其对“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的考查,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常见化合物性质的掌握情况。 1.2 呈现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增强科技成就感对于超导材料的研究我国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研究团队致

理科综合II 卷第取得举世瞩目的成35 力于发展高临

界温度铁基超导体,果。题的文献来源

于顶级刊物《Nature 》刊载的一种Sm-Te-As-O-F 铁基化合物的超导体。试题以该铁基超导

化合物的晶体及相关化合物为载体,考查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分子间力和氢键以及晶体结

构等核心知识点,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理科综合I 卷第35 题以我国科学家在顶级刊物Nature 》

发表的“双相纳米高强度《镁

MgCu 合金的方法”为情境,给出拉维斯相的晶体结构,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能级、化 2

合物中成键原子的轨道杂化形式、分子构型、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等内容。

理科综合I 卷第28 题第(3)问来源于我国化学工作者发表在顶级刊物《Science 》中

。该催化方法使得水煤α-MoC上单层金原子对水煤气的低温催化反应”的文章——“沉积在

气转化反应在303K 的温度下就可以进行,远远低于其他已有催化方法中的温度。试题以文

分析催化吸附机理及反应章中的单原子催化能量变化的理论计算模型为情境,让学生认识、

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精挑文献,展现最新成果,增长知识见识

--

--

今年的高考化学大部分试题是以学术专著、科技期刊、会议论文、技术专利等资料为

--

--

以这些文献为基础命制的试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素材背景编写的。让学生通过试

题情境认识化学学科价值,从而增长知识见识。

呈现新颖的结构,让考生了解最新成果,开拓视野2.1

磷阴离子,该阴离子为制备高《Science 》杂志报道了一种新化合物——双( 三氯甲基)

题以该新型反应中间体为素材附加值有机磷化物提供了良好的中间体。理科综合I 卷第13

背景,考查新型反应中间体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呈现新的功能物质,让考生认识物质的应用,拓宽知识2.2

36 题以化学的魅力在于合成新分子、创造新物质,开发新应用。如理科综合II 卷第

III 新型环氧树脂的合成为情境,考查有机物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卷第36 题以合

反应合成氧化白藜芦醇为基础,成步骤少、产率高和操作简单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Heck

考查该功能物质的性质。

呈现新的合成装置,让考生对比不同转化过程,增长见识2.3

目前合成氨工业消耗的能源占地球总耗能的。降低能耗、提高转化率一直是化学工1%

题以顶级化学期刊上发表的新型合成氨生物燃13 作者的追求和研究方向。理科综合I 卷第

料电池为载体,将科学研究与应用热点课题作为情境,考查电池的相关知识与原理。

对于能量的高效转化和利用是目前化学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传统石化能源面临枯竭,

二III 卷第13 题以《Science 》报道的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循环效率的Zn-NiOOH 理科综合次

充放电工作原理、电考查考生对新型的电池结构、电池为载体,将科学研究热点引入考题,

极反应等内容。

精编试题,考查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3

测评学科关在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高考化学试题通过精心设置问题,

促进学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科学态度和价值理念等学科素养,键能力,

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3.1 考查必备知识,测评关键能力,夯实全面发展基础

高考化学试题考查学生今后在化学上进步和发展需要的必备化学知识,包括化学语言与

概念、物质结构与性质、反应变化与规律、物质转化与应用、实验原理与方法等方面。对这

些必备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学生打牢地基,巩固发展的基础。今年高考化学试题对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

新能力等关键能力进行重点的考查。

理解与辨析能力基本内涵为辨析化学基本概念及判断常见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

III 理科综合题辨卷第7 题辨析陶瓷及相关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7 卷第实现。理科综合I

析碘酒、铝合金、活性炭及高纯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分析与推测能力是指基于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结合化学原理,推测简单反应的过

程和机理。理科综合卷第I 28 题以水煤气变换为载体,要求考生在掌握化学反应原理的基--

--

础上,根据实验数据关系图表、运用化学基本原判断反理来正确分析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

应历程和机理、推测温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及平衡变化的影响。

归纳与论证能力是指对于不同呈现方式的数据和信息,归纳总结出变化特征和规律;

题要求对比分析不比较不同方式得到的结果,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理科综合III 卷第36

