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36.99 KB
- 文档页数:2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临床路径(2022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TCD 编码:BEZ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 编码:J18.000)(二)诊断依据根据《儿科疾病诊疗指南》第三版(罗小平、刘铜林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儿科学》第九版(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九版(王天有、申坤玲、申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中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医儿科学》(赵霞李新民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1.临床表现(1)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
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
常伴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重症肺炎表现:重症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及紫绀,并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警惕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DIC、胸腔并发症等情况。
附:肺炎心衰诊断标准a. 心率突然加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儿童>140次/分不能用发热或缺氧解释者。
b. 呼吸困难,呼吸突然加快婴儿>60次/分,幼儿>50次/分,儿童>40次/分。
c. 骤发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发灰,指甲微循环充盈时间延长,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者。
d. 心音低钝、奔马率、颈静脉怒张。
e. 肝脏肋下婴幼儿≥3.0cm,儿童≥2.0cm以上,或短时间较前迅速增大,不能以横膈下降解释者。
f. 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双下肢水肿。
具备前5项者即可诊断心衰。
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1)血细胞分析和CRP、降钙素原: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降钙素原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J15. 700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一、J15. 700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J15. 700肺炎支原体肺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一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年龄为6月-14岁。
2.咳嗽突出而持久。
3.肺部体征少而X线胸片改变出现早且明显。
4.使用青霉素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5.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
6.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或血清冷凝集滴度>1:32或咽拭子分离支原体阳性,可作为临床确诊的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一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2.对症治疗(如雾化吸入)。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J15. 700肺炎支原体肺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2) C反应蛋白(CRP);3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心肌酶;44)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5) X线胸片;(6)腹部超声、心电图。
2.根据患儿的病情,必要时做心肌酶谱、细菌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 43号)执行(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肝肾功能。
2.胸片。
(九)出院标准。
1.咳嗽明显减轻,一般状况良好。
2.连续3天腋温<37. 3℃o3. X线胸片显示炎症吸收好转。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即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反应不佳的支原体肺炎,包括三方面:(1)病情较重,有肺外并发症,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能控制病情;(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2周,仍有咳嗽,肺部阴影持续无吸收好转;(3)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需要延长住院治疗时间。
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ICD-10:J15.70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多发年龄为5~18岁。
2.以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
3.肺部体征少而X线胸片改变相对显著。
4.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菌药物无效。
5.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
6.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或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测定MP抗体(IgM、IgG混合抗体)滴度≥1∶160,可作为近期感染或急性期感染的参考。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制定治疗方案。
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2.对症治疗(如雾化吸入)。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702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C反应蛋白(CRP);(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4)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或咽拭子分离支原体;(5)胸X线片;(6)心电图。
2.根据患儿的病情,必要时做痰培养、血气分析、心肌酶谱、肺部CT、支气管镜检查、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在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儿童支原体肺炎应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22月到8月到2023年8月收治的3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资料,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4例健康儿童资料,作为对照组。
两组均应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观察两组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MP-IgM(34.41±3.28)BU/ml、MP-IgG(36.85±5.92)BU/ml,对照组MP-IgM(5.87±1.06)BU/ml、MP-IgG (4.45±0.63)BU/ml,观察组各项指标更高(P<0.05)。
