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儿科疾病临床路径
- 格式:pdf
- 大小:654.65 KB
- 文档页数:36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符合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ICD-10: P23.904)且无其他严重疾患的新生儿。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病史:肺炎感染的前驱病史,包括流涕、咳嗽、发热或体温不升、吃奶差等。
2.以出现症状早晚将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分为早发性(生后7天内)及晚发性(出生7天后),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可有吃奶差,吐奶、呛奶、也可表现为气急、紫绀、呼吸困难等。
肺部体检可发现双肺呼吸音低、可有干湿罗音。
3.实验室检查:血气、血常规、C反应蛋白、痰培养及呼吸道病原检测等。
4.肺部X线变化:肺炎的X线表现。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ICD-10: P23.904)且无其他严重疾患的新生儿。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平均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培养、痰培养、呼吸道病原检测;(2)定期监测血气分析、血生化、电解质、血糖,监测频率随胎龄、病情严重性而定;(3)胸部X线片,并复查;(4)心脏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可能需要反复检查痰培养、血培养、TORCH检查。
(2)如伴随全身感染时需做尿培养、腰穿排除其他部位感染。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抗感染治疗:诊断明确后尽早给药,在未明确病原以前,可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如为晚发感染性肺炎,则注意区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
⼩⼉内科19个病种临床路径矮⼩症临床路径(2010年版)⼀、矮⼩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对象。
第⼀诊断为矮⼩症(旧称侏儒症)(ICD-10︰E34.3)。
(⼆)诊断依据。
根据《⼉科学》(王卫平主编,⾼等教育,2004版)、《中华医学会⼉科学分会分泌遗传代学组矮⾝材⼉童诊治指南》(中华⼉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edia tric Endocinol o gy》(Mark A.Sperli n g主编,Saunde rs El s evie r,2007年)、《诸福棠实⽤⼉科学(第七版)》(⼈民卫⽣)、《⼩⼉分泌学》(颜纯、王慕逖主编,⼈民卫⽣,2006年)。
⾝⾼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童⽣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两个标准差者(⾝⾼标准参照2005年九省/市⼉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的中国2-18岁⼉童⾝⾼、体重标准差)。
(三)治疗⽅案的选择。
根据《⼉科学》(王卫平主编,⾼等教育,2004版)、《中华医学会⼉科学分会分泌遗传代学组矮⾝材⼉童诊治指南》(中华⼉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edia tric Endoci n ol o gy》(Mark A.Sperli n g主编,Saunde rs El s evie r,2007年)等。
1.孤⽴性⽣长激素缺乏症药物治疗:⽣长激素替代治疗。
2.甲状腺素功能减低症:甲状腺素替代疗法。
3.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般⾻龄12岁前⽣长激素替代治疗,12岁后联合或单独雌、孕激素治疗。
4.联合垂体激素缺乏症:相应缺乏激素替代治疗。
5.其他:对因、对症治疗。
6.辅助治疗:运动、营养治疗。
(四)标准住院⽇≤3天。
(五)进⼊路径标准。
1.第⼀诊断必须符合ICD-10︰E34.3矮⼩症(旧称侏儒症)疾病编码。
2.没有明确的矮⼩病因。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矮⼩症诊断标准,并经分泌专科或⼉科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检查治疗。
矮小症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矮小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矮小症(旧称侏儒症)(ICD-10︰E34.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 edia tric End ocin olog y》(Mark A.Sperling主编,Saunders Elsev ier出版社,2007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小儿内分泌学》(颜纯、王慕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身高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两个标准差者(身高标准参照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的中国2-18岁儿童身高、体重标准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 ediatric En docinology》(Mark A.S perlin g主编,Saunders Elsevier出版社,2007年)等。
1.孤立性生长激素缺乏症药物治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
2.甲状腺素功能减低症:甲状腺素替代疗法。
3.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一般骨龄12岁前生长激素替代治疗,12岁后联合或单独雌、孕激素治疗。
4.联合垂体激素缺乏症:相应缺乏激素替代治疗。
5.其他:对因、对症治疗。
6.辅助治疗:运动、营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34.3矮小症(旧称侏儒症)疾病编码。
2.没有明确的矮小病因。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矮小症诊断标准,并经内分泌专科或儿内科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检查治疗。
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
(二)诊断依据。
根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
《中国慢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具有下列之一的诊断为CML急变期:1.外周血白细胞或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20%2.髓外原始细胞浸润3.骨髓活检中出现大片状或灶状原始细胞(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编码。
2.处于急变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入路径。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及分类、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型;(2)肝肾功能、电解质、输血前检查,凝血功能;(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检测、BCR-ABL激酶突变检测;(4)HLA高分辨配型。
