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机械鱼研究新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96.63 KB
- 文档页数:10
仿生机器鱼运动控制技术研究一、引言仿生机器鱼是指模仿鱼类行为和机械构造的仿生智能机器人,具有很好的泳动性能,在水下探测和水下维修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运动控制技术是仿生机器鱼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仿生机器鱼运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仿生机器鱼的运动控制技术仿生机器鱼的运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控制算法、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控制算法控制算法是指将机器鱼的运动状态转化为对电机控制器输出指令的过程,主要包括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开环控制是根据预设的电机旋转速度和时间来实现机器鱼的运动。
这种控制方法简单易行,但无法对电机输出做出准确的调整。
闭环控制是通过对电机输出信号的反馈控制来实现机器鱼的运动控制,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自适应控制是根据仿生机器鱼本身的状态进行实时调整,实现具有自适应性的控制,实现更高效精准的控制。
2.运动学分析运动学分析是指分析机器鱼在水中的运动特性,包括速度、姿态、位置等,对仿生机器鱼的运动控制提供基础。
仿生机器鱼在水中的运动主要由运动元件和运动机构两部分构成。
运动元件指鱼鳍和尾鳍等,运动机构指控制元件和骨架等。
通过对运动元件和运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可以确定仿生机器鱼在水中的运动特性。
3.动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是指分析机器鱼在水中的运动的力学特性,对仿生机器鱼的力学特性分析提供基础。
仿生机器鱼在水中的运动主要由惯性力、阻力和升力等力学特性构成。
通过对仿生机器鱼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可以确定机器鱼的运动方向及能耗等相关特性。
三、仿生机器鱼运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前景仿生机器鱼在水下探测、水下维修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水下探测是最为典型的应用之一。
由于传统的无人潜水器需要在水下缓慢移动,在水动力学上取得平衡,并适应水流,因此难以应用于深海探测。
而仿生机器鱼可以模拟鱼的运动形态,不需要外部控制器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深海环境的挑战。
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摘要:仿生机器鱼是一种模仿鱼类运动方式和外形结构的智能机器人。
它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可应用于水下探索、水环境监测和救援等领域。
本文对仿生机器鱼的设计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机器鱼的结构参数选择、运动模型建立和控制策略设计。
1. 引言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水下领域的不断探索,仿生机器鱼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机器人逐渐受到关注。
仿生机器鱼以其类似鱼类的流线型外形和灵活的运动方式,能够在水下环境中进行高效的工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仿生机器鱼的结构设计2.1 外形结构仿生机器鱼的外形结构应该模仿真实鱼类的形态,以获得更好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鱼类生物学特征,并结合目标任务进行适当的优化。
常见的仿生机器鱼结构包括鱼头、鱼身和鱼尾三个部分,并且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以方便维修和升级。
2.2 材料选择仿生机器鱼的材料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和柔韧性,能够承受水下环境的压力和扭曲。
一般采用水下耐腐蚀的材料,并根据需要进行防水处理和密封设计。
3. 仿生机器鱼的运动模型仿生机器鱼的运动模型是对其运动原理进行数学建模,以实现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等功能。
模型建立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仿生机器鱼的运动机制,并考虑水流、水压和机器鱼的物理特性等因素。
4. 仿生机器鱼的控制方法4.1 基于自主学习的控制方法基于自主学习的控制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仿生机器鱼进行训练和学习,提高其感知和决策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适应性控制,使机器鱼能够在不同环境下自主调整运动策略。
4.2 基于反馈控制的控制方法基于反馈控制的方法通过传感器获取机器鱼的状态信息,并根据设定的控制策略进行调整。
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准确的控制模型,并进行实时的状态反馈和控制计算。
5. 仿生机器鱼的应用领域仿生机器鱼可以应用于水下探索、水环境监测和救援等领域。
在水下探索中,仿生机器鱼可以携带传感器进行海底地质勘测和海洋生物观察;在水环境监测中,仿生机器鱼可以监测水质、测量水流速度等参数;在救援领域,仿生机器鱼可以进行水下搜救和救援行动,提高救援效率。