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采取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效果理想。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儿童支原体肺炎;肺炎诊断引言:儿童支原体肺炎在临床较为常见,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全年均有一定的发病风险。
相关调查[1]显示,近年来,我国支原体肺炎患儿数量明显增加,已经成为儿童肺炎的常见类型。
强调临床应高度关注支原体肺炎患儿,做好相应的检测工作,进而使患儿能够尽快得到治疗。
考虑到该疾病患儿患病后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不典型性。
因此,患儿疾病诊断难度较高,一旦出现误诊情况,将会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严重影响患儿预后。
支原体病菌感染后,机体能够形成肺炎支原体抗体,进而对病菌起到抵御作用。
因此,当前研究认为,可借助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判断患儿是否患有支原体肺炎,进而为患儿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工作,有效保障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经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能够更加及时、准确的判断患儿疾病类型,并得到精准的诊断结果,可有效满足临床要求。
本文围绕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检测工作进行研究,观察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时间范围(2022月到8月到2023年8月),收集3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资料(观察组)。
收集同期34例健康儿童资料(对照组)。
观察组性别:男/女=22/12例,年龄1~8岁,均值(4.52±1.18)岁。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及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小儿呼吸病学》、《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1.病史 2岁以内婴幼儿多见,大多数有受凉或接触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病史,起病多数较急,早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部分可有高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小婴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儿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气促、喘息,甚至发绀、呼吸困难。
2.体征呼吸频率增快;鼻翼煽动和(或)吸气性三凹征,重者表现为呼吸困难;肺部听诊闻固定中细湿罗音,部分可有哮鸣音。
3.辅助检查病毒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细菌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严重感染者可出现杆状核细胞增高(核左移)。
继发感染者痰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感染菌;痰培养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等。
咽拭子病毒检测常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人类偏肺病毒等。
感染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嗜肺军团菌等时,其血清学抗体滴度在急性期明显升高。
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血培养可阳性。
病情较重的患儿血气分析可有呼吸性酸中毒,甚至发生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
胸部X线早期肺纹理增强,透光度减低,以后两肺下野、中内带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点或斑片状影,或融合成大片阴影,可有肺气肿、肺不张;合并脓胸、脓气胸时出现相应X线表现。
对胸片未能显示肺炎征象而临床又高度怀疑肺炎或胸片难以明确肺炎部位和范围以及判断是否有无纵膈内病变患儿可行胸部CT检查。
支气管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及治疗意义,其适应症包括:①肺不张及大片肺实变;②局限性肺气肿;③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④留取肺泡灌洗液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轻症支气管肺炎的肺功能基本正常;部分病毒、支原体感染者急性期小气道存在阻塞性通气障碍;较重患儿可显示气道阻塞和一定程度的限制性通气障碍。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及肺间质等在内的炎症。
肺炎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及其它病原体所致肺炎。
细菌性肺炎又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
本临床路径实施对象专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一、路径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肺炎诊断标准。
2、年龄≥18周岁。
排除标准:1、合并肿瘤或其它可能影响治疗的其他疾病的患者;2、妊娠及哺乳期妇女;3、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4、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二、中医诊断:(一)诊断标准细菌性肺炎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咳嗽”等范畴。
1、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但以春季及冬季为多的外感热病。
2、病急骤,初起即见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表现。
3、病变过程中,由初起邪犯肺卫转变为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后期呈现肺胃阴伤证候等表现。
(二)辩证分型:1、邪袭肺卫: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发热,畏寒,少汗,无口干,周身酸痛,咳嗽,咯白稀痰,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或夏日起病,发热,汗出热不解,头昏重胀痛,身重疲倦,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痰热壅肺:身热,汗出,咳嗽,咳痰黄稠,或痰呈铁锈色,或伴有胸闷痛,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3、痰浊阻肺: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粘痰,常伴有疲倦,纳呆,腹胀,大便溏。
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4、正虚邪恋:疲倦乏力,少许咳嗽,少痰,纳呆,腹胀。
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三、西医诊断标准(一)肺炎诊断标准1、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血常规:WBC>10×109/L或<4×109/L。
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班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健康教育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一种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原
体是一种细菌,常常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
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健康教育呢?
