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心率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5
围手术期处理一、合并症的围手术期处理1.心血管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高危患者,术前完善心脏彩超,心梗6月内不建议择期手术,心力衰竭患者,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在实施手术。
术前继续口服降压药物至术前,检测血压,控制血压在160/100mmHg以内。
术前1周停用利血平等长效降压药,房颤伴心率〉100者,术前应用心房纤颤伴心率增快(100次/分以上)者,术前应用毛花苷C或口服普萘洛尔,尽可能使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冠心病出现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以下)者,术前可皮下注射阿托品0。
5~1mg增加心率。
2.脑血管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近期有脑卒中病史者,择期手术推迟2周-6周。
3.肺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高危患者,术前完善肺功能检查,术前戒烟,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择期手术推迟至治愈后1-2周,急诊手术,可加用抗生素,阻塞性肺疾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喘气发作者,择期手术应推迟。
4.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7天停用阿司匹林,术前2—3天停用非甾体抗炎药,术前10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血小板小于5×109 ,需要输注血小板,使血小板达到7。
5以上,脾亢所致者不建议输注。
易栓患者术后需应用抗凝药物,间断气袋加压下肢。
5.肝功能不全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6.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药物选择,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非甾体抗炎药。
7.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停服2—3天停服长效降压药如氯磺丙脲,口服降糖药物或应用胰岛素至术日晨,术后禁食病人以静脉输注葡萄糖加胰岛素维持正常糖代谢,维持血糖轻度升高(5。
6-11.2mmol/L,尿糖+~++),如应用降血糖药或长效胰岛素,均应改用短效胰岛素,可皮下注射,4~6小时一次。
8.营养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轻34-28 中27-21 重〈21)白蛋白低于30g/l,需应用肠内或肠外营养()。
9.妊娠期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手术是外科疾病的重要医治手腕,可是手术和麻醉都具有创伤性。
做好术前准备,使病人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机体条件,以便更安全地耐受手术。
手术后,要采取综合医治办法,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尽快在恢复活理功能,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所以做好围手术期的工作相当重要。
什么是围手术期?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进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医治开始,得手术医治直至大体康复,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肯定手术医治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医治大体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一、术前准备术前准备与疾病的轻重缓急、手术范围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依照手术的期限性,大致可分为三种:(1)急症手术;(2)限期手术;(3)择期手术。
手术前,不仅要注意外科疾病本身,而且要对病人的全身情况有足够的了解,查出可能影响整个病程的各种潜在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心、肺、肝、肾、内分泌、血液、免疫系统功能以及营养和心理状态等。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地进行体格检查,除常规的实验检查外,还需要进行一些涉及重要器官功能的特殊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在术前予以纠正,术中和术后加以防治。
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可发归纳为两类:①耐受力良好。
指外科疾病对全身的影响较少,或有必然影响,但易纠正;病人的全身情况较好,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或其功能处于代偿状态。
术前只要进行一般性准备。
②耐受力不良。
指外科疾病已经对全身造成明显影响;病人有全身情况欠佳,或重要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功能濒于或已有失代偿的表现。
这一类病人需作踊跃和细致的特殊准备,待全身情况改善后,方可实施手术。
一、一般准备:主要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
1、心理准备: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手术及预后有顾虑,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以及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因体位造成的不适等,以恰当的言语和语气,对病人作适度的解释,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也应就疾病的诊断,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式,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术后治疗及预后估计等方面,向病人家属作详细介绍和解释,取得病人家属的信任和同意,协助做好病人的心理准备。
医院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护理1.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情况,帮助患者准备心理和生理上的支持。
同时,护士还需要核实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各种检查结果,确保患者符合手术的条件。
2.术后诱导期护理:术后诱导期是指患者从手术室返回病房的过程。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以及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
同时,护士还需要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疼痛和伤口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给予止痛药和定时更换伤口敷料。
3.补液和营养支持:手术后,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液体和营养物质,以满足患者的代谢需求。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适当的输液和饮食计划,并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4.康复护理: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活动能力。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范围、进行肺康复操等。