水翼法推进的仿生AUV研制及实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下机器人在海洋资源勘探、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仿生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学科,也在水下机器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介绍的是一种采用水翼法推进的仿生AUV,包括其研制过程和实验结果。
一、研制过程1. 设计原理仿生学中的鱼类水平移动是通过振动鳍鳍膜来完成的。
水翼法推进是将鱼类水平移动的原理转化为机械运动,使用机械运动来模拟水动力学,以提高AUV的效率。
水翼法推进采用两片水翼齐刻,倾斜角度相对大的设计,同时采用对称式,使得AUV的灵活性更高。
通过控制两片水翼的相位差,从而达到前后推进和转变航向方向的效果。
2. 实验过程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采用仿真软件对AUV进行设计和仿真。
首先,我们建立了AUV三维模型,并将水翼法推进的结构设计进去。
然后,通过改变水翼的相位差和倾斜角度等参数,在仿真软件中进行模拟实验。
最终获得了合适的设计参数。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实际的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个足够大的水池,并将AUV放入水池中。
通过遥控,我们控制了AUV的前后推进和左右方向的调整,并测量了其运动速度、转向精度等性能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水翼法推进AUV可以通过相位差的控制,轻松地实现前后推进和转变方向的操作,而且具有高速度、更好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等优点。
二、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获得了以下几点成果:1. 水翼法推进的仿生AUV结构设计得到实现。
2. 实现了水翼法推进的简单控制系统。
3. 实验结果表明,水翼法推进的仿生AUV可以实现较高速度、稳定性和优秀的灵活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验证了水翼法推进在仿生AUV中的应用优势,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将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水翼法推进的仿生AUV研制及实验中,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以评估其性能表现。
以下将列出所涉及到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1.速度数据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计时器和距离测量仪器,测量了水翼法推进的仿生AUV运动的速度。
仿生学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仿生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科研领域正逐渐成为学者和科技工作者争相研究的热点。
其将生物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合,将模仿自然的形态、结构、功能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带来了诸多创新点和前沿技术。
本文旨在介绍仿生学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未来方向的探索。
一、仿生学的研究进展在仿生学这一领域中,研究对象多种多样,包括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生物的结构构造、生理学特征以及生态环境,对其实现的功能进行模仿,仿生学研究者们已经在航空、船舶、汽车、医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实现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
1. 生物翅膀的仿真研究在航空领域,仿生研究者们借鉴昆虫翅膀的特点,对航空器进行改进。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昆虫翅膀表面具有一定形状的微观结构,可以降低表面粘附性,从而为降低空气阻力提供助力。
同时,仿生学的目标也是通过像自然一样的方法实现更高效的运动、适应复杂的环境情况,提高航空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2. 鲸鱼皮肤的仿生研究在船舶领域,仿生学也有较大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鲸鱼的皮肤特征,设计出了具有远航特性的仿生船壳。
仿生技术可以使船体外表面光滑、阻力小,大大降低货船船体摩擦力及油耗,达到减少运输成本的效果。
3. 鱼类运动机制的仿生研究在机器人领域,仿生研究者们借鉴鱼类的运动机制设计水下机器人。
例如,仿生研究者们通过深入鱼类游泳的特点,设计出了仿生鱼类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具备非常优秀的修正机制,它的尾鳍皮下和尾鳍表面都有连成一体的舵面。
二、仿生学的未来方向仿生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是令人期待的。
以下是创新的三个方面:1. 智能化和自主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提升,我们可以期待仿生机器人将以更加智能、更加自主的方式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分析和决策,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这也包括机器人将要更加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即通过仿生学研究出的材料和结构的电话重新构建和完善自身。
仿生学中的机器鱼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越来越能够模仿自然的形态和动作,而仿生学就是将科技与自然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而在仿生学中,机器鱼的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机器鱼通过学习鱼类的游动方式,利用先进的技术,成功地进行了模拟。