(5)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血液病恶性肿瘤基因筛查(五)治疗方案参照患者既往治疗史、基础疾病以及突变情况选择TKI 单药(如伊马替尼或达沙替尼)或联合化疗,回到慢性期后应尽快行allo-HSCT。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一般情况下,不做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七)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治疗中或治疗后有感染、出血及其他合并症者,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适当延长住院时间或退出路径。
二、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ICD-1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天。
儿科临床路径简介儿科临床路径是指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根据一般儿童常见疾病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标准的诊疗方案和路径,以指导医生和护士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操作。
目的儿科临床路径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标准化的处理方式,以确保每个儿童在得到适当治疗的同时,减少患者和家属的不必要焦虑和痛苦。
通过统一的临床路径,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医疗错误的发生。
实施步骤儿科临床路径的实施步骤如下:1. 确定常见疾病:根据现有医学研究和统计数据,确定儿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2. 制定诊疗方案:针对每种常见疾病,制定出一套标准的诊疗方案,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等。
方案应经过专家组讨论和审查,并与相关临床指南相一致。
3. 制定路径指南:根据诊疗方案,制定出一套儿科临床路径指南,明确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执行时间、责任人等。
路径指南应简单明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4. 培训和交流:针对制定的临床路径,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个人都熟悉并能正确执行路径指南。
同时,建立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分享经验和问题,不断改进临床路径。
特点儿科临床路径具有以下特点:- 标准化:通过制定统一的诊疗方案和路径指南,确保每个患者得到相同的规范化治疗。
- 协作性:要求医务人员之间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临床路径的实施和改进。
- 迭代性:临床路径应不断进行评估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患者需求。
结论儿科临床路径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以提高儿科临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和路径指南,可以确保每个儿童得到适当的治疗,减少医疗错误的发生。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路径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以适应不同的临床情况。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476)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50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 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476)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50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 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中华医学会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伤络证 血热妄行证 阴虚火旺证 气不摄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 编码: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D69.004) 的患者。
矮小症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矮小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矮小症(旧称侏儒症)(ICD-10︰E34.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 edia tric End ocin olog y》(Mark A.Sperling主编,Saunders Elsev ier出版社,2007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小儿内分泌学》(颜纯、王慕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身高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两个标准差者(身高标准参照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的中国2-18岁儿童身高、体重标准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 ediatric En docinology》(Mark A.S perlin g主编,Saunders Elsevier出版社,2007年)等。
1.孤立性生长激素缺乏症药物治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
2.甲状腺素功能减低症:甲状腺素替代疗法。
3.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一般骨龄12岁前生长激素替代治疗,12岁后联合或单独雌、孕激素治疗。
4.联合垂体激素缺乏症:相应缺乏激素替代治疗。
5.其他:对因、对症治疗。
6.辅助治疗:运动、营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34.3矮小症(旧称侏儒症)疾病编码。
2.没有明确的矮小病因。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矮小症诊断标准,并经内分泌专科或儿内科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检查治疗。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的标危、中危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一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岀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