同碱、不同溶剂对合成反应的影响,进而论证不同条件对Heck 反应的影响,归纳条件温和、

试剂简单、转化率高的合成反应条件。

III 和实验方法和原理及方案设计等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包括实验基本操作、全国I

题要求学生利用题目给出的合成方法,独立思考,设计有机物的合成路线,卷的第38

体现对创新思维的考查。

3.2 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美育和劳育教育,引导全面发展以情境化试题加强生产实践中化学原理和方法的考查,提

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

题以氧气直接28 卷第III 方法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理综全国

反应温度以及产物的让学生分析进料浓度比、氧化氯化氢生产氯气的工业生产为素材背景,

处理对氯气的产率以及工业能耗的影响,并据此给出提高生产效率的两种方法。

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用精美的图片呈现既有美感又有科学意义的物质反应和结构,

展示化学反应和物质的绚丽色彩和多姿形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反应的变

卷第全国理综化美以及物质结构美。II 11 题考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解释炫丽的色彩变幻

卷第II 化学反应。题则是以烘托节日气氛焰色反应考查元素鉴定方法。26

专业文档考试资料学习资料教育试题方

案设计--

2019年全国I卷高考化学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易溶于水及甲苯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 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 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垐? 噲?H++Cl?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2013年高考试题(化学)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K 39 Mn 55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有关香叶醉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9.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

A. W2-、X+ B. X+、Y3+ C. Y3+、Z2- D. X+、Z2- 10.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漫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 + 3Ag2S = 6Ag + A12S3 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 11.己 知某溶液中含有C1-, Br-和CrO42-,浓度均为0.010mo1·L-,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0mol·L-1的AgNO3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A. C1-、Br-、CrO42- B. CrO42-、Br-、C1- C. Br-、C1-、CrO42- D. Br-、CrO42-、C1- 12.分子式为C5H1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醇和酸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 A. 15种 B. 28种 C. 32种 D.40种 13.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选项目的分离方法原理 A. 分离溶于水的碘乙醇萃取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 较大

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全国卷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11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3.第I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一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K 39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由一点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发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2.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5、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均需要相同碳源 B 常用液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菌落 C 细菌大量培养过程中,芽孢形成于细菌生长的调整期 D 培养基中含有高浓度NaCl 有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筛选 6 、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粒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 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 C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2019年高考化学试卷-(全国II卷与答案)

2019年全国卷Ⅱ理综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S 32 Cl 35.5 As 75 I 127 Sm 150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8.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PO 数目为0.1N A 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 4 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9.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W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 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 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1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表达反应颜色变化的是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溶液蓝色消失 Zn+CuSO4Cu+ZnSO4 B.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出现白色固体 Ca(OH)2+CO2CaCO3↓+H2O C.Na2O2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为白色 2Na2O22Na2O+O2↑ D.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12.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硫化镉(CdS)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和b分别为T1、T2温度下CdS在水中的溶解度 B.图中各点对应的K sp的关系为:K sp(m)=K sp(n)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4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选择题部分(5.元素周期) 备注:2013年高考化学或者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统计及顺序(共15套,31地区) 1、(1套)大纲版全国卷(广西) 2、(1套,9地区)新课标全国卷I(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江西) 3、(1套,7地区)新课标全国卷II(西藏,新疆;青海、甘肃、贵州、云南、辽宁) 4、(4套,4地区)4个直辖市各一套: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5、(8套,8地区)独立命题省份:安徽,山东,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9.【题文】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 A.W2-、X+B.X+、Y3 +C.Y3+、Z2- D.X+、Z2- 【答案】C 【解析】根据答案选项可知W、X、Y、Z形成的简单离子分别为W2-、X+、Y3+、Z2-,又知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故可推出W为O,X 为Na,Y为Al,Z为S,Al3+和S2-均能发生水解,水解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O2-不能在水溶液存在,而Na+不水解。 备注:该题命题结构简单,切入点新颖,考察了离子化合价与其离子电荷的关系,在预测题中也成功预测出相似题型。 实用文档