在本文中,将会介绍机器鱼研究的发展历程、原理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机器鱼研究的发展历程机器鱼的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法国Toulon研究所的一组科学家研制出了第一个机器鱼。
虽然这只机器鱼只能进行直线游泳,但这标志着机器鱼领域得以开始。
之后,日本的一所大学进行了更深入的机器鱼研究。
他们研制出的机器鱼,不仅能够进行直线游泳,而且还可以进行弧线游泳和转向等操作。
在后来的研究中,他们实现了机器鱼会通过跳跃来实现避开障碍物的效果,从而让机器鱼看起来更像真实的鱼类。
二、机器鱼模拟原理在仿生学中,机器鱼是通过模拟鱼类运动的方式来实现的。
机器鱼的结构通常包括了鱼类的主要器官,如鳍和尾巴。
此外,它还有一个内部控制系统,能够让机器鱼自主地控制运动。
机器鱼通过一些传感器,如运动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可以从周围环境中收集信息,然后通过控制系统对其处理,最终实现机器鱼的自主运动。
三、机器鱼的应用前景机器鱼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泛的。
在工业领域,机器鱼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实现深海勘探和维修工作。
在船舶领域,机器鱼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船体检测工具,帮助船舶的维护和保养。
医疗领域方面,机器鱼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工具。
例如,利用机器鱼在水中控制游动,可以实现让骨折患者进行水中康复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在科研领域,机器鱼也可以作为实验工具,帮助科学家们进行相关研究。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研究机器鱼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保护水域环境。
总之,机器鱼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机器鱼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第27卷第2期2011年4月机械设计与研究M a c h i n e D e s i g n a n dR e s e a r c h V o l .27N o .2A p r .,2011收稿日期:2010-05-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5049);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资助研究课题(S K L R S 200805C )文章编号:1006-2343(2011)02-022-04仿生机器鱼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王扬威,王振龙,李 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01,E -m a i l :w y w k l y @126.c o m ) 摘 要: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入,仿生机器鱼已成为水下机器人研究的热点问题。
文中介绍了仿生机器鱼的分类,分析了各类型的游动特点。
对鱼类游动机理和仿生机器鱼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仿生机器鱼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洋资源;水下机器人;仿生机器鱼中图分类号:T P 242.3 文献标识码:AR e s e a r c h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e n d e n c y o f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W A N GY a n g -w e i ,W A N GZ h e n -l o n g ,L I J i a n(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R o b o t i c s a n d S y s t e m ,H a r b i n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r b i n 150001,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 h a s b e c o m e a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i n u n d e r w a t e r r o b o t d o m a i n w i t h t h e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o c e a n i c r e s o u r c e s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c a t e g o r i e s o f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a n da n a l y s e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v a r i o u s s w i m m i n g t y p e s f i r s t l y .T h e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i nq u o o f f i s hs w i m m i n g t h e o r y a n d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 i s r e v i e w e d .A t l a s t t h e 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t e n d e n c y o f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 i s d i s c u s s e d .K e y w o r d s :o c e a n i c r e s o u r c e s ;u n d e r w a t e r r o b o t ;b i o m i m e t i c r o b o t f i s h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开采和利用的陆地资源正日益减少和枯竭。