(-)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年龄岁且Vio岁;<50X107L;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V1X1O7L);4•非「ALL; 5•非成熟B-ALL;&无t (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 (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t (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原幼淋细胞V5%)或M2 (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 •无t (9;22)或BCR/ABL融合基因;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V1X1O7L);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 2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250X109/L; 6•年龄210岁;(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三)高危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 •泼尼松反应不良(第8天外周血口血病细胞>1X109/L);(9;22)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或MLL/AF4融合基因阳性;4•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 5•第33天骨髓形态学未缓解(>5%),呈M刀M3; 6•如有条件进行MRD检测,则第33天MRD^IO 2,或第12 周MRDMICH。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8.0)。
(二)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
(三)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
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476)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50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 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中华医学会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伤络证 血热妄行证 阴虚火旺证 气不摄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 编码: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D69.004) 的患者。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编码: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的患者。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检测(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5)心电图、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放免检测;过敏原测定、C反应蛋白(CRP)、尿NAG酶、血沉、ENA抗体谱、血型、肝胆肾脏彩超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输血前检查;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学检查。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476)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50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 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中华医学会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伤络证 血热妄行证 阴虚火旺证 气不摄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 编码: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D69.004) 的患者。
儿童医学临床路径引言儿童医学临床路径是指通过规范、标准化的流程来管理儿童的诊疗过程。
本文档旨在提供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完整版,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儿童医疗服务。
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重要性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有以下几个重要目的:1.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规范化的流程,能够减少医疗错误和不必要的延误,提高医疗质量。
2. 优化资源利用:通过明确的路径和流程,医院能够更好地分配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 促进团队合作:儿童医学临床路径鼓励不同专业间的协作和沟通,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4.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规范的流程,能够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医疗过程的了解和参与度,增强患者满意度。
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组成部分儿童医学临床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1. 预设流程:确定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目标和步骤,明确诊疗流程和时间节点。
2. 监测指标:设定关键指标用于监测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并进行周期性评估和改进。
3. 管理和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确保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顺利执行和落实。
4. 患者教育和参与:提供患者和家属相关的教育材料和参与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医疗过程。
5. 专业培训和持续改进: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持续改进。
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实施步骤实施儿童医学临床路径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制定:医院制定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确定目标和流程。
2. 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熟悉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流程和执行要求。
3. 实施:医院按照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要求,执行诊疗流程,并进行记录和监测。