【试源】201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化学试题 9.【题文】下列有关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IA族与ⅦA族元素间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B.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 C.同主族元素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越强,水解程度越大 D.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答案】A 【解析】F并没有+7价态;不一定会水解,水解和还原性没有递变关系;不能以此作为判断依据,要比较容易得失电子与否。 【试源】2013年高考天津化学试题 3.[2013高考?重庆卷?3]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酸性:H2CO3<C6H5OH<CH3COOH B.碱性:Ba(OH)2<Ca(OH)2<KOH C.熔点:MgBr2<SiCl4<BN D.沸点:PH3<NH3<H2O 【答案】D 【解析】苯酚的酸性小于碳酸,A项错误;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因此碱性:B a(O H)2>C a(O H)2,B项错误;SiCl4为分子晶体,熔点低于离子晶体MgBr2,C项错误;NH3分子间存在氢键,沸点反常大于PH3,H2O 分子间存在氢键,常温下为液态,在H2O、NH3、PH3中沸点最高,D项正确。 13. 【题文】X、Y、Z、W是短周期元素,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其单质;Y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s、p电子数相等;Z 实用文档

2012年化学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全国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化学) 6.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A 【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A正确;只有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中不含化学键,B错误;CO2分子含有极性键,但CO2是非极性分子;NaOH等离子化合物含有共价键,但是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D错误。 7.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OH-= Al(OH)3↓ 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2+CO32-= CaCO3↓+2OH- C.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2OH-= ClO-+Cl-+H2O D.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6H+= 2Fe3++3H2↑ 答案:C 【解析】A答案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错误;B中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错误;D答案中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错误。 8.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 CO(g)+H2O(g)催化剂 CO2(g)+H2(g) △H < 0 反应到达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增加压强B.降低温度 C.增大CO的浓度D.更换催化剂答案:B 【解析】CO(g)+H2O(g)催化剂 CO2(g)+H2(g)是一个气体总体积不发生改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CO的 转化率不变,A错误;反应式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B正确;增大CO 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 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D错误。 9.反应A+B→C(△H<0)分两步进行:①A+B→X(△H>0),②X→C(△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反应A+B →C(△H <0)分两步进行①A+B→X (△H >0)②X→C(△H <0)可以看出,A+B →C(△H <0)是放热反应,A和B 的能量之和C,由①A+B→X (△H >0)可知这步反应是吸热反应,X→C(△H <0)是放热反应,故X的能量大于A+B;A+B的能量大于C,X 的能量大于C,答案:D。

2019年高考化学试卷-(全国Ⅰ卷与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 易溶于水及甲苯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 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 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 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 C. 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 噲?H++Cl? D. 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垐?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 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 b点的混合溶液pH=7 D. 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 阴极区,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 C. 正极区,固氮酶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 D. 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 1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

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以2019年(全国卷Ⅲ)化学实验试题为例

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以2019年(全国卷Ⅲ)化学实验试题 为例 摘要:作为一线高中化学教师,研究与分析历年高考化学试题,对优化课堂教学,调整教学策略,掌握高考化学命题动态具有极大帮助。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 实施,近些年高考化学试题除了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外,更为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2019年(全国卷Ⅲ)化学 实验试题为例,对试题内容、考查要求、解题思路和试题拓展进行详细分析,并 提出了备考教学建议,以期为更多高中化学教师优化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考化学;试题分析 前言: 化学实验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很多化学 理论知识都源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观察、分析。一直以来,化学实验试题都是 高考必考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化学综合能力,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化学元素、物质 性质、化学实验、化学原理、操作规范、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的考查。所以分 析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对于教师提升专业技能,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 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试题分析 (一)原题简述 2019年(全国卷Ⅲ)化学实验试题是实验室通过水杨酸进行乙酰制备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试题中给出的实验过程是向100 mL锥形瓶中,加入6.9 g水杨酸 和10 mL醋酸酐,然后经过摇动使水杨酸固体完全溶解。随后向锥形瓶溶液中加 入0.5 mL浓硫酸,混合均匀后持续加热,使其维持在70 ℃一段时间进行充分反映,稍微冷却后进行如下操作:搅拌均匀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100 mL冷水,析 出固体后过滤;将反应所得粗晶体加入50 mL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进行溶解后 再过滤;反应滤液经过浓盐酸酸化冷却过滤得固体;固体经纯化得5.4 g白色乙 酰水杨酸晶体。接下来试题提出了以下问题:(1)反应过程的加热方法是什么?(2)给出的玻璃仪器中需要使用哪些仪器?不需要使用什么仪器?(3)使用冷 水有什么目的?(4)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以起到什么作用?(5)使用哪种纯 化方法?(6)实验产率是多少? (二)试题解析 本题是围绕生活中常见药物:阿司匹林的实验室制法展开的,考查学生对化学实 验的综合分析能力。本题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制备过程需要经过合成制备 和分离提纯,但难点在于此题的分离提纯与学生常见的实验情景不同,想要准确 解题,需要从题中提供的信息和有机物的理化性质入手分析,需要有推理考证的 能力[1]。 首先,试题考察实验室常见模块:合成制备,其中包含方法原理和实验仪器。方 法原理中试题内容提供的是:1.加热并维持在70 ℃一段时间;2.固体纯化方法。 主要考查学生副反应的成因和解决方法;选择水浴加热法的依据;判断物质状态 和提纯方法。而实验仪器可以从题中信息和仪器外观名称而得,主要考查学生过 滤仪器的使用;知道问题中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其次,试题考查实验室常见模块:分离提纯,比如使用冷水有什么目的;饱和的 碳酸氢钠溶液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机物水溶性和化学性质的认