仿生学研究中的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和生物体的构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仿生学,是指通过模仿大自然中的生物体来设计、制造、改进产品和系统的学科。
近年来,仿生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本文将对部分进展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仿鱼机器人鱼类拥有优秀的水动力学性能,适合在水中运动。
人们常常希望可以研发出一种仿鱼机器人,可以用于水下勘探、污染物检测等领域。
目前,仿鱼机器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鱼类的尾鳍和背鳍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用于调节机体的姿态和速度。
因此,在仿鱼机器人的设计中,研究人员通常会采用类似的结构。
例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鲸鲨一号”机器人,采用了仿照大白鲨的设计。
这种机器人可以进行水下摄像、探测、搬运等任务。
同时,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改进仿鱼机器人的运动方式。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鱼骸骨架”结构,可以使得机器人的运动更加自然、优雅。
未来,仿鱼机器人还有许多发展空间,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第二部分:仿鸟机器人仿生学还可以启发我们仿照鸟类来设计机器人。
鸟类拥有独特的飞行能力,如何将这种飞行能力应用于仿生机器人的设计中,一直是研究者们所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相关论文和专利数量都在增长,说明研究者们对于仿鸟机器人越来越感兴趣。
研究人员通常会将仿鸟机器人分为七种常见类型:鸟型机器人、鸟群机器人、微型飞行器、垂直起降机器人、涂鸦机、能量驱动飞行器和多旋翼飞行器。
其中,多旋翼飞行器是比较实用的仿鸟机器人,其结构和运动方向都类似于鸟儿。
未来,仿鸟机器人将有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野外勘测、安防、拯救等领域,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可以代替鸟儿飞行的一种方式。
第三部分:仿蚂蚁机器人蚂蚁是拥有高度社会化行为的昆虫,其复杂的行为和社交性格受到广泛关注。
因此,仿生学家们也希望可以研发出仿蚂蚁机器人,用于特定领域的应用。
仿蚂蚁机器人的设计关键在于如何模拟蚂蚁的智能和协作行为。
“如果瞧到一只游动得鱼,您会想到什么?”如果有人问起这个
问题,按照笔者得思维,准就是会回答:“清蒸得得话会就是非常得鲜
美,红烧得得话口感应该会更加香。
”而带着同样得问题,笔者走进仿生
机器鱼课题组,组员们给出得答案却超出了R常生活,她们得回答
就是:“瞧见尾鳍得一摆一动,勾起我们得就是如何能进一步改进控制算法,在仿生鱼身上更完美地实现鱼类得波动推进方式。
”
“用智能算法来理解鱼之乐”
按预约得时间,笔者来到了仿生鱼课题组所在得办公室——自动化大厦9层906室。
课题组成员王硕研究员热情地将我们请到了十三层咖啡厅,点上一壶茶水,在茶叶得沉落之间,为我们一一讲述关于仿生机器鱼得话题。
仿生机器鱼得研究工作由复杂系统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得谭民研究员组织与指导,多名研究员、副研究员与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合作开展。
一边品茶,王硕一边回忆起课题组得情况。
顺着时间得脉络,她将课题组得情况进行了简要得回顾。
王硕告诉笔者:“仿生鱼作为课题组得研究内容,已经长达十余年之久。
最早就是在2001年,谭民老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交流时,谈到就是否可以将研究所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工业设计中。
受其启发,课题组开始了仿生鱼得研究。
” 2001年算就是探索起步阶
段,这一时期主要就是对鱼类得跟踪模仿。
到2003年前后,课题组得研究进入到一个新得阶段:三维仿生运动阶段。
为了提高任务得环境适应性,需要机器鱼具有水中得三维运动能力,
也就就是需要机器鱼除了推进外还要能够上浮下潜,甚至维持某一深度。
课题组在已有多关节仿生机器鱼得基础上,总结设计了一种新型机器鱼,基于改变胸鰭攻角法,完成仿生机器鱼得俯仰与浮潜运动,设计得机器鱼既可实现俯仰与浮潜,响应迅速,动态特性好。
到2004年,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重心改变法得仿生机器鱼俯仰姿态与深度控制方法,用于实现机器鱼水中得浮潜运动。
据介绍,这种方法利用一种可调整位置得配重块结构,以改变机器鱼得重心位置,进而实现机器鱼俯仰姿态得调节。
2005年之后,课题组开始了仿生机器鱼转身、快速起动、运动中
变速与转向、倒游、定深、制动等高机动控制研究。
经过十多年得坚持与攻坚,课题组在对鱼类深入观察得基础上,结合仿生学、机器人学、材料学、机械学与智能控制,深入探讨了鱼类游动得机制,形成了身体/尾鰭推进、胸鳍推进、子母式、长鳍、两栖、海豚式推进等多个系列,聚焦高机动、高游速两大指标,目前已实现利用多模式控制技术将多种性能集成到高性能机器鱼平台。
课题组成员
介绍说,她们所研制出得多仿生机器鱼群体协作与控制仿生机器鱼, 就是参照鱼类游动得推进机理,利用机械、电子元器件与智能材料实现水下推进得运动装置,具有低噪声、高效率、高机动性、高隐蔽性等特点。
目前,课题组已在机器人学得顶期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 i cs 与I EEE Robotics and Automat io n Magaz i ne 上发表多篇文章,在国际仿生机器鱼领域占有重要得一席之地。