4. 评估和改进:定期对儿童医学临床路径进行评估,收集相关指标和反馈意见,进行改进措施。
5. 持续改进:医院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和改进儿童医学临床路径的执行效果和质量。
结论儿童医学临床路径是提高儿童医疗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工具。
通过合理的制定和执行,能够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为儿童的健康提供保障。
矮小症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矮小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矮小症(旧称侏儒症)(ICD-10︰E34.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ediatr ic En doc ino lo gy》(Mark A.S per ling主编,Saund ers Els evier出版社,2007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小儿内分泌学》(颜纯、王慕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身高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两个标准差者(身高标准参照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的中国2-18岁儿童身高、体重标准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ediatric Endo cino lo gy》(MarkA.Sper lin g主编,Saunders Els evier出版社,2007年)等。
1.孤立性生长激素缺乏症药物治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
2.甲状腺素功能减低症:甲状腺素替代疗法。
3.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一般骨龄12岁前生长激素替代治疗,12岁后联合或单独雌、孕激素治疗。
4.联合垂体激素缺乏症:相应缺乏激素替代治疗。
5.其他:对因、对症治疗。
6.辅助治疗:运动、营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34.3矮小症(旧称侏儒症)疾病编码。
2.没有明确的矮小病因。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矮小症诊断标准,并经内分泌专科或儿内科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检查治疗。
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一、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原体肺炎(ICD-10:J15.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年龄为6月-14岁。
2.咳嗽突出而持久。
3.肺部体征少而X线胸片改变出现早且明显。
4.使用青霉素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5.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
6.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可作为临床确诊的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2.对症治疗(如雾化吸入)。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7支原体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C反应蛋白(CRP);(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心肌酶;(4)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5)X线胸片;(6)腹部超声、心电图。
2.根据患儿的病情,必要时做痰培养、血气分析、心肌酶谱、肺部CT、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肝肾功能。
2.胸片。
(九)出院标准。
1.咳嗽明显减轻,一般状况良好。
2.连续3天腋温<37.3℃。
3.X线胸片显示炎症吸收好转。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即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反应不佳的支原体肺炎,包括三方面:(1)病情较重,有肺外并发症,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能控制病情;(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2周,仍有咳嗽,肺部阴影持续无吸收好转;(3)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需要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治疗时间。
2.对于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若病情重,可在炎症反应的极期加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
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
二、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原体肺炎(ICD-10:J15.7)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4天住院第 5-9 天住院第10-14 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病情告知□如患儿病情重,应及时通知上级医师□上级医师查房□根据送检项目报告,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应处理□注意防治并发症□完成病程录,详细记录医嘱变动情况(原因和更改内容)□上级医师查房□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完成出院小结□出院宣教重点医嘱长期医嘱:□肺炎护理常规□饮食□抗生素: □阿奇霉素(10mg/kg.d或红霉素(20-30 mg/kg.d,分2次用)□合并细菌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mg/kg,tid)□美洛西林(100-200mg/kg.d,分2-4次用)□头孢硫脒(50-100mg/kg.d,分2-4次用)□头孢他啶(30-100mg/kg.d,分2-3次)□严重感染必要时万长期医嘱:□肺炎护理常规□饮食□抗生素□阿奇霉素(10mg/kg.d)或红霉素(20-30 mg/kg.d,分2次用)□合并细菌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mg/kg,tid)□美洛西林(100-200mg/kg.d,分2-4次用)□头孢硫脒(50-100mg/kg.d,分2-4次用)□头孢他啶(30-100mg/kg.d,分2-3次)□严重感染必要时万古霉素(20-40mg/kg.d)□止咳祛痰剂:□痰热清长期医嘱:□肺炎护理常规□饮食□抗生素□阿奇霉素(10mg/kg.d)或红霉素(20-30 mg/kg.d,分2次用)□合并细菌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mg/kg,tid)□美洛西林(100-200mg/kg.d,分2-4次用)□头孢硫脒(50-100mg/kg.d,分2-4次用)□头孢他啶(30-100mg/kg.d,分2-3次)□严重感染必出院医嘱:□出院带药□门诊随诊古霉素(20-40mg/kg.d)□止咳祛痰剂:□痰热清(0.5ml/kg.d)□细辛脑(0.5-1mg/kg.d)□氨溴索(根据年龄用)或溴己新□雾化吸入治疗(□布地奈德0.5-1mg/次;□异丙托溴铵250ug/次;□沙丁胺醇0.2-0.5ml /次,2-4次/日;□特布他林每次0.25mg,tid)□对症治疗:如发热,可选用:□可选用布洛芬5—10mg/(kg.