一、认识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常见症状包括
咳嗽、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
这种感染通常通过飞沫传播,因此
在人群密集处尤其容易传播。
及早认识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及传播
途径,有助于预防感染的发生。
二、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口鼻,避免接触已感染者的食物、饮水等。
2.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尽量避免在封闭
空间长时间停留。
3. 避免人群聚集: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停留,做好口罩防护。
4. 加强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感
染的风险。
三、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
如果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给
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同时,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按量完成药物治疗,避免过量或过量用药。
肺炎支原体感染虽然常见,但通过正确的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我
们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自己及他人的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
重视肺炎支原体感染,做好健康防护,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
环境。
感谢阅读!。
小儿肺炎临床护理研究作者:杨颖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98例肺炎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
结果观察组体温、双肺呼吸音、血常规、胸片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关键词】小儿肺炎;临床护理;研究2011年10月——2013年8月,我院对49例肺炎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肺炎患儿98例,男63例,女35例;年龄1-3岁,平均1.5.岁。
其中细菌性肺炎57例,病毒感染性肺炎23例,支原体肺炎10例,衣原体肺炎8例。
患儿均临床诊断明确,无任何并发症,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变程度、胸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患儿入院当日由负责护士发放小儿肺炎临床护理路径表,并按照表中内容对患儿家长进行详细讲解;每日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并及时评价效果。
对照组入院时发放小儿肺炎标准护理计划,并详细讲解;每日按护理计划护理,及时评价效果。
1.3评价方法入院后详细记录患儿体温、双肺呼吸音、血常规、胸片恢复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评估。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2结果两组患儿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3临床护理路径3.1入院当日护理入院后即刻办理入院手续;安排床位;做入院介绍、评估及健康教育;协助检查;告知患儿家长病情及患儿治疗期间协助治疗方法。
保持室内的整洁和空气新鲜、流通。
冬季每天开窗通风3-4次,每次15-20min。
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
①指导并示范使患儿能有效咳嗽;②勤更换体位,协助翻身叩背排痰;③保持患儿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降低分泌物的黏稠度;④对咳嗽无力、痰液较多的患儿,应积极采用吸引器吸痰;⑤遵医嘱使用止咳祛痰剂。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药物治疗临床新进展摘要:近年来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小儿肺炎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目前已经逐渐引起临床治疗的重点关注。
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来说,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对患儿的健康成长以及发育等都带来一定影响。
如今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且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也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
本文旨在综述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药物治疗,为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药物治疗;综述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肺炎支原体肺炎在任意时间段都可能发生,其中发病高峰期为5岁到9岁这一年龄阶段,病情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
肺炎支原体进入到人体当中之后,会黏附在呼吸道黏膜表面上,并延伸到下呼吸道,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目前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提升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为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
1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西药治疗1.1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在于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根据药物的生成,能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然的,另一种是半合成的,根据化学结构之间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14元环类、15元环类以及16元环类,目前对于大环内酯抗生素药物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化学结构予以分类,不同类别常见的药物也有差异。
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发展历程上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两代,第一代中比较常见的是白霉素、罗沙霉素、红霉素等,第二代中比较常见的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其中第一代中的典型代表为红霉素,目前已经有50年以上的历史。
罗红霉素在酸性环境当中的稳定性比较好,一般情况下,这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能达到50%,且这一药物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治疗效果明显。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哪些安全措施?引言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在治疗支原体肺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安全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肺炎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措施。
1. 个人防护在处理支原体肺炎患者时,医生和护士应佩戴防护口罩、帽子、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以防止感染传播。
此外,要定期更换和消毒个人防护用具,确保其有效性。
2. 患者隔离支原体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尽早进行隔离,以减少传播风险。
在医院中,可单独设置支原体肺炎患者的隔离病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如空气传播预防措施。
3. 定期消毒在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过程中,医院的病房、器械、设施等应定期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特别是医疗器械和设备,要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其安全可靠。
4. 药物使用治疗支原体肺炎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但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的控制,严禁滥用或过量使用抗生素,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药物安全风险。
5. 治疗监测在治疗支原体肺炎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包括监测体温、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药物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6. 临床路径管理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需要遵循科学规范的临床路径,医院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治疗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确保治疗的安全和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支原体肺炎治疗的专业水平。
7. 定期评估复查在支原体肺炎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体征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等。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论在治疗支原体肺炎的过程中,安全措施的落实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防护、患者隔离、定期消毒、合理药物使用、治疗监测、临床路径管理和定期评估复查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得轻症患者。
一、支原体肺炎轻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原体肺炎(??)。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原体肺炎(ICD—10:J15.7)。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4-94)。
1。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八版《儿科学》1.2.1 。
年龄为 6 月—14 岁、1、2。
2。
咳嗽突出而持久、1、2.3。
肺部体征少而X线胸片改变出现早且明显。
1。
2、4使用青霉素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1、2.5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
1、2。
6。