同时,护士还需要告知患者和家属有关恢复期间的注意事项,例如限制活动、饮食调整等。
5.疼痛管理: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需要给予指导患者使用止痛药或其他疼痛管理方法,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6.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护士需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并适应手术和恢复的过程。
护士还需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
综上所述,医院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护理工作。
护士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密切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支持,以确保患者手术的安全和恢复的顺利进行。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原因处理围手术期心律失常是指手术前、中、后出现的心律异常,包括心率异常、心律不齐和心律过速等现象。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是由不同的因素引起的,如手术刺激、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兴奋等。
下面将对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手术刺激:手术过程中的刺激,如操作器械的接触、牵拉心脏和血管、切割组织等,可能导致心脏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2.电解质紊乱:围手术期患者常常因为禁食、大量失水等原因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这些电解质异常可能影响心脏正常的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
3.废气和酸碱失衡:全身麻醉药物及呼吸机通气可能导致呼吸性酸碱失衡,造成血液的酸碱度异常,进而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诱发心律失常。
4.交感神经兴奋: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反应增强,体内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分泌增加,可导致心脏自律性增高,心脏节律异常。
5.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脏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就容易导致心律失常。
1.监测:在围手术期,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心电监测,准确记录心律失常的类型、频率和持续时间,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纠正电解质紊乱:检测和纠正患者的电解质水平,特别是血钾和血镁水平。
如发现低血钾或低血镁,可给予补充治疗,如口服或静脉注射补液。
3.纠正酸碱失衡:监测血气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酸碱失衡,如酸中毒可给予碳酸氢盐或碱性药物,碱中毒可给予呼吸机通气或洗胃等治疗。
4.控制应激反应:围手术期心脏处于应激状态,可给予镇静抗焦虑药物或神经调节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降低交感神经兴奋。
5.药物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如利多卡因、胺碘酮和奎尼丁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心律。
6.电复律: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室速,可以进行电复律治疗,即给予电休克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产科围术期监测内容及要求一、常规监测项目1.血压妊娠末期血压的变化常受体位的影响。
有5%~10%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有报道约50%产妇于临产期取平卧位时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虚脱和晕厥。
通过放射学检查发现,在仰卧位时约有90%临产妇的下腔静脉被子宫所压,甚至完全阻塞。
为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进行椎管内麻醉时,产妇最好采用左侧倾斜体位,或垫高产妇右髋部,使之左侧倾斜20°~25°,这样可减轻巨大子宫对腹后壁大血管的压迫,并常规开放上肢静脉,给予预防性输液。
少部分患者若左侧倾斜体位改善压迫下腔静脉现象不明显甚至加重,要考虑使用右侧倾斜体位。
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症状即解除。
妊娠高血压疾病占孕产妇死亡的15%,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因素,发生率为6%~8%,由于血管痉挛,凝血激活导致器官灌注下降,而引起特异的综合征。
加强监测是了解病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可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妊娠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是双期高血压,具有夜间血压不降或增高、舒张压的升高较为明显、昼夜血压波动节律性呈非杓型和反杓型等特征;平均血压的升高,尤其是白天舒张压的升高与胎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而夜间舒张压与肾功能损害相关。
正常孕妇的血压昼夜节律性也多见非杓型改变,与常人不同。
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可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规范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改善胎儿生长发育。
2.心率在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时,心率首先表现为加快,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心动过缓。
孕妇心率监测如果发现异常增快可能与母体甲状腺疾病有关。
若椎管内麻醉后,母体血压下降,心率亦下降,要高度重视麻醉的情况,测试麻醉平面是否过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持循环稳定。
3.呼吸及氧合在妊娠过程中,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属肺活量显著下降的病理状态,多发生于严重贫血、心肺疾病、肺水肿或膈肌高度上移的孕妇。
心脏病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有着巨大的威胁。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心脏手术往往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然而,心脏手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术中操作的技术水平,还需要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全面的围手术期管理。
本文将探讨心脏病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及其对手术结果和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一、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心脏手术成功的基础,它包括患者的评估、姑息治疗和手术计划的制定等内容。
