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曲词中古典诗词的借鉴和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表演创作古韵新声——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中的运用朱益莹陈莅菡一、昆曲唱腔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一)昆腔唱腔1.昆曲唱腔概述昆曲,又名昆山腔,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历史底蕴深厚,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于多个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昆曲唱腔,则是昆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昆曲曲调、音乐唱段、演唱程式和演唱时的舞蹈动作。
2.昆曲唱腔的艺术特征(1)曲词典雅在曲词方面,昆曲兴盛时期文人志士众多,也受到了士大夫们的青睐,他们创作的词自然典雅而具有文学底蕴;文人生活远离官场,不落世俗追求境界之意也正是昆曲典雅而又从容的音乐特点之来源。
(2)行腔婉转昆曲在演唱技巧上注重适度地控制,节奏速度顿挫疾徐,咬字吐字有其讲究,行腔连贯流畅,“水磨腔”受花腔的影响,唱腔变化多,其缠绵婉转的特点也更加鲜明。
(3)表演细腻表演形式上,戏曲唱腔呈现出鲜明的表演性特点。
旋律时而柔婉曲折,时而起落鲜明;歌词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音乐的板式节拍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加以昆曲唱腔与歌词的典雅多变之特征,为表现人物情感及故事情节,表演就较为细腻。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古诗词艺术歌曲将诗、词、意巧妙融合,通过歌曲的形式将中国民族骨子里的高雅和古韵诠释得淋漓而尽致[1]。
在演唱方面,古诗词艺术歌曲综合体现出意蕴美、情感美、行腔美的艺术特征,从而形成了三个主要的艺术特点。
1.意蕴表达——境韵统一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意境最强调情景意象的融合统一,词人通过自身感悟与想象将创作情境中的人物和景融为一体,表达其深刻意境,加以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将文学性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等特殊韵味以音乐的形式进行传达与体现。
2.感情融入——神形兼备演唱者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正确优美的音色传达是基础的音乐支撑,但除此之外深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结合贴合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加以传达也尤为重要。
xx与xx诗词意蕴和意境的共同性陆蔚今天去聆听了一场关于昆曲与中国古典文学审美意蕴之间联系的讲座,是南京昆曲社社长,南京梅兰芳京昆研究会会长,著名京昆票友汪小丹老师所讲,汪老师习京剧青衣和昆曲闺门旦。
金陵望族甘家之后,以研习京昆艺术为家学渊源。
能够有幸聆听刀汪老师的讲授,是一大幸事。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韵意。
著名作家、昆曲爱好者白先勇曾说,“没有大学生观众,昆曲就没有前途,大学生也需要昆曲这样被联合国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的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启蒙教育,二者是相得益彰的。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
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
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
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之别。
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
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昆曲赏析心得第一篇:昆曲赏析心得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
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吟词唱诗话情意昆腔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蕴意。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
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只是当世人多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赏读,但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
昆曲与古典诗词意蕴和意境的共同性14310133 陆蔚今天去聆听了一场关于昆曲与中国古典文学审美意蕴之间联系的讲座,是南京昆曲社社长,南京梅兰芳京昆研究会会长,著名京昆票友汪小丹老师所讲,汪老师习京剧青衣和昆曲闺门旦。
金陵望族甘家之后,以研习京昆艺术为家学渊源。
能够有幸聆听刀汪老师的讲授,是一大幸事。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韵意。
著名作家、昆曲爱好者白先勇曾说,“没有大学生观众,昆曲就没有前途,大学生也需要昆曲这样被联合国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的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启蒙教育,二者是相得益彰的。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
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
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
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之别。
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
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互文参照与意境表达——电影《游园惊梦》的昆曲美学
体现
》我国昆曲是一门多元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拥有
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表现力上具有很强的沟通性和映射性。
近年来,昆曲从传统文化现场走进了电影院,与现代电影大片紧密融合,电视
剧中也插入了不少昆曲相关内容,发挥出了自身的魅力和优势。
电影《游
园惊梦》,原版电影对昆曲的表现力上特别强烈,由宋丹丹、李芳、齐豫
等著名演员配音,同时加入了音乐《昆曲》和《神曲》,两曲和后半部分
的昆曲联系在一起,发挥出了昆曲的特色:一方面,通过电影的描述,把
禅宗的本真审美和文化背景与昆曲相结合,从中传达出对真理、老子、道
德观念等的感悟。
另一方面,昆曲用诗文互文参照,形成艺术构成,表现
出丰富的文化精神,更加突出了影片叙事的重心,增强了影片的意境表达。
电影《游园惊梦》的昆曲美学体现,把昆曲的文化内涵与影片的主题紧密
联系起来,堆砌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形式多样的昆曲题材,深刻的道家思