“在鱼类身上找寻前行得新力量”
随着科技得深入发展与产业、军事等领域应用需求得拉动,仿生机器学(Biomimetics)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研究、学习、模仿得仿生学方法来复制与再造生物得形态、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及控制机制等已成为机器人学得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王硕说道。
据介绍得知,鱼类作为自然界最早出现得绛椎动物,经过亿万年得自然选择,进化出了非凡得水中运动能力,其游泳技巧远远高出人类现有得航海技术。
与普通得水下推进器相比,鱼类得游动具有高效率、高机动性、低扰动得运动特点与对复杂生存环境得高度适应性等特点。
为了适应新得需要,国内外科学家都在探索不同于螺旋桨推进得其她高效率、机动灵活得水下推进方式。
“仿生机器鱼作为鱼类推进机理与机器人技术得结合点,为研制新型得水下航行器提供了一种新
思路,具有重要得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可用于狭窄或危险水下环境中得监测、军事侦察、水下救捞、水下考古、海洋生物观察、水下设备检修等工作。
”
目前,仿生机器鱼系统得研究在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已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研究已经表明波动推进方式具有很多独特得优势。
课题组成员介绍说,一些发达国家很重视仿生鱼得研究,其中美、日均取得一些成果,日本三菱重工就研发出用于观赏得机器鱼,市场售价达到每条woo美元。
目前,自动化所在这方面得研究已经积累十余年得时间, 研发水平也处于世界得前列。
近年来,研究所每年一届得科学开放日上,由课题组“饲养”得仿生鱼像就是研究所得迎宾礼仪,每次都出现在自动化大厦得一层大厅里,在水池里自由自在地游动,总就是吸引一大群小朋友驻足观赏,或就是与鱼逗趣。
科技处张冬梅老师把目光聚焦在研究所得这些高新科技成果上,积极搭建起科普平台,越来越多得初中生、小学生走进研究所实验室,感受科技得魅力。
其中,仿生鱼得参观总就是必不可少得项目之一。
在笔者得多次带队参观中,总就是能感受到广大参观者对于这一成果得好奇与喜爱。
不仅如此,课题组所研发得各类仿生机器鱼也已经进入山东省科技馆、吉林省科技馆、张家港科技馆等科普展馆, 备受人们青睐。
仿生机器鱼研究就是将课题组原来积累较为深厚得智能算法与仿生学等其她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开辟了一个崭新得研究方向,经
过十多年得持续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得研究成果,并还将在已有得研究基础上对减阻、减重、动力、算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技术攻关,提出更多创新性得理论成果。
“波动推进就是一种不同于螺旋桨得推动方式,这种深藏在自然界得力量值得我们投注心力,需要人们潜心去研究,将为水下航行提供一种新得前行力量。
”
“在智能世界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得畅游”
在与课题组成员得交流过程中,“观察”二字就是笔者感受较深得字眼。
课题组成员告诉笔者,关于仿生鱼得研究,离不开对鱼类得观察, 或者说,离不开对各种鱼类相关研究得研究。
前不久,课题组仿生鱼研究又取得新突破,其中之一便就是源于对真实鱼类C形起动过程得细致观察,提出了 "基于虚拟C形管道得动态轨迹法”来实现仿鱼高机动运动。
课题组成员周超于2003年进入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了课题组继续进行仿生鱼得研究工作。
勤于观察如同基因注入了身体,已经成为了她得一种性格。
"因为研究鱼,对鱼有了一种别样得感情,每次瞧到鱼得时候,总就是会默默得观赏一下,瞧它得行进路径, 瞧它得摆动,会想到自己所研发出来得鱼得机动性,灵活性。
”
课题组喻俊志老师06年开始进行海豚相关研究。
多年来,一直潜心于观察海豚得各种动作。
“在所有能够跃水得水生动物中,海豚采用背腹式推进,即在竖直面内上下拍动尾鳍,能够得到更佳得俯仰机
动能力,更适于在水面附近做上下翻飞得动作,具有比其它鱼类更小得跃水门限速度。
”根据这一观察结果,喻老师与其她几个老师一起开始着手研制可以跃出水面得机器海豚。
这一目标经过多年得努力, 于今年夏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课题组基于攻角得机器海豚快速游动控制算法,实现了1、5倍体长得最高直线游速,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
了机器海豚得跃水:机器人身体完全跃出水面,并完整复现“出水空中滑行——再入水”这一生物跃水过程。
在与喻老师交谈得过程中,她还告诉笔者:“现在对于海豚已经有了一种特殊得感情,周末有时间得话,就会带着孩子一起到海洋馆瞧海豚表演,观赏海豚在跃出水面得美丽瞬间。
”
尽管课题组已经取得了不少得成果,但在与课题组成员得交流中, 她们无不说到“这些都还只就是基础阶段得研究” °喻老师坦言:“要想实现像鱼类一样自由自在得游动,还有很多得困难要面对,毕竟从理论到应用还要面对更为复杂得环境考验,每一次成功都就是建立在无数次尝试与失败得基础上。
而每一次把失败克服之后,就又会面对新得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己总就是舍不得停下来,不知不觉便坚持了十余年。
”
此次走进实验室访谈结束时,也顺便聊了些花絮内容,方知课题组得喻俊志等几位年轻老师们,都已为人父母,在繁忙得研究任务下,对家庭投入得时间便少了,对于“二者不可得兼”得状况,喻老师打趣得说:"少了与孩子逗趣得快乐,但我们体会着鱼得快乐。
”
访谈临近结束,笔者禁不住想到庄子与惠施得一段经典问答:“子
非鱼,焉知鱼之乐?”课题组成员潜心于仿生鱼得研制,用大量得心血与精力投注在各类鱼上。
或许,在她们得心里,如期实现仿生鱼得各种动作得过程就如同鱼儿在畅游,她们也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智能算法得世界里吧!
试验中得仿生鱼——优雅转身
试验中得仿生鱼——群鱼戏水
*
北京三十五中学生来所参观仿生鱼
如果没有一旁得电器,您可曾会想到这就是一只研制得仿生鱼?
7寸
p d-
*7 2012年第八届“自动化之光”科学开放日上,中央电视台记者拍
摄报道仿生鱼。