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可作为临床确诊得依据。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临床常见证候:风寒犯肺?风热闭肺证:初起时症候较轻,见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痰粘稠或黄,口渴,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重证则见高热烦躁,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面色红赤,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痰热闭肺证: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中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延,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毒热闭肺证: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阴虚肺热证:病程较长,低热盗汗,干咳无痰,面色潮红,舌质红乏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肺脾气虚证:低热起伏不定,面白少华,动则汗出,咳嗽无力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支原体肺炎诊疗方案”、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支原体肺炎。
2。
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1 / 6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肺炎的轻症患者。
一、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TCD 编码:BEZ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炎(ICD-10 编码:J18.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 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闭肺证 痰热闭肺证 毒热闭肺证正虚邪恋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肺炎)。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TCD 编码:BEZ020)和肺炎(ICD-10编码:J18.901)。
2.符合轻度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C 反应蛋白(CRP)(3)肺炎支原体检测(4)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血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部C T、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测、心肌酶谱、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心电图检查、人型P PD、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
临床路径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2-04T11:41:41.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王晶林燕王玮[导读]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处置差异性小,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好病种之一。
王晶林燕王玮(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 116001)【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277-02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临床路径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患儿实施健康教育的结果。
方法将6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结果观察组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开展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健康教育有效落实。
【关键词】临床路径肺炎支原体肺炎健康教育临床路径(CNP)是由医护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参与,针对某种疾病或手术,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为纵轴,制定出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流程,提供最适当且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临床服务计划,以加快患者康复、减少资源浪费、使其获得最佳和持续改进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儿进行规范的临床管理是MP治疗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010年8月以来,我院儿科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健康教育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8月-2012年5月,我科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共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2岁-14岁,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依据2002年现代儿科诊断学指定的标准确定。
将64例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儿的年龄、临床表现及患儿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
2.1制定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在参照崔焱主编第四版《儿科护理学》肺炎支原体肺炎护理常规,了解患儿及家长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查询资料、专家指导、结合医师的治疗计划制定护理计划[1],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问题和需求,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
表1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健康教育路径主要内容
1.2.2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方法对照组患儿入院后按护理常规进行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入院时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发给家长,护士每天根据路径表提示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并对前1日的教育内容进行提问,了解其掌握程度,对未掌握的内容再进行强化。
出院前1日护士对照路径表内容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提问,出院1周后,进行电话随访,整个实施过程中护士长跟踪评价,对不能完成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对路径加以修改,补充及完善。
1.3评价标准 1.3.1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出院前1 日,护士长与责任护士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科室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成问卷的形式,总分为100分,得分>90分为掌握,60-90分为基本掌握,<60分为未掌握。
1.3.2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在患儿出院时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比较(表2)
组别例数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观察组 32 24 6 2 对照组 32 14 8 10 U值 2.77 P值 P<0.05 2.2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表3)
组别例数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观察组 32 23 7 2 对照组 32 16 8 8 U值 2.03 P值 P<0.05 3 讨论
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它具有界定标准住院天数,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和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促进医疗效益型管理模式的实现等优点[2]。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处置差异性小,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好病种之一。
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儿及家长疾病知识的掌握。
传统的护理模式,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时间不确定,由于护士的业务水平、沟通能力、责任心等个人因素参差不齐,同时又缺乏管理者有效地评价与监控,使健康教育内容不到位,效果不如愿。
应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使原来无序的工作变为有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时限性,减少护士的随意性,责任护士必须及时有效地对规定内容进行健康教育,适时评价,反复进行,直至患儿及家长真正掌握为止。
护士长对全程教育及质量控制,保证了该项工作的落实。
本研究表明,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健康教育实施临床路径,患儿及家长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例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和沟通能力,保证了将健康教育贯穿到患者从住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3],促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患儿家长了解护士的工作内容,体现了患者的知情权,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透明度,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避免了因护患沟通不畅引发的医疗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表明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健康教育实施临床路径,患者的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护理管理者通过护理路径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及护理专业的建设及学科的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菊芳,贾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70-973.
[2]陈琦,曹红霞,梁万年.21世纪临床全新管理模式-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及热点问题.中国全科医学,2004,7:208.
[3]李付云,宋景秀.健康教育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中国误诊学杂志,208.8: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