想和艺术思考,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文化经典的覆盖演出,同时也为昆曲艺
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拓宽了昆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37・戏剧研讨《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所作,该剧文采出众、细腻婉约,可谓是昆曲当中的经典之作。
在当时,流传着“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说法。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的经典唱段,构想了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在汤显祖生动细腻的描摹下,《牡丹亭》隽永如斯、流传至今。
一、不同版本的配器方式与演唱特色[皂罗袍]是昆曲《牡丹亭・游园》中的选段,也是我能够流畅地唱出的一个选段。
路老师的《戏曲音乐》让我受益匪浅,激发了我对昆曲作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
酷我音乐的《牡丹亭・游园》是我所演唱的版本,从曲式特征上来看,这首曲子为五声D 羽调式。
其古风古韵通过丰富多样的民族乐器表现得淋漓尽致:竹笛、笙、梆子、木鱼、小锣、大阮等。
除打击乐以外,其他乐器基本都在演奏旋律,华丽绵长,大阮走低音副旋律,伴奏织体。
不过,从演唱的腔调和风格上分析,此版本装饰音过于繁多。
昆曲的腔调和演唱都特别讲究要准确体现字音,太花哨了就显得过于外露和谄媚。
随后,路老师将张继青先生演唱的[皂罗袍]选段发给我,此版本的配器更加讲究和独特。
低音声部的大提琴演奏明显突出,技法大部分用的是拨奏,可能是为了模仿大阮。
民族与西洋乐器完美结合,其他声部虽然还是大齐奏,但是在乐器音色上有了更多的对比,比如笛子和笙的合成音色用以演奏旋律,与二胡的演奏交替进行,并以琵琶和古筝作一些点缀(琶音类)。
同时,大提琴拨奏还有代替打击乐的功能。
大齐奏是戏剧的特点,声部如果多了,作品会立马变味。
而这个版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配器恰到好处、新颖独特,在不改变作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加强了低音声部,让作品的动态更宽。
张继青演唱的[皂罗袍]选段体现了昆曲在演唱和腔调上的醇正表达,质朴而不失细腻,清俊温润,咬字坚定;主旋律清晰,温婉绵延,含蓄多情。
闺阁女子的“情”与“愁”贯穿始终,令人感叹怜惜。
昆曲《春江花月夜》昆曲《春江花月夜》很多人喜欢听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昆曲《春江花月夜》相关内容,欢迎阅读!此剧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孤篇压全唐”之作——《春江花月夜》。
80后才女罗周以此为灵感来源,创作了一出同名昆曲,讲述了一个历经50年、穿越人鬼仙三界,由爱恋情愫生发,进而超越生死、直面浩渺宇宙的故事。
全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扬州元宵夜,月光如洗,花影绰约,明月桥边,才子张若虚对佳人辛夷一见倾心,却阴差阳错生死两隔。
判官许诺一生富贵敌不过美人莞尔,掌权四海不及明月桥上与心上人再相聚。
昆曲因其曲牌体严谨的格律而堪称汉语标杆的文学性,令许多当代剧作家望而生畏。
但是,昆曲《春江花月夜》能按照曲牌的格律填词,用典准确而有深意,文学性是很出色的。
剧中“阮籍哭兵家女”的典故,虽较生僻,但用得非常贴切。
我们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昆曲剧本创作薪火相传、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希望。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春江花月夜》舞台,移步不换形,明月桥的弧线好美,披着薄纱的红灯笼好看,电音伴奏好听,还有那件挂在台上飘来荡去的绣花衣衫,阴曹地府中既风趣又世俗的判官小鬼……青年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全剧昆曲本体的美学神韵犹存。
通天灵,接地气,获知音。
《春江花月夜》为昆曲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许多青年观众赞扬这出戏是“我们这个时代昆曲最好的样子”,这是最大的褒奖。
《春江花月夜》的现代意味还表现为舞台构思的奇妙。
它在台上还原了一座写实的古桥,主场阎王殿和仙界也是实景,阎王殿里不仅有奈何桥,还有“孟婆熬汤”的实景场面,都打破了昆曲“一桌二椅”的传统布景。
有专家认为不妥,我以为这是主创人员更多地考虑了现代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只要不影响歌舞表演,也未尝不可。
当今,进入读图时代,现代观众对舞台布景形象总的`要求实一些,好看一些。
这样的表现手法,符合明人谢肇淛说的戏曲作法必须“虚实相半”:“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生,方是游戏三昧。
汉语歌曲中对传统文学的引用与创新分析汉语歌曲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歌曲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借鉴传统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象,还对其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传统文学的引用和创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汉语歌曲中对传统文学的影响和融合。
首先,汉语歌曲中对传统文学的引用是一种常见现象。
这种引用可以体现为直接引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诗词、典故或者人物;也可以是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进行借鉴。
例如,李健的《贝加尔湖畔》中引用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通过引用这句诗句,歌曲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和离别的伤感。
而邓紫棋的《光年之外》中则引用了李白的《蜀道难》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一句,以此表达了奋斗和坚持的主题。
其次,汉语歌曲还通过对传统文学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歌曲中对传统文学的创新可以体现为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的融合,也可以是对传统文学题材的重新诠释和演绎。
例如,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将传统的月亮意象与爱情主题结合,创作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
而周杰伦的《双截棍》中则将传统功夫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此外,汉语歌曲对传统文学的引用与创新也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学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汉语歌曲通过对传统文学的引用和创新,将古典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学的精髓得以传递和延续。
例如,薛之谦的《丑八怪》引用了元曲《西游记·金魔刀晃乱天宫》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一句,以此表达了对自我认同和自信力量的追求,与传统文学的价值观相呼应。