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l C l2 N 14 O 16 Mg 24 S 32 K 39 Mn 55 一、选择题:本题共l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9.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A.w2-、X+B.X+、Y3+C.Y3+、Z2-D.X+、Z2- 10.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3Ag2S==6Ag+Al2S3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 11.已知Ksp(AgCl) = 1.56×10-10,Ksp(AgBr) = 7.7×10-13,Ksp(Ag2CrO4) = 9.0×10-12。某溶液中含有Cl-、Br-和CrO42-,浓度均为0.010 mol·L-1,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0 mol·L-1的AgNO3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A.Cl-、Br-、CrO42-B.CrO42-、Br-、Cl-C.Br-、Cl-、CrO42-D.Br-、CrO42-、Cl-12.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醇和酸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醇共有 A.15种B.28种C.32种D.40种 13.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26.(13分) 醇脱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实验室合成己烯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下:

2012年福建高考化学试题及标准答案【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福建卷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N-14 O-16 Mg-24 S-32 Cl-35.5 Fe-56 Cu-64 Zn-65 Br-80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易燃试剂与强氧化性试剂分开放置并远离火源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C.在50ml量筒中配置0.1000mol·L-1碳酸钠溶液 D.金属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 【答案】C 【解析】A项:燃烧过程是一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易燃试剂作还原剂,在强氧化性试剂存在下,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容易发生火灾,正确;B项:氨气是碱性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正确;C项:量筒不是精密仪器,配制0,1000mol/L碳酸钠溶液要用到容量瓶,不正确;D项:金属钠遇到水或二氧化碳都会发生反应,所以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正确。 7.下列冠以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B.C4H10有三中同分异构体 C.氨基酸、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乙烯和甲烷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答案】D 【解析】A项: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而酯化反应是取代反应中的一种,错误;B项:C4H10只存在两种同分异构体,一种是正丁烷,一种是异丁烷,错误;C项:氨基酸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错误;D项:乙烯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褪色,正确。 8.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下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 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W C.原子半径:T>Q>R D.含T的盐溶液一定显示酸性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可知;T是铝,Q是硅,R是氮,W是硫;A项:N的非金属性强于P,P非金属性强于Si,正确;B项:S的非金属性强于Si,正确; C项: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N的原子半径小于P,正确;D项:比如:偏铝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错误。 9.将右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2019年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部分)试题与答案

2019年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兵马俑是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 2A的Ka 1 =1.1×10?3,Ka 2 =3.9×10?6) 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阴极区,在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 2 +2MV2+2H++2MV+ C.正极区,固氮酶为催化剂,N 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 3 D.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 1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19年高考化学满分专练专题05化学实验选择题(含解析)

专题05 化学实验选择题 1.实验室常用如下装置制备乙酸乙酯。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b中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否则会阻碍产物的导出 B.固体酒精是一种白色凝胶状纯净物,常用于餐馆或野外就餐 C.乙酸乙酯与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酸、水、乙醇羟基氢的活泼性依次减弱 【答案】B 【解析】A.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溶解乙醇,反应消耗乙酸,同时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为防止产生倒吸现象,b中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否则不仅可能会产生倒吸现象,而且还会阻碍产物的导出,A正确;B.固体酒精制作方法如下:将碳酸钙固体放入醋酸(CH3CO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生成醋酸钙(CH3COO)2Ca、CO2、H2O,将醋酸钙溶液蒸发至饱和,加入适量酒精冷却后得胶状固体即固体酒精,可见固体酒精是混合物,B 错误;C.乙酸乙酯与的分子式都是C4H8O2,二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故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 正确;D.乙酸、水、乙醇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电离产生H+的能力:乙酸>水>乙醇,所以羟基氢的活泼性依次减弱,D正确。 2.下列有关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实验①用于实验室制备氯气B.实验②用于制备干燥的氨气 C.实验③用于石油分馏制备汽油D.实验④用于制备乙酸乙酯 【答案】C