次)或□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次)临时医嘱:□血、尿、大便常规□C RP、肝肾功能□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或血清冷凝集试验或咽拭子分离支原体试验□X线胸片□必要时血气分析、心肌酶谱(0.5ml/kg.d)□细辛(0.5-1mg/kg.d)□氨溴索(根据年龄用)或溴己新□雾化吸入治疗(□布地奈德0.5-1mg/次、□异丙托溴铵250ug/次、□沙丁胺醇0.2-0.5ml /次,2-4次/日;□特布他林每次0.25mg,tid)□对症治疗:如发热,可选用□可选用布洛芬5—10mg/(kg.次)或□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次)□静脉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心肌酶谱异常者加护心肌治疗:□果糖二磷酸钠(0.15-0.25g/kg.次)或□维生素C(0.1-0.3/d,分次使用)□肝功能异常者保肝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钠(0.6-1.2g/次)临时医嘱:□必要时做心电图、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检测、血气分析、肺功能、胸部CT要时万古霉素(20-40mg/kg.d)□止咳祛痰剂:□痰热清(0.5ml/kg.d)□细辛(0.5-1mg/kg.d)□氨溴索(根据年龄用)或溴己新□雾化吸入治疗(□布地奈德0.5-1mg/次;□异丙托溴铵250ug/次;□沙丁胺醇0.2-0.5ml /次,2-4次/日;□特布他林每次0.25mg,tid)□对症治疗如发热,可选用:□可选用布洛芬5—10mg/(kg.次)或□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次)□心肌酶谱异常者继续护心肌治疗□果糖二磷酸钠(0.15-0.25g/kg.次)或□维生素C(0.1-0.3/d,分次使用)□肝功能异常者继续保肝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钠(0.6-1.2g/次)临时医嘱:□复查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复查胸片主要护理工作□入院护理评估□入院宣教□叮嘱患儿卧床休息,定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波动及一般状况□观察咳嗽程度、保持呼吸道畅通□观察药物副作用(皮疹、胃肠道反应)□观察患儿一般状况□观察体温波动□观察咳嗽程度□出院宣教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CD-10:A08.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6-24月龄小儿多见,腹泻,大便为黄稀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每天可达10余次,伴或不伴发热、呕吐。
2.体征:有或无脱水征,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正常,或见少许白细胞,无吞噬细胞;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消化道隔离至腹泻缓解。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08.001轮状病毒肠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C反应蛋白(CRP);(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CO2-CP;(4)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2.根据患儿病情可选择:血气分析、心肌酶谱、大便培养等。
(七)药物选择。
1.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2.肠道菌群调节剂。
3.胃肠粘膜保护剂。
4.抑制肠道分泌。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电解质、CO2-CP。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腹泻好转。
2.无呕吐,脱水纠正。
3.大便常规、电解质、CO2-CP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进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CD-10:A08.0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7天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3天住院第 4-7 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病情告知□如患儿病情重,需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查房□整理送检项目报告,有异常者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应处理□注意防治并发症□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完成出院小结□出院宣教:向患儿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如随访项目,间隔时间,观察项目等重点医嘱长期医嘱:□腹泻护理常规,记24小时出入量□饮食:流质、半流质,乳糖不耐受者为低乳糖奶粉喂养□病重者予呼吸、心电监护,吸氧、监测血压□口服补液盐:□Ⅱ代或□Ⅲ代□肠道菌群调节剂:□培菲康□复方嗜乳酸杆菌□乐托尔□胃肠粘膜保护剂:蒙脱石散□抑制肠道分泌:消旋卡多曲□抗病毒:□病毒唑(10-15mg/kg.d);□阿糖腺苷(10kg以下0.05/d 、10kg以上0.1/d);□更昔洛韦(5-10mg/kg.d)临时医嘱:□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CRP,肝肾功能,电解质,CO2-CP□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必要时做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予以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做心肌酶谱□按照脱水程度予以补液(轻度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度静脉补液)□对症处理:如有发热(□物理降温或□可选用布洛芬长期医嘱:□腹泻护理常规□饮食□口服补液盐:□Ⅱ代或□Ⅲ代□肠道菌群调节剂:□培菲康□复方嗜乳酸杆菌□乐托尔□胃肠粘膜保护剂:蒙脱石散□抑制肠道分泌:消旋卡多曲□抗病毒:□病毒唑(10-15mg/kg.d);□阿糖腺苷(10kg以下0.05/d 、10kg以上0.1/d);□更昔洛韦(5-10mg/kg.d)□心肌酶谱异常者加护心肌治疗:□果糖二磷酸钠(0.15-0.25g/kg.次)或□维生素C(0.1-0.3/d,分次使用)□肝功能损害:还原型谷胱甘肽(0.6-1.2g/次)临时医嘱:□必要时复查血气分析、电解质□根据脱水程度、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予以液体疗法(轻度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度静脉补液)□对症处理:如有发热(□物理降温或□可选用布洛芬5—10mg/kg.次)或□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次)□必要时查心电图□必要时查腹部(包括胃肠道)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