总结而言,汉语歌曲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学的引用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引用传统文学作品可以增加歌曲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而通过创新又使得歌曲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学的影响。
昆曲曲词中古典诗词的借鉴和运用摘要: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中国的昆曲不仅仅是一种古典戏剧的表演艺术,她还是中国的古典诗歌的演唱艺术,两者是二合一的关系,是一含二的关系。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
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南北台词必要合律,南曲有《南词全谱》《南词新谱》等;北曲有《太和正音谱》、昆曲《凤凰山·百花赠剑》《北词广正谱》等。
每首词必须要依谱填词。
关键词:南曲、北曲、曲牌、诗词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中国的昆曲不仅仅是一种古典戏剧的表演艺术,她还是中国的古典诗歌的演唱艺术,两者是二合一的关系,是一含二的关系。
只是自昆曲兴起的数百年来,以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古典戏剧文学为内容的昆曲舞台表演占据了绝大多数古代中国人的注意,以宋词元曲等为内容的古典诗歌演唱则渐渐演变成昆曲业余爱好者聚会、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社会影响力日渐减弱,最后退守到了一个极为狭小的空间——极少数文人雅士的业余昆曲团体之中。
专业演员偶尔也唱一唱,但只是娱乐助兴,不被人们重视曲,是中国音乐文学的音乐形式;词,是中国音乐文学的文学形式。
昆曲,则是中国文学的音乐形式发展的最高峰、最成熟形态,她集诗、词、歌、赋、骈、散等各种古典文学体裁的吟、诵、白、唱为一体,是中国古典文学音乐的集大成者。
一、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它由词发展而来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
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板腔体和曲牌体。
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
而昆曲的曲牌体是最严谨的。
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
常用的也仅200多个。
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
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
故昆曲中有女学《游园》,男学《琴挑》的说法。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点绛唇","粉蝶儿","斗鹌鹑","一枝花","集贤宾",等八套。
昆曲中在应用曲牌时构成联套,(又称套数)通过联套的选用、调剂、对比组成一个整本大戏的音乐和文学结构,基本上一出戏是一个套数。
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
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
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
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 )之别。
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
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俞振飞是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
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遵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
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日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断桥》中的许仙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
二、在语言上,昆剧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历史上有名的陈圆圆就会唱昆曲。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南曲与北曲虽同为昆曲但在其分离之初与后来的发展中,它们受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两种风格各异又可以互补的类型。
它们最主要的差异在于: 1.音阶。
在记载昆曲的工尺谱里,北曲是按七声音阶记录的,南曲则按五声音阶(不记乙、凡二字),但实际演唱中,乙、凡作为经过音、装饰音也常常出现。
2.读字。
北曲遵循《中原音韵》,四声分阴(阴平)阳(阳平)上去,念字多从普通话;南曲遵循《洪武正韵》,念字多从苏州话。
3.调和韵。
北曲一出戏一韵一调到底;南曲一出戏不限一调,也可以换韵。
4.词曲关系。
北曲一般为“辞情多”(词位较密),“声情少”(拖腔较少);南曲则“声情多”“辞情少”,吐出一个字来,常常要在一段腔(音乐)里上下游曳好一阵,才进入下一个字。
5.旋法特点。
北曲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的跳进,造成旋律激越、舒朗的阳刚之气;南曲则多用五声级进,因此其旋律缠绵委婉。
6.唱法特点。
北曲发声较“硬挺直截”,“以遒劲为主”;南曲讲究吞吐收放,追求声音的起伏多变。
且因南曲常用入声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点,与音乐结合时就需“逢入必断”,而乐句的内在关系又是相连的,在演唱时便造成极有特色的“断中有连”。
7.剧目。
北曲用于武打剧目较多;南曲则侧重用于文戏。
三、昆曲南北台词必要合律南北台词必要合律。
南曲有《南词全谱》《南词新谱》等;北曲有《太和正音谱》、昆曲《凤凰山·百花赠剑》《北词广正谱》等。
每首词必须要依谱填词。
可能有人会认为平仄不合没关系,字数合就行了,其实不然,平仄倘不对,待依定腔拍定工尺后,必会出现倒字、不合本调的毛病,此为词曲家大忌。
众所周知昆曲格律谱是昆曲填词的依据,明末清初涌现出来的蒋孝谱、沈词隐谱、沈自晋谱、徐子室、钮少雅谱、李玉谱等等为昆曲南北曲牌划定了基本格律,从而确保了昆曲迅速发展,成为了全国性的剧种。
“水磨腔”。
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
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
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昆曲要在词上加以改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低俗化、商业化。
参考文献:1、蔡媛媛. 昆剧曲调. 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2、王文章. 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全4卷).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3、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 昆剧观摩演出纪念文集. 上海 :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