【解析】A.实验①的图中利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但是该反应需要加热才发生,没有加热装置,达不到实验目的,A项错误;B.NH3的密度小于空气,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实验②达不到实验目的,B项错误;C.装置③为分馏装置,不管是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还是冷凝管进水出水的方向都没有错误,C 项正确;D.右侧试管中使用的是饱和NaOH溶液,酯在碱性环境下易水解,得不到产物,D项错误。 3.已知:Ag++SCN-==== AgSCN↓(白色),某同学探究AgSCN的溶解平衡及转化,进行以下实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①中现象能说明Ag+与SCN-生成AgSCN沉淀的反应有限度 B.②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发生了反应Fe(SCN)3 + 3Ag+ ==== 3AgSCN↓+Fe3+ C.③中产生黄色沉淀的现象能证明AgI的溶解度比AgSCN的溶解度小 D.④中黄色沉淀溶解的原因可能是AgI与KI溶液中的I-进一步发生了反应 【答案】C 【解析】A、AgNO3与KSCN恰好完全反应,上层清液中滴加Fe(NO3)3溶液,出现浅红色溶液,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SCN-,即说明Ag+与SCN-生成AgSCN沉淀的反应有限度,故A说法正确;B、根据②中现象:红色褪去,产生白色沉淀,Fe(SCN)3被消耗,白色沉淀为AgSCN,即发生:Fe(SCN)3+Ag+=3AgSCN↓+Fe3+,故B 说法正确;C、前一个实验中滴加0.5mL2mol·L-1AgNO3溶液,Ag+过量,反应②中Ag+有剩余,即滴加KI溶液,I-与过量Ag+反应生成AgI沉淀,不能说明AgI溶解度小于AgSCN,故C说法错误; D、白色沉淀为AgSCN,加入KI后,白色沉淀转化成黄色沉淀,即AgSCN转化成AgI,随后沉淀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可能是AgI与KI溶液中的I-进一步发生了反应,故D说法正确。 4.探究Na2O2与水的反应,实验如图:(已知:H2O2 H+ + HO2-、HO2- H+ + O22-)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是

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化学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没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24 S 32 K39 Mn55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7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有关香叶醉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9.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 A. W2-、X+ B. X+、Y3+ C. Y3+、Z2- D. X+、Z2- 10.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漫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2年高考全国卷理综化学试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K 39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确的一项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7.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OH-=Al(OH)3↓ 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Ca(OH)2+CO32-=CaCO3↓+2OH- C.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 Cl2+2OH-=ClO-+Cl-+ H2O D.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2Fe+6H+=2Fe3++ 3H2↑ 8.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 H2O(g)CO2(g) + H2(g)△H <0 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增加压强 B.降低温度 C.增大CO 的浓度 D.更换催化剂 9.反应 A+B →C(△H <0)分两步进行:① A+B→X (△H >0),② X→C(△H <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10.元素X形成的离子与钙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且X的离子半径小于负二价硫离子的半径,X元素为 A.Al B.P C.Ar D.K 11.①②③④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原电池,①②相连时,外电路电流

2019年高考 化学2卷真题及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化学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8.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3g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B.1 L 0.1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 PO 数目为0.1N A 4 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48 g正丁烷和10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9.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W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表达反应颜色变化的是() A.向Cu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溶液蓝色消失Zn+CuSO4=Cu+ZnSO4 B.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出现白色固体Ca(OH)2+CO2=CaCO3↓+H2O C.Na2O2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成白色2Na2O2=2Na2O+O2↑ D.向Mg(OH) 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12.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硫化镉(CdS)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和b分别为T1、T2温度下CdS在水中的溶解度 B.图中各点对应的K ap的关系为:K ap(m)= K ap(n)< K ap(p)< K ap(q) C.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溶液组成由m沿mpn线向p方向移动 D.温度降低时,q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沿qp线向p方向移动 13.分子式为C4H8BrCl的有机物共有(不含立体异构)() A.8种B.10种C.12种D.14种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2019年1月,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探测器“奔向”月球的过程中,用h 表示探测器与地球表面的距离,F表示它所受的地球引力,能够描述F随h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化学实验综合题--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附答案