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的适应症。
其次,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可以采取姑息治疗措施,例如使用药物进行心功能支持,以减少手术风险。
最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和术中所需的辅助设备等。
二、术中管理术中管理是心脏手术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
在手术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同时,医生还需要保证手术操作的精确和安全,尽量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
术中管理还包括对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例如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三、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心脏手术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患者康复和手术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进入恢复室进行密切监护,并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例如呼吸困难、出血等。
同时,医生还需要给予患者必要的药物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此外,术后护理还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总结起来,心脏病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在术前准备阶段,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在术中管理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而在术后护理阶段,医生需要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其尽快康复。
通过全面的围手术期管理,我们可以提高心脏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麻醉与围术期监测:循环功能监测一、心率和脉搏监测心率监测是简单和创伤性最小的心脏功能监测方法。
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方法。
心电图对心率的测定依赖于对R波的正确检测和R-R间期的测定。
手术中应用电刀或其他可产生电噪声的设备可干扰ECG波形,影响心率的测定。
起搏心律可影响ECG测定,当起搏尖波信号高时,监护仪可能错误地将其识别为R波用于心率计算。
高的T波也可产生同样的干扰。
脉率的监测与心率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电去极化和心脏收缩能否产生可触摸的动脉搏动。
房颤患者由于R-R间期缩短影响心室充盈,搏出量降低,导致感觉不到动脉搏动,发生心率与脉率不等。
电机械分离或无脉搏的心脏活动时,见于心脏压塞、极度低血容量等,虽然有心脏搏动但无法摸到外周动脉搏动。
麻醉过程中脉率监测最常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二、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可反映心脏收缩力、周围血管阻力和血容量的变化,是麻醉期间重要的基础监测项目。
测量方法分无创性和有创性动脉血压测量。
(一)无创性动脉血压测量(间接测压)目前麻醉期间广泛使用自动化间断无创血压测量。
麻醉期间测量间隔时间一般至少每5分钟一次,并根据病情调整。
测量时须选择合适的袖套宽度(一般为上臂周经的1/2,小儿袖套宽度须覆盖上臂长度的2/3)。
袖套过大可引起测量血压偏低,反之测量血压偏高。
一般来讲,低血压(通常收缩压<80mmHg)反映麻醉过深、有效血容量不足或心功能受损等;高血压(通常收缩压>180mmHg)反映麻醉过浅、容量超负荷或高血压病等。
低温、外周血管强烈收缩、血容量不足以及低血压时会影响测量结果。
(二)有创动脉压测量(直接测压)1.适应证适用于各类危重患者、心脏大血管手术及颅内手术患者、需反复测动脉血气的患者、严重低血压休克患者以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需连续测量血压的患者。
2.穿刺置管途径最常用的动脉穿刺部位为左侧桡动脉。
以往桡动脉穿刺置管前须进行Allen试验,以了解尺动脉侧支循环情况。
心率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及意义心率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心脏肌肉的兴奋与收缩情况,也是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
在围手术期,心率监测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实时监测患者心脏的功能状态与术后恢复情况。
本文将探讨心率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方式以及其意义。
一、心率监测的应用方式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下,心率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心电图监测仪器来记录和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波形,以反映心脏的节律和心脏肌肉的兴奋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脉搏检测仪器来测量患者的脉搏,从而间接得到患者的心率情况。
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还出现了一些无创的心率监测方式,如利用红外线等非侵入性技术来实时监测心率。
二、心率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意义围手术期是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关键时期,心率监测在这个时期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1. 评估患者手术前的心脏状态:心率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基础心脏情况,包括心律是否正常、心率是否稳定等。
这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以及手术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 指导麻醉的应用: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率情况来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式。
心率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减少手术中的风险。
3. 观察手术操作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心率可以及时发现手术操作对心脏功能产生的影响,如手术过程中心率的异常增高或下降,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4. 监测术后康复情况:手术后,心率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情况。
通过对患者术后心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指导术后的护理和康复计划,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5. 预警心脏并发症的发生:心率监测在围手术期还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判断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有时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通过心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