化学实验综合题 2019年高考真题 1.[2019新课标Ⅰ]硫酸铁铵[NH4Fe(SO4)2·xH2O]是一种重要铁盐。为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在实验室中探究采用废铁屑来制备硫酸铁铵,具体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的目的是去除废铁屑表面的油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需要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温度保持80~95℃,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铁屑中含有少量硫化物,反应产生的气体需要净化处理,合适的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3)步骤③中选用足量的H2O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分批加入H2O2,同时为了_________________,溶液要保持pH小于0.5。 (4)步骤⑤的具体实验操作有______________,经干燥得到硫酸铁铵晶体样品。 (5)采用热重分析法测定硫酸铁铵晶体样品所含结晶水数,将样品加热到150℃时,失掉1.5个结晶水,失重5.6%。硫酸铁铵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碱煮水洗 (2)加快反应热水浴C (3)将Fe2+全部氧化为Fe3+;不引入杂质防止Fe3+水解 (4)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5)NH4Fe(SO4)2·12H2O 【解析】(1)步骤①的目的是去除废铁屑表面的油污,油污在碱性条件下容易水解,所以工业上

常常用热的碳酸钠溶液清洗,即碱煮水洗; (2)步骤②需要加热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温度保持80~95℃,由于保持温度比较恒定且 低于水的沸点,故采用的合适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热水浴);铁屑中含有少量硫化物,硫化物与 硫酸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为了防止倒吸可以加装倒置的漏斗,故选 择C装置; (3)步骤③中选用足量的H2O2,H2O2可以将Fe2+氧化为Fe3+,且H2O2的还原产物为H2O,不会 引入新的杂质,故理由是:将Fe2+全部氧化为Fe3+,不引入新的杂质。因为H2O2本身易分解,所 以在加入时需分量加入,同时为了防止Fe3+水解,溶液要保持pH小于0.5; (4)为了除去可溶性的硫酸铵、铁离子等,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 涤); (5)设硫酸铁铵的化学式为NH4Fe(SO4)2?xH2O,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66+18x,1.5个水分子的相 对分子质量为1.5×18=27,则27/(266+18x)=5.6%,解得x=12,则硫酸铁铵的化学式为 NH4Fe(SO4)2?12H2O。 2.[2019新课标Ⅱ]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易溶于水及乙醇,熔点234.5℃,100℃以上开始升华),有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茶叶中含咖啡因约1%~5%、单宁酸(K a约为10-6,易溶于水及乙醇)约3%~10%,还含有色素、纤维素等。实验室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索氏提取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烧瓶中溶剂受热蒸发,蒸汽沿蒸汽导管2上升至球形冷凝管,冷凝后滴入滤纸套筒1中,与茶叶末接触,进行萃取。萃取液液面达到虹吸管3顶端时,经虹吸管3返回烧瓶,从而实现对茶叶末的连续萃取。回答下列问题:

2013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新课标I卷)word清晰版含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14 O 16 Mg 24 S 32 K 39 Mn 55 第I卷(42分) 一、选择题 7.化学无处不在,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黑火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 反应 9.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 是 A.W2-、X+ B.X+、Y3+ C.Y3+、Z2- D.X+、Z2- 10.银制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的银器浸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 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 + 3Ag2S = 6Ag + Al2S3 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 11.已知K sp(AgCl)=1.56×10-10,K sp(AgBr)=7.7×10-13,K sp(Ag2CrO4)=9.0×10-12。某溶液中含有Cl-、Br-和CrO2- 4 ,浓度均为0.010mol ?L-1,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0 mol ?L-1的AgNO3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A.Cl-、Br-、CrO2- 4 B.CrO2- 4 、Br-、Cl- C.Br-、Cl-、CrO2- 4 D.Br-、CrO2- 4 、Cl- 12.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酸和醇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 A.15种B.28种 C. 32种D.40种 13.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第Ⅱ卷(58分)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共43分) 26.(13分) 醇脱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实验室合成环己烯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